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蓝天劲旅的实战场.docx
《砥砺蓝天劲旅的实战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砥砺蓝天劲旅的实战场.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砥砺蓝天劲旅的实战场
砥砺蓝天劲旅的“实战场”
隆冬时节,西北地区一片千年苍凉的大漠戈壁上,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空战正在上演。
担负某要地防空任务的导弹部队接到命令,迅速组织抗击某方向空中侵犯之敌。
“敌机”发挥其灵活、先进的自身优势,多方位、多批次进入我重要地域。
突然,“敌机”对我方实施强电磁干扰,雷达屏幕顿时如舱外的雪花,“目标丢失!
”我新型国产地空导弹紧急启动反电磁干扰预案,多种信息化手段并用,很快搜索并“咬”住目标,一批、二批……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多枚导弹喷吐着橘红色火龙呼啸出击,像长了眼睛似地直击目标。
这里是中国第一个电子战综合试验训练场,一支支蓝天劲旅在这里经受着战火硝烟的洗礼。
当今世界先进的作战理念在这里融汇,当今中国先进的作战飞机在这里拼杀……
这里是空军X试训基地训练中心。
空军地面防空兵90%以上的部队换装新兵器经由该区改装训练、考核:
70%以上部队的都到该区进行基地化训练:
100%的部队要在该区进行实弹打靶,它被称为空军地面防空兵战斗力生成的“摇篮”。
空军95%以上的航空兵部队都来过这里,接受考核检验,寻求克敌之策。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着火药味的演兵场,一起去感受中国空军航空兵、地面防空兵战斗力的跨越发展。
戈壁滩建起作战“实验场”
“当今世界,演兵场已成为主要军事强国打造强大空军力量的主要平台。
其中,以美国‘红旗靶场’为代表的模拟实战训练更是吸引了英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多国空军的参与。
”该基地训练中心主任李世福向记者介绍说:
“我们搭建的这个演兵平台就像一块‘磨刀石’,飞行员把最新战法和作战理论拿到这个近似实战的环境中研练检验,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他们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水平。
”
万事开头难。
当时相关理论和技术“国外封锁、国内空白”,无从借鉴经验;组建之初,“中心”干部不足40人:
由于专业差异,符合要求的专业设备少得可怜;组训方式和具体手段更是无从谈起……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
中心政委陈林告诉记者,当时为了尽快步入正轨,他们建立起“边学习理论,边实践研究”的工作思路。
缺乏人才,就号召大家在实践中学理论、学业务、强素质;没有配套设备,就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并请科研院所人员参与攻关;仿真目标不完备,就在戈壁滩上一锹一铲动手自建……那时,中心一个人顶三个人用。
正是凭借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没出半年,一批懂业务、精工作的急需人才挑起了大梁;十多个现代化作战指挥所投入了使用;飞机、舰船、坦克等地面模拟目标也在戈壁滩上魔幻般地出现了……
终于,训练中心开始承担多种任务:
组织实施空军多兵、机种合同战术演练,对驻训部队组织实施战术训练考核,空军新型机载武器系统作战使用骨干培训,保障歼击机部队导弹打靶训练以及轰炸,强击机部队的突防训练,等等。
各型飞机不时向大漠挺进,千军万马激烈“厮杀”的战场奇观在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呈现。
随后,训练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拓展,逐步形成了全要素一体化体系对抗训练方法。
南空航空兵某师曾多次来基地驻训。
回忆在基地第一次实弹打靶的经历,飞行员颜锋至今仍激动不已。
一望无垠的戈壁滩风吹石头跑,一个12米见方的蒙布靶标在狂风中颤立。
他们的任务就是用空地导弹将其摧毁。
飞机起飞后,他们按照预定的航向飞行,待到既定区域后上升高度,从高空俯视,飞机前下方突然出现了机场、飞机、港口、坦克等“敌”军用目标。
颜锋说这样的真实情景,在日常训练中无法感受到。
现在,这个师几乎每年都要到这里执行实兵对抗演习、实弹打靶、多军兵种一体化演习等重大任务。
飞行员们说,在这里不断的磨练让我们对未来实战不再陌生。
明天的战争怎么打,今天的兵就怎么练
6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
一阵刺耳的警报声骤然响起,来三区驻训的某导弹营官兵飞速冲出帐篷,直奔“硝烟”弥漫的导弹阵地,跑向各自战位。
雷达迅速开机,紧张地搜索空中目标,官兵们头戴防毒面具,装配、测试、加注、运输、装填……操作程序有条不紊。
突然,指挥所下达命令:
部队在XX小时内迅速机动至几十千米外的临时阵地设伏。
随着指挥员、营长安少勇的一声令下,车队向茫茫戈壁腹地开进。
XX分钟后,铁流快速穿越“沾染区”,迅速由行军状态转为战斗状态。
官兵快速占领阵地、架设兵器进行战斗准备。
警戒雷达天线开始旋转:
发射阵地,一枚枚导弹直刺苍穹。
指挥车上,安营长鹰一样的眼睛紧盯着雷达荧屏上不断向我方阵地逼近的“敌机”。
眼看目标就要进入导弹火力打击范围,狡猾的对手却施放了强电磁干扰,雷达显示屏顿时一片雪花。
这时的安营长依然沉着镇静,立即下令启动反干扰程序,“敌机”又重新出现在显示屏上。
战机稍纵即逝,安营长果断下达发射命令:
“放!
”一枚寒气逼人的导弹如利剑出鞘,直奔目标。
“战斗”结束,官兵们摘下防毒面具,一张张流满汗水的脸庞露出了笑容。
不少官兵深有感触地说:
“这次演练确实很辛苦,但通过这种真实的战场环境锤炼,我们的导弹将打得更准!
”
考场越贴近“战场”,成绩就越真实。
基地按照实战标准,对驻训部队进行全程强训、全程跟踪、全程考评,让部队一进驻就能感受到肩上担子重千斤。
“火车刚停稳,三区教员就开始下达兵器卸载考核命令。
”对于基地全程考核的做法。
某高炮团团长谭斌记忆犹新,他说,经过XX分钟的卸载后,部队紧急开赴既定阵地,一路上设置了遇敌袭击、桥梁被炸等10多个突发情况,可以说是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架设兵器没多久,又接到了变更部署的命令,整个考核科目就像“万花筒”,当时不少官兵还不理解,认为是被教员“开涮”,但现在回过头来看,全程考核让大家有一种进入靶场就像进入了“战场”的感觉,检验了部队的真实成绩。
不少驻训部队的领导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
在基地深训2个月能达到在部队训练一年的水平。
“未来战场什么样子,就努力打造什么样的训练场:
未来战争中包含哪些要素,就积极创造条件构成这些要素。
”这一原则,使该基地训练中心的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基地建成完善了“战场环境、仿真目标、导调指挥、监测评估、综合保障”五大系统,能对参训部队实施不间断的导调、指挥、监控和评估,是名副其实的“导演”。
初春的一天,一场“背靠背”的对决在戈壁的天空悄然展开,红蓝双方在完全未知的条件下进行对抗。
这次导演部只规定了双方交战时间,按照“随机导调、低度控制”的原则不断改进导调的方法手段,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限制双方的战术动作,不设置附加条件,一切由红蓝军指挥员和飞行员根据空中作战态势灵活处置,从而使这盘棋“活”了起来。
红蓝军双方飞行员灵活运用战术战法,在戈壁上空斗智斗勇,厮杀得好不热闹。
新的下棋方式,自然也需要新的裁判方法,基地建立了战术训练综合数据库,编制了战术训练结果评估软件,实现了对训练效果的量化评判。
训练中心总工程师魏培智介绍说,战机在作战中高速灵活,红蓝双方态势瞬息万变,要实时客观地掌握空中战场的各种信息,建立一套完善的战场实时检测评估体系,并非易事。
他们依靠自身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自主研发的《空中多目标实时定位系统》、《对地攻击图像监控系统》、《三维视景显示系统》等近2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项。
“电子判官”的执法公正客观。
一次演习后,红方一名飞行员不服气,认为首先锁定、击中了蓝军战机。
导演部播放了当时的空战录像,双方的飞行员斗智斗勇,几乎是在同一时刻搜索到对方,同时将对方锁定,实施模拟攻击。
但仔细观察,蓝军飞行员还是早了2秒多,红方飞行员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导演部的裁定。
“蓝天教练”,不以胜败论得失。
一场“战斗”本应有个胜败之分。
然而,不久前的一天下午,记者却在该基地训练中心导演大厅看到了这样的讲评场面:
一名导调人员站在大屏幕投影仪前,一场刚刚结束的空战正在回放,随着红光指示笔的指引,一架架战机的飞行航迹、飞机状态、实时声音等各种数据一目了然地显示在人们面前,伴随着战斗的进展,考核组人员一一指出红蓝双方在组织指挥、战术运用和电子对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建议,参演的飞行员频频点头。
战斗回放结束后,红蓝双方人员又围绕某些具体环节与考核组展开激烈的讨论。
整个讲评过程没有提及半点谁胜谁败。
以往,为了规范飞行员实施战法的动作,他们在讲评部队演习演练时,采取的是“打分制”,即考核组把战斗过程细化成的几十个环节分数进行汇总,作为参演飞机的成绩,但随着一些战法的逐步普及,相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
一些飞行员认为评分高就是取胜,在演习中也打起了小聪明,比如说,协同作战意识强是加分内容,有的飞行员在演习中就故意做起了没有必要的掩护动作,这样就把演习变成了“演戏”,不利于战斗力提升。
为了实现飞行员“飞一次进一步”的目标,他们的角色从“考官”变成了“教练”,摒弃了“打分制”,采取“典型案例”分析的方式,重点讲问题、提建议,有效地促进了演习效益的提升。
训练转型怎么变,人才队伍就怎么建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最根本、最要紧的是在提高官兵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人才能力实现升级,训练才能实现转型。
转型的战鼓,加速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
部队地处西北河西走廊,自然环境恶劣。
针对人才分不来、调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基地三区把着力点放在挖掘内部干部潜力和加大培养力度上,走活“送出去”和“请进来”两招棋:
每年都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教员到厂家、院校、新装备部队一线,甚至送出国门,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利用打靶训练等时机,邀请院校教授、行业专家到部队给官兵授课,或一起制定研究训练方案。
就这样,他们培养了一批作为“领头雁”和“种子”的新型军事人才。
教员严荣接受研究院专家培训后,成为加注专业骨干,在深训、打靶等重大任务中独当一面,编写的《战时某型兵器加注操作教令》在部队训练中广为运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鸣春满园。
他们把“种子”渗透到各个专业中,“一带三”地传帮带,催生出更多的技术骨干。
高级讲师王成章在30多年的教员生涯中,讲授专业理论课和操作课达10500多个学时,为部队培养专业骨干200多名,并出国授课800多个学时、指导排除疑难故障100多起。
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活跃在基层的各条战线,涌现出“雷达技术能手”曹永国等一大批新型军事人才。
该区经过3年不懈地努力,先后有10多人被送到国外进行新兵器学习深造、2人被空军列为高层次科技人才、3人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岗位津贴。
同时,他们还把多联装靶弹发射车、一球多靶无线遥控无源干扰靶标等2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嫁接”到训练转型中,为空军地面防空兵部队战斗力生成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在实弹打靶和重大演习中摔打官兵,是三区超常规育才的一个举措。
在组织部队进行深化训练或演习中,他们把遇到的难题当课题,在攻克难题中催生人才。
一次,部队在夜间进行导弹装填调度时,战斗人员靠手摇电话或人员来回跑动进行联络,结果延缓了战斗准备时间。
这事传到该区高级工程师李如林耳里。
随着优化人员组合、增置维修设备、加强质量跟踪,一个月后,他领头研制的“无线遥控导弹调度系统”出现在训练场,指挥员通过按钮、显示板,就能显示调度场相应波道导弹到发射架的情况,更加直观准确,提高了导弹装填调度的效益。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素质的强弱,决定着训练转型的快慢与好坏。
该区政委陈爱军说:
“在训练转型的大戏中,没有旁观者,人人都是主角,小才也能成大才。
”随着军事变革的发展,靶机技术的改革创新成为了飞行保障的必然。
只有初中文化的靶机班班长赖勇,为掌握专业知识,他一点一点地啃,一条线路一条线路地走,一个原理一个原理地分析,很快熟悉了靶机原理,但他并没有满足,经过自己几年的摸索,研制出“一机多靶”系统。
这个项目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全空军广泛应用。
部队要唱多大的戏,就搭造多大的舞台
那年3月份,一个多兵、机种的演练在河西走廊和祁连山脚下拉开战幕。
刚刚从基地集训回来的某导弹营担负了此次演习的防空任务。
演习一开始,“蓝军”选择了云多、能见度小的边界气象条件,以小速度、超低空出航。
该导弹营运用所学的灵活机动的方法,搜索捕捉目标,但由于目标活动空域云层厚、超低空捕捉地物反射回波强,加之兄弟营雷达造成同频干扰,该营一时不知所措,导致目标搜索雷达出现错误现象、另一次,某新装部队到该区实弹打靶,可作为“空中靶子”的靶标种类单一、功能简单、速度慢、受天气影响大,达不到战术训练的目的。
尽管该区采取不同的训练手段,仍远远不能满足新装备设计空中目标的要求,最终没有考核出新装备真正的战术性能。
这两件事让三区党委“一班人”进一步认识到: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空军地面防空兵唯一的综合训练基地,必须按照未来战争需求,改革组训模式,以加速战斗力成长,推进训练转变。
“部队要唱大的戏,我们就要搭多大舞台。
”他们把目光紧盯未来战场,从加强复杂电磁环境建设和开展对抗训练入手,迈出了基地化训练坚实探索的“步伐”。
为了给地面防空兵部队训练创造较为逼真的电磁环境,他们针对部队缺少干扰设备、干扰样式单一等情况,组织教员到兄弟部队和院校学习,建立了模拟地面远程支援干扰和模拟空中假想敌的随队支援、自卫干扰系统。
干扰源以小型化、多功能、高逼真的形式,安装于专用无人靶机上,达到了实施消极干扰和积极干扰、干扰与反干扰的能力。
提供真实的“敌人”,寻求理想的空中靶标是我地面防空兵训练的一个“难题”。
总工程师刘军带领一群年轻教员,通过几年潜心钻研,研制出某新型高中空靶弹,可模拟外军某型空地导弹,性能稳定、价格低廉,在部队演练和基地化训练中得到广泛运用。
XXXX年9月,在无遮无掩的训练场上,数十个导弹营整齐列阵,一场多兵种战法研练正在进行。
一枚“蓝军”新型超低空导弹借暮色掩护袭击“红军”指挥所。
装备我国某新型地空导弹某旅迅速反应,快速跟踪,在实施反干扰后,果断射击,来袭之“敌”还未来得及逞凶便凌空开花。
演习后,该导弹旅政委尹洪斌感慨地说,优秀成绩离不开基地搭建的战场“舞台”,让我们在不同的剧目中充当不同的“角色”,遇到不同的“对手”。
十年磨一剑。
如今的训练中心已经成为代表空军战术训练最高层次和发展方向的专设机构。
这里营造出未来作战的战场环境,构建起科技练兵的广阔舞台,开辟了基地化战术训练的跨越之路。
中心主任李世福告诉记者,仅去年他们就组织了近10场多机种、多军兵种等大型演习。
来自华中某地的广空航空兵某团是一支王牌部队,他们在改装某新型战机的当年就形成战斗力,并且当年就来到该基地完成了实弹打靶任务。
去年,他们从峰峦叠嶂的南岳山脉出发,一路厮杀,打得多个对手节节败退。
然而,转战到这一望无垠的戈壁腹地后,在强大电磁干扰的冲击下,他们的威风顿时逊色了许多。
这次打击让他们清醒起来,认识到研练复杂电磁条件下克敌之道的紧迫性。
训练中心电子战大队大队长桂向阳介绍说,他们紧贴使命任务推动航空兵部队转型建设,根据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武器装备特点,积极设置复杂电磁环境,让飞行员在一场场充满现代战争气息的战斗中练协同、练战术、练战法。
XXXX年9月份,电子战试验训练场迎来了首项任务――按照实战要求铺设空中电磁走廊,让飞行员驾驶战机感受干扰条件下的战场氛围。
一辆辆电子战干扰车雷达天线在戈壁滩上竖了起来,一架架战机先后起飞穿越电磁丛林。
飞行结束后的飞行员无不感受未来战场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和杀伤性。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广空航空兵某团身经百战的老飞行员王代云仍记忆犹新:
战机通信梗阻,空地联络中断,雷达致盲,显示器上一片雪花……
记者从该基地训练部门了解到,自成立以来,他们已组织复杂电磁环境中演习演练20余场,每年组织的次数增长在40%以上。
作训科科长崔承志介绍说,今后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使命和职能就是为全军复杂电磁环境下一体化联合火力打击作战演练趟出一条新路。
2007年初春的一天,一场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演习在该基地上演,以航空兵为作战主力,地空导弹、高炮等其它兵种相配合的集团作战的战斗打响。
键盘声声、鼠标轻点、荧屏闪闪。
只见车载雷达天线高速度旋转,一张无形的电磁覆盖网在广袤的戈壁上空悄然展开。
经受过多次电子战训练场磨砺的飞行员,运用自己研练的战法,灵活应对电磁干扰,在相关火力的配合掩护下,成功对“敌”纵深目标实施打击。
此次演习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得到了军委、总部和空军首长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