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docx
《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技巧
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信”)
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
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
答题技巧
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5、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
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
1、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
2、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
3、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
原则:
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二、高中诗词鉴赏
2.(2019•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读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2)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分析】⑴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歌前六句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
已经明确了手法是对比手法,只需要找出对比手法,并且分析对比手法怎样勾勒精卫形象即可。
诗歌中“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
⑵题目要求结合诗歌后六句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诗中“人皆”与“我独”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岂计”“惟应”体现出作者对精卫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的肯定,侧面表现了作者孜孜以求毫不妥协的人生追求;尾联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比,再次表达了对积极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
故答案为:
⑴“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⑵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点评】⑴本题考査考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
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①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释】①鲍照南北朝诗人。
②蹀躞:
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精确传神地刻画出主人公内心的惆怅。
B. 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借代和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
C. 第五至第十句描绘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与之前诗句内容构成反差。
D. 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
(2)比较本诗与李白《行路难》在表达的情感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B
(2)①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解析】【分析】
(1)B项,“借代”错,应为比喻。
故选B。
(2)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从情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
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相同点:
两首诗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平和自我宽慰。
②不同点:
鲍诗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失意情怀,并提升到了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高度;李诗还表现了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乐观的自信,思想境界更高。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巽上人①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
(唐)柳宗元
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
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
圆方②丽奇色,圭璧无纤瑕。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涤虑发真照③,还源荡昏邪。
【注】①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亦即重巽上人,②圆方:
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③真照:
本性。
(1)诗歌首句中“________”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________,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
【答案】
(1)湘竹;生长环境(地点)
(2)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解析】【分析】
(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
”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2)①“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②“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③“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故答案为:
⑴湘竹 生长环境(地点)
⑵①运用比喻。
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②形色味相结合。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③衬托。
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④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首句中“湘竹”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二字。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
【附诗歌赏析】
柳宗元于公元805年(永贞元年)冬贬至永州,至则无处可居,只得寄寓在永州龙兴寺,得以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
重巽赠以新茶,柳宗元作诗回赠,应当是第二年春以后的事情。
观此诗,柳宗元心情已较平静,又新茶当采于春天,王国安先生《柳宗元诗笺释》认为此诗作于公元807年(元和二年)春,可从。
茶叶的品质好坏,直接与茶树的种类、采摘的时间、当地的气候等多种因素相关。
茶树喜好阴凉湿润,刘禹锡《试茶歌》云:
“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可知古人认为竹下茶最佳。
重巽所赠茶叶,正是所谓竹间茶。
这首诗开头两句是说,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二字既给茶叶赋予了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照应到诗题“竹间”二字。
富有经验的采茶者都知道,采茶时间最好是每年初春谷雨前后的新芽之时,若在清晨日出前带露采摘其品质更高。
诗中第三四句说重巽亲自“晨朝掇芽”,表现出重巽深懂茶道,正合采茶之法。
采茶的时间是否适当,对茶叶品质的好坏,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诗中用一个“复”字。
这个“复”字,乍读之下,很难理解和译出,其实是把奇特的竹间茶树和正确的采摘时间两方面联系起来。
第三四句诗,既说明了茶叶品质美好的另一个原因,又与诗题中“自采新茶”四字相照应。
茶叶又以高山云雾茶为佳,诗中第五六句诗所说的“蒸烟”和“丹崖”,正是指明了云雾和高山这两点,表明了茶叶品质上乘。
第七句是说盛装茶叶的器具其形状之美,色泽之奇之特,间接衬托出了这茶叶的名贵与稀罕。
第八句则是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
诗歌的第二部分是惊赞茶叶香气的奇妙。
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
第十句,“馀馥”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
“延”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
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
喝了好茶,可以提神、祛秽,诗中的第十一句和第十二句,就是围绕这两方面来说的。
“荡昏”,即清除心神上的昏沉困倦,可以提神。
“荡邪”,就是除秽。
“涤虑”,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
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
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
“涤虑发真照”,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
“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
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
正因为这茶香不仅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还能有益于人的精神的健康,使人脱俗,所以才是最为神妙的珍异的上品。
也正因为这茶叶具有这样的神奇功效,所以下面柳宗元连用佛教道教中的两种神奇的故事来加以比较。
佛祖如来的甘露饭,香气熏染了毗耶城和大千世界,其实是说佛法广大,教化感人,使人皈依正道。
道家仙客所饮流霞仙酒,使人数月不饥,其实是丹药神力,使人清心寡欲,不贪不痴,修成仙体。
它们同为食物,都具有神奇功效,所以柳宗元用它们来与茶叶相比。
不过,柳宗元自己更为信佛,而且斋饭、茶叶易得,流霞难求,所以诗中要说香茶“犹同”甘露饭,而“贵”于流霞。
对这珍贵的名茶,柳宗元自然十分赞赏和珍视,但是既为其物,更为其人,因为这是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时的第一位友人所赠,且为亲手所采,关爱殷切,情意殷深,使困窘中的柳宗元倍感精神上的慰藉和友情的可贵。
赞美茶叶,其实更是赞美友人的情谊。
所以柳宗元要用“金鼎”烹茶,要以自作新诗回赠,更要从精神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人品的高度来立意构思,这既为共勉,也为自励。
5.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各题。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 “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 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 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解析】【分析】
(1)A项,“一次具体的”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春日”,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故选A。
(2)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故答案为:
⑴A;
⑵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自得其乐。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做此类题首先要快速阅读文本,依据题干要求找出相关信息,进行圈点勾画,然后进行归类整合,条分缕析作答即可。
【附诗歌赏析】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
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
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
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踯躅:
杜鹃花科。
③恩波:
皇帝的恩泽。
④斗:
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2)诗歌的颈联寄寓了作者复杂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2)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解析】【分析】
(1)本题,“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红”,意思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淡淡几笔,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接下来是两组近景镜头,“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前面一联的冷落景象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增添了些许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托写出来。
这四句诗,先写远景,后写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
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
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
作者虽然写的是景,而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隐情。
据此整理概括。
(2)本题,“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
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
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
故答案为:
⑴①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
⑵①无辜被贬的愤怨与哀愁(苦闷、悲愤);②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④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描写手法包括: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对比;白描。
修辞手法包括:
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答题步骤: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诗人山斋独坐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