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88630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I.docx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I)

命题人:

姜妍

(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

“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

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

到神化处,何尝求工?

”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

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

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

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

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

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

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

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

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

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

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

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

司空图说: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刘禹锡说:

“情到深处,每说不出。

”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有如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

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诗人注重“隐”。

《文心雕龙》写道:

“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

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

陶渊明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美体验是“忘言”的。

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

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

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

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

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

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

皎然说:

“至苦而无迹。

”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诗人难写,读者易读。

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老子》说:

“大巧若拙。

”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所谓“拙”,是巧后之拙。

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

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

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无”到“有”是诗美体验产生的过程,而诗歌创作的过程则是与之相反,是从“有”到“无”。

后者更重要,也更难。

B.诗人灵感的爆发,离不开积累,一个偶然的契机,会让诗人“感物而动”。

以言表现无言,从“有”到“无”是唯一的途径。

C.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注重“隐”,真正的意旨隐藏不说。

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

D.禅家所说:

“有是无有,无有是有。

”“无”才是真“有”,用“不说出”来代替“说不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让诗歌富有暗示性。

这也正是钱钟书所说的“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B.诗人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因为诗美体验是“忘言”的,而诗人写诗得从“忘言”走

向“寻言”,许多诗人慨叹寻言之苦都说明了这一点。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十分艰难,但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

“大巧若拙。

”但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必得一番艰苦锤炼的功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贞一斋诗说》认为文理能通、修饰能工是初学诗和未成家的诗人之诗,而最高妙的诗不止于通与工。

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因为“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所以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

至言无言,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C.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经过苦心锤炼,却没有留下人工的痕迹,这是“大巧若拙”的典范。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境界天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臵,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

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

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

“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简:

选拔

B.人情大扰扰:

扰乱

C.咸获苏息苏息:

死而复生

D.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预:

参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B.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C.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D.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

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

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

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

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

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C.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

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D.赵豫深受百姓爱戴,在官吏中影响很大。

他任期届满百姓“乞留”,在他的影响下各

郡出现了许多深受百姓爱戴的知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9-10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①作者一说为岑参,“杨叶”一作“杨柳”。

9.请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5分)

 

10.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后两联简要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2)秋江风光向为文人所钟,王勃笔下《滕王阁序》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传唱千古的文句。

(3)《陈情表》中,李密用“,”来表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分离的请辞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3分)

按时看日出的人

王开岭

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

“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击中了。

一位面壁写作的世界级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平常不过的景象当做一门必修课来面对……为什么?

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它——

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儿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儿,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甜香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那蛋壳般薄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