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试题.docx
《高一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期中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期中试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遏制/干谒偃卧/堰塞湖竹篙/形容枯槁
B.树阴/荫庇笙箫/啸山林谗佞/胁肩谄笑
C.豆萁/簸箕谰言/难兄弟诧异/叱咤风月
D.绯闻/蜚声豁口/豁出去剥离/钵满盆满
D(fēihuōb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那些峥嵘岁月里,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见到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
B.施老师针对班上同学良莠不齐的现状,讲课时注意分层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良莠不齐:
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不表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C.这条班规试行一年多,已经露出不好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恐怕亡羊补牢,为时太晚。
亡羊补牢:
虽然犯错却来得及补救。
与后文矛盾。
D.对我们这届的新课改,大家已经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最后我想再补充几点,就权当抛砖引玉吧。
抛砖引玉:
谦辞,自己先说,引出别人的意见。
不能用于补充别人的话,宜改为“狗尾续貂”
A(B良莠不齐:
好人和坏人掺杂在一起。
不表示学习成绩参差不齐。
C亡羊补牢:
虽然犯错却来得及补救。
与后文矛盾。
D抛砖引玉:
谦辞,自己先说,引出别人的意见。
不能用于补充别人的话,宜改为“狗尾续貂”)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成都市龙泉驿区今明两年迁进成都大学、四川川剧学校、四川信息技术学院等院校齐聚于此,不仅增添其文化氛围,而且还带来几万时尚消费者。
B.为了追回不归国留学生的贷款,该国政府曾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设立了许多追款机构和人员。
C.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D.要不要支持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
在支持时会不会进行经济援助?
对这两个问题我国政府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D(A结构混乱或句式杂糅;B动宾搭配不当;C、警方究竟对什么“表示愤慨”不明确,可以理解为对报案人“称”的表示愤慨,也可对“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故语义不明。
D“立场”有赞成或反对,暗含两面,与“要不要”呼应)
二、(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
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
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
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
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
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
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
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
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
苹果就像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
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
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
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
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
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
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5.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们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C.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D.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
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C(A“少数派”和“神秘感”不是苹果成功的经验。
B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是由于乔布斯的创新而非盖茨的功劳。
D原文“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
6.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D.只有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B(A原文“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没有涉及乔布斯。
C原文“成都人深知,‘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并没有说北京、上海人不知道这个道理。
D“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说法太绝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
“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陈平曰: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王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断绝了汉军的甬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
过了一段时间,汉王忧虑这件事,就对陈平说:
“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
”陈平说:
“我看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
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这么几个。
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
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
”汉王赞成他的意见。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中公开散布,说钟离昧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
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昧等人。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即详惊曰:
“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亚父急欲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
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
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
“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
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
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照他的意见做。
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
“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已干吧!
请把这把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
”范曾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史记·陈丞相世家》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时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子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好事,若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他,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而已。
既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终因此而失去天下,应当在此时离去吗?
回答说:
“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为何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
“知道选择恰当时机,那不是很神明吗?
”《诗经》说:
“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霰。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
而诸侯叛之也,以弒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心;而诸侯背叛他,也是因为他谋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为主谋。
义帝保留或被杀,哪里仅仅因为楚国衰弱或强大,更是因为范增与他同福同祸啊。
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就是谋杀义帝的先兆。
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源。
哪里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之计呢?
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得以听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
注:
①“卿子冠军”即宋义,怀王封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
因救赵途中畏缩不前,羽杀之。
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为怀王,项羽称霸后尊为义帝。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楚使,即详惊曰:
详:
通“佯”,假装
B.独恨其不早耳 恨:
怨恨
C.则疑增之本也 本:
根源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捐:
舍弃,拿出
B(这里应是“遗憾”)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羽之不杀,犹有君子之度也。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B.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
会其怒,不敢献。
公为我献之。
C.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D.围汉王于荥阳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B前“为”动词,后为介词;
A均为主谓之间的助词;
C均为介词,“用”“拿”;
D均为介词,前一个“在”,后一个“对,对待”)
9.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分别属于陈平的“反间计”和苏轼所认为的“项羽不信任范增的根本原因”的一组
A.大王诚能捐数万斤金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B.欲与汉为一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
C.为太牢具,举进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D.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C(A第二句不是怀疑的根本原因;B第二句表现项羽刚愎自用;D前句讲的是一般道理,后一句说项羽听谗言后的态度)
10.下列对苏轼《范增论》的叙述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易》、《诗》中的话,其作用是以此为论据,证明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那就早该离项羽而去了。
B.选段2的文体是史论,表述的是对历史人物的独到见解。
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条有理,首尾呼应,有很强的说服力。
C.范增之所以离开,是因为项羽中了陈平的计谋,对范增失去了信任,作者认为要是陈平不用计谋的话,范增是决不会离开的。
D.范增想拥立义帝,其用意是为项羽收买人心,就像陈胜借助项梁、扶苏一样,是一种谋略。
可是,项羽对此举始终未能理解。
C(根据文意,项羽不信任范增是首要原因,因为不信任,谗言才起作用)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8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2分)
楚国的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全都如实报告给项王。
(2分)
(得分点“具”通“倶”,全,都,1分;或者把“以”后省略的“之”翻译出来也可得1分;整体通畅1分)
(2)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3分)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3分)
(得分点“购”,重金征求,悬赏,1分;省略及状语后置1分;整体通畅1分)
(3)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3分)
陈平虽然富有智慧,怎么能对没有怀疑之心的人主用反间计呢?
(3分)
(得分点“安”怎么,1分;“间”动词,离间,实施反间计,1分;整体通畅1分)
1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简析该诗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①诗歌塑造了一个不能与情人相会而满怀愁情的女性形象。
(1分)
②第一句形象描摹女子渴望见到情人却欲望还休的复杂矛盾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
(1分)
③后三句用以景托情的手法,用缺月、芭蕉、丁香意象衬托出她与情人不得会合的愁情。
(1分)
(2)本诗最后两句情景交融,意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试简析之。
(3分)
①蕉心未展的芭蕉,凝结不开的丁香花蕾,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营造了一种凄清愁怨的氛围。
(1分)
②这既是女子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物之愁即是人之愁;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2分)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再别康桥》)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14.“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
“意”指的是,“象”指的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意象”往往有比较固定的寓意,如《再别康桥》等诗歌里的意象“柳”,其寓意是。
(3分)
诗人内在的主观情感外在的具体物象
离别行旅之苦/恋恋不舍之情/伤春怀远(点出其中的一个寓意即可)
15.名著阅读(6分)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2分)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子曰:
“予欲无言。
”子贡曰: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
“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教学原则:
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
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1分,评析1分
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既要奉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更要尊敬、满足父母的意愿。
(2)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
(不少于60字)(4分)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
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才能体现人的品质。
李敖认为松柏是不凋零的,并引证据典加以说明,因此“后凋”即“不凋”,“后”即“不”,我同意这种看法。
理解:
这句话可作以下两种解释:
其一、用来比喻经过环境的变化(多是逆境),仍然保持不变的作风,相似的句子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其二,用来比喻经过时间的考验,方能显现出独特的特质,相似的句子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成于勤俭败于奢”等。
应用:
在现实应用中,其一:
就个人来说,对待家庭、对待爱人、对待朋友乃其对待祖国,尤其是逆境时更要一如即往地信任、爱护和支持,“烈火见真金”,也许困难和挫折才能检验一个人的忠贞或可靠的程度;就集体来说,在面对突出其来的逆境时,要认定方向,突破难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了风霜仍旧傲然挺立的,才会有如脱蝉抽壳般地质变。
其二:
在人格方面,要坚守自己的情操与原则,不从众,不媚俗,不为利诱而折腰屈服;在志向方面,要坚定自己的兴趣与所选择的道路,不要迷失自己,要为目标而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做学问方面,要耐得住寂寞,不怕苦,不怕累,踏实肯干,知难而进,要数十年如一日;在做事业方面,要从大局观出发,长远考虑,不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动摇。
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与贵就如同天上的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我国历朝历代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老百姓,也都强调要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至于他们能不能做到那又是另一回事情。
笔者着重谈谈“不义而富”的问题。
那么,怎样理解孔子讲的“不义而富”呢?
我认为,“不义而富”是指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致富。
古往今来,“不义而富”的情况很多。
比如说,偷盗、抢劫他人财富而致富,谋财害命而致富,凭借权势霸占他人财富而致富,投机取巧而致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致富,贪污受贿而致富,巧取豪夺而致富,欺蒙拐骗而致富,不当得利而致富,敲诈勒索而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不义而富”的范围。
对志士仁人来说,像这样的富都不屑一顾,“不义而富”是一种耻辱,不值得羡慕与向往,宁愿一无所有,无所谓,“如浮云”。
君子不是不爱财,同样爱财,只是“取之有道”而已。
所谓“取之有道”,就是取得财富是通过或采取正当的途径,而不是通过或采取“不义”的途径。
比如说,靠勤劳致富,靠合法经营致富,靠合法收入致富,如此等等,都属于“取之有道”的范围。
内容准确2分,思想深刻1分。
语言通顺有文采1分。
少于60字酌情扣分。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史铁生
1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
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
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
心与坟墓。
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2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
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
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
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
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
“哟,你还在这儿哪?
”她问我:
“你母亲还好吗?
”“您是谁?
”“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
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3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4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5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很可能是这样:
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6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7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8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
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6.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
请简要说明。
(6分)
(1)旧照片上的那棵老柏树现在已经死了。
(自然现象)
(2)多年前到园子里找“我”的母亲已经去世。
(生活变故)
(3)祭坛里的唢呐声使“我”,产主了沦桑之感。
(心绪感受)
(每个要点2分)
17.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6分)
(1)孩子:
对生活感到新奇,对未来充满渴望。
(2)老人:
对死亡从容坦然,对人生无怨无悔。
(3)热恋中的情人:
对生活满怀激情,对世界充满眷恋。
(每个要点2分)
18.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的方法,通过“走下”“爬上”等词语将太阳人格化,生动形象;
②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使日出与日落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③运用前后对称的语言形式写景,给人以整齐的美感。
(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满分)
19.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①作为个体,生命是有限的;
②但从人类和宇宙的整体看,生命是生生不息,是永恒的。
(每个要点2分)
六、(12分)
20.下面这段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4分)
截至2011年10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已开通营运一年,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
列车外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