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知识点10685.docx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1068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学知识点10685.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10685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
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
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
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
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
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
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
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
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
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
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
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
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
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
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
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
传统。
、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
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
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
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
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组成。
13.沟通在学校管理的作用:
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14.沟通的障碍:
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沟通渠道方面/克服方法:
A相互间建立信任、尊
重的良好关系B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C选择最佳的沟通媒体D注意信息的时效性
E重视信息的反馈
15.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A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B教学工作管理
C教务行政管理
D总务工作管理
16.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
A行政方法B法律方法C教育方法D经济方法E学术方法
17.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A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B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
用管理制度C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D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8.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
A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
做好教育工作B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C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D保
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19.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
A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
的教育B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C为学校培
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的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E
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20.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一般性、针对性、分类性、个别指导、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
会
2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途径:
A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
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B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
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C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校施加影响
D学校应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22.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A遗传决定论B环境C辐合论
23.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孟子代表的性善论,苟子代表性恶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
“可导而上下”为中等,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24.儿童发展的内涵:
A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体因素为基础B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
童主体的活动之中C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D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25.儿童发展的特点: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互补的协调性
26.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A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
发展C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D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27.教育的基本的原则:
A要尊重儿童的感受B尊重儿童的选择C鼓励学生的创造
37.2001年教育局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宣布我过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实施新
课程标准
38.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A新课程改革在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时,将旧有课程
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是内容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B新课程改革强调
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关联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实,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学校,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时间中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锻炼
多方面能力的机会C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将以往过于强调对知
识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转换为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
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
28.原始社会:
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
奴隶社会:
官师合一。
封建社会:
教师职业开始向专
业化方向发展。
资本主义:
师范教育应运而生
29.教师的社会作用:
A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B通过向受教育者传
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C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30.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1.教师的一般素质:
文化、教育、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
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
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
方面兴趣与才能
教育素质:
A教育理论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教育和组织
管理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二年体的能力D教育科研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
A爱岗敬业B热爱学生(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尊重
感、期待感)C严谨治学D团结写作E为人师表(义务方面、行为方面、品德方面、
风度方面)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
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
整洁大方
37.2002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A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B要树立培养个
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C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D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E要
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F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39.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A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课程观(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学
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B教师的学生观(学
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C教师角色的
转变(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组织者和领导者,是
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
指导者和领导者、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
32.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里相容、教学相长
33.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结合起来B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C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
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34.如何建立教师威信:
A专业水瓶和教育教学技巧B人格魅力C交往、沟通的能力D对评
价手段的运用
35.如何善于与学生交往:
A次数要多,产生亲近感B诚挚关怀,引起情感上的共鸣C要言
而有信,遵守承诺
36.教师资格含义:
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
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37.教师进修的必要性: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只有经过不断的进修,才能得到并保持专
门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适应发展变
化着的儿童的新特点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学科。
38.教师进修的形式:
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
39.教师专业化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确立,推动了教师专业法发展水平的提高
37.2003年,法国拉萨尔,创立世界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40.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力举办短期的师资训练班,增设初级师
范,60S初,改为中级师范,文化大革命许多师范被取消,1976年恢复改整(粉碎了江青
反革命集团)
教师教育:
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现代体系,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
发展:
职前教育有低向高
不断提高学历的层次
40.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
封闭型:
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优点:
培养目标单一,
集中,专业训练和专业:
思想比较强。
缺点:
学术水平低,只是范围窄,适应能力差,招生
来源和毕业出路有限)开放型:
(优点:
学术水平较高,知识范围较宽,适应能力较强,招生
来源和出路更好。
缺点:
在某些情况下对培养教师的任务不够明确,不够重视)
41.教育目的:
是教育主题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
养人才的总得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2.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43.不同的教育目的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衡量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
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人本位(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
37.2004年,我国宪法关于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
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称谓又社会主义
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中共中央要求:
坚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
识份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41.年修订的宪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
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
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6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
A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B具有鲜明的
政治方向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D社会本位色彩浓厚的社会E可操作性不强
6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方面:
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思想64.
落实我国教育目的需正确处理的几关系:
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B德智体美诸育之
间的关系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44.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
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45.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
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
方法:
是为了实现品德教育的任务所采取的措
施和手段。
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
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
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
服人的教育方法
46.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
为目标的教育。
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
美育是以培养学
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
教育
47.小学体育的任务: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
识技能C培养体育兴趣,星城良好的精神品质
48.小学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
教学卫生保健、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合理的作息制度70.
课程的定义:
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与教育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的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具有导向作用
37.2005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
A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B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
课程范围C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37.2006科学主义课程的特点:
A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B在课程内容上,提
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C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49.教学:
是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血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50.教学的意义:
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
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数显和教育任务
的完成,主要书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51.教学主要任务: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初步的解除,为他们的生活和接受进一步教育做准备
A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B培养各种基本能力(1.学习能力(适应学习活动、掌握各种学习
技能、注重启发和引导)2.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思维能力5.实践
能力6.创造能力)C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52.教学模式:
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知道,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
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53.教学模式的种类:
A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苏联教学论提出完整结构:
诱导学
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B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
习(法国卢梭主张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
杜威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法”。
瑞皮亚杰“自我
发现法”)C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德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保加利亚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
54.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A定向(确定重点、难点、明确方向)B自学(通过训练、练习、
自己接受、消化问题)C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D答疑E自测(自拟,组测试题,
自答自评)F自结(自我总结收获)
55.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56.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和对老师的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小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感
性经验。
手段:
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要求:
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
识、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
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
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要求:
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
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惊醒专门的复习。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
地掌握和保存。
要求: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保证学
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
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
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为了
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二提出的。
要求: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实际应
当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
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个学生
8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A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
式与学生发生联系B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C教学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8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
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
把教学呢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
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
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一课的教学。
时:
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83.班级授课的评价:
A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B有利于教师
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C由于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有利
于他们彼此间互相的交流和启发D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系
统的知识。
改革的趋势:
A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由间接转为直接,强调学生
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小组学习、讨论、同媒体教学)B更加突出现代化C更加结合实际、
综合化D班级人数、课时量以及座位排练更多样化
84.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
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8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授法(讲述、讲解、讲读)注意:
A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做到
条理清楚、重点分明C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
三、讨论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的启发、讨论、
商量获取知识。
四、实验法:
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惊醒操作,观察和研究引起的现象和过程。
五、实习作业法:
生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的知识用于
实践。
六、练习法:
在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联系,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七、参观法:
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获取新的知识或验证所学知识。
86.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
A发现法(美布鲁纳)B探究—研究法(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
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所犯错误的意义)C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苏联杀塔洛夫)D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卢扎诺夫)E非指导性教学
法(美卡尔·罗杰斯)
87.教学手段:
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88.传统教学手段:
人自身的活动。
文艺复兴前后出现,夸美纽约《世界图解》较早的教
科书,裴斯泰洛齐“算术箱”和福禄培尔的“恩物”都是专门的教具。
现代化手段:
幻灯机、
电影、唱片、录影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
89.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A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B个别
化教学将普及实现C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90.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A专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学过程
91.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质量取决于老师上课的水平:
A教学目的明确B教
学内容正确C教学方法适当D教学过程紧凑E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F表达清晰
92.布置作业得注意:
A作业的内容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C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
定时间D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93.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
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
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
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
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尝。
互补性也
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
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
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
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
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57.少先队的基本任务:
团结教育、代表参与、服务保护性质:
A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
一B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58.班集体:
是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
职能:
A班集体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