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8449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docx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诗词六首课文全解

25.诗词六首课文全解

1、《关雎》:

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爱情追求的苦与乐。

2、《蒹葭》:

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爱情诗。

诗歌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像、幻想的描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爱悦之情。

3、《黄鹤楼》:

本诗抒发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

4、《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通过湖水、云脚、新燕、乱花、浅草、柳阴,展现了一幅景色明丽,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

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5、《相见欢》: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6、《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首词借“出猎”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报国热情。

一、基础知识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雎鸠(jūjiū)  窈窕(yǎotiǎo) 颢(hào)  裘(qiú)  荇(xìng)

寤寐(wù mèi) 蒹葭(jiānjiā) 芼(mào)  萋(qī)  跻(jī)

溯洄(sù huí) 好逑(hàoqiú)  晞(xī)   湄(méi)   

2、形近字

┏蒹(jiān)蒹葭   ┏溯(sù)上溯  ┏坻(chí)水坻  ┏萋(qī)萋萋

┗谦(qiān)谦虚   ┗朔(shuò)朔气 ┗抵(dǐ)抵挡  ┗凄(qī)凄凉

多音字

 ┏(cī)参差    ┏(cēn)参差    ┏(tí)提醒   ┏(qí)骑马

差┫(chà)差不多  参┫(cān)参加   提┫       骑┫

 ┃(chāi)出差   ┗(shēn)人参   ┗(dī)提防   ┗(jì)铁骑

 ┗(chā)差别

3、词语解释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 洲 】水中的陆地 。

【君  子】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

【 逑 】配偶。

【 流 】寻求,择取。

【 悠 】思念。

【 辗 】转动。

【 乐 】使……快乐。

【蒹  葭】蒹,获;葭,芦苇。

【苍  苍】茂盛 的样子。

【伊  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溯  洄】逆流而上去寻找她。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 游 】流,指直游的水道。

【 湄 】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 跻 】登,上升。

【采  采】茂盛的样子。

【 右 】弯曲。

【 初 】刚刚开始。

【乱  花】指色彩缤纷的花朵。

【 迷 】使……迷乱。

【 才 】刚刚。

【行不足】游玩不够。

【 锁 】锁住,笼罩。

【一  番】一种。

【 聊 】聊且,姑且。

【 骑 】一人一马称一骑。

【倾  城】全城的人都出来了,形容随观者之众。

【胸胆尚开张】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

【 会 】定将。

【空  余】只剩下,只留下。

【悠  悠】闲静的样子。

【历  历】分明的样子。

【萋  萋】草盛的样子。

4、文学常识

(1)《黄鹤楼》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是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居士。

(3)《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________,号________居士,为________之一。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

___________。

(6)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抒写主人公愿意效法武将魏尚,戎边抗敌的渴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

(7)《蒹葭》:

诗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

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崔颢  唐  黄鹤楼  岳阳楼  鹳鹊楼  滕王阁 

(2)白居易  香山

(3)苏轼   东坡  唐宋八大家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二、课文学习

《关雎》

1、《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大都是贵族作品,只有小部分是民间歌谣;“颂”,都是贵族作品。

《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诗经》写法主要为“赋、比、兴”三种,三者的区别是: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朱熹《诗经集传》)“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2、题目解说

《关雎》在《诗经》中位于卷首,《毛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以为女子只有忠贞贤淑、含蓄克制,才能够配得上王侯。

因此,把这首诗放在《诗经》之首,以明教化。

现在一般认为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他篇章也是如此。

3、整体感知

(1) 文章结构图

       ┏ 好逑┓

雎鸠 ┓   ┃ 求之┃

   ┣窈窕淑女 ┫   ┣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感情

荇菜 ┛(起兴) ┃ 友之┃

         ┗ 乐之┛

(2)诗词赏析

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

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第二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

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

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不能自已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小伙子因苦恼而成梦,在幻想中得到了心上人,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于她,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

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是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但是他又能够自我排解这种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

正如孔子所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4、诗文翻译

对对双双的鱼鹰水鸟,

在那沙洲上呱呱啼叫。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

多情小伙要和她相好。

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

顺流水漂浮左右摇摆。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

醒来梦中都向她求爱。

向她求爱得不到回应,

日夜想念她坐卧不宁。

相思情长啊夜也长啊,

害得人好苦睡如翻饼。

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

两手不停地左右采摘。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

弹琴鼓瑟好让她喜爱。

长短不齐的水上荇菜,

两手不停地左右拉扯。

有位漂亮文静的姑娘,

敲钟打鼓好让她快乐。

《蒹葭》

1、题目解说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

可能是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表现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

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2、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图  

  ┏苍苍     ┏宛在水中央    ┓

蒹葭┫凄凄 → 起兴┫伊人 宛在水中坻 ┣爱悦

  ┗采采     ┗宛在水中沚    ┛

(2)诗词赏析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

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

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

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

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

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

3、诗文翻译

深秋的芦苇啊莽苍苍,

清晨的白露啊变成霜。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

她正在隔水的另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

道路啊阻碍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

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啊,

清晨的白露啊没晒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

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

道路啊阻碍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

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啊花灿灿,

清晨的白露啊没全干。

我心中日夜思念的人啊,

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

道路啊阻碍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

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黄鹤楼》

1、作者简介

崔颢(?

—754)唐诗人。

汴州(现在河南省开封市)人。

开元进士,官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

早期诗多写闺情,流于纤艳。

后历边塞,诗风变为雄浑奔放。

其《黄鹤楼》诗,相传为李白所倾服。

有《崔颢诗集》。

2、题目解说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混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3、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图

起 →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 →感慨仙人已去

转 →描写登楼所见

合 →抒发思乡之情

(2)诗词赏析

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颇有影响。

李白所做的《鹦鹉洲》《登金陵凤凰台》两诗都明显地摹学此诗。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据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辛文房《唐才子传》)历代论诗者对此诗交口称誉,如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沧浪诗话》)沈德潜以为“意象得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唐诗别裁》)都给此诗以高度评价。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描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起的乡愁。

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4、课文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

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县),曾官太子少傅。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

2、背景资料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或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3、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图

┏观景之所 → 孤山寺北贾亭西    ┓

┃     ┏水平云低        ┣ 对西湖赞美之情

┣所见之景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 

┃     ┗乱花迷人眼 浅草没马蹄 ┛

┗更胜之处 → 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诗词赏析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

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

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

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

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

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

诗贵含蓄。

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4、课文翻译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相见欢》

1、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

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宋兵破金陵,出降,后被毒死。

能诗文、音乐、书画。

尤以词著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中享乐生活,风格清丽。

后期则抒写对昔日生活的怀念,吟叹身世,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在题材与意境上也突破了晚唐五代词以写艳情为主的窠臼。

原有集,已散佚。

后人把他及其父(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2、背景介绍

选自《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煜,念yù。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3、整体感知

(1) 文章结构图

寂寞→离愁→在心头→抒发亡国哀思

(2)诗词赏析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

由“无言独上西楼”的描写,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

“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

”(俞平伯《读词偶得》)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

月如钩。

点明时间是夜晚。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点明季节是秋天。

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

“寂寞”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

“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

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

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

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上片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

孤独的身影融于凄清的景色中,寂寞哀愁之情一句更甚一句。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正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

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

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

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

别是一般〔一般:

一种〕滋味在心头。

这是一句不借助比喻的白描,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

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下片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

后人一般认为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人们往往联系李煜身经亡国之痛的遭遇来评析这首诗。

如“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下半阕,满腹离愁,无语可以形容,故朴直说出。

‘别是’句尤为沉痛,盖亡国君之滋味,实尽人世悲苦之滋味无可以比者,故曰‘别是一般’。

”“因不敢明抒己情,而托之闺人离思也。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

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这些评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这首词的内涵。

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诗人把抽象的难以言状的“离愁”,写得很形象,道出一种非常深切的人生感受。

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

结尾一句写离愁“别是一般滋味”,也是绝妙之笔。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即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这首词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

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

“剪不断,理还乱”,现在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

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感受。

4、课文翻译

默默无言独自走上西楼,(今晚的)月亮残缺如钩。

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

这如丝般千头万绪,但又割不断,理不顺的,就是离愁。

(这时的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悄然爬上心头。

《江城子.密州出猎》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

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舒宜等摘引他的某些诗句,说他诽谤新政,被捕入狱。

释出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哲宗元祐元年(1068)回京做了翰林学士等官。

不久,出任杭州等州知州。

绍圣元年(1094)因为“元祐党人”,先后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海南的琼州(海南岛人直至徽宗即位1100)年,才遇赦北归。

次年病于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在他历任地方官时,作过一些抢救河险,兴修水利,救济灾荒等有益于人民的事情。

苏轼的创作标志着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辨析说理,精到透辟,富有气势,后人有“韩潮苏海”之说。

他的诗歌,题材广阔,风格多样,意境深邃,富有情味。

他的词摆脱崎丽宛转之风,扩大了词的题材,沁人耳目,又不拘格律束缚,在词的发展史上创立了豪放一派。

有(苏东坡集)传世。

2、背景介绍

苏轼在宋代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整体感知

(1)文章结构图

出猎场面 → 气势盛大┓

           ┣ 报效国家壮志

报国之志 → 豪迈奔放┛

(2)诗词赏析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聊且要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这就在大幅度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冯唐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算差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