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662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1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考点集训(二十五)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米,有粘性;稷就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后叫小米,没有粘性。

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28次和10次。

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

A.黍和稷都属于古农作物系列

B.《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

C.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

D.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

3.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A.自然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4.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并发展

5.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下列的农业生产工具或技术出现时间最晚的是

6.《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自给自足

7.曲剧古装戏《包公辞朝》中,有一段包公向宋王讲“农家十二月”的唱词:

“四月小满麦稍黄,置办农具该糙场。

杈把扫帚牛笼嘴,镰刀绳索和锄张……”材料反映了

A.自给自足,人人欢喜

B.小满时节人们要准备好夏收的农具

C.男耕女织,皇帝重视

D.在中原农村,一年只有四月忙

8.“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

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朝廷设置江淮转运使,负责粮食北运京畿。

这一现象发生于

A.战国B.秦代

C.东晋D.唐代

9.据《欧阳文忠公全集》载: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役之,至不胜,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由此可见自耕农(小农)经济生存的不利因素是

A.封建国家的沉重赋役

B.自然灾害的影响

C.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D.小农经济的脆弱

10.“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

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

”(节选自《农政全书》)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B.精耕细作发展农业

C.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D.富国利民民本思想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纟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12.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又颛(同“圭”)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

又加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会五。

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兴,循而未改……”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

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同食。

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

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处境艰难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表彰这类大家庭的主要目的。

 

考点集训(二十六)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选择题

                     

1.“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从《国语·齐语》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2.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

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

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

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

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

3.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记载:

“鼓橐(tuó,袋子)吹埵(duǒ,风箱的出风铁管),以销铜铁。

”下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这一记载可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冶炼铁器的国家

B.这一史料可用于证明西汉有了利用皮囊鼓风冶铁的技术

C.此记载当属后人伪造,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后才有此项技术

D.这一史料证明西汉出现了使兵器更为坚韧锋利的灌钢法

4.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

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

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5.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6.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失传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7.顾炎武《肇域志·江南九》中说:

“地产木棉,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并济。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

A.农耕经济已包含了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

B.赋税主要来源于棉花种植业以及棉纺织业

C.发达的棉纺织业中已经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D.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占据经济中重要地位

8.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

“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10.《欧洲瓷器史》第一章提到:

(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

A.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政府对官瓷的工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孟子·尽心上》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三:

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

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

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匹妇蚕之”属于哪一手工业经营形态?

材料一又是中国哪种经济形式的真实写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

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

 

(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

 

12.观察下列图片:

材料一: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

古代精美的丝织品

材料三:

沧州铁狮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材料二中反映的部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的这一部门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考点集训(二十七) 古代商业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选择题

1.《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

材料信息旨在说明

A.商业的发展可以为国家提供财富

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

C.商业活动有利于各地经济的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迅速

2.早于孔子100多年的鲁国大夫臧文仲,因为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妾织蒲”(织蒲席出售,与民争利)被斥为“不仁”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从事货殖(商业)也受到不安本分的指责。

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时期

                     

A.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C.儒家反对商业活动

D.新兴商人日益活跃

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4.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县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同等、相等)南翔”。

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

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衰落”。

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A.徽商的兴盛与市镇的发展相辅相成

B.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徽商的经营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

D.地方官府的态度决定了商业环境

5.明朝初年,商业发展出现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湘、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现象。

这概括描述了当时

A.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

B.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全国性市场开始形成

D.南北方商品流通活跃

6.据统计:

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流入中国。

据此分析这一时段的中国

A.闭关锁国政策名存实亡

B.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

C.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存在着走向世界的动力

7.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

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

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

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

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

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

“(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9.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最可能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10.宋代在选拔官吏时有这样一条规定:

“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并解送。

”清朝后期形成捐纳(买官)制度,买官成为商人进入仕途和升迁的途径。

这种现象反映出宋代以后中国社会

A.科举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重商观念成为主流思潮

D.科举考试逐渐失去吸引力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

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广州十三行

材料三: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

“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耀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

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琉球、安南、暹罗、缅甸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清朝亦曾将包括荷兰在内的西洋诸国视为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清代朝贡体制主要涉及朝贡国对清廷的称臣纳贡和清廷对朝贡国的册封赏赐两方面内容。

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其主体是各国使团在华朝贡期间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比较宋代和清朝对外贸易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指出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结合所知识分析朝贡贸易长期存在的原因。

 

(3)据材料四,概括清代朝贡制度的基本内涵并加以评价。

 

12.读取下图信息,回答问题。

宋代湖州等地产业分工演化图谱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倾向,已经普遍出现;而且,这种分离倾向愈来愈明显。

如果从某些地区的典型状况考察,这种分离倾向不妨划分为三四个阶段,或者说,“裂变”了三四代。

——摘自郭正忠《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宋代的产业“裂变”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考点集训(二十八) 古代的经济政策

1

2

3

4

5

6

7

8

9

10

一、选择题

1.从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其直接影响是

A.促使分封制度瓦解

B.使封建王权得到强化

C.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D.导致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

2.《管子·乘马》记载,春秋时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开始使用金属工具

B.井田制已彻底瓦解

C.赋税制度重大改革

D.重农抑商政策推动

3.《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1975年岐山董家村裘卫诸器出土后,人们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解释其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

这一变化导致史学界

A.丰富了对井田制的研究视角

B.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

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价值

D.重估宗法分封制的内涵

4.《明史·食货志》载:

当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时,明成祖答复说:

“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

而亏大体多矣。

”说明明朝

A.有人已经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观念反对海外贸易

B.发展海外贸易以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C.互市在政治上的意义仍然大大地超过经济意义

D.内敛型的海洋贸易是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形式

5.桑弘羊说:

“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

此皆……盐铁之福也。

”这段话表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B.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管理经济运行D.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6.我国古代“重农”政策毋宁说是“集权主义”统治下一种“精明”的选择。

集权国家的悲剧就在于明知“商”之不可抑,而不得不抑,“农”之必须重,而实难得其重。

农、商在官僚体系过分介入的情况下,长期处于病态的生存状态。

这一观点认为

A.集权制度下商品经济难有发展

B.重农政策与集权统治密不可分

C.抑商政策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D.政局稳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7.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

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

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

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

8.1564年,浙江巡抚谭纶上疏称:

“闽人滨海而居者,不知其凡几也,大抵非为生于海,则不得食。

海上之国方千里者,不知其凡几也,无中国续棉丝帛之物,则不可以为国。

禁之愈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者愈众。

”可见当时

A.福建民众唯利是图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

C.海禁政策遭到质疑

D.东南沿海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9.清朝中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海禁

C.抑制工商业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10.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从“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里买来的。

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A.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B.鼓励土地买卖

C.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D.禁止开垦荒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末年,1711年规定:

“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

康熙蠲免钱粮(免交赋税)“有一年蠲及数省者”或“一省连蠲数年者”,甚至有全国性的蠲免。

史载,1691年与1703年康熙皇帝免除天下钱粮2759万多两。

在康熙皇帝在位的61年间,政府蠲免钱粮共计545次,免除天下钱粮计银1.5亿两。

——《论康熙皇帝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再加上常年西北用兵,黄河泛滥成灾,造成了整个国库亏空甚多。

随着地主经济的复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地权转移因土地买卖而加速。

农村里分化出大批无业光丁。

同时,人丁逃亡和丁役不均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雍正时,将人丁税摊入地亩,按地亩多少,定纳税之数目。

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

是谓“摊丁入地”,一举取消了人头税。

实行“耗羡(官府在征收赋税时借口征收钱粮有损耗而额外加征)归公”,将此项附加费变为法定税款、固定税额,由督抚统一管理,所得税款,除办公费用外,作为“养廉银”发给官吏。

——《论雍正王朝经济改革的得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康雍时期在经济改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二者经济改革的落脚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二者在赋税改革上有何继承性?

其主要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考点集训】(二十五)

1.B 2.C 3.B 4.D 5.B 6.D 7.B 8.D 9.A 10.C 

11.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

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或答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