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6639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docx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模板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_模板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课堂电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公安县实验小学(434300)    雷雨田 

一、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五册第一节中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第1课时,本课学习内容主要是认识图形,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角和直角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测量等方法,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建立相应的概念。

 

二、教学设想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可以用1课时进行教学。

其重难点是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而且能准确无误地辨认和区别。

教学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教材的知识结构,遵循几何图形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规则,设计上主要利用多媒体CAI课件,视屏展示台等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同时也结合实物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中多种教学形式的变换,直观、生动、形象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进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

充分发挥多媒体组合教学优势,让学生学的积极、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1、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及视屏展示台,能清晰地揭示正方形、长方形的概念及特点,灵活性强,操作方便,这是其它电教媒体无法比拟的,有利于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借助长方体、正方体实物,画长方形、正方形,从实物表面中抽象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两种图形,再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实践性强,可见度大,有利于学生区别长方形、正方形。

 

3、教学中由于多媒体课件展示、实物展示等电教手段的应用,加快了学生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速度,增大了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分解表 

四、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归纳。

 

3、关键:

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发挥学生多种感官作用,从而获取有关图形的感性材料,提高认识。

 

五、教学媒体运用情况表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复习:

电脑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提问:

长方体有何特点?

长方体有何特点?

 

2、师生同步操作 

把长方体、正方体的每一个面都剪下来,提问:

剪下来的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

(指名) 

3、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究竟有何特点?

 

(二)学习新知 

A、认识长方形 

1、初步认识长方形 

(1)(投影)用长方体实物的一个画面出一个长方形平面图。

 

(2)①电脑逐步显示画的过程,边画边讲解。

 

②长方形是长长的,方方的,所以叫做长方形。

 

③摸一摸长方形的面有什么感觉?

(平平的面) 

④长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每一条线段都叫做长方形的边,所以长方形有4条边,也是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一条边)板书:

四条边 

⑤摸一摸长方形的边有何感觉?

(直直的边) 

⑥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直的。

 

(依次闪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并演示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比的过程)板书:

四个直角 

(3)长方形边的特点 

①猜一猜,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 

②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动手、合作试试。

 

③汇报活动情况 

④电脑演示长方形上下对边移动重合,左右对边移动重合。

 

⑤小结长方形特点。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4条边           两组对边相等 

          4个直角           左右两条对边相等 

B、认识正方形 

1、投影。

用正方体实物的一个面,画出一个正方形平面图。

(电脑显示画的过程) 

2、4人一小组自学正方形特征,合作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4、老师小结正方形特征。

(边讲解边操作演示) 

①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所以叫做正方形。

(板书:

正方形) 

②正方形也是由四条线段围成,每一条线段也叫做正方形的边,所以它是一个四边形。

(依次闪动每条边)板书:

四条边 

③展幕演示,4条边的重合过程。

板书:

四条边相等。

 

④正方形也有四个直直的角。

(依次闪动每个直角)板书:

四个直角 

4条边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C、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它们各有何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何异同?

 

(三)总结新知 

七、形成性练习 

附: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上、下两条对边相等 

四条边           

四条边      四  四条边相等           4个直角 

附:

教学流程图 

教学目标

1.明确自然数和整数的意义;

2.理解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意义;

3.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明确数的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整除概念

出示以下算式:

4÷2  0.8÷0.4  1÷3

30÷5 7÷3    18÷4

上面这些题都用什么方法计算?

(除法)

(板书,用集合圈把算式圈起来。

直接口答结果:

1÷3和7÷3能不能得出有限小数?

为什么?

(除不尽)

(把1÷37÷3两个算式移到除不尽的圈里)另外几个算式都能除尽吗?

(能除尽)

(板书:

除尽)

在能除尽的算式里,哪些是整除式?

(4÷230÷5)

(板书:

整除。

并把4÷2,30÷5两个算式放在整除圈里。

谁来说说什么叫“整除”?

(指名叙述整除的概念。

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关系?

(凡是整除的算式一定能够除尽,但是除尽的算式不一定能整除。

(板书:

数的整除复习

(一))

(二)复习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

在讲数的整除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不包括0。

0是什么数?

板书:

上面的整除算式中,谁能被谁整除?

(30能被5整除,4能被2整除。

30能被5整除,我们就说30是5的倍数,5是30的约数。

谁来把约数、倍数的概念概括一下?

(板书:

约数、倍数)

判断老师这样说对吗?

为什么?

数a能被数b整除,a叫倍数,b叫约数。

(指名说,并说明为什么不对。

请你想想,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多少?

最小是几?

最大呢?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最小是几?

最大是几?

你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吗?

口答:

(幻灯出示)

(1)16的约数有哪些?

(   )

(2)1~30各数中,2的倍数有(   ),能被3整除的数有(   ),有约数5的数为(   )。

你们说说,能被2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是不是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都叫偶数?

(板书:

偶数)

相反,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

(板书:

奇数)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呢?

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

(幻灯出示)

(1)请用数字4,7,0,5,1写出一个能被2整除的最大三位数。

(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754。

754最少减去几就能被3整除?

为什么?

(2)能同时被3,5整除的最小偶数是(   ),最大三位数是(   )。

(3)在下列各数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字,使这些数能同时被2,3,5整除。

24□         9□0

(学生在反馈小黑板上写出数。

我们掌握了数的整除特征,就能很快判断出一个数能被哪几个数整除,也就找出了这个数的约数。

我们做一次找约数的竞赛,找出下面各数的约数。

(幻灯出示)

37的约数有(   );

29的约数有(   );

17的约数有(   );

2的约数有(   );

1的约数有(   );

4的约数有(   );

18的约数有(   );

33的约数有(   );

6的约数有(   )。

根据约数个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个数分成几类?

(板书)

只有2个约数,也就是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什么?

什么叫合数?

1是质数还是合数?

找一找,你们手里的数字卡片有质数吗?

举起来。

有合数吗?

举起来。

谁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举起来。

(三)练习

1.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

(1)一个合数至少有三个约数。

                       (   )

(2)一个质数与2的和一定是奇数。

                     (   )

(3)两个质数相乘的积一定是合数。

                     (   )

2.选择题。

(1)下面三个数中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数是                 [   ]。

A.43

B.9

C.51

(2)下面三个数中是偶数而不是质数的数是                 [   ]。

A.14

B.47

C.2

(3)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积是                     [   ]。

A.6

B.8

C.4

看来我们做上面题时,要想正确迅速地选择答案,不但20以内的质数要熟,而且百以内的质数表也要熟。

百以内的质数有多少个?

(学生起立,边拍手边背百以内质数的顺口溜。

二,三,五,七,一十一;

一三,一九,一十七;

二三,二九,三十七;

三一,四一,四十七;

四三,五三,五十九;

六一,七一,六十七;

七三,八三,八十九;

再加七九,九十七;

25个质数不能少;

百以内质数心中记。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数的整除的一部分知识,并用网络图表示出来了。

谁能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说说?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打开书。

1.做书上的练习。

2.补充题。

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奇数都是质数。

                           (   )

(2)偶数都是合数。

                           (   )

(3)一个数的约数总比这个数的倍数小。

                  (   )

(4)15×12的积一定能同时被2,3,5整除。

                (   )

(5)两个不同的奇数的和是合数。

                     (   )

(6)10以内质数和是1+2+3十5+7+9=27。

                (   )

(7)一个除法算式只要商是整数,没有余数就叫整除。

           (   )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根据整除这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精心设计的。

边复习边板书,边复习知识点边练习,最后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一步:

通过6道除法式题,用集合圈逐层分类,复习了整除的概念,明确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以及约数、倍数的概念。

第二步:

复习整数和自然数的概念,明确我们现在研究数的整除是在自然数范围研究的。

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而分为奇数和偶数;按照约数的个数分,分为质数、合数和1。

第三步:

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综合练习,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头列式并计算:

小明每分走50米,小华每分走60米。

(1)小明5分走多少米?

(50×5=250(米)。

(2)小华5分走多少米?

(60×5=300(米)。

(3)小明、小华5分共走多少米?

(①50×5+60×5=550(米);②(50+60)×5=550(米)。

(4)小明5分比小华少走多少米?

(①60×5-50×5=50(米);②(60-50)×5=50(米)。

2.小结:

行程问题的三量关系是什么?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相遇问题。

(1)请两名同学到教室前边迎向走,相遇为止。

(2)同学们注意观察并说出他们是怎么走的?

(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3)再走一遍,注意观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

教师:

当两人之间的距离变为零时,我们就说两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运动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

(板书:

相遇问题)

(4)相遇问题与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有什么不同?

(以前学习的行程问题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

2.准备题。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

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1)学生打开书,看线段图填表。

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

(2)同桌二人用一把尺子、两块橡皮合作演示张华与李诚的行走过程,并说出每过1分后,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现在两人的距离。

(3)思考:

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

(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

说明3分后,两人相遇了。

②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现在两人的距离=两家的距离。

当3分后,两人相遇时,即两人之间的距离为零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与两家的距离相等。

小结:

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就是两家的距离。

3.学习例5: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

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

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此题是不是相遇问题?

怎么看出来的?

(2)学生用学具演示小强和小丽的行走过程。

思考并讨论:

①校门口是否在两家的中点?

为什么?

(小强的速度比小丽的慢,相遇时离小强家较近。

②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③两人4分后在校门口相遇,说明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什么?

(4分后相遇,说明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等于4分所走的路程的和。

(3)怎样求两人4分走的路程和呢?

学生列式计算,并讲解。

解法1:

答:

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解法2:

重点理解第二种解法。

①两人同时走1分,他们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

(学生演示学具,缩短了65+70=135(米)。

1分后缩短的135米,叫什么呢?

(小强的速度+小丽的速度=速度和)

②2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

(学生演示学具)

③3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

④4分后缩短了几个速度和?

小结:

速度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4)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哪种解法简单?

为什么?

讨论得出:

区别:

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以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求两人所走路程的和;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所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一共走多少米?

也就是先求“速度和”,再乘以时间。

联系: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第二种解法比较简便,它是第一种解法的简便运算。

(三)巩固反馈

1.P59“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分析解题思路,订正。

解法1:

54×5+52×5=270+260=530(米)。

解法2:

(54+52)×5=106×5=530(米)。

(2)用哪种方法解答?

((44+52)×2.5=96×2.5=240(千米)。

2.研究P61:

2。

(1)思考:

这题是不是相遇问题?

它与相遇问题有什么不同?

(相遇问题:

相对而行;而此题:

相背而行。

(2)怎样解答?

((44.5+38.5)×3=83×3=249(千米)。

为什么解答方法与相遇问题相同?

(相遇问题:

两车之间距离在缩短;相背问题:

两车之间距离在扩大。

所求路程都是两车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的和,所以解答方法相同。

3.将例题改编成:

(1)如果同时行5分,会出现什么情况?

此时两人相距多少米?

(65+70)×(5-4)=130(米)。

(2)如果4分后两人还相距150米,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65+70)×40+150=690(米)。

(3)如果小强先走2分后小丽才出发,经过4分相遇,两家相距多少米?

(①(65+70)×4+65×2=670(米);②65×(4+2)+70×4=670(米)。

4.课后作业;P61:

1,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运动的情况,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

相遇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变化情况。

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

因此在复习了行程问题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后,通过两名同学的表演,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

又多次通过用学具演示及同桌的合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什么是相遇,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及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这一教学难点,还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后,又出现了各种变化情况,有利于防止学生死套公式,形成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

 

解法1:

小强所走路程+小丽所走路程=路程和

65×4+70×4

=260+280

=540(米)

解法2: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和

(65+70)×4

=135×4

=540(米)

答:

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实物及相应图片的欣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情操,渗透美育。

   2.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能力及空间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能识别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对称图形、尺子等。

   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剪刀、尺子、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

   师: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

   电脑演示:

一个炎热的下午,一只小蜻蜓正在空中捉蚊子,这时,飞来了一只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地说:

“小蝴蝶,你绕着我飞来飞去,我都捉不成蚊子啦!

”小蝴蝶却笑嘻嘻地说:

“你怎么连一家人都不认识了!

我是来找你玩的。

”小蜻蜓奇怪地问小蝴蝶:

“你是蝴蝶,我是蜻蜓,咱们怎么会是一家的?

”“你不知道了吧!

在图形王国里,咱们可是一家的,咱们这一家子还有好多好多成员呢。

走,我带你去找一找。

”小蜻蜓和小蝴蝶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小河,飞到了小树的叶子上。

小蜻蜓更奇怪了:

“树叶也和咱们一家吗?

”小蝴蝶说:

“对!

在图形王国里,树叶也和咱们一家。

   师:

蝴蝶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他们是一家的?

请各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师: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每个图形左边和右边的形状一样、大小一样、条纹一样、图案也一样。

如果把左边和右边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师: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板书:

对称)

   二、操作探索

   

(一)直观感知

   师:

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衣服、剪刀、眼镜等,这些东西都是对称的。

   师:

老师还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了一些图形(板贴:

飞机、乌龟、小鱼),他们是不是对称的?

用长方形的纸剪出这些对称图形后,剩下的图案是不是对称的?

   

(二)动手操作

   师:

这些对称图形漂亮吗?

你们能不能像老师一样也用长方形的纸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师:

先请每组的几个同学商量商量,用长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后,教师板书:

折、画、剪。

   想一想:

我们用不用把整个图案全画在长方形纸上?

为什么?

   师:

把长方形纸对折以后,你认为我们应该沿着哪条边来画?

为什么不沿着开口的这条边来画?

   师: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长方形的纸自己创作一个对称图形,比比看,谁的作品最奇特、最漂亮!

(学生活动后展示作品)

   师:

你觉得谁的作品比较好?

为什么?

   师:

虽然他们剪出的对称图形样子不一样,可是在这些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

谁能来前面给大家画一画?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折痕的左边和右边怎么样?

我们把这条线叫做对称轴(板书:

对称轴)谁能指出这几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对称,知道了对称轴,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三、课间小歇

   师: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对称的,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对称图形。

(电脑演示)

   四、巩固深化

   师: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样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请你帮老师找一找,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出示课本第68页“做一做”)

   师:

你能画出他们的对称轴吗?

(全班交流)

   师:

小蜻蜓又遇到一个难题,它不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对称轴在哪儿,请你帮它找一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师:

其实,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好朋友,你们想不想见见他们?

他们就藏在方格纸上(出示课本第70页第3题),猜一猜,他们是谁?

我们猜得对吗?

请同学们沿着对称轴画出他们的另一半。

(学生课下练习)

   五、评价体验

   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对称,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

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

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