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7845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docx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

它最早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提出来的,主张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要以人们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出发,倡导一种积极的方式来对人的心理现象作出新的诠释,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并在这过程中寻求找到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自身的潜力并获得幸福和快乐。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积极的环境关系等方面。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提及或运用,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班级管理工作,如何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班级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主任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担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任。

因此,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中,给予被教育者人格尊重,挖掘被教育者身上的潜能,让学生心灵不膨胀、不压抑,处于舒展状态。

积极心理学的用法就是在实践中,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体现自身价值,是他们在成功的美德构建中完善其人格,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心态,必须将其调节到一种积极的状态。

这就涉及到班主任的工作,学生的心理主要由班主任来留意。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

班主任应该让学生能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学习和生活,以达到学习更佳的效果,取得最佳的绩效。

并且,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通过快乐创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发展到他们的积极人格的培育和历练,发展积极的人格、乐观的精神,创造出积极的生长环境,进一步达到可以在更加积极的空间里发展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一、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积极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进步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尝试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两个意识,一个是参与意识,另一个是竞争意识。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要去除学生的依赖心理,要求学生不可作“容器”只管装,而要作海绵主动去吸。

问题要自己发挥,答案要自己寻找,教师只是引路而已。

上课时,积极鼓励学生认真地思考,主动地参与,努力地竞争,大胆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同意见,应鼓励反驳,申诉理由,从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民主管理,坚持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民主型平等关系,启之以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意,树之以信。

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是必须先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然后才是教育学生和管理学生。

作为班主任,要有蹲下来与学生平等交往的勇气,具备引导和解决学生生理、心理困惑的能力,敢于把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感受成功,找到自尊,培养自强,敢于创造。

在与学生交流中应该经常换位思考,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握学生最,敏感的心理,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温和的语气、饱满的情绪去感化学生,在班级中创造和谐氛围。

3.要善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教师常常引导学生选择自己的“座右铭”,从学生中征集“学生心语”;在班级墙壁上设立“班级文化专栏”,用名人名言、学生反思、心理健康常识、发言稿、演讲稿等启迪学生思想智慧;把黑板报当作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充分展示学生的各类特长,张扬学生的个性;常常利用《学生守则》、校规、班规及“公民道德规范”等内容,教育学生学会自我约束管理,培养学生自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

同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在元旦、春节、清明节、植树节、教师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学会合作、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升华信念;积极通过家访、电话采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和交流,共同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总之,班主任既要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更要善于利用情感、情境去陶冶学生,以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一个较大范围的和谐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创建积极的班级规章制度

班主任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了解自身应达到的要求,指定出自我管理上的班规,以“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为原则,保证充分利用时间。

每次开学,首先提出容易操作的要求,如课堂严肃认真,课外活泼轻松,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正常的轨道。

每个月的月底的班会进行激励,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养成每天检查自身行为的习惯,有反思才有进步。

重自尊、讲主动,实施自我教育。

在我的四年班主任工作中,让我感触较深的就是那些内向的学生。

他们不善言辞,很少主动表现,常常会由于忽略而丧失很多机会,且他们中的一些会由于长时间的孤独而走向偏激。

因为我一直坚持运用积极心理学,帮助那些内向的学生走出孤独,放大他们的闪光点,重拾信心,获得成功。

学生小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一次选举中,小张被选为劳动委员。

平时他不善表达,不过做事却满认真。

有些同学对他的当选心存疑虑。

要知道,作为劳动委员,有时候还真是“吃力不讨好”的角色。

小张对他自己也是没有把握。

为此,我特地为他制定了一张“劳动评价表”。

一方面让他每日考核值日生的劳动表现,另一方面让他利用每日午餐时间到讲台前向所有的学生宣讲当天所有的值日生的值日表现,提出表扬,批评和鼓励;久而久之,他俨然成了小老师。

由于评价客观,他也得到了同学的信任和肯定,从而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

站在讲台上不那么紧张了,声音也响亮了,与同学交流也增多了。

有一次,当天的值日生卫生打扫效果不好,按照管理制度要被评定为不合格,但是小张私底下询问我是否应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我尊重了他的建议。

按惯例午餐时间他汇报了值日情况,在他结束后,我及时把这个小插曲讲述给全班同学。

那位值日生感激的和小张来了个大拥抱。

看的出,当时的小张也是非常的高兴。

后来小张在毕业后来看望我的时候还会提起这件事。

我想这样的积极激励,一定对他今后的人际交往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动态文化起重要的作用。

1.德育课堂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班主任在设计主题时,把握时代脉搏,抓住现阶段学生的思想矛盾、生活热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

寓教于乐提供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学生积极良好的个性得到了发挥和发展,而消极的不良个性受到抑制和排斥,使自我形象不断完善、成熟。

2.寒暑假期间的各种志愿者活动是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条佳径,此项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本上没有的社会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但切忌将志愿者活动等同一般的劳动任务。

3.班主任组织学生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要求学生认真听、快速记,并在新闻结束后,针对今日新闻中的焦点内容或是对自己有所触动的一条新闻展开讨论。

长时间的熏陶,学生被英雄模范人物的崇高精神所感染,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同时也能增强民族自豪感;看到祖国突飞猛进的发展,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起为祖国明天而学习的动力。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班主任在管理工作过程中用积极教育的方法转化学生行为,培养性格自信、心智健全的学生,他们必会热爱学校、热爱班级体、爱同学,积极向上,乐于在班中发挥作用,走出自卑心理,融入班级体,使班级形成很强的团体精神,同时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主任讲座稿)顾文斌

引言:

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

而要确实做好班级心理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基本理论。

近来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尤其要多加关注。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

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关爱。

例如,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经历:

当你告诉对方你是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说,“学心理学不错,可以帮别人排忧解难”。

其实,这种观念是在严重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

对于世界著名期刊《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00多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

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

1。

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

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一崭新的观念对我们基础教育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去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下面,本人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倡导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积极心理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策略。

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

“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

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

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的润滑剂。

(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2、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

案例1:

从抄作文中寻求教育契机

当你发现自己的学生抄袭作文时,你也许会火冒三丈,立即找来学生狠狠训斥一顿。

可是,有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却并不这样做,他在学生承认了抄袭后,竟出乎学生的意料,表扬了学生的三个优点:

第一,你好胜心强,想得到个好分数,这一点很可贵;第二,你很有辨别能力,看出这是一片好文章,你的是非观点很明确;第三,你做事认真、仔细,通篇竟抄得一字不差,而且字也写得很工整。

学生听了,如释重负。

接着,那位老师又让他重写一篇作文,写抄来的那篇文章的读后感,此外,他还建议学生换一本新的作文本,把原来的作文本作为“抄文本”。

从此,这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不但写每篇作文很认真,而且那本“抄文本”也大派用场,语文成绩不断提高。

我实在佩服这位班主任老师处理问题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别出心裁的做法。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

对于学生同样的错误,教师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

由此,我不禁想起法国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大衣,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则不同,他轻轻地吹,使得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你看,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是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这位班主任老师就是采用了“南风”式的赏识教育,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愿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南风”能轻轻地吹。

3、赏识教育运用注意事项

(1)赏识教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

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

另外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可以采取咨询(包括个人、学生与家长、集体咨询)和家长联谊会(包括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转变家长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人际环境,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赏识教育中要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语言,信任的手势和信任的力量。

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

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班主任的也应欣赏他,拥抱他,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

学生在教师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

(3)赏识教育中要宽容、提醒和期待学生

班主任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遵循“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的规律,班主任要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

(5)赏识教育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我们部分班主任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

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

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对出现反复现象要有心理准备,要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情发生之前就及时提醒他们,防患于未然。

另外,还要探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使他们信得过、改得快。

还有,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信赖、尊重,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所以,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5)赏识教育要正确运用

赏识不是放纵、纵容学生。

要破除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

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

我们可以在赏识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着赏识。

否则,就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适得其反。

而对学生明显的弱点、不足甚至错误,班主任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此外,赏识不能滥用、超过限度。

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

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度。

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

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

例:

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使之克服不良习惯。

(二)活用期望理论

1、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V*E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

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

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

用公式表示就是:

M=V*E

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

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

正、零、负。

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

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

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这个公式说明:

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

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

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

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

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

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

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

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各种人对某一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效价和期望值之间就可能有五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

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则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

2、期望理论的魔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测量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

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

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

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也曾做过一次心理期待效应的实验。

哈佛大学一次新生入学不久,公布了百名宣称经过“资料分析和研究,认为学习潜能、表现能力都是佼佼者”的新生名单。

学期末,这百名新生真的大部分都成了佼佼者。

其实,学校并没有进行什么资料分析和研究,只是试验一下被公布的百名新生对于预测的反应。

3、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这些资质一般的学生会表现得如此优秀呢?

一是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具有超过常人的潜能,要把这些潜能表现出来,自然就会加倍努力;二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蕴藏的潜能不同一般,对他们也会另眼相看,有意无意地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们。

这样,这些学生在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老师的外力作用下,奇迹般地成为了真正的“佼佼者”,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优秀生和差等生之分,这里固然有学生先天个体差异和后天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我们给那些优秀生什么?

是表扬,是鼓励,是对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期待;而给予差等生的又是什么,是批评,是训斥,是挖苦讽刺。

优秀生在老师的每一个关爱、期待的眼神和微笑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幸福,在老师的希望中,他们怎能不信心百倍,加倍努力,越来越优秀;差生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是冷漠、失望,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

他们经常受到的是班主任和老师的批评,得到的是消极的信息和暗示,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原有的信心也会一点点丧失殆尽,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下降也就可想而知了。

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学生对老师肯定也会敬而远之,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用违反纪律来对抗老师。

我们能够给优秀生获得优秀的期待,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后进学生呢?

其实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貌似坚强的他们其实有一颗更加脆弱的心灵。

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遇,如果老师能真的给他们一些理解、宽容、表扬和鼓励,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他们会比那些优秀生更容易受感动,他们经常受伤的心灵就会很快康复,迸发出的能量也许是我们所不能估计的。

其实,后进生的差只是暂时的,不是有很多伟大人物在读书时也是后进生吗?

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

“反应迟顿,思维不合逻辑。

”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

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还小,可塑性很强。

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我们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我们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每一个学生。

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

“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

”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

”可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

我们要倡导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4、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1:

差班的转变

某校初二

(1)班刚成立时,缺少领头羊,后进生面过大。

一般说来,后进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整个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差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为初二

(1)班班主任首要而艰巨任务。

班主任认为差生的转化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自信,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差生的思想和行为。

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种可以用心理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

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

因而这位班主任采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培养差生的自信开始,一个学期下来,成效显著。

第一、针对后进生面大的情况,首先培养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学生出谋划策。

例如,争取开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各项活动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生自编自导的舞蹈获一等奖,硬笔书法获一等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