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631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类(人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一、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①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②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处女作《冬青树》,散文集:

《窗》《与何凡合作》、《两地》、《芸窗夜读》等。

短篇小说集《烛心》、《城南旧事》等。

长篇小说《春风》、《晓云》、等。

  ③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夜莺》等。

  ④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是俄国文学的始祖。

  ⑤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注意下列的字词的读音和字形。

  确凿záo

  菜畦qí

  积攒

  zǎn

  攒一起cuán

  收敛liǎn

  脑髓nǎosuí鉴赏jiàn

  蝉蜕tuì

  骊歌lí

  花圃pǔ

  木屐jī

  环谒yè

  淹没mó

  讪笑shàn

  嫉妒jì人迹罕至hǎn

  人声鼎沸dǐng

  鸡毛掸子dǎn

  来势汹汹

  xiōng

  恭恭敬敬gōng

  兴高采烈liè

  荒草萋萋qī

  泯然众人mǐn

  阳光普照pǔ不期而遇qī

  3、课文内容把握

  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前后两部分内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新鲜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快乐的心理。

  ②《爸爸的花儿落了》采用插叙手法,通过回忆父亲逼“我”上学,到学校给“我”送衣服,爱花,鼓励“我”独自去寄钱等往事,刻画了一个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女儿急切的期盼:

希望女儿尽快的坚强成熟起来,而“我”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已不再是小孩子”。

  ③《丑小鸭》通过讲述一只处处受排挤、受打击的丑小鸭,因为梦想,不沉沦,始终不屈的奋斗,最终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告诉人们:

只要信念坚定,坚持自己美丽的梦想,并且坚持不懈的奋斗,你我都能实现这个梦想,成为一只“天鹅”。

实质上是教育人意志要坚强,要有美的追求和向往。

  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对一位少女真诚的劝慰,表达了诗人相信未来定会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这里抒情诗。

  ⑤《未选择的路》同样是一首这里抒情诗,表明了诗人不畏辛劳的追求事业的人生态度;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

  ⑥《伤仲永》一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说明一个人天资聪明不足为奇,没有后天的教育和勤奋学习,“天资聪明”的人也只能成为众人。

  二、《伤仲永》知识点提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世隶耕

  属于2、未尝识书具

  曾经

  3、父异焉

  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从此

  完成

  5、邑人奇之

  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

每天。

  扳:

通“攀”,牵、引。

谒:

拜访

  9、不使学

  使: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比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承受

  14、伤仲永

  哀伤、叹息

  15、养父母

  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有人

  

  17、从先人还家

  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

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有)才能

  20、固众人

  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写

  22、传一乡秀才观之

  全

  

(二)翻译下列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7、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仲永地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8、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

  9、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

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

“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

“……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王子(王安石自称)曰:

仲永之通悟(通达聪慧),受之天也(是天生的)。

其(他的)受之天(天赋)也(不译),贤(超过,胜过)于(比)材人(有才能的人)远(高远)矣。

卒(最终)之为(成为)众人(常人),则(是因为)其受于人(后天的教育)者(的教育)不至(没有达到)也。

彼其(他)受之天也,如此其贤(才能)也,不受之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且(尚且)为(成为)众人(常人);今(现在)夫(那些)不受之天,固(本来)众人(常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众人就停止了吗,意思说连众人也不如)?

  译文王安石说:

“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生的。

他的天赋,超过有才能的人。

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他的后天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他有天资,像这样的才能,不进行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常人。

今天那些没有天赋的,本来就是常人,又不进行后天教育,恐怕边常人也不如吧!

  道理: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

对……感到惊奇。

宾客: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

比。

于:

被。

  四△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

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

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文言文阅读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未尝(

  )识(

  )书具

  即书(

  )诗四句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

  稍稍宾客其父(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2.下面两组加点的字的正确解释是:

  )

  

  父异焉

  并自为其名

  问焉

  还自扬州

  A.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不同。

B.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不同。

  c.两个“焉”相同,两个“自”字相同。

D.两个“焉”不同,两个“自”字相同。

  3.完全符合意思的一项是:

  )

  A.仲永所写的第一首诗的主题就是要孝敬父母,接受族长指导。

  B.仲永写的第一首诗只是给乡里的一位秀才看了一下。

  c.仲永开始所写的诗,其文才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D.作者第一次看到方仲永是在祖父家回来后,那时方仲永已十二三岁,所作的诗已不如从前。

  4.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1、曾经

  认识

  写下

  团结

  此

  完成

  以……为宾客

  通“攀”:

牵、引

  2、A

  3、c

  4、父利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