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科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146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科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幼科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幼科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幼科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幼科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科概论.docx

《幼科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科概论.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科概论.docx

幼科概论

<篇名>幼科概论

书名:

幼科概论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总论

属性:

光致所讲幼科,注重在实用二字,不尚虚文。

以自己二十余年临证延医之经验,兼采各家学说医理,简易

明通。

于临证实用者,均采集不嫌其浅俗,以求对于病者实用,对症治疗。

平日体察小儿所常得的各种病症,

与成人的病症根本不同,临征延医方法自异。

至于小儿又分乳婴与成童,其病症与治法更不能同。

成人之病症,

虽亦不外乎寒热虚实燥湿积滞伤风寒及肺病血病,千头万绪,似觉不易措手,延医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非细

心体察,加以阅历,潜心研求,真知灼见,不能定症名,用药治疗。

然成人能自道病之所在,及身体的痛苦见

端,再证以望闻问切等手续,自能见到症之象,及症之状,即可定出症之属于内伤外感,及内外兼病。

症象即

得,即可因症用以疗治,似难而实不难。

非若小儿之病症,自己既不知病之所在,尤不能自言病之痛苦及症象。

身体细小,四肢百骸均未长成,不能任猛烈性的药。

然小儿又多不易服药,又不能与平常缓性药,使之慢慢而

愈,如惊风等症,不能稍延者。

虽小儿无七情六欲,得病似觉简单,而临证用药则甚烦难,稍有出入,遗害无

穷,似易而实难也。

故幼科另立一门,俗呼为哑科,以望闻切又不能问也。

是以非有经验,不足以话幼科,非

有一二十年之经验不能治幼科病。

至于辨指纹诊脉治病不过补助云耳。

<目录>

<篇名>幼科论治

属性:

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

其疾病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之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

易如反掌。

即揣得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

此非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可

胜任也。

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若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

然揣之之法,

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

其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

故不能幼科者,或能治

方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幼科。

<目录>

<篇名>初生保胎

属性:

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

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而少疮疹之患。

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而专用金银花汤亦可。

弥月间,声直发搐,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

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外风,则内风动。

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

无泪者,皆难治。

治法痰盛者,先治痰,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

视其牙龈有泡,急以棉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

片略涂口内为妙。

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

复更察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

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

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见。

如现纹在寅关,不

过卯关者易治,过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

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辰者,必死。

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

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

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

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

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目录>

<篇名>外热内热辨

属性:

外热与内热不同。

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有青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

解之症也。

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

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

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

伤食者,

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楼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

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

此等热必伤阴,口渐削瘦,成为疳痨,慎之。

<目录>

<篇名>非惊论

属性:

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

幼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

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

试思

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

吓者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

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幼科

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

是真惊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魄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

治惊症者。

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

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

风乎?

内风乎?

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

其混也。

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

痰火闭也。

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

肝主筋,筋脉肝热,则抽搐,故外

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

外风也。

是痰火闭其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

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

此症即不医亦能

自醒,而漫以惊风之名可乎?

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

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手足微

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

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风脱之,非惊吓也。

宜补其脾,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

矣。

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

故急惊实为火症,慢惊为虚寒症,如水火然。

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

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

欺天乎?

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

症,木侮土症,则为实,为虚,各当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目录>

<篇名>痰火闭症

属性:

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

小儿或感风寒,或积乳食,皆生痰,痰积则化火。

或受暑热,亦生火,失于

清解,则火升而痰亦生。

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

其症目直气喘,昏闷不醒,且火甚则肝燥筋急,为抽

搐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

总因痰火郁结,肝风内动而成。

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不可用力抱紧,

伤其经络,致成废疾。

起初以通关散开其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煎,加石膏、菖蒲、竹茹,

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目录>

<篇名>木侮土症

属性:

木侮土症,即俗所谓慢惊风也。

小儿受暑受寒或伤乳食,皆能作吐作泻,或吐泻交作,久则脾土虚弱,肝木乘

之。

其泻渐见青色,面部痿白带青,手足微搐无力,神气恹恹不振,而慢惊成矣。

初起即宜异功散,吐则加藿香、煨姜。

若病已数日,粪见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

若手足皆冷,脉息微细,唇舌痿白,此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

温中回阳,尚有可救。

诸脏之症皆缓,独脾病之变甚速,尽有吐泻一昼夜,而即脱者,甚勿缓视也。

<目录>

<篇名>指纹晰义

属性:

幼科指纹总无正论,且游移不定,莫可稽驳。

有谓不必用者,有用而至于怪诞不经,诬民惑世者,是皆未中之

理,所以有用有不用之殊议。

请以一得之愚,聊发其要。

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

按《内经》十二经脉,

始于手太阴(纹者关旁支也,从手腕后出食指之端,而交通营卫于手阳明太阴之经)即此指纹是也。

明如景岳,

犹谓此纹为手阳明浮络。

不知手太阴经起于中府,而终于大拇之少商;手阴明经起于食指,商阳不相值,若无

此旁支交通营卫,不儿令太阴阳明表里断绝乎?

况此脉可诊,人所不知,其迟数代促,与太渊一毫无异。

但脉体

差小,由旁支也。

指纹之法,起于宋人钱仲阳,以食指分为三关,寅曰风关,卯曰气关,辰曰命关,其诀谓风

轻气重命危。

虽未必其言悉验,而其义可取。

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

只恨

复出诡异之谬说(惊风门类),致后贤多歧亡羊,反成疑案。

予意仲阳宋之名人,以孝见称,岂肯为此误世。

大抵后之俗子,假托其名而为之者。

惟有识者,知其语言鄙俚,证论荒唐,便能弃置不用,如张景岳、夏禹铸

辈,皆谓可不必用。

盖非不用,实恶其妄诞不经,而无可用耳,近世医家不知真伪,不辨是非,习而行之,乃

致惑世诬民,祸害婴幼。

夫医重关生命,乃听无稽之言,流传贻殃,是岂其可。

予虽不敏,粗知经脉,每见幼科

指纹之说,不胜发竖欲为规正,恨其非人,知而不言。

此心未慊,今幸余闲,请言其要。

盖此指纹,即太渊脉之旁支也,

则纹之变易,即太渊之变易,不必另立异说,眩人心目。

但当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则用之不

尽矣。

倘舍此不图,妄执谬说以为是,临证不察病源,谬指为人惊畜惊,讹惑愚昧,予恐盲人瞎马终堕重渊,莫之能出

矣。

周卢中曰∶指纹晰义之精,自仲阳以来,七百余年,无人道及。

今读至此,如梦初觉,如醉初醒,足以快人神志,

真千古特识也。

盖世人乍闻此言,未能深信,姑就其舛谬之传,撮其大要以正之。

其略曰∶指现青纹,认是四足惊,虎

口脉青色,是猪犬马惊,黑色因水扑,赤色火惊人,紫色多成泻,黄即是雷惊,是指纹之青赤黑皆惊之所致。

然则小儿

之禀赋浓薄、胎元寒热,以及内伤外感、杂症、麻痘数百之证,悉当以惊风称之,以惊风治之矣。

不然除去青黄赤黑之

纹,又将何辨非惊风乎?

谬误之传,莫此为最。

既然云黄即困脾虚矣,是谓指纹黄色脾土受伤不足之证,又曰黄即是雷

惊,似谓闻雷致惊有余之候。

假令小儿指纹见黄,不知此时应断为脾困乎?

即应断为雷惊乎?

治之者,不知应治脾乎?

应治其雷乎?

或将合一为治乎?

抑亦分析其方乎?

且脾困为虚,雷惊为实,治虚遗实,治实遗虚,兼治不能,分

治不可,予亦莫知何所适从乎?

至谓青色,大小曲人惊并四足,夫人与四足灵蠢天渊,清浊冰炭,气化纯杂不侔,

断无并列之举。

今既曰人惊并四足矣,则是临证时,凡指纹青者,谓人之惊可也,即谓四足惊亦可也,是人与四

足意可以通称,而四足与人不几为同类耶?

即以纹曲之大小别之,原其意,必谓大曲为人惊,小曲为四足惊,又安

知人不为小曲,畜惊不为大曲乎?

何所据而确知,人惊之,曲必应大,畜惊之,曲必应小。

设使大曲之中,仍有

小曲,小曲之旁,兼有大曲,得无曰∶此人惊中之畜惊,畜惊中之人惊耶?

无稽之谈,不堪寓目。

再究其治疗,

更无是处。

若谓人惊,畜惊,总是一惊,不必论证,不须异治,则今之分大分小,指人指畜者,得非谵妄乎?

若谓人惊

畜惊,各为一惊,未可同论,正不知人惊为何病,惊畜为何证,宜以何物治人惊,何物治四足惊。

既有以上之惊名,应

立以上之证治,何以并无一法,而徒设无稽虚言以诳,在庸妄固不足责,而立言位公之规正,反为编次于书,遗误后世,

吾恐有目者,未必不能之裂也。

再曰青是凉,白是疳。

青惊,即以前诸说,不必琐赘。

至于白是疳,诚为妄诬。

夫疳证,即方脉之虚劳,在

幼稚为之疳积,未脾肾两伤之候。

久之则五脏俱损,中气败极,则面目肌肤,俱见白,形如枯骨之象,故曰∶

白是疳,此以形色言也。

今以指纹当之,谬之甚矣。

盖气血两伤,精神久亏之证,其纹必淡,凡虚证皆然,不特

疳证已矣。

然正可言其色淡,不可谓之色白,盖指上从无白纹。

予临证四十余载,未尝一遇。

后人勿谓古人之言,

一定不易。

必俟其指纹白色,始可称之为疳,若然则疳证之儿无幸矣。

故知按图索骥,终非解人;神而明之,始

称匠手。

指纹辨证,详列于下。

<目录>

<篇名>指纹切要

属性:

小儿自弥月至于三岁,犹未可以诊切。

非无脉之可诊,盖诊之难,而虚实不易定也。

小儿每怯生人,初见不

无啼叫,呼吸先乱,神志仓忙,而迟数大小已失本来之象矣,诊之何益?

不若指纹之可见者,与面目病候相印证,

此亦医生望中切两兼之意也。

令人抱儿对立于向光之处,以左手握儿食指,以我右手拇指推儿三关,察其形色,细心体认,亦惟辨其表里

寒热虚实足之矣。

世人好异,不从实地用功,以此为浅近之谈,不屑留意,不知临证,能辨此六者,便为至高之

手。

盖表里清则病之在经在

府,而汗下无误;寒热明,则知用寒远热,用热远寒,或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因时制宜,用无不当;虚实辨则

知大虚有盛候,大实有嬴状,不为假证眩惑。

凡真虚实易知,假虚假实难辨,真假帮助,则无虚虚实实之患。

此切要关头,不知体会,但以不经之言,欺世诳俗,谓何者为人惊,何者为畜惊,不特欺人,而且自欺,不特无

益治疗,而且误人命,是谁之咎哉?

\x三关部位歌\x

初起风关证未央,气关纹现急须防,乍临命位诚危急,射甲通关病势彰。

纹见风关,为病邪初入之象,证向轻微,体亦未困,治之诚易。

纹见气关,邪气正盛,病已沉重,治之宜速。

倘三关通度,纹出命关,则邪气游漫,充塞经络,为至重之候。

设透关射甲,则邪气无所容,高而不能降,为亢

阳戴阳之象,治之者留心,慎勿轻视。

\x浮沉分表里歌\x

指纹何故乍然浮,邪在皮肤未作愁,腠理不通名表证,急行疏解汗药投。

此纹与太渊脉相通,凡有外邪,太渊脉浮,此纹亦浮。

盖邪在皮毛腠理之间,故指纹亦显露于外,谓之表证。

速宜疏散,启其皮毛,开其腠理,使邪随微汗而解。

一匕成功,何嫌而不投哉。

忽尔关纹渐渐沉,已知入里病方深,莫将风药轻尝试,须向阳明里证寻。

指纹见沉,知邪入里,但有浅深之别。

若往来寒热,指纹半沉,尚在阳明胃经,治宜解肌。

若于外证身热不

已,指纹极沉,已入阳明胃腑,速宜攻下。

庸妄见其身热,犹以风华治之。

盖病在内,治其外,非其治也。

不特病邪不

解,适足以燥其阴血,而愈增其困。

\x红紫辨寒热歌\x

身安定见红黄色,红暗多从寒里得,淡红隐隐本虚寒,直到深红化为热。

神气泰宁,营卫静平,定见太平景象。

盖黄为中和之气,红乃交明之色,黄红隐隐,景物熙熙,焉有不安之

理。

寒邪初入皮毛,经络乍滞,所以纹见红暗,由血滞也。

无论内寒外寒,初病久病,一见此纹,总是寒证。

凡人

中气性弱,营卫不充,纹必淡莹而兼红,虚寒之证。

至谓深红化热,其理安在。

红本寒因,岂能化热?

由其寒闭

皮毛,腠理不通。

凡人身内据之乱,时与皮毛之气相通贯,无一息之暂停。

今寒闭汗孔,内出之气无所发泄,郁于

毛孔之间,渐积渐浓,而化为热矣。

此内出之气热,非外受之寒能变热也。

关纹见紫热之征,青色为风古所称,伤食紫青痰气逆,三关青黑祸难胜。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热壅经络,阻其阴营之道,所以纹紫为热炽,千古定评也。

少阳甲木,其色本青,肝胆

受邪,纹见青色,此伤风候也。

但可以风热称之,不可称惊风以误世。

盖青者本经之色,《内经》有在天为风、在

地为木之言,所以风木同气。

肝受风邪,纹必见此青。

理最明最显,而幼科偏不言青为风,偏言青为惊。

据幼科

所论,惊出于心。

然青色非心之色,何以青为惊乎?

此等牵强之说,最为谬误。

予有惊风关妄,详列二卷。

紫而

兼青,食伤之候。

盖食饮有形之物,阻抑中焦清阳,脾气不能宣布,故风邪乘其因而侮之;所以疾风上逆也。

疏通壅

滞,令其流利可也。

倘郁抑既久,脾气愈不运化,营卫愈见涩滞,则风痰食热固结中焦,所以青而兼黑,此抑郁

之至也。

急宜攻下,庶有生机,误认惊风,百无一救。

指纹淡淡亦堪惊,总为先天禀赋轻,脾胃本虚中气弱,切防攻伐损乳婴。

小儿禀受阳虚,肌肤暗白,唇舌淡色者,指纹四时皆淡,虽有病亦现淡红色青淡紫而已。

盖淡红虚寒,淡青

虚风,淡紫虚热,此等儿根本不坚,中气怯弱,无论新病久病,总归于虚,一毫攻伐,不敢轻用。

倘误投克削,

覆水难收,悔之晚矣。

关纹涩滞什因由,邪遏阴营卫气留,食郁中焦风热炽,不行推荡更何求。

病邪阻郁营卫,营运迟滞,消化无力。

所以指纹推之不甚分明,无活泼流行之象,由食饮风寒相搏,是为实

证。

急宜推荡,去其陈腐,其愈亦易。

若因三关纯黑,推之不动,死证也,不治。

\x纹形主病歌\x

腹疼纹入掌中心,弯内风寒次第侵,纹向外弯痰食热,水形脾肺两伤阴。

掌心包络所主,纹入掌中,邪侵五内,由中气寒也,故为腹痛。

纹若弯弓,内外有别。

其纹之两头弯,向中指

为内,为顺证,为外感风寒,治之犹易;其纹弯向大指为外,为逆证,为内伤饮食,治之稍难。

形如水字,脾肺不

足,食塞太阴,中气怯弱,脾不运化故也。

或向指纹惟止一线,安能有水字之形?

曰不观太渊之脉,亦止一线,

何以阳维阴维,阳跷阴跷,有时左右连带现纹,岂非水字之形乎?

脉有左右,安知纹无左右?

但能触类旁通,无往

非理,岂特指纹为然?

凡看指纹,以我之大拇侧面,推儿食指三关,切不可覆指而推。

盖螺纹有火,克制肺金,纹必变色。

又只可

从命关推上风关,切不可从风关推出命关,此纹愈推愈出。

其纹在先原未透命关,误推而出之,大伤肺气,且不能辨纹

色,慎之戒之。

以上表里寒热虚实,凿凿有据,但能于临证时,认得此六字分明,胸中自有主宰,虽不中不远矣,若但以惊风

塞责,第扪心自问,未免怀惭。

凡我同人,互为砥砺幸矣。

<目录>

<篇名>小儿脉法

属性:

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诚非易也。

《内经》诊视小儿,以大小缓急

四脉为准。

予不避僭越,体察其意,仍从浮沉迟数四脉,而以有力无力定其虚实缓急,更为明悉,比较尤为有根据。

\x《内经》脉要\x

黄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如何?

夫乳子病热,脉见悬小者,阳症见阴脉,本为大忌,但小而缓者,邪甚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客深,为可

虑,故以为问。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夫小儿以稚阳为体,而如病,纹脉现暗淡,肢脉至虽小,手足温者,犹能生。

以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犹在也。

若四肢寒冷者,则邪胜其正,元阳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者生,急者死。

此言小儿之外

感也。

风热中于阳分而喘鸣肩息者,脉当实大。

但大而缓,则胃气好,邪渐退,故能生;实而急,则真脏见,病

日进,则死也。

此《内经》之旨,圣人立言简切,而总括无余。

世人不悟,视为寻常,能于此处等处着眼,则诊视之要诀思

过半矣。

予之临证诊视,无论凶吉,则多中者,亦不外此。

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

窃详经所谓大小缓急者,亦发而不

露之意。

盖大即浮洪类也,小即沉细类也,急即数也,缓即迟也,何若竟易以浮沉迟数之为得乎?

再以节庵之有力无力,

辨其表里虚实,诚诊视小儿天然不易之妙诀。

夫节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无力,辨其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虽

至显浅,至平易,亦至确当,岂真古今之人不相及耶。

\x四脉主病\x

浮脉主表(病在外),沉脉主里(病在内)。

迟脉主脏(病为寒),数脉主腑(病为热)。

四至五至为迟为

寒,为不足。

七至八至为数为热,为太过。

浮迟外寒,沉迟内寒,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浮数外热,沉数内热,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主症∶浮而有力,风热;无力,阴虚。

沉而有力,痰食;无力,气滞。

迟而有力,为痛;无力,虚寒。

数而

有力,实热;无力,疮疡。

\x总括脉要歌\x

太渊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亏,七八热多三四冷,浮沉迟数贵详推,有力为阳为实热,虚寒无力里何疑,

若能留意于中取,何至望洋泣远岐。

浮而有力实兼风(风热皆阳,表之实也)。

无力阴虚汗雨(阴津妄泄,表之虚也)。

有力而沉痰食害(痰

凝食滞,结于里也)。

沉而无力气凝胸(气滞于中,不运化也)。

迟而有力多为痛(浮迟外痛,沉迟内痛)。

无力

虚寒气血亏(气弱血衰,至虚之候)。

数脉热多终有力(数而有力,实热何疑)。

疮痍无力热虚攻(阴虚受伤,虚热所致)。

\x脉证宜忌歌\x

脉浮身热汗之松(阳邪居表,热从汗解)。

沉细身凉莫强攻(无论表里,不堪攻伐)。

咳嗽正嫌浮带数

(浮缓为宜,浮数大忌)。

细沉肿胀定知凶(脾胃虚寒,愈不运化)。

沉迟下痢方为吉(气血俱伤,最嫌洪数)。

洪数偏宜痘疹逢(阴阳充足,毒不能留)。

腹痛不堪浮有力(三

阴受病,浮则反常)。

浮洪吐衄总无功(阳火太盛,阴血愈伤)。

陶节庵曰∶诊脉之要,无论浮沉迟数,但于有力无力中分别。

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

虚,为寒。

至哉斯言也,后贤无忽。

<目录>

<篇名>初诞救护

属性:

小儿初生,或不能发声,谓之梦生,多不知临时救急办法,甚为可悯。

切勿断脐带,速用磁盆盛温水,将

胞衣泡入,用手缓缓搂之,使暖气渐渐入儿腹,再以热汤烫洗脐带,即能回阳气而发声也。

若温熨后犹不发声

者,即取猫一双,以布袋裹其头足。

使伶俐妇人,拿着猫头,向儿耳边,以口啮猫耳,猫必大叫一声,儿即醒

而发声,此时方可剪断脐带。

或用老葱煎半熟,向儿臀部打之,亦能发声。

又有因难产,或冒风寒,举之迟,儿

气欲绝,不能啼者,脐带胞衣亦按前法温暖之,令暖气入腹,气回即苏,再以父母之口气呵而接之。

凡断脐带,

世俗皆以刀剪断之,最为不妥。

但用大纸捻蘸香油,燃火于脐带上烧之令断。

盖所以补接阳气,不但为回生起

死之良法,并且日后无伤寒泄泻之患。

初生肾缩,亦受寒气所致,用硫黄、吴茱萸各一钱,研成极细末,捣葱

取汁调膏涂小腹,另以蛇床子烧烟熏之即伸。

闷脐生者,在小儿粪门有一膜,闷住肠气,则不能出声,拍之则膜破而啼矣。

又有轻巧妇人以银簪轻轻挑破,亦甚

方便合宜。

或不能挑,急以暧衣包紧,勿令散放,以热水浸其胞衣,寒天则以火炙之,久则热气入腹而气内鼓,其膜自

破,声自出矣。

又有生下无谷道者,乃肺热闭于肛门,急以金银或玉簪之物,向肛门正中谷道刺穿之,或以火针刺穿,

但不可刺深。

以中空油纸捻套住,免其再合。

儿初生下遍身如鱼皮,或如水晶,破则流水,以密陀僧研成极细末搽之即

愈。

初生遍身无皮俱红肉,急以稻米粉干扑之,候其皮生全则止。

初生大便小便不通,腹胀危急,令妇人口含热水,吮

儿之前后心,及脐下手足心共七处,每一处吮吸七口,至肉色红为止,须臾即通。

初生尿闭,以葱一根切碎,以人乳半

杯同煎,去葱取乳分作四次服之,尿即通。

不吮乳者,服此亦即吮乳。

除此方法外,尚有两个很有效验的方法列在下面∶

一、小儿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胀危急欲死。

可急用大田螺一个,一两上下者,连皮捣烂,涂在儿脐下,一刻

即大小便均通矣。

此法可谓真神方也。

二、若小儿只是小便不通,芤草鲜者一两,与乳同煎,而后去芤草取乳,令小儿吮之小便即可通。

此法较

葱法不但无辣味,力尤快大也。

芤草若无鲜的,干的亦可。

<目录>

<篇名>调燮须注意

属性:

小儿初生,饮食未动,胃气未开,廓然清虚之府,宜乘此时加意调燮。

小儿未啼之时,令精巧妇人用指轻

轻探儿口,挖去污血。

急以甘草汤,用软帛裹指蘸汤,拭去口中涎沫。

然后看儿面色,若身面俱红,而唇舌紫者,

知其必有胎毒。

每日用盐

茶,但不可太咸,以帛蘸洗其口,去其粘涎,每日须五六次。

此法至神至圣,世所不知。

盖儿之胎毒,藏于脾

胃,口中多有粘涎,其马牙鹅口,重舌木舌,皆从此起。

每日洗拭,则毒随涎去,病从何来,而且至简至易,何

忽视而不为。

倘胎毒重,直须过周岁,方得用此法,有胎毒者之调燮也。

盖周岁后,头面满起红粒或带白尖,始

能发现于外表。

倘儿面唇淡红,此为胎寒,惟以淡姜汤洗拭,每日一二次足矣。

盖姜能开胃而且和中,最利于实

用者。

至于古方之用黄连、大黄、朱砂、轻粉开口之法,此时断不可用。

今时禀受十有九虚,若寒克削最不相

宜。

况婴儿初诞,如蛰虫出户,草木萌芽,卒遇寒雪严霜,未有不为其摧折。

以苦寒而入初诞儿之口,亦若是也。

每见三朝七日,必有腹痛呕乳,液泻夜啼之证,是皆苦寒伤胃之害,其孰能知之。

或曰∶子言苦寒不可用于初诞

儿之口,何以后之沆瀣丹及泻青丸,有三黄大黄,得无矛盾乎?

曰彼胎毒已现,外证可凭,有病病当,何大黄之

足畏。

今初诞开口,未辨毒之有无,即使有毒,尚然未发,深藏潜伏,声臭俱泯。

程凤雏有言∶安辑闾阎,必诛

冠盗,未可抉平人而诛之,日尔将为寇也。

以苦寒而开口,是诛平人也。

毒发而畏寒,是有寇不诛,乡原之仁,

乌乎可也。

<目录>

<篇名>脐风症论

属性:

脐风不由六腑起,为五脏之直中症。

其起病的时期,初生至七日内。

七日外所现的病,即不属脐矣。

脐风初

发,小儿吸乳必较前口松,两眼角挨眉心处忽现黄色,渐至鼻部,口即微撮,微现吹嘘状。

若再下行至环口,唇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