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90104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docx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

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探索

刘天丽 林晖

  [摘要]: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将古诗词教学与语感教学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本文尝试探索中学古诗词语感教学的实践途径,从诵读、品味、背诵、感受等方面加强学生语感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语感教学 实践

  古典诗词作为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体裁,独具魅力,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在教育内容上蕴含着丰富的特点,其涉及面广,流传久远等特点是其他体裁不可替代的。

但目前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欠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种人文思想和审美的渗透,而语感教学能较好地弥补这种不足。

本文拟从语感教学角度出发,探究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寻求提高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同时在语文课程教学建议部分,更指出了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语感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怀,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实践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语感的学习是从认知到实践的过程,认知的表现形式是听读、实践的表现形式是说写。

语感是一种对言语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个体而言,或有或无,或强或弱,或敏或钝,如果感受不到语感的存在不可能假装为有,弱不可能假装为强,钝不可能假装为敏,正如王尚文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因为语感不是‘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教条,因而不能给予,不能灌输,不能强加,不能移植,更不能‘黏贴’”。

[1]语感只能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慢慢地滋生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学生当作活生生、有灵性的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差异性,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广化、深化美化、敏化的语感,通过有效的言语实践途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言语智慧。

  结合语感教学的特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从诵读、品味、背诵、感受等方面加强学生语感培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典诗词,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诵读诗词,培养语感

  在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在韵、节奏和音调三方面。

诵读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诗词的音韵美,加强语感培养。

  1、诵读的要点

  古诗词的诵读,主要是抓住其音乐性的特点,从诗词的韵、节奏、音调三方面下功夫。

  韵,又称韵脚,即同一韵母的字在句末最后一字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回旋往复以造成和声。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千”、“年”、“前”、“边”的韵母相同。

通过韵脚的关连,把跳跃式的单独的诗行构成一个审美整体,使诗作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同时韵脚相同的诗句容易让学生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汉语诗歌中,可以说节奏是诗歌的灵魂。

中国古代美学家谢赫的“气韵生动”说,“动就是动的精神,生就是有生命,气韵就是节奏,……”[3]语语音的节奏是由平仄、音顿、长短、快慢、轻重、抑扬等构成的。

[4]节奏主要是由有规律的“音节”所形成的,有规律的音节的和谐配合,是构成节奏美感的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

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温庭筠《碧涧驿晓思》中的”香灯∕伴∕残梦,楚国∕在∕天涯”。

可见,古诗音节均齐,平仄协调,节奏铿锵悦耳,充满了节奏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停顿,能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诗词作基础,所以不妨将划分诗词节奏作为古诗词语感教学的一个环节,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又能培养其对古诗词的音乐性的语感。

  音韵美的表现之三就是音调,音调主要受平仄的影响,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四声同意义的对应关系:

“平声高而安,上声盛且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5]古典律绝的平仄规律一般是一句中间的相间和上下句之间的相对,如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诗歌意义将平声与仄声和谐地交织起来。

平仄协调,轻重相间,有助于形成诗歌语言的抑扬顿挫的声调美。

  诗分平仄,词则辨五音、分五声。

五音诗是指发音部位为唇、齿、喉、舌、鼻五类。

五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

如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全词共97个字,其中用舌音的16字,用齿音的41字,结尾三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个字里面,舌齿两声交加重叠,朗读起来,仿佛从唇齿的丁宁节奏音韵中听到了诗人悲凉的心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6]

  通过对诗词“平仄”的理解,能够让学生掌握朗读诗词的语气和声调,如“平”音,语气应该平缓放慢,语调适中。

“仄”音,则要求从对诗词的感情把握中进行调整,感情激烈者,提高语调,语气激昂高亢;感情悲伤者,压低语调,语气沉重;这样通过“平仄”的朗读语音语调搭配,让整首诗歌的情绪跌宕起伏,充分调动起学生情感要素,配合诗歌的节奏停顿之要,便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古诗词时语感。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说: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常模仿在想象中所见到的动作姿态,并且发出适应运动,使知觉愈加明了,因此,筋肉及其他器官起特殊的生理变化”.[7]朗读是对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沟通,同时锻炼了输入型语感与输出型语感,对语言材料的处理过程正是对有声言语的驾驭过程。

以读悟美,以读传美,读者作为审美主体从审美客体的诗作中接受信息,并结合个人的体验、想象、思考,调动自己的信息贮存,予以再创造,从而获得美感享受的一种审美过程。

在此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个人语感的情感图式,更为语感教学的打开了智慧的大门。

  2、诵读的方法

  首先需要正确地朗读古诗词,读清字音,只有把语音读准读清了才能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诗词中的翘舌音、前后鼻音,读准音变字的音调、古诗词中多生僻字,其中又有通假字,对这些类型的字词,要在平时的诵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让学生把作品读得文通字顺。

  第二,要注意把握节奏停顿和适宜的语速。

这是古诗词节奏性和韵律性的特征所决定的朗读方式,通过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时间,可以调解诵读者的气息,还原诗词原作的语气,还能给听着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

另外,诵读速度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和内容气氛及其表达的思想内涵,如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该诗共有四段,每段所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第一段,秋风破屋,风吹起茅草,表达了诗人“急切”的心情,第二段,顽童抱走茅草,只能“归来倚仗自叹息”,表达诗人“叹息”的心情,第三段,屋漏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达诗人忧愁的心情,第四段,心系苍生,忧国忧民,表达诗人的心愿。

从四段诗歌内容来看,诗人的心情变化是“急-叹-忧-愿”,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心情的语调起伏变化。

用急促的语调表达诗人追茅草的焦急心情、用哀叹的语调表现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态、用忧愁的语调表现诗人“屋漏兼逢连夜雨”的愁闷、最后用激昂的情绪表达出诗人“大僻天下寒士”的伟大愿望。

全文感情跌宕起伏,若能从诗歌朗读感情的变化来授课,可以更加深刻地为学生展现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的高大形象。

  第三、要有感情地朗读。

苏东坡说“三分诗七分读”,诵读者在朗读诗词时应该披文入情,掌握诗词的写作背景和语言环境,把握作者流露的爱憎感情的基础上准确安排诵读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和气势的强弱,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到其物我交融时,语感也就产生了.

  二、品味涵咏,美化语感

  品味涵咏是在吟咏诵读的基础上深入作品的内涵,解释言语内在本质的一种研读方法,通过潜心体味,反复揣摩达到对言语作品深入、全面的感知与体悟,在古诗词的语感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和点拨学生借助已有的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感受,悉心地让其潜心品味,细心感悟,形成敏捷的语感能力,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和言语运用的感性经验。

古诗词的字词较一般文章而言更为具体和凝练,每个单独的字或词与全诗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因此对古诗词的品味,既能从独立的字中品味出整首诗的感情韵味,也能纵观全诗加深对个别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所以品味古诗词,主要是要塑造一个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和谐的语感。

  品味的方法如下:

  第一、品字。

在古诗词里,每句都是由独立的字和词组成的,所以品字其实就是品词,主要是抓抓关键词来品,即诗眼、词眼。

如杜甫的《蜀相》:

其中的“空”“白”是全诗表现力最丰富的两个字,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没人管理和修葺;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却空作好音,表明了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和冷落,这颔联两句“景语含情,情语寓景”,“空”“白”巧妙地表现出作者借吊古之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无限感慨。

又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对“铺”字的赏析,这是因为傍晚时分,“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十分形象;同时这个“铺”字也显得较为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全诗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第二、品句。

在把握语境的条件下,捕捉字词的言外之意,辨清从作品的内外部关系,要看出作品与众不同以及作品内艺术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的不一致之处,此时便要求要复读、细读,进行局部的分析。

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句,若将“落木”改成“落叶”对表达意境有哪些异同呢?

清代愁兆鳖的《村诗详注》中,有人说“落木”的“落”字与同句中的“下”字意思重复,认为最好改为“木叶”再把下句的“长江”改为“江流”,这种说法是科学的,“下”在这里是动词,“落”在这里不是动词,它只是和“木”共同组成“落木”。

林庚先生的文章《说“木叶”》,这篇文章专门讨论古代诗歌中的“木叶”意象。

三者区别主要是在修辞色彩上。

“树”让人想到它的全体,“木”让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树叶。

树的颜色,包括树干的颜色,一般是褐绿色,与叶子比较相近,至于“木”呢,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可能是干燥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

[8]

三、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巢宗棋先生曾说“学好语言,必须有丰厚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而积累语感的主要方式就是背诵,背诵,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视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结合,使语言材料内化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为其说写活动奠定基础,成为终身有用的东西。

王尚文先生也指出: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是多读、熟读的基础上再内化为主观的语感图式”。

[9]

古典诗词的背诵较之一般性文章显得尤为重要,古语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背诵古诗词,我们可以了解“诗的建筑美”,感悟古诗词中字的凝练,句式的整齐,节奏的匀称,了解押韵、平仄与对仗这些古诗词的常识。

更能把握古诗词的风格,由于各时代的作家人生经历不同,因而诗词有豪放婉约、阳刚阴柔之别,如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白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及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均是阳刚之美。

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阴柔之美。

在反复吟诵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领悟其中字词转承起合的关系,同时在诵读中将课文的无声言语还原为有声语言时,必定会潜心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并寻找合适的诵读方式表达出来,而在学生在背诵时,实际上在心理上完成了一次语言与精神的同构。

使得背诵活动成为了一次语感形成的加工过程。

背诵要注意掌握方法,提高效率:

第一、抓关键词语

古诗词的句式比较整齐,对仗工整,抓住了诗句中的重点词语就可以统率全句,进而统领全篇,如曹操《观沧海》中,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所有的实写与虚写的景物:

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然后紧扣这些词语默记诗句,两三遍之后,便能将全诗的架构背诵出来,再二三遍之后,可擦去这些提示词语,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第二、线索记忆法

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和关键,诗词都是有思路的,把握这些思路并以之为背诵的导线,可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脉络架构,防止漏背和混背。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以步行所见所闻为线索进行了感情的抒发,“入古寺——见朝阳——行曲径——到禅房——闻鸟声——听钟声”,这样步步跟随诗人的见闻,记忆起来就轻松很多了。

第三、画面记忆法

现行的语文课本中,部分诗词作品有配插图,教师可利用学生喜欢读图的心理,让诗句活现于画面上,增强文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样读后就像看漫画一样,便于学生产生联想和记忆。

如苏轼的《浣溪纱》(蔌蔌衣巾落枣花)一词,文中有一幅插图,刻画了一位女子在落花的庭院编织着缫丝,门外一人在“敲门试问”,恰到好处地将诗中的意思表达出來,教师可利用画面向学生传递诗句的意思,方便学生记忆内容。

四、感受语境,领悟语感

1、创设教学条件,调动多重感官体验诗中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语境现代白话文语境毕竟相距甚远,且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不了解,这增加了对理解古诗词的意境的难度。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尤其在语感的感受上显得更为“专制”,所以,即便教师具有丰富的语感经验也不能代替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感受。

所以为了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教师应当在古诗词培养语感能力的活动中充当设计者和点拨者的角色,推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讲的是诗人看着滚滚在长江水,思接千载而将胸中的豪气奔涌而出的情景。

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长江滚滚东流的画面,让学生演诗人的角色,吟诵该词,以抒发其内心的豪迈的情感,这时可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如当时诗人的表情、肢体动作及其情绪等等,有的学生在扮演时看到长江水,不禁深呼吸,然后四顾周围,真正融情入境,最后“生子当如孙仲谋”仰天长望,双手重合表示谦卑的神态,一下子沉闷的古诗词学习变得活跃起来,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古诗词的学习更富趣味性。

再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可以这样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是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先生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10]这样引导出了苏轼的佳作,通过教师的一番前奏引导,学生便能体会苏轼最后发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成熟与大气。

所以,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创设一定的言语情感,让学生能身临其境。

这既是对历史语境的还原,也是教学语境的创设。

有了一定的情感氛围,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亲切感”。

2、还原语境,深化语感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语境包括语言的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古诗词的内部语境是指诗句本身的字、词所构成的环境,外部环境是指作品诗歌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

古诗词多以单音节的字词为主,加上历史悠久,文化背景和语法习惯与白话文有着极大的区别,首先是强烈的节奏感与富于音乐感的音韵和节奏构成了古诗词独特的语言环境,其二,背景知识和注释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与语义空间是古诗词给读者建构的特有的语言环境,三是古诗词独特的文辞特征给读者带来许多理解的空间,这种多元而又独特的思维空间构成了另一番的语境。

教师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还原古诗词的教学“语境”。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对话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能顺利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唯有如此才能读懂诗词,才能学好古诗词,培养古诗词的语感能力。

如白居易《琵琶行》,可先让学生在配乐诗朗读中感受琵琶女精湛的技艺和作者的巧妙用词,全诗以情为线索贯穿:

诗人被贬谪的怅恨之情——琵琶女被侮辱,被伤害的悲苦之情——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琵琶女对诗人的感激之情。

诗中曲调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起伏,表现为调弦、弹奏神态、指法、内容、音量、音色和旋律的改变,琵琶的曲律结合诗人被贬的经历,加上弹奏者的身世慨叹,让诗人与琵琶女有了共鸣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诗人的遭遇与曲调的变化去体会这首乐府诗的情感表达,让学生跟随诗人的感情变得细腻,思维逐渐变得敏锐,视觉渐渐变得开阔,真正体悟诗中的美,体悟“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深邃意境。

五、联系生活,广化语感

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课堂之外的一个宏观的学习环境,刘国正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以及多是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三层是家庭和社会。

”[11]

语感的培养最终还是要植根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揣摩和品味生活中各种古诗词的语言现象,王尚文先生也提倡语感的实践性原则,教师要还给学生感受的专利,让学生能成为语感实践的主体。

古诗词语感能力也是植根于生活实际的一种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

现在,很多相声、小品、广告乃至不少作家作品都能巧妙地运用一两句流行歌词,产生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一方面,流行歌曲中有很多是词曲兼美的,如《满江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虞美人》、其中歌词对原文的照用能够在歌曲旋律中,能让学生对诗词情感有更深一层的领悟,而《涛声依旧》、《在水一方》等词,能让学生对照原诗,进行精彩的文白对照欣赏。

另一方面,学生的“追星”潮流中其实也不乏学习的例子,如周杰伦的“中国风”歌曲,方文山的词作中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精髓,教师不妨在“投其所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潮流的正面意义,寓学习于音乐欣赏中。

北京月坛中学的刘胐胐老师提出并实验的写语感随笔的训练方式也很值得我们去借鉴,尤其是现代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缺乏古代人的思维方式,很难从根本上去弄清诗词表达的意义,如果尝试让学生写古诗词的语感随笔训练,让学生将诗词的自我解读写下来,并由诗中抒发的感情延伸出去挖掘自己的思想,形成自我的认识价值观,这对古诗词的美育教学和学生人格的塑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诗词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教学实践以遵循学生语感生成为规律前提,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言语能力的生成、语文素质的提高,审美境界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为归宿。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地语感训练来广化、深化、美化和敏化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成为学生典雅、纯正、优美的语感形成过程,也能成为学生主体构建言语意义、涵养心灵和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积淀与传承过程。

 

参考文献:

  [1]屈家泓:

语感教学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论坛.2008.6

 [2][6][7]高加鉴:

高中古诗文语感教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8.8

[3]曾永成:

从形式、节奏到节律形式—文艺本体特征百年探寻轨迹扫描(上).[J].成都大学学报.2001.29

[4][5]朱学坤徐武汉魏星编著:

语文的魅力.[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7-69页

[8]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89页

[9]王尚文:

语感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8.123

[10]高加鉴:

高中古诗文语感教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8.8

[11]远军.语感的特征和养成.[J].语文教学研究.1997.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