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908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89.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docx

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理科解析版

2017-2018学年甘肃省兰州一中高二(上)期末化学试卷(理科)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下列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都正确的是(  )

A.用25 mL碱式滴定管量取高锰酸钾溶液,体积为16.60 mL

B.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用去NaOH溶液20.50 mL

C.用10 mL量筒量取8.25 mL盐酸

D.用pH试纸测得某溶液pH为3.2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常见仪器的精确度问题,难度不大,应注意的是滴定管的使用和精确度问题,酸式滴定管能盛放酸性溶液和强氧化性溶液。

【解答】

​A.高锰酸钾溶液有强氧化性,能腐蚀碱式滴定管的橡胶管,故应盛放在酸式滴定管中,故A错误;

B.滴定管能精确到0.01mL,故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盐酸,用去NaOH溶液20.50 mL是可以的,故B正确;

C.量筒只能精确到0.1mL,故不可能用量筒量取出8.25mL盐酸,故C错误;

D.pH试纸只能精确到1,故不可能用pH试纸测出溶液的pH为3.2,故D错误。

故选B。

2.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ASU)和阿贡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最近设计出生产氢气的人造树叶,原理为:

2H2O(g)2H2(g)+O2(g).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H<0B.△S<0

C.化学能转变为电能D.氢能是理想的绿色能源

【答案】D

【解析】解: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时放热,△H<0,上述反应是氢气燃烧的逆反应,△H>0,且2mol气体生成3mol,熵值增加,△S>0,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氢气燃烧无污染,是绿色能源,故选:

D。

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时放热,上述反应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H>0,且2mol气体生成3mol,熵值增加,△S>0,据此解答.

本题考查了,反应热、熵变、能量转化的形式等等,题目难度不大,注意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

3.25℃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和c(OH-)的乘积为1×10-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溶液的pH可能是5B.此溶液不存在

C.该溶液的pH一定是9D.该溶液可能pH=7

【答案】A

【解析】解:

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25℃时,纯水中水电离产生的C(H+)•C(OH-)=1×10-14,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C(OH-)=1×10-18<1×10-14,说明该溶液中的溶质抑制水电离,则溶液可能是酸或碱溶液。

当为酸溶液时,C(OH-)=1×10-9mol/L,此时溶液的C(H+)=10-5mol/L,则pH=5;

当为碱溶液时,C(H+)=1×10-9mol/L,则pH=9。

故溶液中该溶液可能pH=5,可能是9,但不可能为7。

故选:

A。

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含有弱根离子的盐促进水电离,25℃时,纯水中水电离产生的C(H+)。

C(OH-)=1×10-14,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

C(OH-)=1×10-18<1×10-14,说明该溶液中的溶质抑制水电离,则溶液可能是酸或碱溶液。

本题考查影响水电离的因素,注意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溶液是酸碱性无关,酸或碱能抑制水电离,含有弱根离子的盐能促进水电离。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平衡正向发生移动时,平衡常数K值一定增大

B.HS-的电离方程式:

HS-+H2O⇌S2-+H3O+

C.由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

Fe3+、K+、NH4+、SO42-、Cl-、ClO-

D.AlCl3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发生反应:

2Al3++3CO32-=Al2(CO3)3↓

【答案】B

【解析】解:

A.K可表示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K越大,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若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故A错误;

B.HS-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硫离子和氢离子,其电离方程式为:

HS-+H2O⇌S2-+H3O+,故B正确;

C.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10-7mol/L,为酸或碱溶液,酸溶液,ClO-不能共存,碱溶液中Fe3+、NH4+、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AlCl3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的离子反应为2Al3++3CO32-+3H2O=2Al(OH)3↓+3CO2↑,故D错误;

故选:

B。

A.K可表示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K越大,正向进行的程度越大、转化率越大,且K与温度有关,化学反应可能为吸热或放热反应;

B.硫氢根离子在溶液中部分电离出硫离子和氢离子;

C.水电离出的c(H+)=1×10-13mol/L<1×10-7mol/L,说明水电离抑制,为酸或碱溶液;

D.AlCl3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发生双水解生成氢氧化铝和二氧化碳。

本题考查平衡常数、电离方程式、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明确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注意K与温度有关,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5.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粒子种类最多的是(  )

A.CaCl2B.CH3COONaC.NH3D.K2S

【答案】D

【解析】解:

A.CaCl2溶液中所含粒子为Ca2+、Cl-、H2O、H+、OH-,共5种粒子;

B.CH3COONa溶液中,CH3COO-要水解,所含粒子为CH3COO-、Na+、H2O、H+、OH-、CH3COOH,共6种粒子;

C.氨气的水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NH3、NH3•H2O、NH4+、H2O、H+、OH-,共6种粒子;

D.K2S溶液中硫离子分步水解,含有K+、S2-、HS-、OH-、H+、H2O、H2S,故7种;

上述溶液中硫化钾溶液中含有粒子数最多的是硫化钾溶液;

故选:

D。

根据物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程度确定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根据微粒种类多少判断即可.

本题考查了电解质的电离,根据电解质的电离程度确定溶液中的微粒,注意溶液中的微粒还包含水分子,为易错点.

6.将下列固体物质溶于水,再将其溶液加热,蒸发结晶、再灼烧,得到化学组成与原固体物质相同的是(  )

①胆矾 ②氯化镁 ③硫酸铝 ④次氯酸钠

A.③B.①④C.①②③D.全部

【答案】A

【解析】解:

①胆矾溶于水后,将溶液蒸发结晶再灼烧得到硫酸铜而不是胆矾,所以得不到原物质,故错误;

 ②氯化镁溶于水后,将溶液蒸发结晶时促进氯化镁水解,氯化氢具有挥发性,所以蒸发结晶得到的固体是氢氧化镁,再灼烧氢氧化镁得到氧化铝,所以得不到原物质,故错误;

③硫酸铝溶于水后,蒸发过程中硫酸铝水解得到硫酸和氢氧化铝,但硫酸没有挥发性,所以蒸发结晶得到的固体是硫酸铝,硫酸铝较稳定,在灼烧时不分解,所以最终得到的固体是原物质,故正确;

④NaClO溶于水后,蒸发结晶过程中水解生成NaOH和HClO,蒸发促进HClO分解为HCl和氧气,而HCl又挥发,所以蒸发结晶得到的固体是氢氧化钠,即最终得到的固体不是原物质,故错误;

故选:

A。

将固体物质溶于水,再将其溶液加热,蒸发结晶、再灼烧,能得到化学组成与原固体物质相同,说明该物质较稳定,加热不分解,且不水解生成挥发性酸,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以盐类水解为载体考查物质的性质,只有性质稳定、水解不生成挥发性酸的盐蒸发结晶得到原来物质,水解生成挥发性酸的盐蒸发结晶灼烧时得到氧化物。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电解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②原电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

④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的原理有可能实现

⑤电镀过程相当于金属的“迁移”,可视为物理变化

⑥铁与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ZnSO4溶液时,可使反应加速

A.①②③④B.③④C.③④⑤D.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解:

①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故①错误;

②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故②错误;

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发生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一定发生化学变化,故③正确;

④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的原理有可能实现,如铜和稀硫酸的反应,铜为阳极被氧化,可生成硫酸铜,故④正确;

⑤电镀时镀层金属在阳极失电子,金属阳离子在阴极得电子析出金属,是化学变化,故⑤错误;

⑥铁与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ZnSO4溶液时,会将硫酸稀释,浓度减小,速率减慢,故⑥错误;

故选:

B。

①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

②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③金属和石墨导电均为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是化学变化,发生电能和化学能的转化;

④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电解的原理有可能实现,如铜和稀硫酸的反应;

⑤电镀时镀层金属在阳极失电子,是化学变化;

⑥铁与H2SO4反应时,加入少量ZnSO4溶液时,会将硫酸稀释,浓度减小。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电解池和原电池知识,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学习中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8.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

B.

温度t/℃

25

50

100

水的离子积常数Kw/10-14

1.01

5.47

55.0

C.

D.

c(氨水)/(mol•L-1)

0.1

0.01

pH

11.1

10.6

【答案】C

【解析】解答:

解:

A.存在平衡2NO2⇌N2O4,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气体颜色加深,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来解释,故A不选;

B.水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H2O⇌H++OH-,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升高温度,促进水的电离,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增大,水的离子积中增大,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B不选;

C.过氧化氢分解,加入的二氧化锰起催化剂的作用,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C选;

D.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4++OH-,浓度越稀,电离程度越大,故0.1mol/L的氨水稀释10倍,pH变化小于1个单位,可以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

C。

分析:

平衡移动原理是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本题考查了勒夏特列原理的使用条件,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难度不大,注意使用勒夏特列原理的前提必须存在可逆过程.

9.在 2L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经一段时间后NH3 的物质的量增加了2.4mol,这段时间内用氢气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6mol/(L•s),则这段时间为(  )

A.6 sB.4 sC.3 sD.2 s

【答案】C

【解析】解:

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v(NH3)=v(H2)=×0.6mol/(L•s)=0.4mol/(L.s),反应速率=,所以反应时间===3s,故选C。

同一可逆反应中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v(NH3)=v(H2)=×0.6mol/(L•s)=0.4mol/(L.s),反应速率=,据此计算反应时间.

本题考查反应速率有关计算,明确反应速率与计量数关系是解本题关键,熟悉反应速率基本公式,题目难度不大.

10.如图装置放置一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