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曹溪原本.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783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坛经曹溪原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坛经曹溪原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坛经曹溪原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坛经曹溪原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坛经曹溪原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坛经曹溪原本.docx

《坛经曹溪原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坛经曹溪原本.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坛经曹溪原本.docx

坛经曹溪原本

六祖坛经

─────────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原本(原)顺治壬辰秀水王起隆等校刻本。

此为元宗宝改编以前之曹溪原本。

明成化七年重刻于曹溪.万历元年李材再刻.万历四十四年匡庐法笔录.弟子异词。

宗宝以前.流传非一。

此本与上炖煌兴圣二本并为近古可珍。

而以此本最为整饬。

即宗宝改编之本.前后入藏及经坊流通者.亦所在有异。

而以径山本为得宗宝之实。

如明藏题宗宝.而无其品目.且亦无其自谓增入之请益机缘.字句亦大异径山。

清藏改题法海.又载李材之序.实仍是明藏之本.非李材所刻之本也。

今得此本.与炖煌兴圣鼎足流传.再参以宗宝之本.使坛经一书之异同本末大略可循.亦足贵矣。

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一写本.与此完全同本.而字句偶有小异。

当系历经传刻而然。

兹取以校勘焉。

校本(宫)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写本。

据大正藏。

字句异处.以(校)字识之。

 

御制六祖法宝坛经叙

─────────

 

{朕闻佛西方圣人也为善不倦博济无穷又曰佛弼也其能弼世教而隆大行者也故周颂曰佛时仔肩为我显德行是知佛为弼训无余蕴矣昔达摩远归东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夫性天人一也文字惟心之画而性融焉有善有恶有邪有正得其正则性善而言顺得其邪则性恶而言乖子思曰自诚明谓之性又曰诚者天之道不诚无物苟能于性上究其真宗辩其善恶则圣贤地位何患乎不至耶故佛乐于为善心无邪见性体圆明虚灵澹泊于空而不着空于相而离诸相所以成佛果而弼隆朕治道也若谓崇供养而求福曰利己朕所不佛取焉越之南有禅和者卢惠能乃新州人也师于黄梅得衣砵之传究性宗之学隐于曹溪没后其徒会其言传为坛经法宝其言正其性善大概欲人循诸善道离诸恶趣与吾儒穷理尽性自诚入圣之理而无殊矣因万几之暇制为叙命廷臣赵玉芝重加编录锓梓以传为见性入善之指南云故叙成化七年三月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悟法传衣第一】

 

时大师至宝林。

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

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

能得钱.

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

其寺是(校:

是宫作有)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

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

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校:

亲宫作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五祖问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

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

佛性有何差别。

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予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未审和尚教作何务(校:

上四字宫作作何所务)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校:

更勿宫作勿更)言.着槽厂去。

能退至后院。

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

经八余月.祖一日见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

知之否。

能曰。

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校:

祖宫作师)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

世人生死事大。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

思量即不中用。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校:

此处宫有古德云譬如轮刀上阵不问如何若何喻得的人见机而作不在言句也二十八字)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

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

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

咸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

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

我呈偈意.求法即善.

觅祖即恶.却同凡心(校:

心宫作夫)夺其圣位奚别。

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

遍体汗流.拟呈不得。

前后经四日.

一十三度呈偈不得。

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着.从他和尚看见。

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

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

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

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

圣意难测。

房中思想.坐卧不安。

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譬间绘画图相。

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

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校:

言宫作曰)实是秀作。

不敢妄求祖位。

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

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

又经数日.作偈不成。

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

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傅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

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

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

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

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

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

勿忘此言。

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

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

众人疑息。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

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即问曰.米熟也未。

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能即会祖意。

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

为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便傅顿教及衣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傅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傅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傅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傅。

若傅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能曰.向甚处去。

祖云.逄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砵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校:

汝宫无)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

驿边有一只船子。

祖令惠能上船。

五祖把橹自摇。

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五祖云.

合是吾渡汝。

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

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

五祖归.数日不上堂。

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校:

上四字宫作恼少病)否。

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

问谁人傅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

遂后数百人来.欲夺衣砵.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麤慥。

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于能。

能掷下衣砵于石上云.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

乃唤云.行者行者.(校:

者下宫有云云)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能遂出坐盘石上。

惠明作祖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

吾为汝说。

良久谓明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能云.(校:

云宫作曰)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

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能曰.逄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明回至岭下.谓趁众曰.向陡崔嵬.竟无踪迹。

当别道寻之。

趁众咸以为然。

(惠明后改道明避师上字)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

乃于四会县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

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

每见生命.尽于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校:

煮宫无)肉锅。

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遯。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

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云.风动。

一僧云.幡动。

议论不已。

能坐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

见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

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能曰.不敢。

宗于是执弟子礼.告请传来衣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谓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能曰.法师讲涅盘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涅盘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

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

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仁者论义.犹如真金。

于是为能剃发.愿事为师。

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能于东山(校:

上四字宫无)得法.辛苦受尽.(校:

尽宫无)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因。

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

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

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世圣人无别。

师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

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

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

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

诸佛剎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

第一莫着空。

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

万法在诸人性中。

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

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

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

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

心中不修此行。

恰似(校:

似宫作如)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

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

口说般若.心中常愚。

当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此西国语。

唐言到彼岸。

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

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

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

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

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校:

上四字宫误脱)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溧流.如溧枣叶。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

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

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

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

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闻悟顿教.不教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

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

若识自心见性皆佛道。

净名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执谓须要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

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剎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

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

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

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

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

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常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觅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性成佛。

时韦史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

一时作礼.皆叹善哉.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释功德净土第二】

次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

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

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粱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

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

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

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

悟人在处一般。

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

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

后除八邪.乃过八千。

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

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

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惠能与诸人移西方剎那间.目前便见。

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

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

眼耳鼻舌是门。

外有五门。

内有意门。

心是地。

性是王。

王居心地上。

性在王在。

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众生。

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

喜舍名为势至。

能净即释迦。

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

我是须弥。

邪心是海水。

烦恼是波浪。

毒害是恶龙。

虚妄是鬼神。

尘劳是鱼鳖。

贪嗔是地狱。

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

无邪心.海水竭。

愿恼无.波浪灭。

毒害除.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

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

俱叹善哉.唯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

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校:

无宫作莫)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

众人且散.吾归曹溪。

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定慧一体第三】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

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

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

不在于诤。

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着。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校:

却宫无)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

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如此者众。

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犹如灯光。

有灯即光。

无灯即暗。

灯是光之体。

光是灯之用。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此定慧.亦复如是。

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

迷人渐契.悟人顿修。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

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

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