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886142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 肌松监测仪器.docx

麻醉设备学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麻醉设备学

院系部

麻醉系

教研室

麻醉学教研室

教师姓名

尹世平

职称

教授

授课时间

2014年2月16日至7月30日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务办

 

说明

一、教案基本内容

1、首页:

包括课程名称、授课题目、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教学主要内容、目的与要求、重点与难点、媒体与教具。

2、续页:

包括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时间安排,即教学详细内容、讲述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图表、媒体和教具的运用、主要专业外语词汇、各讲述部分的具体时间安排等。

3、尾页:

包括课堂设问、教学小结、复习思考题与作业题、教研室(科室)主任意见、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

二、教案书写要求

1、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

2、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

3、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4、图表规范、简洁。

5、书写工整,层次清楚,项目齐全,详略得当。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麻醉设备学

授课题目

第十一章肌松监测仪器

教师姓名

尹世平

职称

副教授

所属

院部系

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

麻醉学

教学层次

□研究生√本科生□专科成教(□本科□专科)

学时

4

授课对象

麻醉系2012级麻醉班学生

授课时间

2014年2月16日至7月30日

主要内容:

1、肌松监测仪器概述。

2、EMG型肌松监测仪。

3、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4、肌松监测方法。

 

目的与要求:

5、了解肌松监测仪器的进展。

6、了解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

7、掌握肌松监测的常见方法。

8、课后应登陆《麻醉设备学》教学网站学习本章节内容,并在可教学论坛上与授课教师进行网络互动和发表自己的听课体会。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

2、肌松监测方法。

难点:

EMG型肌松监测仪、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原理。

 

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CAI课件教学

第1页总4页(首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教学内容与方法

时间分配

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1、首先课堂提问肌松监测仪器的概念,学生回答后再详细讲述肌松监测仪器。

2介绍肌松监测仪器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EMG型肌松监测仪

一、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

1、刺激器

2、刺激电极

3、测量电极

4、放大器

5、CPU处理元件

6、显示器

7、打印机

8、电源

二、微处理器处理信号的两种方式:

三、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的分类:

1、表面电极

2、针型电极

四、刺激部位的选择

五、电极安放时的注意事项

六、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优缺点

第二节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原理

2、直接M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间接检测肌收缩力大小)

1、原理

2、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

第三节肌松监测方法

 

10分钟

 

3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第2页总4页(续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教学内容与方法

时间分配

1、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2、电压

3、电流

4、刺激电流输出方式

5、刺激脉冲参数

二、电刺激方式

1、单次颤搐刺激

2、强直刺激

3、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stimulation,TOF)

4、强直刺激后计数(PTC)

5、双重爆发刺激(DBS)

课堂小结

 

10分钟

 

第2页总4页(续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案

课堂设问:

1、肌松监测仪器的概念是什么?

2、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有哪些?

3、电刺激方式有哪些?

课堂教学小结:

通过多媒体CAI课件的课程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了肌松监测仪器,掌握了掌握肌松监测的常见方法。

使同学们明白现代医学对肌松监测仪器提出的新要求,达到了南昌大学重点建设课程的教学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自体血液回收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一次性镇痛泵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是什么?

3、微量泵输液的优点有哪些。

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麻醉设备学》第二版

参考书:

《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教研室(科室)主任

意见

 

教研室(科室)主任签章:

年月日

教学实施情况及分析(此项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填写):

 

第4页总4页(尾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第六章肌松监测仪器

一、概述

1、肌松效应监测:

临床麻醉病人使用肌松药后,对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和效能的监测。

2、肌松监测的意义:

(1)保证良好的肌松效果

(2)准确掌握肌松药应用后的恢复

(3)防止残余肌松药的呼吸抑制作用

3、肌松监测的基本原理:

采用电刺激运动神经,使其所支配部位的肌肉产生收缩与肌电反应,通过传感元件检测此反应,经过放大和分析处理,其结果即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4、肌松监测仪的分类:

(1)肌肉机械收缩力型肌松自动监测仪(MMG):

直接或间接检测肌肉收缩力。

(2)EMG型肌松监测仪:

检测诱发肌肉复合动作电位。

第一节EMG型肌松监测仪

一、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基本结构:

1、刺激器

2、刺激电极

3、测量电极

4、放大器

5、CPU处理元件

6、显示器

7、打印机

8、电源

二、微处理器处理信号的两种方式:

1、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振幅高度

2、检测每个诱发电位信号的积分面积:

更稳定、抗干扰能力更强

三、刺激电极与测量电极的分类:

1、表面电极:

导电橡胶电极,可重复使用

2、针型电极:

一次性预涂导电膏型氯化银电极(使用广泛)

四、刺激部位的选择:

1、腕部、肘部尺神经

2、腕部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腓神经、面部运动神经

第1页总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五、电极安放时的注意事项:

电极间最佳距离为2cm(<2cm时电极间易互相干扰>3cm不易获得超强刺激电流与100%参照值)。

监测仪应远离高频电器,避免在同一肢体上连接其他监测仪。

六、E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的优缺点:

1、优点:

(1)受检部位或肢端不需特殊固定,很少受位移影响。

(2)人-机连接简单。

(3)受干扰因素影响小,检测结果稳定。

2、缺点:

不能直接反映肌肉收缩力,易受高频电器的干扰。

第二节MMG型肌松自动监测仪

一、直接监测MMG型肌松监测仪:

1、原理:

当电刺激外周运动神经时,该神经所支配的肌肉产生收缩,在肌松药影响下,由于神经肌肉传导阻滞的存在,肌肉收缩力就会降低。

因此在患者手术中,用不变的、强度足够大的刺激,使用肌力传感器测得肌肉收缩力就可知道神经肌肉的松弛程度。

2、直接MMG型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

(1)优点:

能直接反映受检部位肌肉的收缩力。

(2)缺点:

设备复杂、人-机连接繁琐,受影响的因素(肢体位移、自主运动)较多,检测结果不够稳定。

二、加速度肌松监测仪(间接检测肌收缩力大小)

1、原理:

将压电陶瓷做成的加速度传感器和患者拇指固定在一起,当肌肉收缩时,加速度传感器感受与拇指肌肉相同的振动,并受到与加速度方向相反的惯性力作用。

这样质量块就有一正比于加速度的交变力作用在压电元件上,由于压电效应,在它的两个表面上就有交变电压产生。

在收缩振动频率远低于传感器的固有频率时,传感器输出电压与作用力成正比,即与拇指收缩时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

经专用放大器放大后测出收缩时的加速度,即可判别病人的肌松状况。

2、加速度肌松监测仪的优缺点:

(1)优点:

传感器不易受外界干扰,不需预置前负荷,人-机连接简单,操作比较方便。

(2)缺点: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不如EMG型监测仪。

第三节肌松监测方法

一、电刺激参数:

1、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第2页总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2、电压:

输出最大电压300-400mv,常用100-150mv

3、电流:

输出最大电流60-80mA,常用20-50mA刺激电压与电流强度

根据神经刺激器输出电流大小分为:

(1)超强刺激:

引起神经肌肉最大诱发反应的刺激电流,从2-10mA开始,按2-5mA递增,常用40-60mA.应用肌松药后的测量值与参照值的比值即表示神经肌肉的阻滞程度。

(2)亚超强刺激:

刺激电流小于超强刺激,且不引起神经肌肉最大反应的刺激。

常用20-30mA。

4、刺激电流输出方式

(1)自动校准输出:

其输出的刺激电流一般回忆录超强刺激。

(2)手控校准输出:

5、刺激脉冲参数

(1)脉冲频率:

从0.Hz开始,直至30-200Hz。

在0.1-50Hz范围内,刺激频率越快,肌肉收缩程度越大,肌肉疼痛越重。

(2)神经肌肉传递功能(NMT)监测方法=刺激频率+脉冲数量+间隔时间。

(3)刺激脉冲波宽:

刺激脉冲持时间,常用0.2-0.3ms。

二、电刺激方式:

1、单次颤搐刺激

2、强直刺激

3、四个成串刺激(train-of-fourstimulation,TOF)

4、强直刺激后计数(PTC)

5、双重爆发刺激(DBS)

(一)单次颤搐刺激

神经刺激器产生单次刺激输出方波,刺激1次/10-20s,常用的频率为0.1Hz,电流为40-65mA,波宽为0.2ms。

1、肌松程度表示方法:

用药后的测量值与参照值的百分比,表示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2、单次颤搐刺激的优点:

简单、病人疼痛不适感轻、可反复测试。

3、单次颤搐刺激的缺点:

敏感性差,当突触后膜的受体被肌松药占据75%时,肌颤搐才开始降低。

不能反应肌松药对突触前膜的作用。

不能区分阻滞的性质(如II相阻滞)无法评价肌松残余。

(二)强直刺激

以一组连续的低频输出刺激神经肌肉,常用的频率为30Hz、50Hz、100Hz或200Hz,超强刺激电流为50-60mA,持续刺激时间为5s。

1、非去极化阻滞与去极化阻滞对强直刺激的反应:

(1)非去极化阻滞:

衰减现象和强直后易化现象(有部分非去极化阻滞应用强直刺激后,由于Ach的合成、

第3页总5页

南昌大学医学院讲稿

动员及消除显著加快,肌肉抽搐反应幅度增高可超过强直前1倍,持续时间一般为60秒)

(2)去极化阻滞:

不出现衰减现象。

因此,强直刺激可监测神经肌肉阻滞性质,判断其属于去极化或非去极化阻滞。

2、优点:

较单次刺激能更敏感地反映肌肉阻滞程度,可监测肌肉阻滞性质。

3、缺点:

易引起病人疼痛,清醒时不易接受;不宜做连续动态监测(因NMT的恢复需要一定时间,每次强直刺激的间隔在6-10分钟以上)

(三)四个成串刺激(TOF)(应用最广)

连续给予四个波宽为0.2-0.3ms,频率为2Hz的成串电刺激波,每组刺激持续时间为2s,刺激间隔为12s,记录肌颤搐强度,电流强度为40—60mA。

1、非去极化与去极化阻滞时TOF颤搐反应

(1)非去极化阻滞:

阻滞程度较浅时,四次颤搐反应幅度都降低,均能出现,T4首先衰减,根据T4/T1值可判断阻滞性质与深度;随着阻滞程度的加深,四次刺激后反应按4、3、2、1顺序消失,恢复顺序与之相反。

(2)去极化阻滞:

四次刺激反应不出现衰减现象,颤搐反应高度同等降低。

1)TOF的意义:

T1的价值等同于单次肌颤搐刺激

TOF比值(T4/T1)代表突触前受体的阻滞程度

TOF比值代表肌松残余程度

2)TOF的临床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