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8677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剖析

心理学笔记

一、

1、什么是心理学?

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认知过程:

人是如何认识和了解客观世界的,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改造世界、客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

心理

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态度、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

心理

 

(一)理论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比较心理、实验心理

二、科学的心理观(学科性质):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产生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的现实的反应)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要坚持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系统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1观察法2实验法3个案研究发4调查发(问卷)

四、心理学发展历史和流派

孕育在古代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中,Suchas亚厘士多德、柏拉图最古老的心理学(第一本)著作《灵魂论》-亚里士多德。

文艺复兴后逐渐摆脱唯心变为辩证

法国,迪卡尔提出“反射”这个词,英国,洛克德国

心理学的诞生isConnectedwith,哲学、生理学、生物学

*1879年,德国的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也意味着心理学摆脱了哲学的束缚。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

(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它一方面和生物学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另一方面又和社会科学结合,研究人的社会属性近代心理学的生物学源头可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

社会科学的性质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的社会性。

*心理是人脑的属性,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孕育阶段

心理学最初的一些理念和思想,蕴涵在古代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的学说中,如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心理学思想逐渐摆脱唯心主义转向科学。

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洛克等都对人类的心理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研究确立阶段。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是以1879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心理学界定为科学心理学的开始)为标志。

冯特的历史功绩,是与心理学历史上出现的心理科学的独立、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心理学专业队伍的建立这三件大事分不开的。

19世纪的70S-80S,《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心理学的流派

1精神动力学派:

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在1896年创立,它不但是现代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20C影响人类文化最大的理论之一,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弗洛伊德,在1920年前的观点称为早期理论,集中在三个方面:

关于潜意识的理论、有关梦的解释、泛性论。

他在保留潜意识作用的前提下,建立了人格理论。

他把人格分为:

本我、自我、超我。

2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于20C初产生于美国,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华生亦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3人本主义学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C五六十S兴起于美国,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它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4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于20C50S兴起于西方,到70S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它是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行为主义的兴起

心理学发展史上的

第一次革命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第二次革命

心理过程

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知觉→信息的识别

注意→信息的选择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思维→信息的演算

(一)感觉

感受器:

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

眼镜

光波信号

身体的平衡位置信号

耳朵

收集

声音

鼻子

气味信号

滋味信号

阈限

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绝对阈限、差别阈限。

以阈限作为衡量感受器灵敏度的指标,阈限越低表示感受性越好。

阈限与灵敏度是反比关系

感觉适应:

如果同一刺激长时间作用于同一群感受器,会使这些感受器的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的作用:

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二)知觉

感觉阶段登录的是信息的个别特征,信息通过知觉阶段的整合,才能被识别感觉加工的对象是信息的组成成分,知觉加工则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赋予加工对象意义。

知觉组织的重要形势:

守恒性、选择性(图形和背景的区分)

(三)注意*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只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缺一不可)

注意是贯穿心理过程始终的状态,心理过程离不开注意。

心理学家把注意比作有限的心理资源。

注意具有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

1无意注意:

没有预订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刺激特点:

刺激物与周围环境中其他事物的差异、刺激物的强度。

2有意注意:

有预订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

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4个)

第一项,注意广度,也叫注意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在空间上的特征。

第二项,注意的稳定性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在某个对象或某项活动上的能力,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

第三项,注意的分配,指人把注意资源分配到二种以上活动中的能力。

第四项,注意的转移,指人根据任务的需要,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注意的转移是注意稳定性的相反特点。

*影响注意平的的因素,神经系统的特点

一个人的先天素质

后天的训练:

注意品质可以通过训练,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兴趣:

对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贯注长时间的注意

注意

的品质

 

(四)记忆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词语逻辑记忆。

按记忆保持时间长短: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识记时有无自觉的目的:

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按理解在记忆中的地位:

机械记忆、记忆逻辑。

按回忆时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外显记忆、内隐。

推测遗忘是由3种可能的原因中的一种造成的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抑制说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遗忘是由于实验与无意识欲望,冲动有关而受到了意识的压抑。

遗忘规律,遗忘在量上的表现有:

①艾宾诰斯曲线:

遗忘的过程并不是均匀的,在识记以后的最初段时间内,遗忘发展的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相当时候,几乎不再进一步发展了。

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

前后学习两种材料,前面学习的内容对后面学习的内容造成的干扰性遗忘。

倒摄抑制:

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干扰。

3系列位置效应

心理学家发现,信息在长时记忆系统中大多是以意义联系的方式编码储存的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个性心理

什么是人格(个性)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这个特有的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性因素

(二)身体因素(三)家庭因素(四)自然环境因素

(五)学校因素(六)社会实践(七)社会文化因素

什么是性格

指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一、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二、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

三、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

1、问题呈现的方式,如果问题表达的方式与解决的途径缺乏直接的显然的联系,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2、多余刺激的干扰,生活和科学研究遇到的问题大多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的,解决问题必须善于排除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使问题简化。

3、定势的影响,定势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由于定势的作用,常常使人凭借以前的知识,经验惯性地看待新面临的问题。

4、功能固着

5、动机的作用,如果遇到问题没有想要解决它的愿望,人就不会努力克服困难想去解决它。

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什么问题

解决高难度问题是,动机适中偏低,解决中等难度问题时,动机适中,解决简单问题时,动机适中偏高。

在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中,主要代表任务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观察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强调社会模仿在形成新习惯和破除旧习惯中的作用,在个性形成中,班杜拉特别强调两种过程,观察学习、自我调节。

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性格的结构特征

1、现实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能力的概念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丑杰认为,人一生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稳定渐进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经历了认知结构不断的再建构。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2、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具体运算阶段(8岁-12岁)4、形式云散阶段(13岁以后)

从6个月起到3岁左右,是依恋的表现阶段

教学设计的含义

它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教学基本要素有序,合理地进行组织,并形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1、分析与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的方向性问题,即要分析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或技能,培养怎样的态度和认识。

2、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方法与媒体,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对学习与教学内容的分析,使得教师可以用合理和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可接受性,教师可以设计出有效教学方法来事实教学。

3、教学评价的实施,对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来验证。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

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他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层次。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正是依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本观点

(1)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由具备认识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建构的。

(2)学习是自我组织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去“发现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

(3)启示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指依据一定目的,依据现有知识与技能,采用常规或非常规方法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价值的观念或产品的能力,发明与发现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道德两论的含义

具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主要方法,他设计一些道德故事每个故事包含一个道德,价值上冲突的矛盾问题,他以儿童对类似问题的判断来研究孩子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基础。

学习风格的含义

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这些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是相对稳定的,一般不会随着学习内容,学习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自我意识的含义

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它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个体对于所有属于自己的身心状况的认知。

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

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

迈克尔等人把学习策略分为三部分:

认知策略、元认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联系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桑代克,他是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系主义学习心理学的创始人。

斯金纳、对强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强化观点在他的学习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在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二因素伦,他认为智力可被分析为G因素和S因素。

1905年由比纳、西蒙二人编制比纳西蒙智力测验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让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相互转化,在学习活动中,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也可转化为直接兴趣。

2、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培养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

4、好学与原学结合,激发学习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相结合。

5、好学与乐学结合

6、让兴趣发展逐步深化,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等三个阶段。

印象形成的模式

1累加模式②平均模式③加权平均模式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通过对态度的典型例子的分析,提出态度的转变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顺从过程、认同过程、内化

人际关系测量:

社会测量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其根本目的在于了解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心理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式:

1、个别心理咨询,由于有些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有私密性,所以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是必要的,而且个别咨询能保证咨询的深度,对于有些比较难处理的个案效果比较好。

2、心理测试,通过大型的测试及反馈活动,引发学生对自身心理状况的关注,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的运作情况。

3、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媒体宣传、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学生,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类课程,所开设的心理类课程的主题可以是关于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心理发展等各方面的。

5、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较高,在同时段有许多人可以共同参加。

6、相关教育和培训,这样既解决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难题,又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过错与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过程

1、醒悟阶段,被转化的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2、转变阶段,经历醒悟阶段,被转化的学生有了改过自新的意向,开始行为改变,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与不良诱因作斗争。

3、自新阶段,这是经国较长时间的转变时期后,进入的一个不再反复的新时期,从醒悟阶段发展到自新阶段,是由量变向质变过度的积累性转变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