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703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 解析版.docx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高二地理同步讲义湘教版选择性必修3解析版

讲义1.2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

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危害。

区域认知:

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

能够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

地理实践力:

能够与他人合作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

【主题探究】

距离南美大陆3700千米的复活节岛,是东南太平洋上一个孤零零的小岛,面积只有165平方千米。

2012年,岛上居民5761人。

复活节岛上遍布近千尊巨大的石雕人像,大多以凝灰岩(一种火山碎屑岩)雕刻而成。

这些石像造型奇特,雕刻工艺精湛,是岛上最具特色的风景。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考古研究,为我们勾画出复活节岛兴衰的图景。

公元4世纪,岛上开始有人居住。

公元8世纪,岛上人口过度增长,导致食物不足,资源紧缺,人们大量砍伐棕榈树,建造独木舟下海捕鱼。

各部落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冲突频发。

公元12世纪,岛上人口达到顶峰。

各部落推行首领崇拜,建造了大量石像,砍伐树木用来运输石像,也作为薪柴。

15世纪末,岛上森林损失殆尽,居民垦荒种植谷物,但仍难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原本较发达的文明开始衰落。

公元17世纪,岛上人口衰减至顶峰时的1/5,而且部落争端连续不断。

20世纪初,岛上的生存条件已经非常恶劣,土著居民所剩不多。

1.在世界地图上找出复活节岛,推测该岛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参考答案】该岛形状近似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组成,地理环境封闭;亚热带气候,受信风影响显著;土壤以砂砾、岩石为主;动植物较为匮乏,植被以灌木、草丛为主;海洋资源丰富。

2.想一想,岛上居民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渔业资源、土地资源。

3.在该岛文明兴衰的过程中,其环境是如何变化的?

议一议,应该怎样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人类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加上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必定会产生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认识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可利用资源变得更有限。

若超过了资源本身再生速度,会产生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必须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

(1)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2)要转变发展模式;⑶转变消费模式,提倡文明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⑷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开展国际合作。

【基础知识】

一、环境概述

1、概念:

一般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特别提醒]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以人类为中心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然资源也是一种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自然资源,从而引起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2、分类:

(按成因分类)

(1)原生环境问题:

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发的环境问题。

如火山喷发、地震等。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

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①环境污染:

人类在过量排放污染物,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②生态破坏: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如森林毁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活动探究】

在下列环境问题中,哪些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哪些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1.火山喷发造成大气污染。

2.不适当的灌溉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

3.地震引发的水质恶化。

4.森林乱砍滥伐、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

5.滥捕滥杀动物造成动物数量和种群减少。

参考答案:

1.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

2.不适当的农业灌溉引起的土地退化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3.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属于原生环境问题,是由自然力引起的。

4.森林的乱砍滥伐、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化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5.滥捕滥杀动物造成动物数量和种群减少属于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基础知识】

一、环境概述

2、分类:

(按成因分类)

(3)全球性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产业扩张和科技进步,人类对环境的改造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一些环境问题已经波及全球,产生的危害日趋严重,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

这些问题已成为当前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阅读材料】

生活中的“公害”和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们通常将各种污染源对社会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称为“公害”。

由于这类“公害”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侵害到每个人的利益,因而易被我们所察觉和认识。

而一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热带雨林的破坏、全球性的气候变暖等,所带来的后果在短期内不易被察觉,或者由于它们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人们对其危害的认识就远不如生活中的“公害”那样深刻。

实际上,全球性环境问题与生活中的“公害”一样,具有一定的同质性与连续性。

身边的环境污染可能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也往往以区域性“公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活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反之,如果人类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就会破坏大自然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1.根据图1-11,描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和新陈代谢产物,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物质和能量,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或对立统一)

2.结合身边实际,举例说明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参考答案:

人类在利用资源时超过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产生生态破坏、自然资源衰竭等环境问题。

人类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时,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问题。

  

【基础知识】

二、环境污染

1、水污染:

当污染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并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就会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降低水的利用价值,造成水污染。

【活动探究】

按污染物的不同,水污染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

判断下列材料各属于哪种类型的水污染,并填入表中。

参考答案:

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

为监测矿山废水的污染情况,拟在矿区范围内布置多个不同类型的水质采样监测点。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这些采样监测点的位置,将下列各点的序号标注在图1-12上,说明理由,并设计一个水质监测与预警方案。

①对照点:

设在矿区水源地或矿区的上游区段。

②污染点:

设在河流污染特定区段。

③基本点:

设在河流的清洁区段。

④净化点:

设在矿区外的下游区段。

提示:

除在河流布点外,在矿区内也应布置采样监测点。

参考答案:

方案:

每天定时六次或不定时对检测点取样,如果发现②监测点的污染物比①或③含量偏高,说明矿区排放污染物,就要对矿山进行整顿,及时治理污染。

【基础知识】

二、环境污染

2、大气污染: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大量粉尘和废气进入大气层,这些污染物的浓度若超过一定标准并持续一段时间,就会造成大气污染,对人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严重的大气污染与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密切相关。

【阅读材料】

燃烧煤炭导致大气污染

因燃烧煤炭而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物在大气污染物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监测表明,2012年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SO2、NOx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我国同类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9%、57%和44%。

大气中的SO2和NOx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成亚硫酸、硫酸和硝酸,再混入降水中,使其酸度增加,当pH低于5.6时,就形成酸雨。

【基础知识】

二、环境污染

2、大气污染:

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

不少严重的大气污染灾难,比如伦敦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都与煤炭使用有关。

汽车尾气、石油化工排放的废弃物,包括烯烃、二氧化氮、链烷等,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

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石油之城”四日市发生的“哮喘事件”,科威特发生的“科威特哮喘”,都是由石油化工产品的过度使用造成的。

【活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洛杉矶市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除局部为丘陵外,地面平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洛杉矶发展成一座特大城市,其城市居住用地以别墅型居民区为主。

20世纪40年代初期,洛杉矶近250万辆汽车排放的尾气,以及炼油厂、供油站等排放的化学物质,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淡蓝色光化学烟雾。

这种烟雾含有臭氧、氮氧化物、乙醛和其他有害成分,滞留在洛杉矶上空经久不散,严重危害到当地居民的健康,甚至导致居民中毒死亡。

另外,光化学烟雾还使家畜患病,阻碍植物生长,使橡胶制品老化,建筑物受到腐蚀。

光化学烟雾也显著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影响汽车、飞机的安全运行,致使交通事故频发。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催生了美国著名的《清洁空气法》,其环境治理与管理的示范作用意义重大。

参考答案:

洛杉矶市城市规模大,住宅郊区化——住宅区占地面积大且位于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系统发达;城市人口众多,民众收入水平高,燃油价格低,拥有汽车数量多。

2.从地形、气候的角度,分析光化学烟雾易在洛杉矶城市上空滞留的原因。

参考答案:

洛杉矶市面临大洋,三面环山,易出现逆温现象,空气不易扩散;该市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每年5-10月间无风天气多,烟雾难以扩散。

3.治理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对我国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成立区域空气质量管理机构以实现联防联控;出台法规为空气污染防治提供法律保障;用市场的手段治理空气污染;开发空气污染治理的先进技术。

启示:

制定严格的空气质量标准和污染治理政策;建立跨区域治理机构;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公共交通;做好城市规划等。

【基础知识】

二、环境污染

3、固体废物污染:

(1)分类:

(2)危害:

通过多种途径污染环境,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占用大量土地。

(3)防治:

4、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

①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节约使用各类自然资源;

②工业企业布局适度集中,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③借助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④健全法律、法规,保护环境。

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活动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铁矿开采时,处理剥离的岩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来建设排土场和尾矿库。

司家营铁矿位于河北唐山滦县城南10千米,于2007年投产,现为我国三大铁矿区之一。

该铁矿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抓住曹妃甸建港的契机,用废石填海造地,并在开滦煤矿采煤沉陷区利用尾矿进行填充。

此外,该铁矿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阻断矿坑与地下水的联系,从而避免了采矿对地下水的污染。

(1)说一说,司家营铁矿施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对固体废物进行有效利用,减少填充采煤沉陷区和填海造陆的成本。

(2)采用尾矿填海、填充采煤沉陷区,会不会造成水体污染?

如果有,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参考答案:

可能会。

措施:

在矿坑周边打好注浆孔,注入混凝土,像一圈帷幕一样将地下水系同矿坑完全切断,这就是帷幕注浆工程。

有效保护了地下水资源,对采场排水及尾矿回水综合利用先后采取了新水分离改造、尾矿库回水管路改造、冷却水回收利用改造等多种措施,充分使用尾矿回水和采坑涌水,将新水用量降至最低。

(3)调查本地的矿区尾矿或采空区的后续处理方式,或调查本地垃圾的处理方式。

对它们的处理方式进行环境评价,并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

参考答案:

建议:

对矿区进行绿化和复垦;对废水、废气、噪声等进行治理使其达标排放;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不断依托科学技术实施流程改造,优化工艺做到最大限度的节能减排。

【基础知识】

三、生态破坏

  1、概念:

大规模的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比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破坏湿地、开矿修路等,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产生波动性破坏或恶性循环。

2、主要表现: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

3、土地退化:

指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土地生产力衰减,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

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

长远来看,在流域源头和上游,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可能导致下游湖、河、水库的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阅读材料】

减少水土流失的方法

种植防风林:

在农田边缘种植高大乔木,构筑防风林,用以抵御风蚀,控制水土流失。

保护性犁地:

犁地时将原先的庄稼茬、秆和根保留在土层里,借此提高土层的稳固性,改良土壤的结构。

修建梯田:

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阶梯式农田,以利于蓄水保土,治理坡耕地的水土流失。

轮作:

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一种耕作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旱地多利用粮食、经济作物与豆类、绿肥的轮作方式。

带状耕种和沿等高线犁地:

庄稼沿土地的斜坡、地形的边缘弯曲排列种植,在平缓的斜坡地上沿等高线犁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活动探究】

读图1-20,完成相关任务。

1.以某一水土流失区为例,说明主要侵蚀类型、水土流失特点和典型景观特征。

参考答案:

以西北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主要为流水侵蚀。

水土流失的特点:

①流失量大;②侵蚀强度大;③流失面积广;④时空分布集中。

典型景观:

千沟万壑(沟壑纵横)。

2.你的家乡属于哪一个水土流失区?

查找有关资料,说出水土流失的成因,以及具体的治理举措。

参考答案:

南方丘陵山地。

水土流失的成因:

①红壤广布,土质抗蚀力弱;②降水集中,冲刷力强;③地形复杂,起伏较大;④生产方式传统,经营粗放。

治理的措施:

封山育林,种植马尾松、茶树等保持水土;调整农业结构,在丘陵区退耕还林,严禁陡坡开荒,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发展沼气等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进行小流域治理,鼓励个人、企业承包荒山;政府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必要时进行生态移民。

【基础知识】

三、生态破坏

  4、生物多样性减少: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就某个生态系统而言,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会减弱其抗干扰的能力,并威胁到系统的稳定性。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都会破坏野生物种生存繁衍的环境,进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利影响。

据估计,世界上每年至少有5万种生物物种灭绝,平均每天灭绝的物种达140个。

许多能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宝贵物种,已经无可挽回地灭绝了。

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活动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爱尔兰位于欧洲西部,历史上农业生产落后。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原产于美洲的土豆于17世纪初传入爱尔兰,后被广泛种植。

到18世纪末,土豆成为爱尔兰大多数居民维持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

土豆的高产,使爱尔兰人口从1660年起的180多年里增加了17倍,达到800多万。

爱尔兰选择土豆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虽缓解了人口和粮食压力,却明显降低了当地农业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1845年,一种引发土豆枯萎病的真菌首次侵袭爱尔兰。

由于爱尔兰的土豆品种不多,缺乏抵御真菌病等的基因,土豆病害很快肆虐全国,造成历史上有名的大饥荒,近100万人死于饥馑和饥荒带来的疾病,超过150万人被迫移民。

1.简要分析爱尔兰谷物农业产量低的自然原因。

参考答案:

主要因为爱尔兰南部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气温较低,热量不足,且阴雨天过多,光照不足,不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

2.查阅有关土豆生长习性的资料,说明爱尔兰适宜土豆生长的自然条件。

参考答案:

土豆性喜温凉,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爱尔兰气候温凉湿润,土壤肥沃,适合土豆生长。

3.议一议,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区域生态系统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参考答案: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包括三个层次:

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系统稳定性。

以材料为例,如果土豆品种多,就可能存在抵御真菌病的基因,从而抵御病害的发生。

 

【思维导图】

遭到毁坏的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尽管其面积仅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7%,但所拥有的物种却占到地球物种总量的一半以上。

热带雨林正在被大规模地毁坏。

据保守估计,全球热带雨林年均损失约0.6%,倘若照此速度,两个世纪内,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将损失殆尽。

热带雨林的毁坏,直接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少。

【基础知识】

四、我国的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两大领域。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从污染防治开始的。

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也符合环境保护工作的方向。

与污染防治相比,生态保护的范围要更宽泛,影响更广,任务更为艰巨,需要的时间更长,花费的资金也更多。

【思维导图】

【典例探究】

下图显示“某日洛杉矶主要污染物浓度日变化”。

根据“光化学烟雾”的相关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物是(     )

A.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B.硫氧化物和臭氧

C.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D.碳氢化合物和臭氧

2.关于“光化学烟雾”及该日污染物浓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7时左右CO和NO浓度达到最大值,且NO的浓度大于CO的浓度

B.“光化学烟雾”污染物的浓度与交通流量的日变化有关

C.O3浓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一致

D.午夜时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最低

3.关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强②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④冬季温和多雨,水汽充足,更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1.A2.B3.A

【解析】

1.“光化学烟雾”是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出现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故选A,BCD错误。

2.据图,7时左右CO和NO浓度达到最大值,且CO的浓度大于NO的浓度,A错;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氮氧化物的浓度在白天较高,尤其是在早晨最高,这与一日的交通流量的变化有关,B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从图中可看出O₃浓度的日变化与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C错;NO的浓度在正午前后最低,故D错,本题选B。

3.洛杉矶经济发达,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开阔盆地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洛杉矶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半年阳光辐射强,更易发生“光化学烟雾”。

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BCD错误,选A。

【点睛】光化学烟雾是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碳氢化合物(CH)和氮氧化物(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紫外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后与一次污染物混合所形成的有害浅蓝色烟雾。

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的污染造成很多不良影响,对动植物有影响,甚至对建筑材料也有影响,并且大大降低能见度影响出行。

龙感湖与鄱阳湖古时曾连为一体,东汉时分离。

湖区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国家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该湖区人类活动少,水质优良,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

下图为龙感湖及周边地区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据材料,龙感湖地区湿地最能体现的自然环境作用是(     )

A.文化服务——净化水中污染物

B.调节服务——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C.供给服务——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D.支撑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

5.龙感湖地区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冬季温和多雨   ②人类活动少,环境好

③食物来源充足   ④水质好,无捕食动物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答案】4.D5.C

【解析】

4.由材料“湖区内有众多的藻类、丰富的微管束植物和多种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野生动物等…是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可知,目前龙感湖地区湿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属于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D项正确。

故选D。

5.龙感湖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温和,但降水较少,排除①;由图文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龙感湖地区为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对环境影响小,②正确;除气候温和外,食物来源充足也是龙感湖地区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候鸟越冬地之一的重要条件,③正确;大部分鸟类处于食物链的底端,因此该地区有以候鸟为食的其他动物,排除④。

故选C。

【点睛】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供给服务: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如调节温度的波动幅度、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可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支撑服务: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是保障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昆虫是自然界种群最丰富的动物。

据研究,近几年昆虫灭绝的速度是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八倍,已有近三分之一濒临灭绝,40%的种类正在减少。

目前昆虫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急剧下降,这意味着所有的昆虫可能在本世纪末消失。

这将造成自然生态系统崩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矿产开发规模扩大B.农业生产方式转变C.全球气候变化显著D.自然植被退化严重

7.昆虫锐减或灭绝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

A.社会系统崩溃B.食物链条中断C.人类文明倒退D.农业产量下降

【答案】6.D7.D

【解析】

6.昆虫数量减少和灭绝的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栖息地的减少和退化,我们也可以解释为自然植被的减少和退化,D正确。

矿产开发和全球气候变暖均可能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但矿产资源开发范围不大,全球变暖速度很慢,均不会导致昆虫数量锐减,排除AC;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注重有机绿色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变小,不会是导致昆虫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排除B。

故选D。

7.昆虫帮助细菌和其他生物分解有机质,有助于生成土壤,移除粪便和尸体,增加土壤肥力。

昆虫能为植物授粉,昆虫可以帮助大部分农作物授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