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宋诗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docx
《第三章 唐宋诗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唐宋诗北京师范大学 网络教育.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唐宋诗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第三章唐宋诗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唐诗的发展脉络、分期、主要派别及名家名篇。
掌握所选篇目的作家生平、代表作、主要成就、诗作内容、艺术特色等。
学习内容
一、唐宋诗概述
(一)唐诗
1.唐诗的基本知识
(1)唐诗的盛况
唐代诗歌代表着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诗歌领域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其繁荣主要表现在:
一是作家作品多。
诗人之多,也是空前的。
《全唐诗》中共收诗人二千三百多个,大家、名家高朋满座,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
诗歌数量之多,也是空前的。
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全唐诗》,共存诗约五万首。
三是题材内容广泛,流派纷呈。
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政治诗、讽喻诗、咏史怀古诗、闺怨宫怨诗、友情送别诗、咏物言志诗等等。
流派各种各样,风格千姿百态。
三是体裁丰富,众体皆备。
不但传统的古体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等)应有尽有,而且创造了近体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五七言排律等等,以及五七言绝律的组诗等,应有尽有。
四是风格众多,流派纷呈。
五是艺术手法丰富多彩。
名篇叠出,不胜枚举;好诗如潮,传诵不息。
求新求变,充满了创造精神。
(2)唐诗的分期
明人高棅《唐诗品汇》将唐代诗歌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
初唐诗歌冲破了梁陈诗歌的狭窄题材,改变了梁陈诗歌轻浮绮靡的诗风,开始以刚健有力的新诗风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从唐朝建国(618)至唐玄宗即位(712)这90余年,称为初唐。
这是唐诗繁荣到来的准备阶段,在风骨、声律、意境等诸多方面,为盛唐诗歌高峰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玄宗即位(712)至代宗永泰元年(765)约50年时间为盛唐时期,这是唐诗的成熟期和第一个高峰期;从代宗大历元年(766)至文宗大和元年(835)月70年时间为中唐时期,这是唐诗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和多元化时期;从唐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唐亡国(907)约70年时间为晚唐时期,这是唐诗的衰微时期。
(3)诗体知识
诗至唐代,体制大备。
由于体式纷繁,各体间又有交叉,故难以确切细分。
通常人们将唐诗分为七大类:
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长律(排律)、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
唐诗中还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长律等,但均数量不多。
这七类诗人们又按其是否讲求声律将其归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凡不合声律的诗皆称为古体诗,又称往体诗,主要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
五言古诗比较单纯,均为齐言,在唐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们,成就最高者是李白、杜甫和韩愈三家。
七言古诗情况较为复杂,凡诗篇中有七言句子的,无论是徒歌、乐府,还是骚体,均可称七言古诗。
七古形成于六朝,至唐才真正成熟。
七古内涵较广,既包括古诗、歌行,也包括乐府和杂言。
歌行体是在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诗体。
徐师曾《文体明辨》日: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其主要特征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长于铺排;音节、格律较为自由;句或灵活多变。
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而以李白、杜甫之作为最盛。
乐府诗,本该是入乐可歌的,但唐代的乐府诗多不歌唱。
其情况有二:
一是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如《战城南》《白头吟》等;二是“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如由杜甫开创,元稹、白居易扬光大的新乐府诗。
凡讲求声律的诗皆称近体诗,又称格律诗、今体诗,主要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七言长律。
律诗滥觞于齐梁永明新体诗,定型于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
律诗的句数、字数、对仗、声律等都有严格的规范:
除长律外,每首八句,每句五或七字,不可随意增减;律诗八句共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由两个平仄相异、词性相对、结构相似的句子组成的对称句式),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亦可不对仗;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严:
首先要押韵,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不许换韵,通融者可放宽至“邻韵通押”,否则即为出韵。
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不入韵,二、四、六、八句必须入韵,三、五、七句不能入韵;其次是平仄,律诗的每个字都有固定的平仄规定,句式均分为平起和仄起两种,四句为一个单元,每首诗重复一次。
五律的基本句型:
平起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基本句型:
平起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凡对仗或声律不合于规范而又称律诗者,皆为拗体。
唐代的五律成熟较早,且名家众多;七律难度大,成熟较晚,经杜甫隐数人。
律诗在唐人手中定型,又由唐人将其推向极致。
很律诗是唐代诗人苦心研炼的对象,也是他们应用最广的诗体之一,故有人认为律诗是唐诗的代表。
绝句的显著特征是每首四句。
它起源于乐府,而得名则与联句有关。
南北朝时期,文人们写联句诗的风气很盛,一般都是作五言四句,如果在联句中有人作了一首,而别人未能联唱下去,这四句诗就被称为断句或绝句。
七绝的名称至唐代才有,只不过是借用了五言绝句的名称。
绝句作为近体诗,也必须遵守近体诗的声律要求,只是对于对仗没有严格要求。
按照律诗规范所写的绝句称律绝,少量不合声律的绝句称古绝。
绝句篇幅短小,更显精炼、含蓄、自然,读起来更易上口,因此受到普遍欢迎。
加上绝句便于即兴创作,故有唐一代,染指者不可胜计,名字辈出,名作如林。
初唐四杰、李白、王维之五绝,李白、王昌龄、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之七绝,历来享有盛誉。
2.唐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家
(1)初唐
初唐诗坛有两大作家群:
一是基本上继承六朝以来“以绮错婉媚为本”的宫廷诗人,主要诗人有由隋朝入唐的元老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等。
他们多为权臣贵进,注重形式,台阁气息浓郁。
李世民大力提倡革除浮华文风,其诗内容丰富,境界阔大,但仍“好作艳诗”“学庾信体”,未能完全摆脱宫体诗之束缚。
上官仪特别注重诗歌的对仗,人们称其诗为“上官体”;沈宋的主要成就在使律诗定型化和规范化;杜审言是“文章四友”之一,其诗擅长五律,《诗籔》称其为初盛唐五律之冠。
二是改革六朝诗风的诗人,以“初唐四杰”和陈子昂为代表。
“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众的文才与盛名,使他们极为自负,充满了博取功名的憧憬;卑微的官职与地位,又使他们心中郁积着不甘久居人下、坎坷于圣明之代的雄杰之气。
反映在诗歌创作上,四杰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他们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倡导一种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的空气。
由于种种原因,四杰仍残留着不少南朝遗风。
直到陈子昂出现,齐梁诗风才被彻底否定,这位抱负远大、任侠使气的诗人,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优美的声律词来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
这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子昂继“四杰”之后,为唐诗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盛唐
盛唐指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代宗大历初(766)。
短短五十年涌现了十几位大诗人。
盛唐诗歌的主体是山水田园和边塞两大诗派、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
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而又加以发展,将山水和田园紧密结合,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达到诗意与画境的完美结合。
孟诗素雅古朴,冲淡中不乏壮美之气;王诗自然清雅,诗中有画,代表了山水田园派的最高成就。
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常建、储光羲、祖咏、裴迪等。
盛唐国事强势,但又边事不断;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是文人中的一种时尚,加上边塞诗悠久的渊源,故边塞诗作者众多,促成了边塞诗的空前繁荣。
边塞诗派以并称“高岑”的高适和岑参为代表。
高适的边塞诗思想深刻,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内容,且多直抒胸臆,风骨遒劲,更富现实主义精神。
岑参的边塞诗多写西北军旅生活、边塞风光及边地风情,充满异域情调,且语奇体峻,多用想象、夸张,风格壮丽恣肆,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这一派的重要诗人还有王之涣、王昌龄、李颀、王翰等。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豪放飘逸的诗风获“诗仙”之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诗风得“诗圣”之名,他们分别登上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峰巅。
盛唐的两大派和两大诗人共同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形成了唐诗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也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
(3)中唐
中唐指代宗大历年(766)至文宗大和九年(835),诗坛上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又一次高潮。
艺术成就虽不若盛唐,但百舸争流,异彩纷呈,个性之鲜明,创作之丰富,犹在盛唐之上。
代宗大历年间,诗坛上的活跃人物是刘长卿、韦应物和“大历十才子”。
刘长卿以五言律诗享誉当时,自诩为“五言长城”。
韦应物以山水诗和以山水为依托的抒情诗为最好,“高雅闲淡”,自成一家,和稍后于他的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以钱起、卢纶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虽名噪一时,然内容贫弱,较少时代气息,艺术上追求清丽空灵、精巧纤巧,风格较为平庸。
此外,大历诗人李益,以边塞诗见长,较好地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
中唐诗坛的两大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元白诗派。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一批诗人自觉地学习汉魏乐府,以浅近平易的语言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政治弊端,如白居易《卖炭翁》、《杜陵叟》等。
白居易认为,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且为了使读者易于理解,诗歌还必须既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
韩愈、孟郊等人,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形成了韩孟诗派。
最先呈现出怪奇倾向的是孟郊,毕生的失意和沦落使他的诗风幽冷,往往以幽僻、清冷、苦涩意象表现其寒苦的生活,尤其善于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被苏轼称为“郊寒岛瘦”。
韩愈形成雄怪的诗风虽受过孟郊的直接影响,但青出于蓝,成就远在孟郊之上。
韩愈有极强的用世之心,性格狷直褊狭,曲折艰辛的入仕经历和屡遭贬黜的官场生涯,极大地加剧了韩愈的心理冲突,因此,他的诗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而且常常跃动着一种怨愤郁躁的情绪。
他特别喜欢搜罗奇语,雕镂词句,创造前人未曾使用过的险怪意象,甚至以丑陋的事物入诗,形成了以丑为美的特色。
韩孟诗派的另一位重要成员是天才少年李贺。
这位没落的宗室后裔致身通显的强烈心理期待与贫寒的家境、冷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更为不幸的是,他的心理甚至比自幼羸弱的身体还要脆弱。
因此,他的失落感和屈辱感较常人要沉重得多,精神极度抑郁,畏惧着死的同时又对生无可留恋。
于是,他不断地思索人生、命运、生死等问题,写鬼怪,写死亡,写游仙,写梦幻,抒发着自己无尽的苦闷。
此外,刘禹锡、柳宗元也自成一家。
永贞(805)革新失败后,远谪遐荒,不得复用。
但柳宗元过于执著,对那场导致自己终身沉沦的政治悲剧始终难以忘怀,无法超拔,终于郁郁而终,致使他的纪游诗文也染上了浓郁的凄清色彩。
而刘禹锡身上昂扬的乐观精神和坚毅的个性,却使他能够直面苦难,超越苦难。
因此,他的诗作胸次高迈,骨力劲健,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应当说,是政治上的挫折玉成了他的咏史怀古诗,那种对历史和人生深刻思索,睿智而又隽永。
中唐诗歌数量最多,诗歌流派也最多。
(4)晚唐
晚唐指文宗开成元年(836)至哀帝天右三年(907)唐文宗时期开始,唐王朝便已经陷入了无法挽救的危机之中。
宦官专权,藩镇割据,骄兵难制,战乱屡起,赋税沉重,民资空竭。
随着唐王朝危机的深化,唐诗风貌发生了又一次转变。
杜牧诗深受杜甫、韩愈的影响,不但内容充实,而且众体兼长,七绝成就尤高;气势劲健,语言精美,风格清丽明快,豪爽俊逸。
与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
李商隐是晚唐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的诗句,成了晚唐时代和诗坛的最形象的写照。
诗坛以李商隐、杜牧、温庭筠为代表,预示着一个伟大诗歌时代就要结束了。
小李杜之后,诗坛又呈多元化局面,但主要倾向有二:
一是以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为代表的批判现实派,他们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写实讽喻传统,写下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二是以司空图、韩偓为代表的隐逸派,他们多承大历十才子和小李杜的某些特点,沿着重艺术形式的方向发展。
宗旨,晚唐诗歌渐趋衰微,可视为盛中唐两次创作高潮的余响。
(二)宋诗
宋代时我国继汉唐之后有一个长期统治的中央集权封建帝国,从宋太祖建国(960)至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方陷落于金,史称北宋;从宋高宗迁都临安至宋帝昺祥二年(1279)亡于元,史称南宋。
两宋各有百年左右的小康时期,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教育文化科技都有长足的发展;儒释道并行,理学的兴起,带来了活跃的思想论证和自由的学术空气,为宋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宋代时一个诗词文全面繁荣的时代。
就诗歌而论,《全宋诗》收录作者9000余人,诗歌20万首,远超过唐代。
但宋诗处于唐诗极盛之后,继承与创新是其主要任务。
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影响,宋诗形成了讲究才学散文化和议论化的时代特色。
1.北宋诗
(1)初期
北宋初年诗坛,承五代余习,“卑弱”是其根本毛病。
为改变这种状况,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道唐诗中寻找出路,形成了三大流派:
一是白乐天体。
宋初李昉、徐铉等人有意仿效白居易的应答酬唱之作,务为浅切,然未得白诗之讽喻精神。
这一派的后起之秀王禹偁,他继承白诗的讽喻精神,并进而学习杜甫,以浅切平易之笔墨抒怀言志,实为北宋诗文革新之滥觞。
二是晚唐体。
此派除宰相寇准外,多为在野名士,以魏野林逋为代表。
他们以贾岛姚合的晚唐体为崇拜对象,多写闲逸情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诗境狭小,成就不高。
三是西昆体。
宋真宗景德年间,王若钦、杨亿等人在秘阁编撰《册府元龟》一书,吟风弄月,互相酬唱,后由杨亿将这些诗编为《西昆酬唱集》,此诗派也由此而得名。
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和钱惟演。
他们以李商隐为宗,追求用典丰缛,对仗工隐,辞藻艳丽,音韵和谐。
西昆派重视艺术表现,对白体和晚唐体的缺失有所矫正,但其脱离现实、追求唯美的偏颇,也给诗坛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宋初三体诗的出现,表现了诗坛想改变“卑弱”现状而向唐诗回归的倾向。
(2)中期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伴随着政治革新和儒学复兴而勃起的。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是政治革新的主导人物,同时也是诗文革新的积极鼓吹者;欧阳修是诗文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庆历新政的参与者。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力于诗歌革新,称为宋诗革新的开拓者。
他们有意学习李白的自由奔放和韩语的以文为诗,也推崇平淡自然的诗风,共同促进了宋诗散文化、议论化风气的形成。
欧阳修的诗对矫正西昆体的华靡和晚唐体的卑弱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奠定了宋诗的基本格局。
北宋诗坛的全盛时期是在神宗和哲宗两朝,主要代表人物是王安石和苏轼。
王安石是北宋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前期诗风近于欧阳修和梅尧臣,政治诗和勇士诗都很出色;改革失败、退隐钟山后,多为写景抒怀的绝句小诗,长于取境,精于锤炼,富有理趣,形成独具特色的“王荆公体”,也称“半山体”。
苏轼是登上北宋诗坛顶峰的人物。
他有意学习李白杜甫韩愈和欧阳修,晚年学习陶渊明,其诗融合各家,独具一格。
其“以文为诗”的特色,充分显示了宋诗成熟期的总体风貌,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对江西诗派和后世诗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后期
北宋后期诗坛,影响最大的是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文兼长,而主要成就在诗。
他推崇杜甫韩愈和苏轼,并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诗歌主张,大大发展了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和以文字为诗的风气。
由于黄庭坚的诗歌在当时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诗人都追随他的诗风,逐渐形成了“江西诗派”。
南宋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宗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下附诗人20余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而来。
元代方回又以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2.南宋诗
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
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
因与韩侂胄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
他著有《诚斋集》,存诗4200多首。
他早年学诗,始学江西诗派、王安石等,继而学唐人绝句,最终深悟学即病,转以自然为师。
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
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
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
与杨万里为同榜进士,但范成大仕途畅达,官至参知政事。
晚年退居石湖,因名其集为《石湖集》,存诗近2000首。
他作诗师法众家,但能自出风格,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
他的诗歌注意揭露社会问题,代表作有《催租行》和72首“使金诗”等;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则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胸襟。
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一个有良好文学氛围的家庭。
早年历经动乱,培养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
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
(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
(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
(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南宋后期诗坛:
永嘉派、江湖派
“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
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
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
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
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
江湖诗派是指在南宋后期以江湖游士为主要成员,以献诗卖文为生活,基本上依附于权贵的一个文人群体,主要成员有范成大、戴复古等。
杭州书商陈起于1225年把以江湖诗人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汇刻为《江湖集》,江湖诗派因而得名。
他们的诗歌题材以平民生活和世俗人情为主,风格率真自然,感情直露。
(三)唐宋诗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明期,登上了古典诗歌的最高峰,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宋诗学唐诗而有新变,能于唐诗之外的另辟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宋调”。
古典诗歌至唐宋,在体制、内容、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已无所不有,可谓精华殆尽,已成难以继之定局,确立了其不可超越的历史地位。
后世尊唐宗宋的不同意见长期争论不休,但诗歌规唐仿宋的现象也一直延绵不断。
唐诗以其偶像的身份备受后人追捧,尤其是元、明两代,诗人多效法唐诗;宋诗虽有显明的不足之处,也受到过严厉批评,但其有别于唐诗的特色还是受到不少诗人的喜爱,尤其是清朝初年和同治、道光年间,宋诗受到一批诗人推崇,以至出现也绵延多年的宋诗运动。
然而,后世尊唐也好,宗宋也诗作也时有所现,但其总体成就已难与宋诗比肩,更无论唐诗。
唐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永久的丰碑,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奇,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二、唐宋诗选
(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根据《旧唐书·贺知章传》,知其为扬州人。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包融、张旭等并称为“吴中四杰”,驰名京师。
《全唐诗》中仅存其诗两首,但“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阅读要点
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内容主要是习见的男女离别相思,但作者对这一传统内容加以新的挖掘开拓,故其思想意蕴远非同类内容的其他作品可以比拟。
此诗分三部分:
前八句集中描绘了一幅壮阔、优美、静谧、和谐而又充满无限生机的月夜春江花林的画卷;中间八句侧重写面对自然美景而产生的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末二十句主要写花月春宵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
全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激赏和留恋,也有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和慨叹,更有对男女离别相思的伤感的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字里行间,隐约透露出一种盛世气象和充满活力的时代风貌。
此诗不但意蕴丰富,而且艺术上极为成功。
其一,构思精妙,结构严谨。
诗以时间为序,从月升写到月落;诗以“月”为主线,将“春”“江”“花”“月”“夜”五字贯穿起来,并把逼真的景物描绘和丰富的联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无限的时空和人世间的情事景物集于尺幅之中,营造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境界,正如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所说:
“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
”
其二,情、景、理交融。
此诗前半重写景,后半重抒情:
江海齐平,波光万里,江流芳甸,花林似霰,青枫浦上,明月楼头,鱼雁飞跃,江潭落月,如诗如画的美景,造成皎洁、柔美、静谧的特有意境,而这种意境最易引发人们的离情别绪,也更适合于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抒发。
在这情景交融之中,诗人又巧妙而自然地加入富有哲理意味的议论,抒情不流于缠绵,既增加了作品的厚重度,又增加了作品的空灵感。
其三,语言精美。
此诗语文优美流畅,韵律自然流转。
每四句换一韵,平仄互押,宛转流利,浓富民歌意味。
它不是急管繁弦,也不是低徊哀怨,哀伤中有希望,叹息中有轻盈,有一种小夜曲、梦幻曲式的含蓄、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诗不用典故,不刻意雕琢,但精美凝练,清丽自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斜月深沉藏海雾,碣石潇湘克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都是文为传诵的名句。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体”诗格的代表,是七言歌行体的楷模。
闻一多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熟》)。
王闿运誉之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唐诗选》)。
清人王闿运云评价该诗: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
“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1.孟浩然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
"浩然亭"。
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
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
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
他即席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