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5280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docx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

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

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

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

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

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

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

(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

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

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

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

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

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

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

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吸热)

水水蒸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

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

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B.无色C.透明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B.有固定形状C.没有固定形状

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体积B.有固定体积C.没有固定体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简析】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

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

”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

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

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实验二通过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科盒的变化,观察和研究水去哪儿了?

该过程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特点。

这两个活动都需要较长时间,应该提前安排。

第四个活动是基于对实验的理解和分析之后展开,此时对水蒸气的理解变得更具体丰富,更容易理解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

教科书第4页,研讨版块,共有3个问题:

1.“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2.“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3.“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这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了整个过程,并对两者的特点进行归纳整。

【学情分析】

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在生活中也积累了大量有关水的认知经验。

了解到水可以用来清洗物品,水可以溶解一些物质,从水中可以看见气泡,人类离不开水等等。

这些知识是有趣的,和生活情境直接相关的,但也是零散的。

如何将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呢?

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像空气一样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去哪儿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水蒸气的一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水到哪里去了”。

难点:

1.区分“水蒸气”与“白汽”;2.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

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

1.出示一杯清水,提问:

这是一杯清水,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一年级我们就观察过一瓶水,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

教师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水和水蒸气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一点。

3.揭题:

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二、探索:

水到哪里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学生活动手册]

1.提问:

水到哪里去了?

(预设:

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

2.追问:

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小结:

哦,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生举例)

当学生将煮食物(或烧开水)时上方飘着的白汽理解为水蒸气时,教师出示课件(烧开水的图片或小视频),观察壶嘴与白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生理解水与水蒸气之间的变化。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水是蒸发了(跑到空气中去了)呢?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5.学生分小组讨论方法。

6.交流方法。

7.课前的实验方法参考

实验要在前几天完成实验并记录。

方法一:

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致的透明水杯,向两杯水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同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注意不能去碰,以免影响实验效果),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方法二: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三、研讨:

实验发现(预设13分钟)

[材料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1.围绕三个问题,学生先进行小组内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2.派代表作集体交流,问题逐个解决。

问题一:

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小结:

没有盖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问题二:

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预设:

一是小水珠,二是水蒸气

小结:

这确切地来说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问题三: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形成韦恩图,学生补充修改自己的活动手册。

四、拓展(预设2分钟)

思考:

水蒸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课外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信息。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吸热)

水水蒸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韦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已经多次出现在学生的记录活动中。

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的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最终呈现出交叉。

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韦恩图,在接下去的几课当中可以尝试多使用巩固。

另外,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认为无色的东西一定是透明的,透明的也必然是无色的。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戴过墨镜,是个能帮助学生理解透明与无色区别的很好例子。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水蒸气的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白色B.无色C.透明

2.下列关于水蒸气的形状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形状B.有固定形状C.没有固定形状

3.下列关于水蒸气的体积描述正确的是()

A.没有体积B.有固定体积C.没有固定体积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态度、情感

  感受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2.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2.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二、教学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三、教学难点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四、教学准备

  分组:

烧杯里装温度略低于室温的水、毛笔、玻璃片、温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形式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一)

导入

 

 

(二)认识蒸发

现象

 

 

谈话

 

 

观察

 

讨论

1.   今天我们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用湿布写出课题)

2.   请同学们用手蘸着水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字进行观察。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了解)

1.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

水到哪里去了?

你看到它跑了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不站起来)

 

 

 

用水写字在桌上

 

学生观察

 

自由发言

 

 

 

 

 

 

 

(三)

认识蒸发会降温

 

提问

 

 

讲解

 

 

提问

 

讨论

 

讨论

 

 

 

实验1

讲解

2.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因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1.怎样能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

2.水温呢?

3.怎么测水温?

4.教师讲解测水温的方法

5.把温度计的下端放入略低于室温的水中,过一会儿拿出温度计,它所显示的温度会怎样变化?

记录下你的猜想。

6.先用温度计测量市内的温度,然后温度计的下端放入略低于室温的水中,测量水温,最后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

7.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8.这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会出汗,人会感到很热,但人体的温度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为汗蒸发时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

常温

水变成了空气

 

 

再写字、观察

 

 

用气温计量

也可以测

讨论发言。

 

 

学生看教室里挂的气温计,在测量水的温度,报告气温、水温的数猜想。

 

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解释实验结果

 

 

 

游泳的人上岸就觉得身上冷,也是这个原因。

 

(四)课后延伸

谈话

 

注意观察生活中由于水的蒸发使温度降低的现象。

下次课和大家说说

课下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