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984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docx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检测卷带答案

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3分)

A.挚友(zhì)     头颅(lǘ)

涉猎(shè)目不窥园(kuī)

B.抱歉(qiàn)碗碟(dié)

硕果(shuò)锲而不舍(qì)

C.赫然(chì)元勋(xūn)

调羹(gēng)迥乎不同(jiǒng)

D.抹杀(mǒ)选聘(pìn)

薪金(xīn)气冲斗牛(dǒu)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马革裹尸    妇孺皆知

全神惯注慷慨淋漓

B.群蚁排衙历尽心血

可歌可泣不以为然

C.锋芒必露至死不懈

家喻户晓鲜为人知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之无愧燕然勒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舟十一号”像一支离弦之箭,气冲斗牛,直上云天,成为我国载人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B.虹山湖的水光山色,在蒙蒙细雨中,隐隐约约,美如仙境,引人入胜。

C.所谓“大V”账号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跟风,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扰乱了正常传播秩序,社会公众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

D.一天早上,一对中年夫妇为某县公安局送来一面写着“锲而不舍追三年,骗子胆寒把钱还”的锦旗。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在母亲节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个充满爱心的礼物,从而在校园浓郁地营造出节日气氛。

B.能否杜绝“中国式过马路”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D.网购之所以让那么多网友着迷,是因为他们在下单后输入账号密码时基本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孙权劝学》选自《三国演义》,文中提到的孙权、鲁肃、吕蒙都是吴国人。

B.《邓稼先》的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C.《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的作者是萧红,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主要作品有《烙印》《老马》等。

6.综合性学习。

(10分)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的方式也可以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6分)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仿写画线句。

(4分)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

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35分)

(一)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9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

“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

“何不炳烛③乎?

”平公曰:

“安有为人臣而戏君乎?

”师旷曰:

“盲臣安敢戏君乎?

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

“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

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

点燃蜡烛。

④昧行:

在黑暗中行走。

昧:

暗。

7.解释加点的词。

(2分)

(1)及鲁肃过寻阳(        )

(2)恐已暮矣(        )

8.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4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4分)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②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

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了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

“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

”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

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

陈寅恪则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

“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

“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

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

”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

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

“你滚!

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

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有改动)

10.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读书卡片。

(4分)

“争”的表现

陈寅恪: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梁启超:

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儿。

“不争”的表现

陈寅恪:

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

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4分)

 

12.“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常出现。

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辞。

”这段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______段和第______段之间。

(2分)

13.本文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

指出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12分)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吗?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

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

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洋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东西便四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来,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时,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

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吗?

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

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

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

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

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

“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

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

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

母亲说:

“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

”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

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

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

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

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有改动)

14.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4分)

 

1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16.第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4分)

 

三、作文(40分)

17.古今中外,名人荟萃,群星璀璨,他们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以其杰出的成就、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有你所崇拜的名人激励过你,震撼过你,改变过你,引你思索,促你成长,催你成熟。

请以“我的偶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立意自定;600字左右。

  

答案:

一、1.D 点拨:

A项“头颅”的“颅”应读“lú”;B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C项“赫然”的“赫”应读“hè”。

2.D 点拨:

A项中“全神惯注”的“惯”应改为“贯”;B项中“历尽心血”的“历”应改为“沥”;C项中“锋芒必露”的“必”应改为“毕”。

3.A 点拨: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一般指人),且与“直上云天”语意重复。

4.D 点拨:

A项语序不当,“浓郁地”改为“浓郁的”,放在“营造出”之后;B项两面对一面,应去掉“能否”;C项否定词运用不当,应去掉“不”。

5.A 点拨: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

6.

(1)才高八斗 气吞山河 隔岸观火

(2)示例:

它像一首诗 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点拨:

本题运用【仿写“五相”法】。

仿写时注意要运用比喻修辞,所写内容必须与成语的内涵相符。

二、

(一)7.

(1)到,等到 

(2)迟,晚(2分,每词1分)

8.少年好学,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3分)

点拨:

要注意“少”“日出之阳”“日中之光”“炳烛之明”等的含义。

做到准确翻译,语言流畅。

9.示例:

①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2分)

②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肯学习,无论何时都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2分) 点拨:

先要弄清两文中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的,再从中找出相关点,结合自身来回答。

附【乙】译文: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

“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答道:

“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平公说:

“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和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

”师旷回答:

“我这个瞎子哪敢和自己的国君开玩笑呀?

我听说:

少年好学,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好学,如同中午时的阳光;老年好学,如同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

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

”平公说:

“你讲得很对。

(二)10.A:

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2分)

B:

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或:

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

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

)(2分)

11.“争”蕴含思想独立、治学精深的君子之风;“不争”蕴含襟怀坦荡、不重虚名的君子之风。

(4分) 点拨:

从梁启超和陈寅恪“争”的事件与“不争”的事件中总结出相应的人格魅力。

12.③ ④(2分) 点拨:

从“相反”一词及内容可推论出,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陈寅恪对梁启超的不“追随”,引出下文陈寅恪与梁启超“争”的事件。

故应放在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

13.梁启超:

正面描写(或神态、语言描写);(2分)陈寅恪:

侧面描写。

(2分)

(三)14.①母亲深夜敲盆赶鼠。

 ②母亲跪在田中插秧。

(各2分,共4分) 点拨:

本题运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法】。

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回家看父母时见到母亲深夜在田间敲盆赶鼠,从而引出了对母亲跪在田中插秧一事的回忆。

只要找出相应的段落加以概括即可。

15.示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

(修辞2分,作用2分,共4分)

16.环境描写,(2分)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 点拨:

这个句子实际上是环境描写,作者以此来引出对母亲深夜敲盆赶鼠这个情节的描述。

三、17.思路点拨:

要想写好此文,要做好以下几步:

①审题求准。

本题的意图就是考查我们对古今中外名人的了解和认识。

而其中重点是要写出他们对我们成长的教育和影响。

②选材求精。

古今中外的名人在思想、学识、人格、作品及其他的成就方面可谓博大精深,但要写出有深度的内容就必须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选择那些能打动自己的东西来写。

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体现名人的魅力。

③体裁求新。

人靠衣裳马靠鞍,文章亦然。

为了在相同的材料上写得有新意,体裁创新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我们可以写成日记式、小标题式(镜头式)、剧本式等,当然,选择哪一种体裁来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决定。

例文:

我的偶像

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贝多芬那响彻古今的呐喊: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

——题记

夜,永远都是那么宁静,黑暗吞噬了一切,唯有夜空中的几颗星星发出微弱的光亮。

其实有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夜里,黑暗能包容一切。

九岁,本应像一只气球,在空中自由地飘来飘去,而九岁的我,却躺在床上,像被绑在柱子上的气球,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摆脱绳子的束缚。

我的腿摔伤了,医生说,至少要两三个月才能痊愈。

两三个月,对我来说意味着要休学,学习是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现在却……那段时间,我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每天都听一些伤感的歌曲。

换一些歌听吧,妈妈总是对我说。

一天晚上,妈妈把我抱到外面,夜很美,天上有很多星星一闪一闪的。

夜来香的清香掺杂在空气中阵阵袭来,温柔如水的月光洒满大地。

音响里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自从我伤了腿后,第一次觉得生活还是如此美好。

点评:

题记既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主旨。

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预示着“我”的不幸遭遇。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的自由受到束缚。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激起了“我”对生命的热爱。

  贝多芬,他一定很幸福吧,我心想。

“孩子,你知道吗?

贝多芬是一个残疾人,他失去了音乐家最珍贵的东西——听觉。

”妈妈的话犹如一个霹雳震撼了我。

我沉默不语,呆呆地望着璀璨的星空:

贝多芬,你现在也在天上看着我,对吗?

我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妈,我要去上学。

”我坚定地对妈妈说。

“孩子,你终于……”妈妈的脸上现出久违的微笑。

我没有休学,爸爸每天都送我去上学,我的成绩也跟以前一样,很优秀。

我的腿比预想的好得更快,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

可是,我知道,是贝多芬在指引我,为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将无法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如是说。

我很喜欢这句话,我把它当成人生的信条。

贝多芬,我心中的启明星。

贝多芬的不幸遭遇与他取得的成就震撼了“我”。

“我”受到贝多芬精神的鼓舞,勇敢地面对生活,并付诸行动。

在贝多芬精神的激励下,“我”战胜了挫折。

引用贝多芬的名言,照应开头。

点明主旨,总结全文。

 总评:

本文作者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材,使文章内容有真实感,有感染力。

面对挫折的作者曾茫然无措,后来贝多芬的音乐、经历,给作者注入了无形的力量,让作者战胜了生活中的挫折,也从中获得了人生启示。

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