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9012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docx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论文

儿科临床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

《内经》理论指导下的儿科临床治疗思路

经典的学习必须要和临床结合才能显得更有意义。

只有不断地积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创新才能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笔者作为一名中医儿科医师,在学习、理解《黄帝内经•素问》过程中与中医儿科临床相结合,收效甚佳,现举例介绍如下。

1外感风热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生气盎然,阳常有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生机旺盛,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六淫之邪,从口鼻而入,郁于上焦,上焦失于宣发,郁闭不利,则可致腠理闭塞,卫气不得泄越,正气与邪气相争,而可见发热。

小儿热证居多,并非见不到寒证,由于小儿感受寒邪后,很快入里化热,所以小儿门诊以风热、暑热、湿热、痰热、燥热之证居多,风寒证相对较少。

《素问》载:

“阳盛则生外热奈何?

曰: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笔者在治疗小儿发热病尤其是风热证时联系上述原文所阐述的病机是上焦不通,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在临床自拟银翘退热方,疗效甚佳。

其方为经方银翘散加减,但功效却大于其原方,其方药组成:

银花、连翘、芦根、石膏、牛蒡子、大青叶、蒲公英、青蒿、柴胡、黄芩、枳实、槟榔、熟大黄、山药、生甘草。

此方取其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其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以辛凉解其表热;石膏甘寒泄其内热;青蒿解其郁热;柴胡、黄芩调理气机;由于热闭拒于内,玄府不通,故取柴胡、黄芩调之;以芦根透热于外;小儿热病多有大便秘结,故加有枳实、槟榔、熟大黄,清泄肠腑之热;山药、甘草调和诸药。

笔者认为,退热需用石膏,而且用量应大,1岁以上,3岁以下可用到15~20g,3岁以上7岁以下,可用到20~30g,七岁以上可用到30g以上,不要超过60g。

患儿,男,7岁,2013年8月22日初诊。

症见:

发热3d,体温最高39℃,伴鼻塞,流清涕,咽痛,偶咳嗽不剧,纳差,大便偏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查体:

咽部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小儿体属纯阳,加之逢暑夏之际,易感风热暑湿之邪,外邪从口鼻而入,肺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故可见鼻塞、流涕、咳嗽等症;邪气郁于肌表,正气抗邪于外,正邪相争,故可见发热;小儿脾常不足,肺金受邪,子病及母,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故见纳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失于肃降,腑气不通,大肠传导失司,故见大便干;热邪灼津,津亏液少,故见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均为风热袭表之证。

风热之证当辛凉解表使邪达于外,甘寒清凉以清内热,通腑导滞清解郁热。

遂拟银翘退热方。

处方:

银花10g,连翘10g,芦根15g,石膏20g,牛蒡子10g,大青叶10g,蒲公英10g,青蒿10g,柴胡10g,黄芩10g,枳实10g,槟榔10g,熟大黄5g,山药10g,生甘草6g。

2剂,水煎服,每2h1次,每次90mL,嘱患儿多饮水。

8月24日复诊,诉其服药1剂,体温降至38.5℃,未超过39℃,咽痛稍好转,解2次稀汤洋大便,味臭秽,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第2剂服完后,体温降至正常,复诊前未有反复。

复诊患儿热势已经衰其十之有九,余热尚未清除,热邪又可入里郁积肺络,遂在原方基础上去青蒿、柴胡、黄芩、枳实、槟榔、熟大黄、山药,加入瓜蒌皮10g、紫菀10g、款冬花10g、前胡10g、栀子10g、杏仁10g,石膏减半为10g。

2剂,水煎服,每天1剂。

后随访患儿病告愈。

按:

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居多,然热病多有饮食积滞,且常邪热郁于脏腑之间,又可伏于皮里膜外,治法当以透热达表于外,清泻里热于内,故在治疗过程中,透清结合,小儿里热之证,每与饮食积滞有关更当消食导滞,热随滞下。

故选用银翘散类清热透表,取承气汤类通腑泄热。

小儿之病变化多端,传变迅速,故在治疗过程中应宜安未受邪之地,故在治疗热病后期应加一些治咳类中药。

2小儿咳嗽笔者在临床治疗儿科鼻炎、咳嗽等疾病时,常以《内经》理论为指导。

《素问》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如小儿鼻炎常见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可认为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肺的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上源之水不能下达膀胱,而循经上犯鼻窍,鼻窍为湿邪阻滞,而见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而咳嗽之症,多由痰作祟,痰之所成,与肺脾关系密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之物,痰贮于肺中,常规治法宣肺、止咳、化痰,然而笔者据此条文在治疗小儿咳嗽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利尿之药,通利膀胱,使痰邪随小便而走,每获疗效。

患儿,男,5岁6个月,2013年10月20日初诊。

症见:

阵发性咳嗽5d,昼轻夜重,喉中有痰,痰声漉漉,咳出为白色泡沫,质稀,纳可,大便调,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厚,脉滑数。

查体:

咽部充血,扁桃体Ⅱ°肿大,未见脓性分泌物,肺部听诊: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

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受阻,膀胱不利。

该患儿以咳嗽、痰多为主要表现,结合舌脉辨证为“痰热郁肺,湿阻膀胱”。

故选用验方“苇茎宣痹汤加味”宣肺祛湿、化痰止咳,处方:

苇茎15g,杏仁10g,冬瓜子10g,郁金10g,桔梗10g,射干10g,瓜蒌皮15g,枇杷叶15g,木通5g,石韦15g,紫菀10g,款冬花10g,黄芩10g,葶苈子10g,前胡10g,甘草6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100mL/次,3次/d,嘱其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温燥之品。

3d后复诊,咳嗽次数减少,咳痰较前减少,且易咳出,舌苔较前变薄,遂守前方。

服药3剂后,咳嗽大减,遂投清金润肺汤加味:

天门冬10g,前胡10g,浙贝母15g,京半夏10g,桔梗10g,桑白皮10g,蜜炙紫菀10g,茯苓15g,杏仁10g,麦冬10g,枳壳10g,枇杷叶15g,瓜蒌皮10g,甘草6g。

3剂,水煎服,2d1剂,100mL/次,3次/d。

1周后随访患儿,咳嗽症状已经消失,病告痊愈。

按:

小儿之咳嗽,无外乎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之患,其治在肺,其本在脾肾。

治疗小儿咳嗽往往不能只是医肺,而不顾其他脏腑,因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笔者在治疗小儿咳嗽的过程中,认为咳嗽多由痰作怪,所以痰既是咳嗽时的病理产物,也是引起咳嗽的最主要的病理因素,所以在治疗咳嗽的时候,都要使得痰有所出路,然小儿年龄尚小,不会咳痰,所以笔者认为二便是一出路,故在治疗咳嗽的同时加一些通利二便的药物有助于去痰化痰。

所以治疗疾病不能局限于一脏一腑,一方一药,而应辨证思考,遣方用药,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第二篇: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的运用分析

0引言

儿科接诊的患儿一般年龄都比较小,血管较细,治疗依从性较差,往往需要多次穿刺才能完成临床治疗。

但这样会导致血管受到损伤,患儿也需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不仅对血管刺激较小,留置时间也比较长,方便临床治疗[1]。

本文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其中男45例,女25例,患儿年龄0.5~6岁,平均年龄(3.8±1.2)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

对照组未使用静脉留置针,接受常规护理,包括给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做好环境保护和并发症处理措施。

研究组患儿予以静脉留置针,具体操作方法:

选择弹性较好、较粗的血管进行注射,首先使用75%的乙醇棉球对注射区皮肤进行消毒,以注射点5cm的范围作为消毒区域。

开始穿刺之前要将肝素帽拧紧,按照常规操作,操作者以食指和拇指握住留置针针柄,和患者静脉管之间保持15°~30°的角度,刺入并看见回血之后继续进展2mm,以左手将外套固定住,右手将枕芯抽出,采用透明敷贴加以固定并标注时间。

封管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避免出现并发症。

先以3~5mL封管液通过肝素帽的输液针头缓慢向里推进,待注入2~3mL后一边推余液一边将输液头皮针拔出,但要留在肝素帽内少许,保持封管液充满管腔,当其余下约0.1~0.2mL时采用小夹子将延长管夹住并拔出头皮针,静脉留置针时间一般以4d最为适宜。

1.2.2护理方法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确保肝素帽和穿刺点的无菌无毒。

每天采用酒精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杀菌,密切关注患儿的穿刺部位是否清洁、干燥,是否存在过敏、红肿以及渗出等问题,避免出现感染情况。

一旦发现患儿出现感染情况,应及时将留置针拔出并重新进行穿刺。

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应控制好输液速度,确保输液管畅通无阻。

同时还应该做好静脉炎和压疮等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可通过针柄下垫棉絮或局部热敷等措施加以预防。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完成治疗后,由专业护理护理人员对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并发症类型包括感染、静脉炎、过敏、堵管等。

1.4统计学处理

SPSS17.0软件对本次实验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百分率(%)表示,行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完成治疗后,由专业护理人员两组对临床并发症类型进行观察与统计,最终发现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治疗之中,给小儿穿刺之所以成功率不高,关键在于患儿年龄较小,加上对治疗方式的恐惧,治疗依从性较差,此外,患儿血管较细,反复穿刺容易造成血管损伤。

静脉留置针的方法,可减少对患儿静脉穿刺的次数,保护患儿静脉[2]。

在应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儿反应,避免患儿出现多动或哭闹造成留置针脱落情况;②封管方式要适宜,确保患者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长时间保持下垂姿势,控制输液时间,避免出现肿胀现象;③做好静脉炎、过敏等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工作,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汇报,以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④控制好静脉留置针时间,减少感染发生率;⑤严格消毒无菌操作,熟练操作,掌握好固定程度,以免增加患儿不适[3-4]。

本组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7%,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7.1%,两组显著,由此可见,儿科临床治疗之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可显著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痛苦,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价值。

 

第三篇:

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强化思路

儿科临床技能教学实训部分主要由校内临床实训和院内临床实习组成,两者相辅相成。

临床实训是深化理论课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一个重要临床教学阶段,也是中医院校临床中较西医院校少有的技能操作的一个补充。

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1]。

注重在校期间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和就业至关重要。

但是,目前校内临床实训渐被弱化,其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现状,笔者对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当前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技能实训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中医院校,学生更注重院内的临床实习,可以直接面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些中医技能的训练主要还是在院内的实习中体现,但是模拟诊疗和西医技能操作都非常适合在实训室内进行。

但学生对实训室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太大积极性,认为实训室内的项目离自己太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涉及不到。

实际上,实训室内的技能操作不仅可以做为临床前的基础,而且还是临床实习中的补充,因为医院内有些技能操作学生在实习中根本接触不到,比如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这些技能训练都可以在实训室内进行。

有些学生学习儿科学后,认为儿科工作是高风险的卫生行业,而且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这些学生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准备毕业后改行,不再从事儿科行业。

1.2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

教学医院承担着医、教、研的任务,对于一个医院来讲,医疗是最主要的任务和最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

因此一般医院在医疗这块会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教学往往被忽视[2]。

即使不被忽视,也不会被重视。

医疗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着医生的经济收入,教学任务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因此医生对临床实训教学的积极性都不很高。

教师授课重视中医技能忽视西医技能。

中医院校更注重中医方面的技能训练,这些技能主要在医院内实习,而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西医技能临床很少涉及,于是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课和院内实习上,对临床实训教学的专注力越来越低。

大部分教师认为实训课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起不到实际作用。

模型老化受损。

有些老师开始时对实训项目还充满好奇和希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练习,授课模型逐渐损耗,使用渐趋不便,操作愈加困难,教师的心理负担加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1.3授课学时不足

(1)理论学时不足。

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内容太多,规定的理论学时内无法完成,占据了实验学时,这样原定的实验学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代替。

(2)实训学时不足。

当前实训学时仅2学时,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和小儿腰椎穿刺,短短的2学时80min内进行两个项目,学生观察完教师的现场操作演示后,便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去操作训练,也只能是看看而已,这样匆匆忙忙上完课,学生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动手训练,实训课也就失去了实训的意义。

1.4教学资源不足模型种类和数量太少。

现有的模型仅4种,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每种模型仅有1套,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训练不能并行进行,极大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加强儿科临床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

2.1实训教学,寓教于乐

儿科俗称“哑科”,所直接问诊的大多数对象均是患者家长,得到的信息往往均是片面的,不可靠的,而且很多患儿查体不配合,使临床诊断治疗又是难上加难[3]。

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情况时,心理压力过大,必定很难承受,所以临床前先进行实训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枯燥呆板的理论学习生活,而且减轻了学生面对真实患儿的压力,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期间相应的向学生介绍临床技能实训的项目,这样学生对实训课便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向往。

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训室、实训模型和实验仪器时,好奇和快乐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还奠定了院内实习基础。

2.2建立实训组织体系

医院内建立儿科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专门负责组织规划在临床技能中心进行的各种儿科实训项目,校内临床技能中心配合实验准备或者参与辅助授课。

双方积极沟通,密切合作,共同为培养全新的中医院校医学生服务。

2.3完善儿科技能实训室

临床技能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儿科的技能实训室,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但是对于临床上较少能实践的骨穿、胸穿、切开、缝合等一些儿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本实训室并没有相应的模型,尽管是中医院校,也应该引进这些模型,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在技能实训室接触并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4加大实训教学投入

购买新模型设备,增加数量。

引进儿童模拟人,模拟人技术可以仿真模拟各种解剖、生理功能,且具有真实患儿不具备的操作可重复性,可供医学生反复练习,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

还可购买多功能儿童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多种穿刺训练。

将模型数量扩至6套,30名学生分成6组,平均5人一套设备,数量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世界医学教育学会曾建议,大量减少说教式教学时数,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应该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4]。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同时增加实训教学学时,并且增加实训项目内容。

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5],在现有模型设备和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具体的时间和课程分配,增加实训学时及项目内容。

2.5改进实训教学方法

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相比,“互动教学”受到医学教育领域的关注,并呼唤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摒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形成的那种僵化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6-8]。

教师要以基于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9]。

实训时不是单纯操作练习,而是设计病例综合练习临床技能,需要学生思考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及规范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0]。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针对不同的模型设备由学生自己设计病例,自己制定实训所需材料,全班同学讨论其可行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实训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本研究总结了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包括学生对临床技能实训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积极性、授课学时、教学资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加强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包括实训教学乐趣、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场地、实训组织体系、教学资金投入、实训教学项目、实训教学时数、实训教学方法等各方面。

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中医院校广大教育教学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并改进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

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儿科中医人才,从而更好的保护全国儿童的健康,造福祖国,造福未来。

 

第四篇: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的不良反应

阿奇霉素是白色或类似白色结晶性粉末,属于十五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

随着临床医学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阿奇霉素逐渐替代了红霉素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并且相对于红霉素而言,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好,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使其在临床中应用价值逐渐提高。

本文选取280例患儿,借以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1日~2015年5月1日来本院儿科诊治的患儿280例。

其中男134例,女146例。

均无慢性疾病,部分患儿属于内科呼吸系统类型疾病,部分患儿属于皮肤软组织类型的疾病,其余患儿属于泌尿系统感染类型疾病。

将患儿随机分成比较组和探析组,各140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比较组患儿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使用阿奇霉素[1次/d,平均每天静脉滴注10mg/kg左右(最大≤500mg)];探析组患儿均通过口服的方式利用阿奇霉素[1~2次/d,每天服用的剂量范围5~12mg/kg(最大≤500mg)]。

均治疗1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使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组患儿出现不良反应16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其中皮疹2例,胃部肠道不适13例,发热1例。

探析组患儿不良反应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9%,其中皮疹1例,胃部肠道不适16例,发热1例。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在儿科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患儿选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比较明显,阿奇霉素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但已有研究表明,儿科临床治疗中使用阿奇霉素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良反应、皮疹、发热,甚至肝损害以及过敏性休克等[2,3]。

阿奇霉素在儿童感染方面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尤其是患儿对青霉素亦或者是头孢等过敏时,则可以使用阿奇霉素代替,效果比较显著,也能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工作的质量。

阿奇霉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耐酸,组织渗透性好,尤其在肺部肺组织中浓度高且持久,血浆半衰期长,可达48h,并且有抗生素的后效应[4]。

但是阿奇霉素也会产生相应的不良反应,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加以重视。

本研究发现,阿奇霉素在临床中的不良反应现象主要包括:

皮疹、发热、胃部肠道不适等,对于说明书所述的过敏性休克、肝损害等现象暂时未见。

通过综合分析相关病例和数据发现致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患儿抵抗力差等,同时也因不合理用药出现,典型的有剂量过多、静脉滴注速度相对快、静脉滴注时间长、高浓度药物应用、给药途径不科学等。

因此必须逐渐健全和完善相关监护制度,加强对患儿的监察力度,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也能够大大减少阿奇霉素对患儿身体的伤害性,提高临床治疗工作质量。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实践过程中,对患儿选用不同方式使用阿奇霉素都会出现不良反应现象,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五篇:

儿科临床治疗类方运用思考

“类方”一词在古代医书及现代中医著作中均有所论及,如明代王肯堂的《类方准绳》及现代经方学者黄煌的《中医十大类方》,这两本著作的书名即以“类方”冠之。

由此可以窥见古今医家对“类方”研究重视程度之一斑。

现对“类方”研究在儿科的临床意义和应用思路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1“类方”一词的内涵探微

在古代汉语用法中,“类”字既有名词“种类”“同类”“分类”等含义,又有动词“相似”“分类”“类推”等意思。

如《周易•系辞上》: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质分门别类、各自聚集,此时“类”即“种类”的意思。

又如《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状似阳虎。

”意思是孔子长得和阳虎很相似,“类”则是“相似”的意思。

而“类方”一词中的“方”,当指方剂,是中医师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中药,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剂型等因素妥善配伍而来的医方。

综上可知,“类方”一词有两层涵义,一是指对方剂进行分类;二是指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得到的相类似的一类方剂,如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中所谓的“麻黄汤类”“桂枝汤类”等。

本文的“类方”即是在临床实践的历史发展中、在基本方基础上根据辨证原则产生的一系列加减衍化而形成的方剂集合,隶属于后者的范畴。

2“类方”在儿科临床上的意义

2.1熟稔海量方剂的纲举目张之道

中国方剂学历史悠久,从《五十二病方》的283个医方、经典巨著《黄帝内经》的13首方剂,经历代医家的创新与发挥,至现代的《方剂大辞典》已载方9万多首。

据史欣德[1]统计两千多年来医家所创方剂更达惊人的16万首以上。

可见,面对卷帙浩瀚的方剂,以类方入手的研究方法,可以将众多方剂进行分类、归纳,达到执简驭繁、由博返约的目的,从而有利于临床医生快速、准确地选方用药。

2.2洞悉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结构之妙方剂的理论

核心问题就是组方原则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2]。

类方的基本方是该系列方的代表方剂,是类方组方结构的精华和临床组方的典范。

正如《医学源流论•方剂古今论》所论:

“推药理之本原,识药性之专能,察气味之从逆,审脏腑之好恶,合君臣之配偶,而又探索病源,推求经络,思其远,其义精,味不过三四,而其变化无穷。

”故通过类方尤其是其基本方的组方规律,可以洞悉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结构的奥妙所在。

类方是在主方的基础上产生的,其衍化的具体形式是很复杂的。

正是这其中变化的曲折,理法的复杂,才是最值得后学者玩味其要妙的所在[3]。

2.3深合辨证论治之旨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精神。

由于患者特质的不同和病情的动态变化,才产生了相应的类方系列。

故类方的组方特点是:

既有一定之规即组成结构必须遵循君臣有序、主次有别的原则,又有灵活之变即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