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395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原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docx

病原总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

病原总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总结

病原总结第二章细菌的基本性状1.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胞壁的主要功能:

维持细菌固有外形保护细菌免遭渗透作用的破坏和有毒物质的损害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多种抗原表位,决定菌体的抗原性多种抗生素作用的靶点细胞膜的功能:

渗透和运输作用(物质转运)呼吸作用(能量的产生、储存和利用有关)生物合成作用参与细菌分裂(中介体)细胞质的功能:

(1).核糖体v定义:

细胞壁部分或完全缺陷的细菌称为--。

v形成机制:

自发形成或人工诱发--肽聚糖的结构遭破坏或合成受抑制而形成vG+菌的L型细菌称为原生质体;

G-菌的L型称原生质球细菌L型特性v可以见于细菌、螺旋体、真菌等v形态改变,呈多形性、球状、杆状、丝状v大小不一,着色不均v染色性改变,多为革兰阴性v仅能在高渗环境中存活v菌落:

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样”v仍有致病力,可引起尿路感染、骨髓炎和心内膜炎v常发生于作用于细胞壁的药物治疗过程中v常规细菌学检查阴性7.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功能荚膜鞭毛菌毛芽孢荚膜的功能:

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作用抗干燥作用粘附作用-有助于细菌的定植S层协助黏附鞭毛的功能: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诱导产生抗体鉴别细菌—根据动力和抗原性诱导炎症反应菌毛普通菌毛:

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接合时可传递遗传物质芽胞的功能:

强大抵抗力--灭菌的标准芽孢在菌体中的位置、直径大小随菌种不同--用于鉴别细菌8.细菌的生化反应(糖发酵、IMViC试验)的应用细菌的生化反应(biochemicalreaction)检测细菌对各种基质的代谢作用及代谢产物,借以区别和鉴别细菌种类的生化试验,称为细菌的生化反应对糖的发酵:

VP试验甲基红试验单糖发酵试验对蛋白质的分解:

吲哚试验硫化氢试验其他试验:

尿素酶试验枸橼酸利用试验IMViC:

吲哚(I)甲基红(M)VP(Vi)和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试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IMViC试验9.细菌合成代谢产物及其致病性与治疗作用v热原质:

细胞壁脂多糖,引起机体发热反应v毒素和侵袭性酶:

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v色素:

分脂溶性和水溶性,用于细菌的鉴别v抗生素:

抑制微生物生长和肿瘤细胞生长v细菌素:

抑制产生细菌素的亲缘菌生长v维生素:

如维生素B、维生素K10.生长繁殖条件、根据对氧的需要分类、生长曲线

(1)充足的营养物质:

基本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特殊生长因子

(2)适宜的酸碱度:

最适宜为中性或弱碱性(pH7.0~7.6)特殊如霍乱弧菌在pH8.0~9.2中生长良好结核分枝杆菌pH为6.5~6.8(3)合适的温度:

最适宜37℃特殊嗜冷菌在10℃~20℃嗜热菌在50℃~60℃(4)必要的气体环境:

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生长曲线:

v迟缓期1~4hv对数增殖期8~18h细菌形态、染色性、生理活性最典型v稳定期v衰退期11.细菌的分类与命名一、表型特征分类传统分类法依据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等数值分类用电泳、色谱、质谱等对细菌生理生化指标进行计算机—数值化分析二、种系分类DANG+Cmol%测定;

核酸同源值测定;

核蛋白RNA碱基序列测定第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1.细菌的变异现象都包括那些?

形态结构变异;

毒力变异;

耐药性变异;

菌落变异2.细菌的遗传物质有那三种?

细菌染色体特点:

双股环状DNA,缠绕成网状无核膜,附着在横隔中介体上或胞膜上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p31(转录形成mRNA直接翻译成多肽)双向复制功能结构特点:

致病岛定义:

致病菌染色体上载有编码外毒素、黏附素及侵袭性酶等致病作用的多个毒力基因,称为致病岛或毒力岛特点:

分子量很大,通常20kb~100kb可在细菌的种内和种间传递,使其他细菌获得新的致病性意义:

揭示细菌致病机制的捷径(是研究病原菌功能基因组的重要方法)质粒的特性:

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严紧型/松散型)携带的基因编码产物赋予细菌某些新的表型可以自行丢失与或人工消除--失去所赋予的性状可通过接合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质粒转位因子有那些:

F质粒(fertilityplasmid)致育性,编码性菌毛F+,F-R质粒(resistanceplasmid)接合性/非接合性Vi质粒(Virulenceplasmid)编码毒力因子Col质粒(coliciogenicplasmid,细菌素质粒)编码大肠菌素代谢质粒--编码相关的代谢酶&3.细菌基因转移的方式有哪几种?

细菌的基因转移方式有5种:

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和原生质体融合耐药质粒可经哪些方式传递?

4.噬菌体感染细菌后有哪两种后果毒性噬菌体:

是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5.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

(1)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

诊断:

注意形态结构生化反应等变异(如L型)预防:

--疫苗的制备;

治疗:

防止耐药性产生---药敏、联合、足量、不滥用;

(2)用于测定致癌物质:

Ames试验(3)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质粒指纹图谱法(4)用于基因工程:

生产胰岛素、干扰素、生长素等生物制剂6.名词概念:

S-R变异:

由光滑型(smooth,S)变为粗糙型(rough,R),称为S-R变异H-O变异:

有特殊结构的细菌有时失去荚膜、鞭毛或芽孢,但失去的荚膜或鞭毛有的尚可恢复,这种失去鞭毛的变异称H-O变异R质粒:

可通过细菌间的接合进行传递的,称接合性R质粒另一类是不能通过接合传递的,称非接合性耐药质粒,但可通过噬菌体传递F质粒:

编码细菌的性菌毛Vi质粒:

是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毒力质粒)转化: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的游离DNA片段并整合到自己基因组中,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普遍性转导:

供体菌染色体任何一个基因都有机会被转导,故称为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

溶原性细菌经诱导后,前噬菌体从宿主菌染色体上脱离时发生偏离差,只能将前噬菌体两侧的供体菌染色体上特定基因转移至受体菌的遗传性性状发生改变,称为局限性转导溶原性转换:

溶原性细菌因染色体上整合有前噬菌体,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毒性噬菌体:

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使细菌裂解的噬菌体称为毒性噬菌体溶菌周期:

在宿主菌内的增殖和裂解细菌的过程称为溶菌周期,包括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等四个阶段plaque&PFU:

在固体培养基上,将适量的噬菌体和宿主菌液混合后接种培养后,培养基表面可出现透亮的溶菌空斑,称为噬斑(plaque)每一个噬斑一般系一个噬菌体复制增殖后形成,若将噬菌体按一定倍数稀释后感染细菌,通过噬斑计数,可测知一定容积内的噬斑形成单位(pfu)温和噬菌体:

感染细菌后不增殖,不裂解细菌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

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溶原状态:

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

染色体上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条件致死性突变株:

ts突变株第四章消毒与灭菌1消毒、灭菌的概念消毒:

消除和杀灭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因子,但不一定能杀死全部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杀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死芽孢2不同消毒灭菌方法及其适用对象物理消毒灭菌法:

热力灭菌法辐射杀菌法滤过除菌法超声波杀菌法其它物理抑菌或杀菌方法热力灭菌法:

包括湿热和干热

(一)干热灭菌法焚烧:

仅适用于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或尸体等烧灼:

适用于接种针、接种环、试管口和瓶塞等干烤或干热灭菌器:

160~170℃2h可杀死一切微生物玻璃和陶瓷器皿等,并可破坏内毒素红外线:

(0.7~1000μm波长的电磁波)医疗器械和餐具等微波:

波长1~300nm,常用2450MHz和915MHz消毒餐具等

(二)湿热消毒灭菌法v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61.0~62.8℃30min;

或71.7℃15~30s§可分别杀死啤酒中、牛奶中的细菌v煮沸法100℃,5min,食具、注射器等消毒§细菌芽胞则需1~2h§个别细菌的芽胞需3~5h才能杀死(如肉毒梭菌)v流通蒸气法:

100℃15-30min杀死细菌繁殖体§间歇蒸汽灭菌法(fractionsterilization)100℃15-30min-37℃24h×3天,可杀死芽胞v高压蒸气灭菌法:

(灭菌器)v压力—103.4KPa(1.05Kg/cm2)v温度—121.3℃v时间—15-20minv效果—杀灭包括芽孢在内所有微生物v应用—所有耐高温、高压、耐湿的物品v预真空高压灭菌法v湿热与干热消毒灭菌法比较v紫外线的杀菌机理和特点,适用对象v蒸气灭菌法、间歇灭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压灭菌特点与应用v影响消毒灭菌的因素第8章化脓性细菌1.SPA的定义与应用(p81-82)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proteinA,SPA)课件: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蛋白/抗原可以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结合,发挥:

抗调理--抗吞噬作用;

协同凝集试验--用于辅助诊断书:

90%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上存在的、具有属特异性的单链多肽可与人和动物lgG1、lgG2、lgG3、lgG4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干扰吞噬细胞的调理吞噬作用。

lgG分子的Fab段仍能同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以SPA德葡萄球菌作为载体的协同凝集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出。

此外,SPA与lgG结合后的复合物有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2.致病与非致病性葡萄球菌的区别(p82表8-1)三种葡萄球菌鉴别的主要性状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菌落色素金黄色白色白色或柠檬色甘露醇发酵+--血浆凝固酶+--α溶血素+--耐热核酸酶+--A蛋白+--致病性强弱或无无新生霉素敏感敏感耐药3.金葡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所致疾病,p82-84)致病物质:

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夺毒素、毒性休克综合症毒素—1、其他酶类;

所致疾病:

1侵袭性疾病:

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2毒素性疾病:

(1)食物中毒

(2)假膜性肠炎(3)烫伤样皮肤综合症(4)毒性休克综合症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的致病性及特点(p84)CNS是人体皮肤、粘膜的正常菌群*可引起医源性感染*耐药菌株日益增多*感染多见于:

泌尿系感染、手术后感染、败血症等-仅次于E.coli*常见的菌种有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5.链球菌属的分类

(1)根据溶血性分类n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n不完全溶血,为甲型(α)溶血,形成草绿色溶血环n又称草绿色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n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n完全溶血,为乙型(β)溶血,形成透明溶血环n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n可以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化脓性链球菌n丙型链球菌(γ)n不溶血,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2)根据抗原结构分类n按多糖抗原(C抗原)-分群/组(Group)n将链球菌分为A~H、K~T、U、V共20个群n对人致病的主要是A群nB、C、D、G群偶尔致病n按表面蛋白抗原(M抗原)-分型(Type)n可将A群链球菌分为100多个型nB群分为4个型nC群分为13个型6.A群链球菌的致病性(致病物质及其所致疾病)抗O试验原理及意义nA群链球菌的致病性n致病物质n细胞壁成分n链球菌溶血素n致热外毒素n侵袭性酶类A群链球菌的引起的疾病n1.化脓性疾病:

n常见咽炎、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等n还有产褥热、坏死性筋膜炎(-皮肤伤口--皮下组织—广泛性肌肉和脂肪坏死—蜂窝织炎—坏疽—全身衰竭-死亡)n2.毒素性疾病:

n呼吸道感染--引起小儿猩红热n3.超敏反应性疾病:

n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n急性肾小球肾炎抗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ASO):

是一种体外毒素抗毒素中和实验测定病人血清中的ASO含量辅助诊断风湿热和肾小球肾炎7.甲型溶血性链球菌、B群、D群链球菌所致疾病(p87-88)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为口腔、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引起龋齿、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2)B群链球菌--(乙型链球菌B群)学名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为鼻咽部、直肠和阴道的正常菌群,可引起皮肤感染、产后感染、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等(3)D群链球菌:

正常寄居在皮肤、上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多引起尿路感染、化脓性腹部感染、败血症和心内膜炎8.肺炎链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及其与甲型链球菌的区别肺炎链球菌致病性n形态G+矛头状双球菌(尖端向外),有荚膜n培养与生化血平板生长良好,形成草绿色溶血环可产生自溶酶-被胆汁、胆盐激活-溶解细菌可分解菊糖n与甲型链球菌鉴别:

用胆汁溶解试验或菊糖发酵试验9.脑膜炎、淋病奈瑟菌的形态,培养特性,致病性脑膜炎奈瑟菌

(1)形态与染色G-肾型双球菌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

(2)培养与生化营养要求高—需要血清,用巧克力色血平板培养专性需氧能产生自溶酶(3)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菌毛-与受体结合荚膜-抗吞噬内毒素-最重要,内毒素血症---发热---血管内皮损伤、栓塞、出血---中毒性休克,DIC

(二)所致疾病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感染过程:

在鼻咽部定植引起局部炎症—“上感”—绝大多数菌血症,重者发生败血症-发热、出血性皮疹为特征细菌到脑脊髓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者-爆发性脑膜炎-内毒素休克-DIC-死亡,病死率40%~60%淋病奈瑟氏球菌1.形态与染色与脑膜炎双球菌相似;

G-肾形双球菌;

有荚膜,有菌毛;

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2.培养与生化专性需氧,需5-10%CO2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平板生长良好氧化酶试验阳性致病性1.致病物质:

菌毛--粘附牢固,荚膜和外膜蛋白--抗吞噬IgAl酶--破坏IgAl—促进细菌的黏附定植内毒素-局部化脓性炎症

(二)所致疾病--淋病n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n传播途径性传播、垂直传播、其他途径n男性尿道炎、前列腺炎、附睾炎n女性尿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n可导致不育症n淋病性结膜炎n新生儿-脓漏眼--产道感染10.绿脓杆菌、肠球菌、卡它布兰汉菌的致病性及特点n一、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形态染色:

为G-小杆菌能产生水溶性荧光色素—青脓素和绿脓素致病性:

正常菌群,条件致病,皮肤、黏膜受损或医原性因素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或全身感染,甚至入血引起败血症防治:

本菌为天然多重耐药菌株可选用多粘菌素和庆大霉素等二、肠球菌n1.形态G+卵圆形球菌2.分布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3.致病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菌群引起尿路感染腹腔术后感染免疫低下者可致败血症n三、卡它布兰汉菌又名粘膜炎布兰汉菌1.形态G-球菌,痰液中呈肾形双球菌-应注意与脑膜炎双球菌区别2.分布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呼吸道3.致病是医院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菌群可引起黏膜卡它炎症、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炎等第九章消化道感染细菌1.肠杆菌科的共性

(1)形态:

中等大小(1~6µm),G﹣杆菌(形态学--均一性)

(2)生化反应:

非致病菌发酵乳糖,致病菌不发酵乳糖(生化反应—特殊性)(3)抗原结构:

有O、H、vi、K抗原、菌毛抗原(抗原结构--复杂性)(4)抵抗力:

弱,60℃30min死亡,对氯等消毒剂敏感有些菌对胆盐、煌绿抵抗力强,--制备选择/鉴别培养基--分离鉴定细菌(抵抗力—可鉴别性)(5)变异:

肠道微环境—密切接触-容易发生基因转移,(变异株-多样性)2.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分类及在卫生细菌学的检测中的应用

(一)致病物质1.菌毛--黏附作用2.肠毒素--外毒素,质粒介导,包括2种:

(1)不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LT与霍乱肠毒素有75%同源性,因此致病机制相似:

活化腺苷环化酶cAMP®H2O、Na+、Cl-分泌®腹泻一般不引起组织炎性反应及病变

(2)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活化鸟苷环化酶®cGMP---分泌-吸收®腹泻(3)Vero毒素(VT)可使Vero细胞坏死,故称--;

也称志贺氏样毒素-可被志贺抗毒素中和掉;

是外毒素-作用于核糖体-终止蛋白质合成-使肠上皮细胞死亡脱落。

(4)其它致病因子溶血素-溶解红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内毒素-K抗原-抗吞噬

(二)所致疾病1.肠道外感染:

化脓性炎症为主,泌尿道感染为多见机会性感染可引起:

胆囊炎、腹膜炎、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2.肠道内感染-引起腹泻的E.coli(分为5组p102)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

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微生物学检查

(1)肠道外感染:

涂片镜检:

脓汁、痰、分泌物涂片G染色镜捡;

分离培养与鉴定:

菌落形态IMViC实验++--系列生化反应--最后鉴定泌尿道感染做细菌计数,>10万/ml才有诊断意义

(2)肠道内感染:

做血清型鉴定、测定肠毒素或毒力检测如用senery试验-检测EIEC的侵袭力(接种豚鼠眼结膜)(3)卫生细菌学检查:

大肠菌群指37OC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是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指数(coli-index)是指1000ml被检样品中大肠菌群数我国的标准:

饮水中允许值≤3个/L饮料中≤5个/100ml?

不得检出!

3.志贺菌属分型、致病性抗原结构及分类--根据O抗原分类菌种群型亚型痢疾志贺菌A1~10福氏志贺菌B1~6,X,Y变种鲍氏志贺菌C1~15宋内志贺菌D1

(一)致病物质1.侵袭力:

菌毛--黏附-介导细菌侵入肠上皮细胞(菌毛为140MD质粒编码的蛋白产物)2.内毒素肠粘膜通透性内毒素入血发热休克等作用于破坏细胞形成溃疡脓血便肠壁植物神经扩约肌痉挛里急后重3.志贺毒素(ST):

是外毒素也称Vero毒素具有肠毒素作用—致水样腹泻具有细胞毒素作用--致细胞坏死、阻止吸收具有神经毒素作用--引起神经麻痹、昏迷等

(二)所致疾病急性细菌性痢疾(菌痢)•急性典型:

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急性非典型:

易误诊,导致带菌和慢性中毒性痢疾:

小儿高热昏迷、DIC,病死率高慢性细菌性痢疾:

病程迁移两个月以上带菌者4.沙门氏菌属的抗原构造、所致疾病、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测抗原结构1.O抗原:

LPS(脂多糖),耐100℃数小时是分组的依据,A~E组对人致病刺激机体产生IgM抗体2.H抗原:

为蛋白质,65℃10min破坏是分型依据刺激机体产生IgG抗体3.Vi抗原:

是表面抗原,有抗吞噬作用检测出低效价抗体即有诊断意义--?

所致疾病:

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肠热症-----两次菌血症包括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带菌者—占患者的1~5%--胆囊内可持续带菌﹥1年—传染源免疫性n细胞内寄生菌,主要是细胞免疫n肠热症后可获牢固免疫力微生物学检查法1.病原学检查标本:

肠热症第1、2周取血/骨髓第2周以后取粪便做分离培养*分离培养鉴定程序:

血/骨髓→肉汤增菌→血平板培养→粪便标本→SS培养基培养2.血清学检查n肥达氏反应(Widaltest)n定义用已知的伤寒沙门氏菌O、H抗原和副伤寒甲、乙的H抗原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实验,用以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病n诊断标准:

 伤寒O抗体1:

80×;

H抗体1:

160×副伤寒O抗体1:

80×;

H抗体1:

80×肥达氏反应结果分析5.幽门螺杆菌致病性所致疾病--与胃炎、溃疡、胃癌等6.霍乱弧菌的抗原构造与分型、致病性抗原构造与分型:

根据O抗原不同分为155个血清群其中O1群、O139群引起霍乱根据表型差异O1群霍乱弧菌可分为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ElTor生物型

(一)致病物质:

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的作用机理

(二)所致疾病:

霍乱--烈性肠道传染病为我国的甲类法定传染病n传播途径:

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经口摄入n临床表现:

进食后1h±突然发病,多无腹痛剧烈的上吐下泻,米泔水样腹泻物为特征最终可因脱水、酸中毒,死于肾衰/休7.副溶血性弧菌、空肠弯曲菌、变形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腹泻为主空肠弯曲菌:

弯曲菌属禽类肠道正常菌群*人类感染主要通过饮食或直接接触*儿童感染率高*细菌在小肠内增殖,产生细胞毒素和不耐热肠毒素n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n表现腹痛,腹泻,血便或果酱样便等n病程5~8d,自愈变形杆菌:

为肠道正常菌群,是机会性病原菌,可引起食物中毒、尿路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9.肥达氏反应、外斐反应肥达氏反应(Widaltest)定义用已知的伤寒沙门氏菌O、H抗原和副伤寒甲、乙的H抗原与被检血清作定量凝集实验,用以辅助诊断伤寒、副伤寒病外斐反应变形杆菌的某些菌株与立克次体有共同抗原,因此可用其代替立克次体抗原与患者血清做凝集反应,称外斐反应,可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类疾病第十章呼吸道感染细菌1.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染色性、培养特点、致病物质、感染途径、免疫性

(1)形态染色细长略带弯曲杆菌有荚膜齐尼(Ziehl-neelsen)抗酸染色呈红色L型细菌呈非抗酸性G+性颗粒(Much颗粒)

(2)培养特性n专性需氧n营养要求较高--常用罗氏培养基n生长缓慢--18H/代时n生长现象n液体:

底部颗粒状,表面形成菌膜n固体:

颗粒、结节、花菜状菌落,乳白或米黄,不透明粗糙型菌落(3)致病物质荚膜: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粘附与入侵作用)含多种酶(分解利用营养物质)保护(抑制溶酶体与吞噬体的融合脂质:

索状因子(破坏线粒体膜--抑制细胞代谢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肉芽肿)磷脂(形成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硫酸脑苷脂(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结合)蜡质D(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蛋白质:

引起迟发性过敏反应(4)感染方式:

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粘膜-多途径感染原发感染:

外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

外源性/内源性感染(5)免疫性细胞内寄生菌--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属于感染免疫(infectionimmunity)又称有菌免疫/带菌免疫2.结核菌素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