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193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docx

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工艺交底

 

某某房建设项目基坑支护

施工组织方案

某某公司

2020年5月24日

 

某某房建设项目基坑支护

施工组织方案

责任表

技术负责:

编写:

项目经理:

审核:

审定:

 

某某公司

2020年5月24日

 

 

施工组织方案

某某房建设项目位于某某县江东路以北地块,工程概况,建筑规划用地面积约26540.65m2;拟建地下室面积约16770m2;地下室一层,地下室建设开挖基坑,依据【某某房建设项目】设计图及施工技术要求、【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为高质量、按工期施工制定本组织方案,以指导和控制工程全程运行。

一、地质概述

1.1.地质概述

场地内地基土(岩)主要由填土、红黏土、石灰岩组成,按其岩性和状态,各土岩层岩性、结构特征自上而下如下:

1、素填土①(Q4ml):

褐灰色,湿,结构松散。

主要成份为黏性土,含少量植物根系及少量粉细砂,均匀性差,未经压实。

层面标高136.39~140.26m,层厚0.50~3.00m,平均厚度为0.72m。

该层在整个场地内均有分布。

2、粉砂②(Q4al):

褐黄、灰黄色,呈稍湿、稍密状,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及杂质,砂质均匀,颗粒级较好,粒径大于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67.5~63.4%,层面标高为134.27~139.56m,层厚为1.00~6.10m,平均厚度为3.72m。

属中压缩性土。

3、卵石③(Q4al):

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类土,黄褐色~灰褐色,湿~饱和,稍密状,成份主要为石英砂岩,次为脉石英,粒径大于100mm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4.9~64.6%,呈圆~亚圆形,卵石坚硬,呈中~微风化,卵石间充填物主要为砾石和中粗砂,少量粉砂。

充填物与卵石间接触较紧密,密实程度较好。

层面标高132.34~137.18m,层厚1.10~11.40m,平均厚度为4.05m。

4、灰岩(C1y)浅灰色~灰白色,微风化状,钙质胶结,细晶质结构,厚层~中厚层状构造,质硬性脆,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岩面起伏不平,岩土分界明显。

岩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其主要为倾角40°、70°和近垂直三组为主,缝合线构造亦较发育,倾角为0°~20°,裂隙多被褐~褐红色方解石充填和胶结,有一定的联结力和结构强度,裂隙局部张开,张开宽度1~5mm;而倾角近垂直的裂隙隙面不平整,局部充填物为黏性土或富含铁质的褐红色物质,局部见明显溶蚀痕迹。

岩芯多呈柱状、少量块状;岩芯采取率一般在80~90%,RQD指标大于70%。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岩石质硬性脆,敲击声脆,有回弹。

岩面埋深标高125.70~133.30m,岩面有一定起伏。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试验主要参数统计表表2

岩石名称

统计组数

范围值(MPa)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标准值

基本质量等级

坚硬程度

灰岩④

9

40.6~51.6

46.73

2.832

0.091

44.95

较硬岩

各土层土钉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参数如下:

土层

代号

土层名称

土钉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成孔注浆土钉)

土钉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打入钢管土钉)

qsk(kPa)

qsk(kPa)

素填土

15

20

粉砂

30

40

稍密卵石

50

70

 

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值一览表

指标

地层名称

重度

(经验值)

黏聚力

(经验值)

内摩擦角

(经验值)

压缩模量

变形模量

承载力特征值

γ(kN/m3)

Ck(kPa)

k(°)

Es(MPa)

Eo(MPa)

fak(kPa)

素填土①

17.5

粉砂②

18.8

30.0

-

12.0

120

卵石③

20.0

20.0

16.0

18.0

200

灰岩④

fa=6000

1.2.水文地质

勘察期间测得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约1.57~5.65m(134.16~134.42m),稳定水位埋深约2.25~6.02(133.92~134.25m),根据场地附近工程资料,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孔隙潜水类型,主要赋存于砂土的孔隙中,水量较小,水量、水位随季节性变化明显,无承压性,其状态呈层状分布,补给与分布区一致,地下水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排泄条件较差,在砂土孔隙中缓慢运动和垂直下渗入基岩裂隙或溶洞中,其年变幅一般在2~4m之间。

本次勘察未发现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污染的污染源,场地地下水未受污染。

根据调查访问,历史最高地下水位相关部门没有统计,近3~5年地下水位变化不大,水位变化趋势与大气降水有一定关联,但埋深较深,地下水对拟建建筑物基础施工影响不大。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及走访调查表明:

场地地下水年变化幅度在2.0~4.0m。

地下水的渗透性:

根据本次勘察并结合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及周围施工经验,素填土①中渗透系数K按0.1cm/s考虑,粉砂②中渗透系数K按1.0×10-2cm/s考虑,卵石中③渗透系数K按0.5cm/s考虑,灰岩④中渗透系数K按1.2×10-7cm/s考虑。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岩溶(溶沟、溶洞)发育特征

场地下伏基岩—灰岩属碳酸盐类可溶岩,厚层状或巨厚层状,质地较纯,局部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当地下水含侵蚀性CO2等具有溶解能力的物质时,在其长期流动、溶蚀作用下,便会形成溶沟、溶洞等岩溶现象,特别是在节理裂隙的交叉处或密集带、断裂带、褶皱轴部等地下水含水较为丰富且流动性较好的部位岩溶较发育。

并且由于岩石的岩性、节理裂隙、断裂和接触面等一般都具有方向性,也就使得岩溶发育具有带状性及方向性。

钻探揭露,场地下伏灰岩在钻孔控制深度范围内,部分地段浅部溶洞、溶沟较发育,115个钻孔中有91个孔发现岩溶发育,钻孔遇洞隙率为79.13%(部分钻孔有溶沟、溶洞共存),遇洞率为66.08%,总线岩溶率为20.40%,大于10%的岩溶强烈发育等级的判定界限范围,为岩溶极强烈发育区。

溶洞或溶沟的发育是影响岩体完整性主要因素,溶沟呈窄小形,溶沟最深达3.70m,其侧壁大多数为陡倾状;溶洞呈单个状分布,洞顶埋深6.00~17.30m,洞高0.60~5.10m,洞内被软塑状或可塑状黏性土充填。

1.3.周边建构物

基坑环境条件主要有,基坑东侧为滨江东路,路基距坑边最近约2.5m,路宽约24m,外侧无建筑物;南侧外围有1~5层私人栋住宅,楼距坑边最近约6m,条基;西侧为支线道路,路宽约20m,道路另侧有多层层住宅,路基距坑边最近约3m;北侧为道路,路宽约20m,路基距坑边约2.5m。

拟建建筑北东侧100米范围为茶江,有直接补水水源,无水库。

施工开始前,对周边建构物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进行观测和照相存挡,基坑开挖和基坑使用期间应对其进行沉降观测和监测,发现发生沉降异常时采取相应措施。

1.4.地下隐蔽物

施工范围内,基坑东侧(江东路)在中段偏北有一地下涵洞,宽1.0m,高1.5m,厚0.4m,顶标高-1.70m,该涵洞为夸公路排水涵洞;公路人行道外有公路排水管,埋深-1.40m。

北东段(滨江东路)有一预建输电枢纽,未安装有输电器械。

基坑西侧(滨江东路支线)偏南有场地新装变压器;公路人行道外侧有公路排水管,埋深-2.20m。

施工前应清除地下隐蔽物或加强保护措施。

详见支护设计图。

二、工程量

2.1设计(统计)工程量

详见设计图,施工时以业主(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后的为准。

本组织设计暂按如下主要工程量:

分项

工程量

主要施工内容

设备

备注

高压旋喷桩

2046根(24544m)

Φ500

旋喷机

锚杆

3104根(24197m)

Ф130

锚杆机

钢管桩1

409根(3929m)

锚杆机

钻机

钢管桩2

喷面层砼

5354m2

水沟

610*2m

准确工程量详见设计图。

2.2其它工程量

三、施工组织

3.1设备组织

3.1.1旋喷桩施工:

旋喷机4台/套,浆液输送泵4台,搅拌机4台,电焊机4台,其它配套设备若干。

3.1.2锚杆钻机2台套。

喷坡机械1台/套。

3.1.3钢管桩机2台(用锚杆机或地质钻机施工),吊车1台。

焊机2台。

3.1.4其它设备按施工需要配置。

3.1.5水电配置

依据工程施工需要,配备用水量80m3/h,配备用电量700kw。

施工用水:

主水管用2吋水管,主水管从市政用水接至场地,长度约60m;支水管用1吋管沿坑周架设,管线总长度约250m,并每40m设外接用水开关。

电沿坑周布设,每100m设一用电外接开关。

当电量不足时,配置柴动机械。

场地现电量如电量不足另进行柴动机械配置。

3.1.6场内运输道路

场内临时运输道路按场条件宜设立2段,每段长约40m,道路宽4~5m,压实,满足通行大车,以运输施工机械、材料、砂石。

临时道路随挖深临时建设。

场地运输道路自大门进入,通至场地中点。

基坑挖深后原道路挖除,重建坡道及道路。

3.1.7材料堆放

土方开挖每二层,设立3个临时材料机械堆放地,每个面积不小于30m2。

主堆材料是喷坡机械,喷坡材料;旋喷机械和旋喷材料。

3.2人员组织

项目经理:

1人;技术负责人:

1人;技术工人20人,其它临时工16人。

3.3工期计划

本工程共分为三个作业段:

旋喷桩施工作业段;钢管桩施工作业段;锚杆施工和喷坡作业段。

3.3.1旋喷桩施工作业段:

4机组,每组3人,每机第天完成旋喷桩15~20根;合工期40天。

3.3.2钢管桩施工作业段:

在旋喷桩进行前2天开始施工(随后旋喷桩跟随施工)。

钢管桩用锚杆机导孔施工,每天10根/天,计划时间20天。

3.3.3锚杆和喷坡作业段:

锚杆施工分层进行,分层开挖分层施工并制作,每层计工期7天,共五层,计35天。

喷坡作业跟随进行,延后5天。

3.3.4工期计划:

进退场时间、测量放线3天,总工期70~80天(与开挖工作面及工程量、强度龄期等待期有关)。

旋喷桩与钢管桩同时段作业。

3.3.5其它内容施工以现场需要另设定。

总工期控制在80天内。

3.4技术措施

3.4.1技术交底

合同签订后,由项目负责人召集经营、生产、技术三方面人员对基础设计图、地质资料、合同条款、施工工艺、安全措施等内容进行实施性分析、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建立项目部的施工程序单元组织,明确各单元组织的分工、任务及工程的质量控制等职责。

项目部根据公司的要求成立项目的技术组、施工组、质量组、安全组、材料组,保证施工前进场的施工人员对项目的运作过程的技术、质量、进度、安全等主要内容有充分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使工程展开时,有序工作,进展顺利。

3.4.2测量放线

按照设计图由我方按甲方提供的控制点进行引测放线,标志支护边线、放出支护桩中心的作业线,定点旋喷桩和钢管桩等作业点。

施工点用测量仪、钢尺进行逐一放点。

放线点用明显标志物标志,重要控制点引测到场地外能长期使用的固定点保全。

控制点、测量轴线由业主和总包方、监理校验无误后,可进行工序施工。

3.5旋喷桩施工

3.5.1施工分段

旋喷桩按桩数量分为4段,每段一台旋喷机进行施工。

以同向推进排机。

3.5.2旋喷长度和桩位控制

设计长度12m,按设计长度控制。

长度误差控制≤0.2m。

桩位以角点做控制点,拉线钢尺丈量测放,用标志物标志。

桩位误差控制≤0.05m.

3.5.3引孔施工

开孔:

钻孔机就位,以桩位点为中心,按设计的桩径,由技术人员就地检查成孔要素后可开孔,即满足垂直度误差小于1%,孔位误差小于50mm。

本场地同时进行作业的施工组多,各组各工序运行必须考虑作业组间的作业干扰、成孔安全、工序展开对相邻建筑的安全保障措施、抽排水场地布设等因素,统一部署,合理分区。

成孔孔径,75~,91。

遇粉砂层、卵石层时,成孔后下入PVC塑料管保护钻孔,以旋喷作业下入旋喷导管。

成孔与地质确认:

成孔控制以地质资料为参考,根据成孔时的实际反映与地质资料一致时成孔到达设计深度时止钻,当成孔发现地质情况异常时由现场技术人员确认,技术负责调整孔深或到达由设计部门调整设计深度止钻。

场地地层变化多,成份复杂,成孔时分清地层地质情况,为旋喷施工参数选择提供依据。

3.6旋喷施喷

3.6.1就位与扫孔:

旋喷机按引孔就位,就位时控制旋喷孔中心线与引孔一致,旋喷具能舒顺下入原孔为基准。

就位后旋喷机可先进行扫孔,自上而下扫,扫孔以风扫或低压水扫,扫至施喷具到达设计高程。

3.6.2浆液配比:

水灰比0.8~0.9:

1,水泥为PO42.5级水泥。

当浆量漏失严重时应添加速凝剂,加量为水泥重量的1%~5%水玻璃、三乙纯胺0.5%。

3.6.3浆液制作:

按配比加入各种材料,用搅拌机搅拌成浆,浆液比重1.5~1.6。

制成液要求不沉淀、不分层,其它标准参照规范执行。

浆液制作要保证料加量准确,搅拌时间满足,成浆后浆液各项参数符合规范即可送浆施工。

施工过程随时检测浆液指标,确保施工全程浆液质量符合要求。

3.6.4旋喷注浆:

旋喷自下而上进行,浆压控制为25~45MPA,依据地层软硬程度调节泵压,达到设计桩径为合理压力。

旋喷施工时其返浆率大于10%,当出现返浆量不正常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关措施。

如返浆小时,降低提速,相反就加大压力。

当旋喷中出现涌土时,应降低提速,确保注浆量满足地层注浆量。

当出现分段施喷时,段间交互长度不小于200mm。

注浆时若因间歇灌浆超过2小时,复喷时应采取交互旋喷,交互段不小于200mm。

3.6.5施喷参数:

施喷参数经现场试验后确定,双管旋喷建议值:

P浆=20.0~35MPA;Q气=9m3,p风=0.6~1.2MPA;提升速度V提≤15cm/min

单管旋喷建议值:

P浆=25.0~35MPA,Q浆=80L/min。

提升速度V提≤15cm/min。

本场地起喷(600mm)宜降低提速或静喷15~30S。

旋喷桩直径,500.

桩长控制:

桩长控制设计标高±200mm。

3.6.6可能的复杂要素:

⑴.土洞:

遇土洞应通告技术人员、业主、监理,并做好记录。

土洞用优质粘土填实再进行施喷作业,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察,查清土洞范围、土洞填充物,如影响成桩,应采取其它处理措施。

如采取复喷施工。

⑵.地下隐蔽物:

施工前弄清地下隐蔽物的埋藏情况,处理完毕各种地下隐藏物。

注意重要的地下管线保护。

遇块石宜清理后作业,难以处理时应注意块石与土间的连接,即加大接触界面的注浆量。

⑶.高腐植物含量层:

遇此类地层应加大注浆量,并降低提升速度,完工后七天应进行抽芯检查其成桩效果,成桩较差时采取复喷等措施。

⑷.场地局部区域如杂填土层时,应及时检查成桩质量,需要时采用复喷施工。

3.7钢管桩施工

3.7.1定位:

钢管桩设计处于旋喷桩中心线上(下称A桩),定位时依据旋喷桩中心点标志对位。

施工时按设计图测量放点定位并标志。

3.7.2旋喷桩施工前,A桩先导孔,再吊放钢管。

3.7.3钢管桩钢管连接:

采用,108钢管制作内接。

内接管长300。

插入内接管后用焊点焊牢。

3.7.4钢管安放后注浆满管。

3.8锚杆施工

3.8.1施工平台

锚杆设计为5层,施工按每层从上往下逐层进行施工。

每层可分多个作业段。

每一段开设一个作业平台。

作业平台在挖土施工时开挖建设。

平台从坑周向坑内延出5~6.5m,平台标高比该层锚杆(土钉)设计的标高低0.2m。

平台应干爽固实,满足机械、人员进行锚杆施工需要。

上一平台锚杆及喷面层砼未施工完毕,或上层强度未满足设计要求,不得进行下一平台开挖。

超深开挖会造成局部基坑失稳,严重时会坍塌。

3.8.2锚杆(土钉)长度控制

锚杆(土钉)设计长度6~9m,按设计长度控制。

锚杆连接用内筋或内管,外侧焊接。

锚杆施工深度大的,应控制好锚入的角度。

3.8.3锚杆制作

锚杆的锚固下段设有注浆孔,制作时应控制好同心度开孔。

开Φ10孔。

注浆孔用胶布包裹。

锚杆壁厚较小,锚杆焊接应技术控制,防止焊接口过焊造成施工时断杆。

3.8.4锚杆注浆

安放好的锚杆可以批式进行注浆,注浆时应封好管头。

压力式注浆。

注浆配比:

水:

水泥=1:

1.1~1.2。

成浆比重:

1.3~1.6。

当注浆中遇严重漏失时,采用间歇式注浆法或加入水玻璃速凝剂,加量为水泥重量的1%~3%。

锚杆分多次注浆式注浆,直至注满至孔口。

注浆时应观察周边场地影响,防止注浆对周边建构物产生影响。

3.8.5锚杆墩头制作

墩头是锚杆与面层砼的连接部位。

墩头用压筋与锚杆焊接。

焊接前要保持压筋与坑周接触面的平整。

锚杆外露段长度控制为距坑边的外边缘+100mm。

**注意:

(1)锚杆施工可能进入至旧建筑物、道路中,施工过程应加强旧建构的沉降观测,同时注意表观观测,防止注入浆液外泄或注浆对原建构物产生影响。

(2)锚杆下层未段可能进入岩层,导孔进入时应控制震动力,防止断杆或震动力对周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3)锚杆为隐蔽施工,施工时应摸清地下隐蔽物埋藏情况,如光缆、旧防空洞、旧基础等,必要时先清理后施工。

3.9放坡

3.9.1按设计图放坡。

放坡前测量好放深,放宽,按测量尺寸控制开挖放坡。

坡面应控制至基本平整。

坡面岩土松散时,用挖机压实。

如松散深度较大压大效果较差时,可增加土钉锚入。

开放的坡面应在三天内进行挂网喷坡,防止坡面渗水而坍塌。

当坡面喷坡不及时时,应用防雨逢布遮盖。

3.9.2平台制作:

各级坡设计一平台,平台制作按设计图要求进行,自上而下一级一级制作,完成上级工序后,开挖下一平台。

不得一次开挖成二级平台。

3.9.3放坡支护段遇岩土松散层段时,可按1m*1m网格打C12--C20土钉,土钉长1--3.0m,钉入土中0.9--2.9m。

3.9.4坡面喷坡:

按设计配比及强度制作喷射(抹)混凝土。

混凝土可用喷射法施工,也可用人工抹浆法制作。

制作砼面层每层厚小于30mm。

砼面层沿坑周每10~20m设一道隔离缝,缝宽20mm。

3.10喷坡面层混凝土

3.10.1坡面平整:

喷坡前宜人工平整坡面,对坡面凹凸不平的,用填、除整平。

坡面是否平整影响喷坡材料用量及喷坡质量。

3.10.2钢筋网制作:

钢筋网制作宜用交叠式,即二排内筋,二排外筋交叠,钢筋绑扎牢固,保证焊接质量或搭接长度。

钢筋网与坡面距≥3cm,覆盖厚度≥3cm。

压筋压住网筋,压筋与锚杆用焊接方式连接。

3.10.3水泥浆制作:

按配比加入水、水泥、添加剂,搅拌均匀,滤浆,送入浆池。

浆液应不沉淀、不离析。

出现沉淀、离析现象的浆液不得使用。

3.10.4喷坡:

本场地基坑大段为松散、卵石,可先用水泥浆进行表喷,表喷后才进行混合料喷坡。

混合料为水泥、碎石、碎石粉料。

3.11地表喷面层混凝土

3.11.1地面平整:

人工或机械平整地面,对地面凹凸不平的,用填、除整平。

3.11.2钢筋网制作:

钢筋网制作宜用交叠式,即二排内筋,二排外筋交叠,钢筋绑扎牢固,保证焊接质量或搭接长度。

钢筋网与地面距≥2cm,覆盖厚度≥3cm。

压筋压住网筋,压筋与钢管网用“U”钩压紧。

3.11.3水泥浆制作:

按配比加入水、水泥、添加剂,搅拌均匀,滤浆,送入浆池。

浆液应不沉淀、不离析。

出现沉淀、离析现象的浆液不得使用。

3.11.4喷混凝土:

当场地面为松散、卵石时,可先用水泥浆进行表喷,表喷后才进行混合料喷坡。

混合料为水泥、碎石、碎石粉料。

3.12坑周地表处理

支护区禁止地下水、地表水渗透。

3.12.1排水沟:

沿支护挡墙外延1~2m边线开排水沟,沟深300mm,沟表用喷浆或用水泥砂浆抹浆,厚不小于5cm。

3.12.2坑周地表硬化:

基边重要区段或人员活动频繁区段可进行地表硬化。

沿坑周向外外延1.2~2.5m范围用厚10cm砂浆履盖。

四、质量措施

4.1测量控制

锚杆轴线点测量放点误差应小于5cm,锚杆孔点测量定点误差小于10cm。

4.2线直度控制

锚杆导孔成孔线直度误差小于0.5%。

4.3标高控制

控制地面高程、锚杆轴线(排)高程、墩头高程准确。

高程误差≤5cm。

4.4锚杆施工控制

焊接质量、浆液比重、注浆用量。

4.5材料控制

进场材料必须经质量检查合格。

禁止不合格材料使用。

材料检测资料要完整且原始保存。

4.6资料记录

施工一切资料必须原始、准确、详尽,并保存完整。

工程竣工提交规范要求的资料。

4.7竣工验收

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工程中间验收,基坑开挖完毕一周进行全面的竣工验收。

五、其它

5.1平台及时制作

应及时提供开挖出作业平台,以防止误工。

平台开挖控制如附图:

土方开挖局部控制图。

5.2基坑开挖

5.2.1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应制作开挖方案,按方案开挖。

当基坑需用锚杆支护时,基坑应分层开挖,分层数可据锚杆平台层数划分,也可沿基坑四周向内保留6米,其余部分按挖土方便方式开挖,但保留区开挖以满足锚杆、挡墙施工需要为基础进行开挖,即一平台一平台开挖,每挖深以设计的锚杆排高为参考。

保留区禁止超层开挖。

5.2.2坡面修平:

基坑开挖的坡面应进行机械修平,修平度要求误差≤3cm。

5.3建立沉降观测点

5.3.1原建(构)筑物鉴定。

基坑开挖前,宜对基坑周边建构物进行鉴定,鉴定应在公证或权威部门参与下进行。

鉴定内容包含:

对原建构物的原状录像,照相,取得原建构物原状样品。

特别应对原建构物的已有沉降、开裂状态取样保存。

5.3.2建成观测点。

沿坑周每20~30m设立一个观测点,观测点可采取标志杆等方法建立。

标志杆埋入支护边不小于0.5m,杆高不小于1m,并标注刻度。

5.3.3建参考点。

参考点建于坑外,一般距离坑周20~50m,当基坑开挖需排水施工时距离大于600m,参考点应选择坚固,易引用,易保存的地点。

5.3.4观测。

基坑开挖过程至开挖完毕后三天,每天观测次数2~3次;基坑使用至基坑回填时段每周观测1~2次。

当观测发观变化时应加大观测密度。

基坑开挖过程和开挖后三天是基坑稳定的关键期,应严格关注。

5.3.5观测数据。

观测全程应全面真实记录观测数据,包括:

沉降量、位移量。

当观测出现累计沉降量大于10mm、位移量大于10mm时及时通知设计部门。

当累计沉降量大于50mm,位移量大于50mm时应停止施工并回填或支撑开挖面,直至采取其它措施后才能继续开挖。

5.3.5基础(桩)施工:

禁止基础(桩)施工时流砂流土排水,禁止基础(桩)震动式施工,防止危害支护体安全。

六、基坑降水

本基坑地下水位高,粉质砂土层透水性强,勘察未做抽水试验,基坑开挖时可在基坑中部挖多个集水井进行抽水试验,通过抽水试验确定基坑涌水量。

当水量大时(大于50m3/h),禁止明排降水,应改为止水帷幕或井点降水。

抽排地下水对周边建构物影响较大,抽排地下水时应对周边建构物进行观测和监测,如发现抽排地下水对周边建构物产生影响,应停止抽排水,采取措施后再降水。

七、安全措施

6.1施工防护:

进场施工人员必须穿工作服,戴安全帽,穿劳动鞋(靴)。

上岗人员不准喝酒,每作业组不少于三人,成孔过程按操作规范执行,程序进行中作业人员应互相照应,禁止违章作业,禁止人员离岗。

6.2用电防护:

施工场地用电必须用电安全,接电处设漏电断电保护器,且每天检查其可靠度,电线应架空,水泵排水时不宜与工作人员在同一井中,当工作需要不得以使用,则排水时必须有其它人员监护。

各类机械用电必须符合用电安全标准。

6.3机械运作安全防护:

一切机械运转部位,必须设立防护罩。

吊车吊装物体执行操作规范,物体钩挂稳固,吊臂下禁止站人。

6.4场地防护:

施工期间场地设立警告标志,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场地闲步。

6.5抽排水与周边建、构物观测:

施工中设立周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