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5769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docx

《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复习.docx

总复习

工程燃烧学总复习绪论

1、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答:

一次能源又称自然能源,它是从自然界取得未加工或转换的能源,例如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树木,农作物,草和水生植物等生物质燃料,以及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二次能源是一次能源经过加工或者转换而得到的电力,各种是有产品,焦炭,煤气,煤液,热水,蒸汽等。

2、燃烧的三要素;答:

燃料:

固体,固体粉尘;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助燃物(氧化剂):

凡是能与可燃物发生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着火源:

着火源是指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热源。

常见的有:

火焰,火星,电火花,高温物体。

3、了解工程燃烧设备的基本性能应具备哪些?

答:

1.燃烧热强度高:

表征燃烧设备工作热强度的指标有容积热强度和面积热强度;2.燃烧效率高:

燃烧效率刻定义为燃烧过程释放出的可用于热力过程的实际热量占燃料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理论热量的百分比;3.燃烧稳定性好:

燃烧稳定性是反映燃烧过程组织的合理性和燃烧设备运行可靠性的指标;4.安全性好,使用寿命长:

这是燃烧设备运行安全性以及能否长期可靠运行的指标;5.燃烧产物的污染排放低:

工程燃烧过程所产生的燃烧产物主要是烟气和灰渣,而燃烧产物中污染物类型和数量与燃料和燃烧设备性能密切相关;6.管理维护方便:

现代燃烧设备大部分为自动控制,且均配置有安全装置。

燃料

1.燃料的定义答:

燃料是用以产生热量或动力的可燃性物质,是常规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2.燃料的种类有哪些;要会划分答:

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

3.燃料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有几种,各适用哪些场合?

答:

工业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组成,成分分析组成。

4.固体、液体燃料的成分有哪些?

C/H/O/N/S/A/W答:

燃料主要组分是C,H,O,N,S以及水分(A)和灰分(W)。

5.元素分析成分基准及换算收到基(ar)、空气干燥基(ad)、干燥基(d)、干燥无灰基(daf),他们之间如何换算的,其中水分如何换算?

——会计算,P22例1。

6.气体燃料主要成分有哪些?

答;主要成分为可燃气态化合物,例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和乙烯,乙炔等轻质烃类化合物以及H2,CO,H2S等。

7.气体燃料成分分析表示基准——干成分(g)、湿成分(s)。

P22-(2——9),(2——10)8.干、湿成分的换算公式答:

P23——(2——11)9.气体燃料水分含量可以认为等于在该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量。

答:

常温下可以这样认为;10.燃料的发热量、高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

掌握固体液体高位热值、低位热值之间的关系式——会计算,P25,例2。

答:

煤的高位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冷却到使其中的水蒸汽凝结成0℃的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煤的低位发热量是指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冷却到20℃时放出的热量,不包括水蒸汽潜热的燃料发热量; 

工程燃烧计算

1.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答:

完全燃烧指的是一定量的物质在一定条件(可以是在氧气充足或其它条件下)下完全的燃烧了;

不完全燃烧指燃料的燃烧产物中还含有某些可燃物质的燃烧。

2.C/H/S/CnHm的化学反应式P78-(3-1)(3-2)(3-3)(3-4)3.理论空气量、实际空气量、过剩空气系数。

掌握理论空气量、实际空气量的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

答:

理论上物质完全燃烧所需的最小空气量,称为理论空气量。

实际燃烧过程中通入的空气量,称为实际空气量。

实际燃烧过程中,往往由于可燃质与空气不能充分混合,需要通入过量的空气,以保证物质充分燃烧。

过剩空气量=实际空气量-理论空气量;过剩空气系数=实际空气量/理论空气量;

4.理论烟气量、完全燃烧的实际烟气量。

掌握理论烟气量和完全燃烧的实际烟气量的计算,固体液体和气体的。

{完全燃烧的实际烟气量在成分上多了O2,在总量上多了过量空气(α-1)V0以及随过量空气带入的水蒸汽量}P81答:

理论烟气量:

指单位燃料与理论空气进行完全燃烧生成的烟气量。

理论烟气量:

1kg或1m3燃料在α=1的情况下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量为理论烟气量。

 实际烟气量:

1kg或1m3燃料在α>1的情况下完全燃烧,所生成的烟气量为实际烟气量。

理论烟气量的计算方法及常规数据:

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量计算一、理论空气量计算L=0.2413Q/1000+0.5L:

燃料完全燃烧所需的理论空气量,单位是m3/kg;Q:

燃料低发热值,单位是kJ/kg;二、理论烟气量计算V=0.01(1.867C+0.7S+0.8N)+0.79LV:

理论干烟气量,单位是m3/kg;C、S、N:

燃料中碳、硫、氮的含量;L:

理论空气量理论湿烟气量计算再加上燃料中的氢及水分含量,系数分别为11.2、1.24

5.燃烧产物的成分、密度计算(PPT上)答:

燃烧产物的成分是指燃烧产物中各种组分所占的体积百分分数;燃烧产物的密度是指1m3燃烧产物所具有的质量,单位是kg/m3;6.燃烧温度的几种表达方法——实际燃烧温度、理论燃烧温度、理论发热温度定义。

答:

理论燃烧温度又称绝热燃烧温度,它是燃料燃烧的一个重要指标,表示某种燃料在某一然沙盘条件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实际燃烧温度:

在生产实际条件下燃烧产物所能达到的实际温度理论发热温度:

如果规定空气和燃料都不预热,hk=0,hr=0,且过量空气系数=1,则燃烧温度至于燃料性质有关,得出的温度称为理论发热量;7.燃烧前后能量平衡方程:

Qnet+Qr+Qk=Qlj+Qcr+Qwr+Qy+Aw根据燃烧前后能量平衡方程,提高燃烧温度的途径:

(1)燃料的发热量

(2)空气及煤气的预热温度(3)减少燃烧过程的热损失(4)燃料完全燃烧(5)过剩空气系数(6)富氧鼓风和氧气助燃

化学动力学基础

1.质量作用定律答:

一种化学组分消失的速率与参加反应的各化学组分浓度幂函数的乘积成正比。

2.阿累尼乌斯定律答:

阿累尼斯定律反映了温度对化学速度的影响。

3.基元反应、非基元反应答:

基元反应就是由一次反应完成的化学反应过程;非基元反应指的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元反应才能完成的化学反应过程。

4.活化分子碰撞理论:

简单反应是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引起的。

条件:

运动分子、运动的分子具有一定的能级水平(活化能)、具有一定能级水平的分子发生碰撞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在适当的方位。

P1085.链锁反应理论:

链锁反应的三个基本步骤:

链的引发(形成)、链的传播(发展)、链的中断(终止)直链反应:

每一步反应只产生一个活化中心,由这个活化中心再与反应系统中的反应物作用,生成一个新的活化中心,如此不断地进行反应直到反应完成或链中断。

分枝链反应:

每消耗一个自由基就产生一个以上的新的自由基,由他们去进行下一步链环反应,如此下去,反应速度成几何级数的增速发展,达到爆炸程度。

6.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浓度、压力、可燃气混合气的配合比例、混合气中惰性气体成分、活化能、催化剂。

答:

1.温度的影响:

温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温度的影响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活化能越高,温度的影响就越显著;2.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浓度的影响与化学反应级数有关;浓度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活化能越小浓度影响越显著;3.压力的影响:

当混合气体中包含参与反应气体和不参与反应的气体,参与反应气体的分压绝对值保值不变,总压力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基本不变或影响较小;当反应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比例恒定时,总压力增加,化学反应速率增加;当混合气体的组分都参与反应时,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反应级数有关;4.可燃混合气体组分混合比例的影响:

存在最佳混合比例;5.混合气体中惰性气体成分的影响:

反应速率下降;6.反应物性质的影响:

体现在活化能的影响;

气体燃料的燃烧

(一)、预混可燃气的着火理论1、什么是均相燃烧?

气体燃料燃烧的三个阶段答:

在工程燃烧中,气体燃料和氧化剂同为气相,因而气体燃料的燃烧称为均相燃烧或同相燃烧;燃料与空气的混合阶段——需要消耗能量和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可燃气体混合物的加热与着火阶段——点火后靠自身燃烧产生的热量实现;燃烧化学反应阶段——瞬间完成,气体燃料燃烧是物理,化学综合过程;2、气体燃烧的两种类型:

预混气体燃烧和半预混燃烧、气体扩散燃烧3、预混可燃气体的着火方式——自燃、点燃,他们的定义是?

答:

预混可燃气体由于自身温度的升高而导致化学反应速度自行加速所引起的着火为自燃;而使预混可燃气体的化学反应速度急剧加快所引起的着火称为点燃。

4、着火的化学反应机理:

热自燃、链锁自燃——各自的定义及相互的关系答:

在可燃混合物的着火过程中,主要依靠热量的不断积累而自行升温,最终达到剧烈地反应速率地爆燃称为热自燃;如果可燃混合物的着火过程,主要依靠链锁分支而不断积累活化分子,最终达到剧烈地反应速率地释放热量而爆燃称为链锁自燃(链锁爆燃);热自燃与链锁自燃间的关系:

热自燃与链锁自燃可能同时并存并相互促进,低温时分枝链锁爆炸反应起主导作用,在高温时,热爆炸反应起主导作用。

5、热自燃理论:

因化学反应放热而使系统温度自行提高,从而促进了化学反应放热速度的急剧增大导致着火的过程。

6、预混可燃气体在绝热条件下的热自燃的着火条件:

当温度的升高而使反应速度增加速率超过因燃料消耗而引起反应速度下降速率时,预混可燃气体在绝热条件下才会发生自燃。

(PPT)7、预混可燃气体在散热条件下的热自燃条件:

散热量与放热量相等、散热量与放热量对温度的导数也相等。

存放易燃物品的仓库加强通风是防止自燃着火的有效措施之一。

8、链锁自燃理论:

使反应加速并不一定要靠热量积累,也可以通过链锁分枝反应而迅速增值活化中心,来促使反应不断加速直至爆燃着火。

9、点燃和自燃区别:

(1)点燃促使的化学反应加速在混合气的局部(火源附近)进行,而自燃则在整个预混可燃气体内进行;

(2)强迫着火条件下的可燃混合气通常温度较低,为保证着火成功并使火焰能在较冷的混合气流中传播,强迫着火的温度要远高于自燃温度。

(3)强迫着火的全部过程包括在可燃物局部形成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在混合气流中传播扩展两个阶段。

其过程比自燃要复杂。

(4)热自燃时,燃烧反应自加速过程发展得相当缓慢,就是说延迟期很长,而在点燃时,着火过程进行得相当快,因为受外界热源加热的混合物虽然是局部的,但是能相当快地达到更高的温度。

因此,几乎没有点燃延迟期或延迟期很短,产生的火焰以一定的速度由其发生区向整个能够反应的混合物传播开来。

(5)点燃的本质同热自燃过程没有区别,两者都具有依靠热反应和(或)链锁反应推动的自身加热和自动催化的共同特征;两种类型的着火都需要外部能量的初始激发。

(6)强迫着火与自燃一样,也有点火温度、着火感应期和着火浓度极限,但其影响因素更复杂,除可燃物的化学性质、浓度、温度、压力外,还有点火方法、点火能和混气流动性质等。

10、着火的浓度界限:

不论是自燃着火,还是强制点火,着火条件都与可燃物的浓度有关,而浓度又决定于体系的压力及可燃物的成分。

因此,除了温度条件外,着火只能在一定的压力与成分下才能实现。

(二)、预混可燃气中的火焰传播1、预混气体火焰传播的定义:

当预混可燃气在某一部分着火后,在着火处形成一层很薄的火焰面,这层火焰面以热传导的形式传热给其相邻可燃物,使其温度升高着火,形成新的火焰面。

火焰面就不断向未燃气体方向移动,使可燃气一层一层的着火燃烧,把燃烧过程逐渐推进整个混合气体的容器中去,这一现象为火焰传播。

2、火焰传播的特征:

燃烧化学反应不是在整个混合气内同时进行,而是集中在火焰面内逐层进行。

火焰面将已燃气体和未燃气体分割开来。

3、层流火焰前锋的内部结构:

在火焰前锋内部发生强烈的热量和质量交换,可燃混合气经历加热、着火、燃烧直到燃尽的化学反应过程。

在火焰前锋内,温度、组分、密度、速度和反应速度由可燃混合气初始值变化到燃烧产物值。

(PPT上的图)4、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1)可燃气体混合物性质,

(2)燃料分子结构,(3)混合气中过量空气系数,(4)可燃混合气压力,(5)可燃混合气初始温度T0,(6)可燃混合气中惰性气体。

5、层流火焰的特点:

火焰锋面光滑,焰锋厚度很薄,火焰传播速度小。

6、湍流火焰的特点:

火焰长度缩短,焰锋变宽,并有明显的噪声,焰锋不再是光滑的表面,而是抖动的粗糙表面,火焰传播快。

7、湍流火焰比层流火焰传播快的原因:

(1)湍流流动使火焰变形,火焰表面积增加,因而增大了反应区;

(2)湍流加速了热量和活性中间产物的传输,使反应速率增加,即燃烧速率增加;(3)湍流加快了新鲜混气和燃气之间的混合,缩短了混合时间,提高了燃烧速度。

(三)、扩散燃烧基础及气体燃料的燃烧1、预混燃烧、非预混燃烧定义,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有焰燃烧与无焰燃烧产生在什么条件下,何故?

答:

预混可燃混合气燃烧:

燃料与氧化剂预先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燃烧,燃烧速率取决于化学反应速率,手化学动力学控制,为动力燃烧,燃烧过程即为火焰传播过程。

其火焰含的发光碳粒少且火焰短,在炽热的背景下几乎看不出火焰。

非预混可燃混合气燃烧:

燃料与氧化剂在燃烧装置内边扩散混合边燃烧,燃烧速率受化学动力学和扩散混合影响。

如果主要受扩散混合影响,则为扩散燃烧,反之为动力燃烧。

对扩散火焰不存在火焰传播,会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燃烧时燃料受热分解生成碳粒,碳粒发光使火焰明亮且有轮廓。

随着燃料与氧化剂的混合比例的增加,在氧化剂量大于燃料燃烧需要的全部氧化剂数量时,出现无焰燃烧,其火焰含的发光碳粒少且火焰短,在炽热的背景下几乎看不出火焰。

原因在于预混可燃混合气燃烧手化学反应动力因素控制,非预混可燃混合气燃烧受流体力学的扩散混合因素控制。

2、了解不同空气系数下气体燃料燃烧火焰的变化,(P159)3、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定义,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答:

燃气与空气预先混合均匀后,再送入燃烧室燃烧,称为预混可燃气体的燃烧。

此时,预混气体的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着火和燃烧反应速度,此时的火焰没有明显的轮廓,又称为无焰燃烧。

 特征:

无焰燃烧属于动力燃烧,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预混可燃气体的化学反应速度。

 特点:

没有明显的火焰轮廓,火焰很短,几乎看不见,火焰温度高,火焰黑度低;空气消耗系数小(1.02~1.05),预混均匀,属于动力燃烧;燃烧速度快,燃烧室热强度比有焰燃烧大100~1000倍;容易回火,燃烧稳定性差;空气与煤气温度不能预热过高以防止回火;为了防止回火和爆炸,烧嘴的燃烧能力不能太大;常用于小容量燃烧室--燃机燃气燃烧,高炉燃气燃烧。

  燃气和氧化剂预先不混合,而是通过各自的单独管道分别进入燃烧室,此时燃气内部无一次空气,燃气与空气在燃烧室内边混合边燃烧,燃烧速度受气体扩散混合速度的限制,为气相扩散燃烧。

扩散燃烧的火焰比预混火焰长,亮度大,有明显的轮廓,又称为有焰燃烧。

 特征:

扩散燃烧大都属于有焰燃烧,其燃烧速度主要取决于煤气与空气的混合扩散速度。

 特点:

煤气与空气的混合速度控制,与可燃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无关;有明显的火焰轮廓,火焰较长;由于燃料中的碳氢化合物的热解,火焰中碳黑粒子多,火焰黑度大,辐射强;不会产生回火,火焰稳定性好,安全、易控制;单机功率大,应用广泛;煤气与空气可分别预热以提高温度,烧嘴能力范围大。

4、层流扩散燃烧的火焰前锋的特点是什么?

答:

层流扩散火焰为纯扩散火焰,只有一层扩散火焰前锋,火焰发生在燃料与氧化剂的交界面上,过量空气系数=1,燃料和氧化剂完全反应,浓度为零,生成物浓度最大,并向两侧扩散。

焰锋厚度理论上为零。

5、湍流扩散燃烧的火焰特点;答:

6.预混前锋的特点;答:

预混火焰为动力燃烧,燃烧过程就是火焰的传播过程。

火焰前锋内存在加热,反应,燃烬三个区。

与可燃气体混合物相邻的加热区边界燃料和氧化剂的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为零,与生成物相邻的燃烬区边界燃料和氧化剂的浓度为零,生成物浓度最大。

焰锋厚度很薄。

(四)、火焰的稳定1、回火、吹熄的定义,防止回火、吹熄的措施有哪些?

(P393)2、火焰稳定的第一个条件;对一维火焰:

SL=-W对圆锥形管口:

要保持火焰稳定,必须满足火焰传播速度等于气流速度的余弦即法向分速度的条件,3、火焰稳定的第二个条件;在火焰前锋的左下方,必须有一个固定点火源A,Wt不停地向上吹动,点火源不停地点火,从而使得火焰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4、高速气流中火焰的稳定——回流区的建立,回流区的作用?

答:

在燃烧装置中形成回流区,使得高温燃烧产物回流,起到了自动连续点火源的作用,使新鲜可燃混合气不断地被点燃,满足了火焰稳定的必要条件。

1)常见的有钝体稳定火焰。

所谓钝体即为不良的流线体,如圆盘形,当高速气流流过钝体时,由于气体的粘性,将钝体后面的静止气体带向下游,从而降低了钝体后的气体静压,在静压的作用下,部分下游气体将产生回流流动,从而在钝体后形成以回流区,将高温燃烧产物带回,起到点火源的作用。

2)利用壁面凹槽稳定火焰。

当气流流过突然扩大的通道,在突扩处将产生一回流区,将下游的高温燃烧产物带回,起到点火源的作用。

5、常用的火焰稳定的措施有哪些?

钝体、利用壁面凹槽、逆向射流、利用偏转射流、突扩管道稳定火焰

6、扩散火焰的稳定:

扩散火焰的稳定与预混火焰的稳定是有区别的,预混气火焰存在吹脱及回火现象,扩散火焰只有吹脱现象而无回火现象。

由于扩散火焰只能稳定在燃料和氧化剂达到化学当量比的位置上,而且火焰根部存在稳定的点火源。

因此其稳定机理更复杂。

在高速气流中保持火焰稳定的点火源与预混气火焰采用方法相同。

常用的方法有:

用钝体、旋转射流、壁面凹槽、逆向射流。

液体燃料的燃烧

1、液体燃料燃烧过程的特点:

(1)液体燃料的燃烧在蒸汽状态下进行,

(2)具有扩散燃烧的特点,(3)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热分解特性,(4)液体燃料需雾化后燃烧。

2、液体燃烧不同于固体燃烧的异相化学反应,只能在表面蒸发,并在离液滴表面一定距离的火焰面上燃烧,液体表面无火焰,内部无火焰。

3、油粒燃烧的特点:

油滴在高温的燃烧室内受热蒸发气化,液滴小的很快完成蒸发气化与周围的空气形成可燃气体混合物,燃烧过程类似于其他的均相燃烧,大的液滴受到高温火焰的作用,表面燃油先蒸发气化,形成油气向周围扩散,并在油滴附近被点燃,形成一个离开油滴表面一定距离的球形火焰前锋,反过来在加热油滴,内部油滴再蒸发气化,扩散燃烧。

4、油滴群和单个油滴的差别:

(1)相邻油滴同时燃烧时他们之间有热量交换,减少了油滴的热量损失,使传递给油滴的总热量增加;—促进燃烧

(2)相邻油滴同时燃烧时相互竞争氧气,影响氧气扩散到火焰面。

—妨碍燃烧5、雾化定义:

液体燃料燃烧一般采用喷嘴将燃料喷入燃烧设备,液体燃料通过喷嘴时被破碎为大量细小液滴组成的液滴群,这个过程称为雾化。

6、雾化目的:

增加比表面积,加速燃料蒸发气化,有利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保证燃料迅速完全燃烧。

7、喷嘴的功能:

确保燃料的流量、改善雾化的质量、良好的调节范围。

8、工程中常用的液体燃料雾化方法有哪些,各自利用的原理是什么?

答:

工程中常用的液体燃料雾化方法有机械雾化方法、介质雾化方法。

机械雾化方法主要利用燃油离开喷嘴时油射流受到的惯性力和气动阻力,促使燃油分散。

介质雾化方法主要利用来自气体介质(压缩空气或蒸汽)射流的动量冲击破碎例和炉内气体介质的流动阻力使燃油分散。

9.简述评定液体燃料雾化器的雾化性能及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答:

流量特性、调节比、雾化角、雾化细度及均匀度、流量密度分布、射程等;对介质雾化还有汽耗率等。

10、乳化油燃烧特点答:

燃烧过程中乳化油经过长期雾化后会二次雾化,使碳粒完全燃烧。

固体燃料的燃烧

1、按燃烧方式分固体燃烧的方式:

层状燃烧、悬浮燃烧、旋风燃烧、沸腾燃烧;2、碳粒燃烧有何特点:

碳粒燃烧时固相(碳)和气相(氧)之间的燃烧反应,在碳表面上进行,碳表面进行的燃烧经过——氧扩散至碳表面的过程,氧吸附于碳表面、氧与碳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生成物的过程、生成物解吸过程、解吸后的生成物的扩散离开碳粒表面的过程。

3、碳粒燃烧速率取决于因素:

温度、氧浓度答:

温度、氧扩散能力、氧浓度、二次反应、灰分、碳粒与氧化剂相对速度等。

碳粒的燃烧属于气固两相燃烧,物质在相的分界表面上发生反应,可燃物与氧化剂的分子接触要靠各相之间的扩散作用,所以氧扩散能力决定了燃烧的进行速率;而温度的高低决定了碳粒燃烧是动力燃烧、扩散燃烧还是过渡燃烧;碳燃烧时生成的(或),从碳表面解吸逸走后,残存的固态灰分往往形成一层多孔的覆盖层,这层惰性覆盖层对更里层的碳的燃烧构成了附加的扩散阻力,从而妨碍了碳的燃尽;是否发生二次反应也影响了碳的反应速率;氧化剂相对碳粒的流动速度,通过氧的扩散和带走燃烧热影响燃烧速率。

燃烧造成的污染及防治

1、燃烧装置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各有哪些控制技术?

答:

燃烧装置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烟尘以及所携带的有毒物质(重金属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CO/CO2、有害的有机成分。

对烟尘:

采取的消烟措施有:

①合理供风或配风;②提高燃烧温度;③强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④防止和尽可能减少热解;⑤选择合理的炉膛及炉拱结构以及使用先进的燃烧器;减少尘的排放措施有:

①采用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减少飞灰中含碳,减少飞灰量;②高效收尘,采取炉内去除粗尘技术和在排烟处选用先进的除尘器解决尘与烟气分离及尘的收集。

对硫氧化物:

燃料脱硫:

在燃煤燃烧前的脱硫;如重介质选煤技术、跳汰选煤技术、浮游选煤、风力干法选煤脱硫、生物法选煤脱硫、微波选煤脱硫;燃烧脱硫法:

型煤固硫法、流化床燃烧脱硫法、炉内喷钙脱硫法烟气脱硫技术:

燃烧后脱硫,利用粉末吸收剂与烟气中二氧化硫反应,或者使烟气通过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硫,再从烟囱排放。

对Nox:

炉内燃烧法控制NOX技术:

低过量空气系数运行、降低燃烧器区域局部火焰峰值温度、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浓淡燃烧技术、炉内燃料分级再燃机NOX还原技术等;烟气脱氮控制NOX技术:

干法烟气脱氮技术、湿法烟气脱氮技术、电子束辐照氨法联合脱氮脱硫技术等。

 附加:

1.油的闪点和燃点及着火点;闪点:

当燃料油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其中分子量较小,沸点低的成分将先由油的表面气化逸出,形成油蒸气。

油温升高,油蒸气越多,油表面附近的油蒸汽浓度越大。

此时,有外来火源的情况下,在油面上会出现闪火现象(时间不超过5s),但是未构成持续燃烧; 燃点:

当燃料油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其中分子量较小,沸点低的成分将先由油的表面气化逸出,形成油蒸气。

油温升高,油蒸气越多,油表面附近的油蒸汽浓度越大。

当油的蒸发速度很快时,在有外来火源情况下,在油面上闪火后持续燃烧(>5s); 着火点:

当燃料油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其中分子量较小,沸点低的成分将先由油的表面气化逸出,形成油蒸气。

油温升高,油蒸气越多,油表面附近的油蒸汽浓度越大。

在无外来火源的情况下,在油面上形成的持续燃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