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兵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416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主任兵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班主任兵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班主任兵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班主任兵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班主任兵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主任兵法.docx

《班主任兵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主任兵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主任兵法.docx

班主任兵法

《班主任兵法》读后感 

作者:

卜方  来源:

  点击:

875  日期:

2008-04-02

前段时间,学校给每位班主任发了一本万玮著的《班主任兵法》。

当时的我正处于比较郁闷,心情烦躁的状态下。

由于班级出现了一些状况,使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我当时一直怀疑自己,是否我就只有这么多能耐?

是否班主任真的如此难当?

一种好奇心使我迫不及待地细细品读《班主任兵法》起来。

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班主任兵法》是一本教育反思集,是一位青年班主任的教育手记。

书中列举的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无不充满智慧,充满心与心的交流。

书中的一幕幕校园喜剧,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万玮老师的“斗智斗勇”,让我感到耳目一新,不禁感慨:

教育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

三十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万玮老师为我们演绎了多种角色,展示了新生代教师的风采:

一位剑法高超、临乱不惊的武术家、一位处事干练、善于应变的政治家、一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一位细致入微、举重若轻的心理学家。

一位经验丰富、智勇双全的智谋家……

我读过之后,感觉受益匪浅。

一个班主任,一个班的中心、灵魂,如何才能把学生管好、教好,培养好?

看来,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从树立自己的多重角色观做起,不断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我从书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第一:

要爱学生。

万老师在书中多次指出,他使用班主任兵法,并不是把学生看作敌人,而是以爱学生为前提的。

只有爱学生,才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想方设法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去影响学生,才会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当然所使用的招数也是为学生着想的。

反之,使用的招数可能就仅仅是为了整学生,只是为了目前能够镇住学生,而全然不顾使用这些招数会不会有副作用,会不会影响学生长远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二:

想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达到高的境界,就要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状况、心理状况等。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有充分、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学生知根知底,才能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窥见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我们的工作才有针对性,才可以有的放矢,才能选择有效的招数。

第三: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懂得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

如果不顾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盲目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只有遵循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去办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心想事成,才能使学生在我们的教导下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第四:

班主任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提高教育水平。

最重要的是多读书,在书海中与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等伟人进行对话,从中吸取精华,博取众长,增长智慧,把“大家”的东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另外,要经常进行教育反思,总结自己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失败中汲取成功的营养。

令我感觉收获最大的还有,我发觉自己太容易满足以前的一些太不起眼的成绩,以为第一年班主任做得还算顺手就停止不前,以为以前积累的一些经验完全可以应付所有的问题。

现在我才发现自己错了,我总是在凭感觉在处理班级事物,没有成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方法可用,平时缺乏观察,缺乏与学生的心灵交流,这些都是我急待改进的地方。

还好我平时也喜欢思考一些问题,没看《班主任兵法》之前我总是把想法闷在心里,不太高兴去交流(也没有机会),或者觉得这些问题每个班级都有,有些班级的班主任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又为何要去自寻烦恼?

现在我终于有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真的很感谢本书的作者,不过去实践时我肯定还会遇到困难,不过至少我的心态比以前好了。

我羡慕万玮老师,也渴望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天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踏雪无痕”的境界。

我会为之而努力奋斗的。

最后忘了说,我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处理目前班级的问题,有了很大些改观,使我又有信心了,我会继续跟进!

十二、手段与目的

  100多年前,西方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写下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名言。

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把孟获抓住之后却又放掉,有部下不理解,费了很大力气好不容易抓住叛军首领,为什么又轻易放掉他呢?

这便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

抓孟获不是目的,使南方部落心悦诚服永不叛乱才是目的。

诸葛亮的七擒六纵因此传为千古美谈,以至于几十年后,已经一百多岁的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南方部落的一位老人在谈到诸葛亮时,仍由衷地赞叹说:

聪明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孔明那样把任何事情处理地那样得当的,还没有遇到过。

  可是,许多职业军人就不管那么多了,他们要么只看到一城一池的得与失,要么只懂得能否杀人三千,斩首万余,而对国家为什么要运用战争这种手段,以及运用这种手段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却早就丢到了九霄云外。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被许多军人们奉为经典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兵家名言,就给战场指挥官以机动专行的权力而言,自然是真理,但将其推广之,变成许多将军使自己的行动脱离战争政治目的的制约的借口,可就谬之千里了。

以至到了后来,中国的旧军人的口头禅经常是“我是军人,不谈政治”。

用现在的目光看,这是错误的,也是极端狭隘与愚蠢的。

因为,政治是目的,战争只是手段,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

  今天,我们用军事思想来研究学生工作,也是符合手段为目的服务这种思想的。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是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是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在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况与几十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工作也更加复杂多变了,完全采用以前的那种“传统而高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可能不一定能完全收到效果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一些新的方法,借鉴一些其他方面的思想,比如说军事方法与军事思想,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呢?

  当然了,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正确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军事家孙武,就把政治因素的“道”,列为战争“五事”之首。

《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这样说: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即战争的政治目的,是否符合天理人心,是否是正义的。

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时,也首先要考虑的是,我们所教给学生的东西,我们所试图传递给学生的思想,是否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措施已经偏离了正确的目标。

我们批判应试教育,是因为应试本来只是一种手段,现在却被当成了最终目的,而真正的教学目的则被遗忘和忽略。

教师的头脑中只有分数,只有升学。

学生如此,家长如此,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虽然有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状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错误的目标暂时仍然会吸引千千万万的目光。

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

当目标不正确的时候,我们的努力越多,错误也就越大。

  教学的目标不正确,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教育的目标也同样有偏差。

在学校里所谓思想品德好的学生就是守纪律、听话的学生,那些整天调皮捣蛋闯祸不断的“问题学生”思想品德等第无疑是很差的。

但是我们老师常常惊讶地发现,从做人的角度来说,长大之后,仍然尊重老师,与老师亲热无间的反而更多是那些读书时思想品德“不好”的学生。

有时候,我们甚至光天化日之下教学生撒谎。

上级来检查工作,我们事先进行所谓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有时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教师开公开课,许多东西都是事先演练好的,学生只需配合教师“表演”就行了。

此时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变成了通过检查和获得领导的认可,即使与真正的教育目的相违背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时候,我们的目标也正确,可是缺乏有效的手段。

比如说,现在倡导素质教育,很多家长便一窝蜂地让小孩去学琴、学画、学艺术等等,全然不顾孩子的爱好和水平,这是因为我们对素质的理解有欠缺,素质不仅仅是钢琴十级或围棋两段,而是一种能力,一种独自应对世界,应对人生的能力;再比如说,我们要教学生有爱心,讲诚信,可是,我们却常常对学生痛加斥骂,毫无尊重和同情,自己当着学生的面经常不守诺言,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这是教师或家长本身素质有欠缺的表现,只会言教不能身教的教育岂有成功之理;还有,我们要想使学生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制定了许多的规章制度,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使学生经过多年学校教育离开校园之后,好的行为规范一点没有养成,最基本公民素养仍然很差,这是因为我们对教育的规律没有掌握,我们没有理解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是决定其行为的最重要原因,而并非别人的说教和限制。

  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有效果的手段就是好手段。

邓小平那句著名的“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原来是一句四川农谚,据说这句大实话是他的老搭档刘伯承过去在打仗时经常讲的。

昔日刘邓大军所向披靡,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了算数”。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篇》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意思是说,把根据敌情变化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谁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人都知道我战胜敌人的战法,然而弄不清我怎样因敌变化而灵活运用这些战法的,所以这样战胜敌人的方法是永不重复,适应各种敌情而至于无穷。

  孙子认为方法和手段应该像水一样,水随地势的高下而没有固定的流向,方法和手段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采用,我们说教无定法,也是这个道理。

但是,好的方法一定是有利于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的。

  有教师在做学生工作时,情绪失控,说了过头的话,便是迷失目标的一种表现。

要知道,最初,他是要教育学生认识错误的,可是,最终反而南辕北辙,为了发泄自己的怒火,而把教育学生的目标抛于脑后。

还有的教师心胸狭隘,对学生的一些损害自身利益的过失耿耿于怀,甚至和与学生斗气,更是不值得,有失教师身份。

  当学生犯了错误时,有教师便严厉地惩罚学生。

惩罚不断失去效果,于是惩罚的方式不断升级,到头来,惩罚成了目的,教师为惩罚而惩罚。

这样的惩罚不但不能产生效果,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反抗。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一下,便会知道,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惩罚只是其中一种手段,而并不是唯一手段。

如果用其他的手段也能达到目的的话,惩罚并不是必需的。

  惩罚实施不当常常会带有副作用,因此惩罚的技巧性是很高的。

常常有老师因为滥用惩罚不仅没解决问题并且使学生心灵受到伤害,于是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不许惩罚。

要问他为什么不许惩罚,他说不许惩罚就是不许惩罚!

不许惩罚竟成了目的!

可是,如果碰到只有必要的惩戒才能产生效果的场景,难道我们就必须守着“不许惩罚”的教条而眼看着我们的学生一错再错,然后从小错变成大错?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小孩和他的妈妈晚上去商场里购物,小孩子喜欢上了商场里的木马,一玩就是两个小时,并且玩上了瘾不肯下来,眼看商场要关门了,很多人进行劝说,小孩子平时被娇宠惯了,就是不依。

有人请来了商场里的心理专家,心理专家使用了很多招数,都没有效果。

这时,旁边围观的一个工人说,我来试试。

他跑到小孩子面前,把嘴巴凑到他耳边轻声说了一句话,奇怪的事发生了,小孩子马上撒手跳下木马,跑到他妈妈身边。

大家都很奇怪,问他对小孩子说了什么,那工人说,我就说了一句话:

你要再不下来,我就把你脖子拧断!

  我不知道我们那些从事教育工作尤其是一些从事教育领导工作的教条主义者看了这个故事有何感想。

为了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并不是不择手段,而是要“择”手段的,要选择那些恰当的有效果的手段,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我们一方面提倡尊重教育、理解教育,可是一方面又意识到学生心理承受力太弱,因而提倡挫折教育。

我们就常常在这样的困惑中徘徊。

教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绝对不是单纯地用是或否就能给出全部答案的。

我们常常矫枉过正,可是有时候又有点鄙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觉得那不能解决问题。

其实,冷静下来想一想,答案真的很简单,既没有那么多原则,也无须那么多顾忌,我只要牢记我的目标就行了。

首先要看准老鼠,其次选择那些能捉住老鼠的猫,最后还得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些猫能捉住老鼠,而那些猫不能。

  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终成大器。

我想当他功成名就之时,他应该感谢那几个小流氓,没有他们,说不定他这一生也就庸庸碌碌过去了。

我要是有未卜先知的功能,我就做韩信的老师,我当这个老师只需做一件事,就是雇用那几个小流氓,然后我就可以培养出一代名将。

 

 

十三、掌握时机

  作战是要讲究时机的。

一名好的指战员在战场上要不断地审时度势,势指形势,时也就是时机。

在双方力量相等的情况之下,战争的胜负往往可能在一刹那间决定。

而一旦错失战机,等待的可能就是失败的苦果。

  我们知道,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强弱也是相对的。

任何事物,单个来看,都有发生发展的过程,个人也是如此,人有生物钟,有智力、情感、体力的生理周期。

我们有时做一件事没做好,或失败了,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是错的,而是时机没有掌握好。

金鸡报晓本来挺好的,可是如果总是半夜鸡叫,结果反而不美。

时机和处理事情的度一样,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是很难掌握但是又必须修炼的两项本领。

  掌握时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争取时机。

有些时机是争取来的,特别是在和别人竞争时。

在战场上,兵贵神速,大家抢的就是时机。

拿破仑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如同物体的动量是质量与速度的乘积一样,军队的战斗力是兵力与速度的乘积。

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一役,就是和敌人赛跑,和时间赛跑,沿着大渡河的两岸,双方士兵在比赛,最终红军抢在敌援兵之前赶到泸定桥并立刻进行强攻。

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一役,而红军的速度更胜一筹。

  教师的教育工作有时也是要抢时机的。

比如说,初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特点,初一初二比较糊涂,乱七八糟事情也挺多,但到了初三,会一下子开始懂事了,学习也比以前认真很多。

但是当有些学生明白过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来不及了,他以前的基础太差,而马上就要面临中考,再想努力但时间已经不够了。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律,便会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没有幡然悔悟之前在学习上尽量能够跟上,不要拉下太多。

并且在初三来临之前很注意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在醒悟之后仍然有充足的时间把功课赶上。

  二、等待时机。

在战场上有时也是需要等待战机的,敌人来攻,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正盛,不能出战,等到再而衰,三而竭之时,敌人士气衰弱了,便是出战的好机会,可一战而胜。

这是《战国策·曹刿论战》一篇中的著名作战思想。

在伏击战中,时机也是很重要的,布好了一个口袋阵,等敌人来钻,前面的要先放过去,等到主力全部进了我方包围圈,再突然发动进攻,把口袋扎紧,毕其功于一役。

《烈火中永生》中的邱少云就是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敌人的燃烧弹点着了他埋伏的草丛,为了不暴露目标而被活活烧死。

等待时机是需要耐心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为了等待一个机会的到来,可能要花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机不成熟时只能等待。

在学生工作中,等待时机的例子太多了。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的话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说效果是不一样的。

教师苦口婆心地劝告不及学生自己去碰了一次壁,“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到学生自己吃到苦头之后,你再去劝告他便会听进去了,他知道你讲的是有道理的,是为他好并且是对他很重要的东西。

因此,教师要等待这样的机会出现,一旦有了这样的机会,便不要放过。

表扬学生也好,批评学生也好,也是有一个最佳时机的。

学生正骄傲的时候,不要表扬他,等到他信心失落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时候,教师的表扬就显得珍贵了;学生有情绪的时候,不要批评他,等到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再严厉的批评学生也能听进去。

在做后进生工作时,教师尤其要有耐心,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均衡的,平稳的,而是跳跃式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等待的就是量变到了一定程度,及时地使学生产生质的提高。

  三、利用时机。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有时候会突然产生一些本来不是机会的机会,高明的将领会随机应变,及时利用这些机会,创立战功。

三国时,曹操进犯赤壁,刘备与孙权联合起来抗击魏兵。

周瑜作为东吴的大都督,在善于利用时机上有独到之处。

比如,他少年时代的好友蒋干从江北来,本来是想当说客的,不想反被周瑜利用,成了他反间计的重要棋子,最终使曹操杀了蔡瑁张玧,去除了魏军善于水战的最重要的两位将领。

  在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每天也会有大量的事情发生,其中有些事情教师如果好好利用,便是非常好的教育的时机。

比如说运动会的比赛,全班都参与了,这便是一个很好的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时机,教师可以给运动员打气,组织女生拉拉队加油鼓劲,组织没有比赛任务的学生端茶送水,让他们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比赛完了之后要及时总结,及时鼓励和表彰,总之,教师如果充分动脑筋,把一些大家看似平常的事情做足文章,是会产生非常好的教育效果的。

  四、创造时机。

当有些工作很紧迫不能等待必须要解决,而又没有合适的时机时,只能创造时机了。

狼要吃羊,便找借口硬说处在下游的羊把上游的水弄脏了,这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比较原始的创造时机。

在古代战场中,双方主将在运动战中,经常会用一些计策来创造战机,比如说孙膑的“围魏救赵”之计,使得庞涓不得不回兵来救,魏国军队一旦被调动,便为齐军创造了战机,齐军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一带步下了埋伏,最终魏军全军覆没,庞涓饮恨身亡。

  中国人在创造时机上是很有特点的。

比如说中国人求人办事,很少像洋人“此来为某事”那样直截了当开题。

而是讲究迂回战术,有一种起承转伏的特点。

林语堂先生总结这类创造时机的谈话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是寒暄、评气候,双方极容易找共同点,可联络感情,不至于遭到抗拒;第二段是叙往事、追旧谊,这是一个深入的过程,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真的融洽;第三段是谈时事、发感慨,这一段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到了相见恨晚、两肋插刀的程度,于是,便可以陡然下笔,相机言事了;第四段,可客气起立,言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

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要做得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

  学生工作中的创造时机与之类似。

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在实施自己的目的之前要尽量创设对完成目标有利的条件。

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是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方法的,尤其是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而学生思想有顾虑或因其他种种原因不愿配合之时,教师不宜开门见山,而要闲聊一些别的话题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等到学生的戒备消除了,情绪缓和了,师生感情融洽了,再慢慢进入主题,或许会有好的效果。

在教学法中有一类叫做情境教学,其原理是努力创设适合教学目的的情境,学生在适当的情境中会很轻易的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时机紧迫要争取时机,时机未到要等待机会,有机会要利用机会,没有机会要创造机会。

这便是我们对待时机的态度。

  学生工作由于其特殊性,有一些时机是我们必须特别关注的。

教师的教育相当于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思想认识。

外因要想起到作用,就必须抓住内因出现变化的机会。

当学生的思想一直处在闭合的状态,对外界的作用便不会有什么响应,这时候的教育工作就会很困难,教师既吃力又没有效果;反之,在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时,外部的影响很容易产生作用,这就是教育的时机。

  学生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是好的教育的时机。

比如说学生进入起始年级的时候,面对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陌生的环境。

以初中预备班为例,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中学,从外部环境来说,是全新的,从内心来说,经历着从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这个时候,一些小小的外部力量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改变。

教师如果善于在起点班给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信心,学生往往会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会出现一个质的提高。

这样的机会不多,是必须等待的,当然了,也可以创造,古代的“孟母三迁”便是一个例子。

  每一个新学期的开始也是好的教育的时机,此时的学生总是踌躇满志的,经过暑假或寒假的长时间的休整,学校的生活还需要他们用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去适应。

新学期伊始,教师第一次进课堂,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学生特别专注?

教室特别安静?

好的老师是不会放过这一大好时机的。

这样的机会也是必须等待的,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的机会总是存在的,每个学期都有,通常在每个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是最佳教育时期,机会一旦来临时,我们就不能够错过。

因为一两个月之后,学生适应了学校生活,往往又会松散下来。

  当学校、班级里乃至社会上发生突发事件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时机。

比如说班级里发生不团结的现象,发展到打架的地步,教师此时因势利导,进行谦让精神与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或其他一些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刻地认识,这样的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实效。

这种机会虽然不可预见,但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生活,每天发生的事情有很多,教师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总能够利用其中的一些事情作为教育的时机,甚至可以把一些坏事变成好事。

  学生个人犯错误、受到挫折或取得成功之时,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

列宁小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并且撒了谎,最终在姑姑的帮助下,他承认了错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小孩子犯错误时,通常喜欢撒谎,因为他们怕说出实情会受到惩罚。

犯了错的学生其心理活动是复杂而剧烈的,表现出心事重重的样子,有经验的教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受到挫折或取得成功时的学生,同样也是面临着心理上的巨大波动,这时教师所产生的教育给学生的印象将会是十分深刻的,教师对受到挫折的学生进行鼓励,帮助他分析失败原因,对取得成功的学生进行赞美,并肯定他取得成功所作出的努力,不仅可以使师生间的感情更加融洽,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也要比平时显著的多。

  学生的成长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常常有成功、有失败,有高潮、有低潮。

在学生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候,教育的时机也就凸显得最明显。

当时机出现时,平庸的教师可能会火冒三丈,或者牢骚满腹;而高明的教师则是高瞻远瞩,胸有成竹。

正确把握教育的时机,是我们教师必须修炼的一项内功。

            

                

班主任兵法之赏罚篇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

“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其中说到赏罚是否分明是一支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历来治军严谨的将领都是非常强调奖赏与处罚的。

正所谓军令如山,军中无戏言。

三国时,马谡失了街亭,酿成蜀军惨败,诸葛亮终于挥泪斩马谡。

事实上,同情马谡的人很多,为马谡求情的人也很多。

而且,从全局的角度来说,马谡还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诸葛亮平定南方部落七擒六纵攻心为上的建议就是马谡提出来的,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严重缺乏,姜维独木难支,如果留下马谡或许有用。

但是,诸葛亮最终一意孤行,没有采纳众人的意见。

今天,我们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马谡到底该不该杀呢?

从治军的角度来说,答案只有一个。

杀,没有办法。

  你只看到了很多人为马谡求情这一面。

若是放过了马谡,他日再有将领玩忽职守,导致全军惨败,折损大将与士兵无数,你是诸葛亮,你该怎么办?

有了先例,便无法下不为例了。

马谡不杀,军纪即乱,此时你再要对别人严格要求,根本就不行了。

军纪一乱,部队的战斗力就下降,战斗力一下降,就要打败仗,打败仗可是要付出许多士卒甚至将领的生命的代价的。

是马谡一个人的生命重要,还是全军将士的生命重要,诸葛亮是一清二楚的。

所以,很抱歉,我非杀你不可,但是,你死之后,你的家人我一定好好照顾,你的尸身我要厚葬。

当然,街亭之败,我也有错,我自贬三级,以谢全军。

所以,马谡虽然不想死,至死也没有什么怨言。

  军队里的事情讲起来是惊心动魄的。

为什么呢?

因为将领是要让他的部下上战场的。

而上战场就意味着有送命的可能。

蝼蚁尚且偷生,岂能白白送死?

所以,没有外在的强有力的约束,军队是根本没有办法打仗的。

战国军事家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