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733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秩序的一种原初想象,“天下主义”是以“天下”理念为核心,由具有普遍性和开放性的世界秩序、价值规范与理想人格构成的思想体系。

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之下,中国文化理念和文化战略的自觉自信体现的正是“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文化自信首先是一种“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的自信。

《道德经》有云: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天下”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尺度,是一个最宏大、最完备的分析单位,具有最广阔的容纳力。

面对差异性的多元文化格局,西方文化多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文化视域限于国家、民族内部,虽然也有关于世界的思考,比如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等,但其思考方式是“以国家观世界”,与中国文化的立足点和尺度不同。

中国文化的“天下”蕴含了“天下无外”的理想,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内部是平等共存的;中国文化依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从“身-家-国”逻辑同构的角度,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境界。

与西方文化相较,“天下”的世界观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的自信。

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伦理型文化,梁漱溟认为“中国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中国文化重视家庭生活,整个社会关系是依照家庭关系推广发挥的。

“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实质上是一种关系性伦理,把“自我”和“他者”看成一体共生的关系。

“天下”是一个最大的家,家庭利益的最大化就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体的善与个体的善是统一的。

文化自信最终体现为一种人格自信。

无论是“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还是“以天下为一家”的价值观,最终都沉淀为个体的精神品格。

中国文化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这是由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气质所决定的。

“君子”是一个自主自足的动态形象,通过“身-家-国-天下”的逐渐扩充延展,人格不断超越并完善。

“君子”奉行的“中庸之道”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君子”在行为模式上追求理欲平衡、天人合一、忠恕包容。

以“中庸之道”来解决当今的文化冲突问题,相较于西方适者生存的斗争模式更具高明之处。

“中庸”不仅仅是“求同存异”地承认诸多文化存在的正当性,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共建一个互动互补的世界。

总之,“天下主义”启发我们以一种新的视野去构筑文明之路,增强文化自信。

这种文化自信既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旨在创建一个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共同体。

(摘编张丽娟《“新时代”与“中国故事”的理论辩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天下观天下”的世界观以天下为思维尺度,其文化视域不限于国家民族内部。

B.“以天为一家”的价值观把“他者”融入“自我”,旨在达到家庭利益的最大化。

C.君子的理想人格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是世界观和价值观自信的最终体现。

D.“中庸之道”可以消除文化冲突,有助于共建诸多文化并存而又互动互补的世界。

2.下列对原文论述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西方文化在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不同。

B.文章以“天下”理念为核心,阐释“天下主义”的三层内涵,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C.文章第三段引用梁漱溟的言论,旨在强调家庭是中国关系性伦理文化的逻辑起点。

D.文章通过分析天下主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表达了对构建文化共同体的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天下主义”的精神内核。

B.一个人如果不注重自身的修养,不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难以做到“心怀天下”。

C.西方倾向于以斗争模式解决文化冲突问题,是因为其世界观不具开放性和包容性。

D.不以“天下”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一种狭隘的自信,无益于构建良好的世界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4年,在经历24小时的绝食抗议后,梅拉蒂·维森和伊莎贝尔·维森被警察护送到了印度尼西亚巴厘省省长办公室里。

当着姐妹俩的面,省长大人签下了“巴厘岛在2018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诺。

这一年,梅拉蒂13岁,伊莎贝尔11岁。

事后,维森姐妹曾在国际会议的一场演讲中给出过这样一组数据:

巴厘岛的居民和游客一天制造出680立方米的塑料垃圾,其中塑料袋的回收率小于5%。

在备受人们青睐的塑料制品面前,维森姐妹得到的承诺更像是一张空头支票,但维森姐妹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

如今,四年过去了,虽然省长的承诺并没有实现,但是她们在2012年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起初看起来像过家家游戏一样,如今已经成为一场致力于抵制塑料袋,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国际运动。

维森姐妹已经在全球不同地区领导组建了17支并肩作战的团队,其中包括今年1月她们刚刚去过的上海。

她们向台下上百名中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在她们的鼓励下,一支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团队被组建了起来,并成为“告别塑料袋”团队在中国的第一个分支。

“我们小孩子虽然仅占世界人口的25%,但我们才是100%的未来。

”维森姐妹如是说。

(摘编自王子凯《向塑料宣战的年轻人:

用绝食抗议换来省长承诺》,《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4日)

材料二

据初步估算,全球每年向海洋输出的塑料垃圾可达480-1270万吨。

这些陆源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极难降解。

其中大型塑料垃圾会通过生物或物理作用慢慢碎片化,成为微塑料。

此外,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如牙膏、发胶、洁面乳和空气清新剂等,其中的塑料微粒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也因难以过滤而进入水体,最终排入海洋。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颗粒及纺织纤维,有片状、线状或块状等多种形态。

近年来,微塑料在世界各地的海域被检出,海洋中已没有未被塑料污染的净土。

联合国环境署于2014年、2016年、2017年在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给予特别关注,2016至2017年,微塑料污染连续被列入环境与生态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大科学问题。

研究表明,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阻塞其摄食辅助器官和消化道,造成物理伤害,产生毒理学效应。

由于海洋生物能从环境中富集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微塑料还会带来复合化学污染。

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累积并随食物链传递,进而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

目前,虽然在野外环境中尚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微塑料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对人类的健康风险也尚待证实,但其对海洋生物和人类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

(摘编自李道季《海洋微塑料:

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环境问题》,《光明日报》2018年9月15日)

材料三

奥地利的一项研究称,首次确认人体内发现了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大小从0.05到0.5毫米不等。

其中最常见的为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这两者都是矿泉水瓶的主要材料。

8位主动参与实验的人年龄在33至65岁之间,彼此互不认识,生活区域也不同,但都食用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用过塑料瓶装饮料,其中多数人食用过海产品,没有人是素食主义者。

近年来,研究者们相继在牡蛎、贻贝和鱼类等海产品以及饮用水、海盐甚至蜂蜜中发现了微塑料。

除了饮食之外,还有一种摄入途径可能是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日常的呼吸。

在生活中,以化纤为原料的衣物非常普遍,车里、家里、办公室里铺的地毯大部分是化纤制品,摩擦时会释放出微纤维。

因此,从呼吸途径摄入微塑料更为直接,摄入量也非常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联合国环境署2016年发布的报告指出:

目前对于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影响的研究尚不足,但要注意微塑料表面会吸附许多细菌和真菌,可以作为病原体的载体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健康。

(摘编自李禾《人体内首次发现“微塑料”,研究发现他们吃了这些东西》,《科技日报》2018年10月2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森姐妹的绝食抗议使巴厘省省长作出了该岛2018年实现“零塑料袋”的承诺,但因人们喜欢使用塑料制品,此承诺并未兑现。

B.经过几年的努力,那场由小孩子发起的“告别塑料袋”运动,已经发展为以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影响广泛的国际运动。

C.海洋微塑料能够被海洋生物摄食,给海洋生物带来伤害,而随着食物链的传递,也可能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有害的影响。

D.研究发现,人体内有多达9种不同种类的微塑料,接受实验的人来自不同生活区域,都吃过或喝过塑料包装的食品或饮料。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洋中的微塑料来源是陆地大型塑料垃圾入海经作用后的碎片及粒径小于5毫米的人造工业产品中的塑料微粒。

B.塑料垃圾数量庞大,回收利用率低,难以分解,造成微塑料污染泛滥,使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治理形势更加严峻。

C.微塑料进入人体有饮食摄入和呼吸摄入等途径,通过呼吸途径摄入微塑料的量很大,可能与通过饮食摄入的量相当。

D.虽然微塑料本身的毒性和有害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它能从环境中富集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潜在危害值得警惕。

6.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曙光?

请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相马师

张港

草原上,最大的本事是相马,敖亚齐是顶级的相马师。

别人说的好马,他会摇头;别人看的劣马,他能点头。

马之优劣,得听敖亚齐的。

老的少的,当官为民,见敖亚齐必下马步行。

牵来马求敖亚齐相看,那得给票子,不能白看。

其实,敖亚齐过着最苦的白子:

一是滴酒不能沾——喝过酒的人,即使清醒,看马也带情绪,易有偏差;二是不能看赛马——还没赛,他已看出冠军亚军,比赛等于白开水,一点儿味道也没了。

敖亚齐相马无数,自家毡房却没有一匹马。

要是敖亚齐骑匹二等马,那成了啥?

就是骑了一等马,再有匹更好的马打身边过一过,那敖亚齐脸往哪儿放?

这年那达慕,骑手、好马全去了。

在敖亚齐眼里,大草原,就是空空荡荡,就是啥也没有。

敖亚齐难受得如胸膛钻进了老鼠,就在草地上散心。

忽地,他看到一匹骒马,上下前后细看,大惊失色:

这马,皮相中品,骨相中上,神相却是上上。

敖亚齐看出来了,这骒马能下出千里驹。

没用几个钱,敖亚齐就牵回了这匹骒马。

敖亚齐找了最好的公马与骒马交配。

头胎马驹就是上上,可是并非极致。

二胎,却产下龙种马。

相马无数,百年不遇,这是敖亚齐所见的最好的马。

敖亚齐从眼看胆,透鼻见肺,由耳入肾,视舌识肝,掰牙得脾,喜得快要疯狂。

他为小马取名“隆”,意思是风。

隆长到两岁口,敖亚齐开始吊马。

天天让马跑出透了汗,然后喂个半饱,再将马头拴高,让它够不到草,让它眼睛只看远方。

这就是吊马。

吊出来的隆,肋骨条条根根,却透着悍威与龙气——这只有敖亚齐看得明白,别人还以为这马废了。

雨天无人,敖亚齐打马狂奔,然后测它的鼻息、心跳。

敖亚齐喜的是,长成的隆,不仅好在速度,不仅好在耐力,不仅好在勇气,敖亚齐最得意的是这样的马配出的驹子,匹匹是好马,个个是良驹。

这马,金子化水饮它也值。

敖亚齐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敖亚齐。

敖亚齐爱马如子,也下得了狠手,因调教得法,隆日渐出息。

骑手们也看出了隆的厉害,全等待着,将来配自己的母马,或买到隆的后代。

这天,敖亚齐驯马急停步法。

猛跑一阵,一个双提缰,隆前蹄立起腾空,落地是纹丝不动。

猛跑一阵,单撇拉缰,隆一个直弯,敖亚齐纹丝不动,正得意时,隆一个前失,摔在地上。

被甩到空中的敖亚齐知道,隆踩破了豆鼠子洞——这不是马的错。

敖亚齐摔得不轻,起了几次没有起来,好像骨头不行了。

敖亚齐看马,隆看看躺地的骑手,转向一棵结荚的黄芪,吃上了。

敖亚齐心里忽一下子,疼得要出膛了:

好马这时应该卧地帮助主人上马,或是奔跑回去找人施救,可它却这样。

敖亚齐辗转反侧,夜夜无眠:

调教了一辈子马,看透了五脏六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马德。

该死!

该死!

马性天然,改易极难。

敖亚齐思来想去,失德之马,再怎么好也不能养了,趁早出手。

再心疼,也得割肉。

敖亚齐卖马,消息风一样传遍草原。

可是,敖亚齐出价太高,人人叹息,人人摇头。

这天,来了个汉子,这人叫巴图,也是出名的相马师。

巴图并不多语,也不相马,一手付钱一手牵马。

敖亚齐对围观的人得意地说道:

“终有识马人。

值这个价。

”看隆头也不回,步步走远,他忽然心如刀绞,冲巴图喊:

“好好待它——好好待它——百年一遇的良种——”

没有了隆,敖亚齐心里空荡荡的,对着拴过隆的桩子发呆发傻。

这天,敖亚齐去镇上抓药,远远见一匹拐蹄马,马上是个眼熟人。

近了一看,敖亚齐大吃一惊:

“这不是买我马的巴图吗?

“这不是敖亚齐吗?

”巴图也认出了敖亚齐。

敖亚齐笑笑:

“我说巴图,怎么这个模样?

怎么骑这路马?

“日子没过好呗。

“你买下我的好马,那可是大钱啊!

那不是大钱吗?

“我买你的马,可不是为钱。

“不为钱?

"

“敖亚齐,我问你,你那马,是不是摔过人?

是不是失过德?

“那也是好马,配种的好马。

“配种?

好马?

当天就让我宰了。

这缺德马,要是传种下去,草原会成什么样子?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指出敖亚齐相马术高明,为后文写敖亚齐发现骒马的不凡以及训练隆做铺垫。

B.敖亚齐对待隆的态度由开始见到隆时的狂喜,到训练隆时的用心,再到卖掉隆之后的失落,可以看出他对隆的喜爱。

C.敖亚齐是草原上顶级的相马师,但是因为在驯马时下手较狠,经常不让马吃饱,最终导致隆成为失德之马,让人惋惜。

D.巴图买隆时不相马,也没有与敖亚齐讲价,但实际上巴图在买走隆之前已经对其有所了解,也想好了如何处理它。

8.小说结尾部分具有怎样的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巴图还是敖亚齐?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蔡徵,字希祥,侍中、中抚军将军景历子也。

幼聪敏,精识强记。

七岁,丁母忧,居丧如成人礼。

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徵本名览,景历以为有王祥之性,更名徵,字希祥。

梁承圣初,高祖为南徐州刺史,召补迎主簿。

寻授太学博士。

天嘉初,迁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历外兵参军事、尚书主客郎,所居以干理称。

至德二年,迁廷尉卿,寻为吏部郎。

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掌诏诰。

寻授左民尚书,与仆射江总知撰五礼事。

后主器其材干,任寄日重,迁吏部尚书、安右将军,每十日一往东宫,于太子前论述古今得丧及当时政务。

又敕以廷尉寺狱,事无大小,取徵议决。

俄有敕遣徵收募兵士,自为部曲,徵善抚恤,得物情,旬月之间,众近一万。

徵住望既重,兼声势熏灼,物议成忌惮之。

寻徙为中书令,将军如故。

中令清简无事,或云徵有怨言,事闻后主,后主大怒,收夺人马,将诛之,有固谏者获免。

祯明三年,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徵日夜勤苦,备尽心力,后主嘉焉,谓日“事宁有以相报”。

及决战于钟山南岗,敕徵守宫城西北大营,寻令督众军战事。

城陷,随例入关。

徵美容仪,有口辩,多所详究。

至于士流官宦,皇家戚属,及当朝制度,宪章仪轨,户口风俗,山川土地,问无不对。

然性颇便佞进取,不能以退素自业。

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日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徵不修廉隅,皆此类也。

隋文帝闻其敏赡,召见顾问,言辄会旨,然累年不调,久之,除太常丞。

历尚书民部仪曹郎,转给事郎,卒,时年六十七。

(节选自《陈书•蔡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B.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C.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D.初拜吏部/尚书启后主借鼓吹/后主谓所司曰/鼓吹军乐/有功乃授蔡徵/不自量揆/紊我朝章/然其父景历既有缔构之功/宜且如所启/拜讫即追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改派。

一般情况下,“右迁”“陟”表示晋升;“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B.后主在本文指陈朝的末代君王。

我们熟知的“后主”还有蜀汉的刘禅、南唐的李煜等。

C.吏部,官制六部之一,主管武官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长官为吏部尚书。

D.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谥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徵孝顺父母,笃守孝悌之道。

七岁时,母亲去世,他就按成人礼节为母亲服丧;他的父亲认为蔡徵有孝子王祥的品行,替蔡徵改名。

B.蔡徵政务娴熟,办事能干老练。

陈后主诏令蔡徵决断廷尉寺狱大小事情,蔡徵受命招募兵士,十天到一个月之间,招募兵士将近一万人。

C.蔡徵位高权重,险些遭遇不测。

蔡徵担任中书令时,有人说他有怨言,陈后主听闻后大怒,想杀蔡徵,幸亏有人极力谏诤,才免于一死。

D.蔡徵历官三朝,颇受皇帝器重。

梁高祖征召他

主簿;陈后主让他给太子讲述古今得失和当时政务;隋文帝召他咨询,授予太常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继母刘氏性悍忌,视之不以道,徵供侍益谨,初无怨色。

(2)隋军济江,后主以徵有干用,权知中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1】

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2】促西风。

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

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

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

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3】。

注释:

【1】这首词作于南宋绍兴八年。

当时叶梦得六十一岁,任江东安抚制置大使,总管四路漕计,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

九月望日,与幕下诸将操练弓箭,因病而未能上场习射。

【2】秋事:

指秋收,制寒衣等事。

【3】云中:

汉代北方边防重镇。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篇以“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突出了深秋的寥廓与凄清。

B.“起瞰”三句,写词人午夜登高远眺,不由生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故借酒浇愁。

C.下片写了西园习射的情景,诗人因病不能竞武,看到虎士矫健英武的表现,感慨万千。

D.结尾“回首望云中”,诗人借汉代古地名表达了自己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心愿。

15.明人毛晋《石林词跋》说叶梦得“不作柔语殢(tì,纠缠)人”。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扬植物不畏艰寒,比喻修道

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2)“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绘了周瑜在谈笑之间“_____________”的儒将气度;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的威猛气势。

(3)杜甫《登高》沉郁顿挫,“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达年老体衰仍漂泊异乡的惆怅,“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与生命衰弱的顽强抗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对上传文档、图片、视频等,都。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的信息库,能否将它也进行扫描复制,并上传至互联网空间中?

随着计算机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硬件问题或许不足以成为“全脑模拟”的拦路虎,棘手的可能是软件问题。

从生物学看,目前大脑对于人类还存在太多未知,部分区域的功能虽然已被探测,但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还是一个谜。

此外,丰富的情感也是人类大脑一项的功能,一些机器人貌似可以模仿人的情感,事实上却是提前输入应变选项的结果。

实现“全脑仿真”,虽然不是现在,但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机器人就可以加载人脑系统,与人类看起来;你的思想可以被别人快速读取,警方能借此侦破案件;天才的大脑在他死后还能继续运转,亲人故旧也可以继续陪在我们身边……

不过到了那时,还会有更重要的伦理与哲学问题等着我们:

机器人有了人的意识,是否该具有人格?

上传的意识和“我”之间是什么关系?

借助机器获得了永生的生命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习以为常无所不能变幻莫测千篇一律

B.习以为常无所不包神秘莫测别无二致

C.司空见惯无所不包变幻莫测别无二致

D.司空见惯无所不能神秘莫测千篇一律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生物学看,目前大脑对于人类而言还存在太多未知,虽然部分区域的功能已被探测,但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还是一个谜。

B.从生物学看,目前大脑对于人类还存在太多未知,虽然部分区域的功能已被探明,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但还是一个谜。

C.从生物学看,目前大脑对于人类而言还存在太多未知,虽然部分区域的功能已被探明,但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还是一个谜。

D.从生物学看,目前人类对于大脑还存在太多未知,部分区域的功能虽然已被探测,但人脑究竟依照怎样的“程序”运行还是一个谜。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领域更深入的思考

B.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文领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C.可见,人文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更深入的思考

D.因此,人文领域的深入思考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下面是五种实用文摘录,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中的不当之处,并修改。

①我于今日下午在图书馆拾到钱包一个,内有现金96元4角,望失主前往校政教处认领。

(招领启事)

②校学生会于4月8日晚7点在学校礼堂举办“孝为先”专题讲座,欢迎大家亲自参加。

(通知)

③各位来宾,今天是我校80周年校庆,校史展览馆、图书馆全部对外开放。

(广播稿)

④现将拙作暂存于贵小区传达室,望及时取回拜读。

(留言条)

⑤毕业之后,高足一直思念恩师,值此教师节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手机短信)

21.下面

文段有三处自相矛盾,请参照例句,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挥发性有机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产生的二次污染物。

鉴于挥发性有机物的产生源头汽车尾气、工厂排放、煤炭燃烧等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所以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就是避免接触。

臭氧以气态为主,只是戴口罩,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

抵抗力较弱的儿童和老人,尽量远离公路、化工厂等产生臭氧的地方;如果外出,戴上口罩就行。

同时,政府采取的控制氮氧化物排放量、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等措施,能快速消除近地面的臭氧污染源,使空气变得清洁。

例句:

普通民众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都是无效的与唯一有效的措施自相矛盾。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