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3758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议论文阅读10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7年湖北省议论文阅读10篇

健康阅读势在必行

①唯有书香能致远。

健康阅读可以熏陶我们的心灵,可以涵养我们的气质和自信,进而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我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今,全民阅读工程也被列入“十三五”文化重大工程之一。

②然而,数字化时代,阅读陷入了令人尴尬的境地。

③随着数字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的阅读的数量的确远高于过去,但阅读的质量正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6年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

一位网友这样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

“我一度沉迷于手机阅读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还包含许多冷门,无厘头……我整天抱着手机,乐此不疲,浪费时间而不自觉,有时一直熬到大半夜。

”这种阅读就是一种碎片化浅阅读。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好像吸收了很多信息,其实更多的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失去了自我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可能。

”当下流行的碎片化浅阅读,追求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使人形成了一种惰性化的依赖,加剧了社会浮躁。

④而健康的阅读应该是形与神,心与思的对话。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

“阅读能够使人充实,明理,智慧是一个人成长的阶梯。

阅读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发育文明,传承的重要途径。

⑤那么,在碎片化浅阅读风行的当下,该如何重塑健康的阅读呢?

⑥首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

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我们知识结构凌乱、松散,坚持整本书阅读能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更完整、更优质,可以提升我们的阅读质量和思维水平。

其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

蜜蜂采蜜,要采花蕊中最精华的部位,读书也同理。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是一个时代人类思想的精华。

最后,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学校和社区要积极开展读书交流会,图书展览,经典诵读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为老百姓,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搭建阅读的平台,营造阅读的氛围。

⑦我们相信当深入阅读,经典阅读得到落实,全民阅读得以实现。

我们的阅读会出现更加健康的局面,到那时,阅读也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一种自觉。

(根据李志雄《重构我们的阅读生态》改编)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即标题:

现康阅读势在必行。

B.本文第①段回答了健康阅读“是什么”的问题。

C.本文第③段,从现实层面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健康阅读的问题。

D.本文第⑥段回答了健康阅读如何进行的问题。

16.文中第③段网友的话和余秋雨的话分别是为了说明什么?

(4分)

答:

            

17.对于健康阅读。

作者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分条概括。

(4分)

答: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各概括一条阅读建议。

(4分)

材料一:

英国作家罗斯金说:

“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

答:

                

材料二:

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说:

“为试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

答:

              

 

【参考答案】

15.B

16.

(1)网友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特征和表现。

(2)余秋雨的话是为了说明碎片化浅阅读的危害。

17.建议有:

①提倡整本书阅读.②无论是数字化阅读,还是纸质图书阅读,都可以从经典开始.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18.

(1)①多阅读对自己有价值的书籍。

(2)多阅读对社会有价值的书籍。

(2017湖北黄石)

语文学习要下苦功夫

1任何学问都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学习语文,同样非下苦功夫不可。

②俗话说:

“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量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因此,语文学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单靠按部就班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③鲁迅在学生就坚持做读书笔记,写日记,手熟笔巧,为我们留下了大约1000万字的宝贵财富,从而成为文学大师,一代风范。

④马克思精心研读文学名著,谙熟莎士比亚作品的词句、风格,并能背诵海涅、歌德的许多诗句,因此讲话、写作便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⑤毛主席求学时,每读一本书总是开动脑筋,细推深究,圈点批注。

因此他的文章常有真知灼见,而被同学们传诵。

⑥至今“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类的写作佳话,更不胜枚举。

⑦显然,大凡善于运用语文工具的人,无不经过一番苦苦磨练。

谁怕下苦功,谁就学不好语文。

⑧所谓下苦功,就是要乐于“自找苦吃”。

一要苦阅读,博览群书,早读夜诵。

二要苦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甲】。

三要苦思考。

摄取生活素材,识别书中的真伪优劣,消化语文老师讲解的知识,都得苦思熟虑。

末了,还要苦修改,【乙】。

基础差的,不要自暴自弃;基础好的,更应精益求精。

总之,要掌握语文知识就得苦学,也就是要苦读、苦练、苦思、苦改。

当然,“苦学”决非“蛮学”,必须讲究科学方法,探求语文的规律才行。

⑨谁不想让自己的语文学习园地里硕果满枝呢?

那就让我们铭记毛主席的教诲吧: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非下苦功不可。

18.下面两句话是从文中【甲】、【乙】两处摘出来的,如果要归还原处,【甲】处应填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

(2分)

A.抱着"新诗千改姑心安"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作文和练习。

B.齐白石作画,“不叫一日闲过”,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9.文章第⑥段在论证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文章结尾引用毛主席的教诲,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分

 

【参考答案】

18.【甲】处填B句,【乙】处填A句。

(2分)

19.从点到面,使论据从个体变为群体,增强了论证力度。

(2分)

20.内容上重申了论点,结构上呼应了开头。

(2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方法及作用。

本小题考查的是议论文中常见的引证法的作用。

应是:

呼应开头,强化了论点,有很强的感染力。

【考点定位】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湖北黄冈)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

《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

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

(据2月20日《新京报》)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的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

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

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

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

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

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

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

(选自2017年2月21日《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答:

             

19.第⑦段中加点字“这”指什么?

(2分) 

答: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3分)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

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

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

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

【参考答案】

17.(2分)《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18. (2分)对比论证。

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意近即可)

19. (2分)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意近即可)

20. (3分)C

(2017湖北随州)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

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

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

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

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

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

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

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

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

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

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

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

内敛,低调,温和,谦逊。

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

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

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

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

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

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

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

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

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

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

马德,有删改)

19.(2分)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20.(3分)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21.(2分)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22.(3分)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3.(2分)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的自己。

【参考答案】

19.示例:

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

(答题要领:

抓住关键词“从不”,形神兼备即可)

20.示例一:

“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

示例二:

“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向看淡一切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

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

(答题要领:

从“盛下”和“放下”两个角度作答,语意相近即可)

21.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22.第③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

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

(评分标准:

答出“承上启下”或“过渡”得2分,加上恰当分析再得1分,共3分)

23.示例一:

①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

示例二:

①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

示例三:

①安静时是一个温和、谦逊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虚荣、丑陋的自己。

(评分标准:

答对一小题得1分,共2分)

(2017湖北荆州)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

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为什么读书?

读什么书?

怎样读书?

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

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

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

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

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

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

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

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

“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

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

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

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

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

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

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

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

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 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文/杨平,有删改)

5.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6.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读书的“体”指的是获得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体悟。

B.从“体”的层面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是认可的。

C.不断追寻读书的“体”,就可能逐步达到“从心所欲”的境界。

D.“好读书”就是从“体”的层面专心读书,只关注书本身的内容。

7.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读书的“体”与“用”从不同方面回答了“为什么读书”这一问题。

B.读书的“用”就是读书的“体”外化而生成的实用功能。

C.读书的“体”与“用”的差别就是读书有用与无用的差别。

D.对读书的“体”与“用”的不同追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追求。

(2017湖北武汉)

人生需要“顶住”

李勤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

”“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

”“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

“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

“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

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

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

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XX”“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

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

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

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

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

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

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

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

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

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

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

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

”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文章以中国女排的事迹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分)

16.“顶住”是作者崇尚的一种精神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怎样才算具备了“顶住”这种精神品质。

(3分)

17.请为第④段“‘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分)

18.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分)

 

【参考答案】

15、(2分)引出本文中心论点“人生需要‘顶住’”;充当一个事例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评分说明:

每个要点1分,意近即可。

16、(3分)要执着,坚持不懈;要有毅力,坚忍不拔;要有定力,坚定不移。

评分说明:

每点1分,直接用原句回答亦可。

17、(3分)示例: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评分说明:

所补充事例符合观点即可。

若直接回答原文中的事例,不给分。

18、(3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

作用:

通过列举红军长征、马克思写《资本论》两个例子,有力地论证了“‘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这一分论点。

(有力论证了“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亦可)

(2017湖北恩施)

“颜值”是当前社会热词,人们关注和重视外貌,喜欢用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颜值”。

甚至有不少毕业生因为即将面试而走进整形医院,希望通过整容为面试吃一颗“定心丸”。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拥有让人赏心悦目的容颜,确实更容易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增加一份竞争的筹码。

但是,任何整容手段都会有风险,美貌也有保质期,稍有不慎,美容不成反毁容;更何况,再美的容貌也有老去的一天。

一个人一生最可靠的颜值并不是皮相上的外在中美,而是因奋斗产生的内在之美,比如丰富的知识,美好的性情,出众的气质等。

奋斗增添丰富的知识,奋斗的人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增长自身才干,能够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这才是美的源泉,与其冒着巨大风险在动刀,不如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读书、思考、实践。

奋斗塑造美好的性情。

奋斗的人,最开心,俗话说“相由心生”,内在善良温暖的人必然眉眼柔和,内心坚定乐观的人必然经常喜在眉梢,而内心忧郁自寻烦恼的人往往愁眉苦脸。

你也许怒能决定五官的组合,但能决定五官组合而成的表情;你也许无法决定五官的形状,却可以决定五官呈现的柔和度。

奋斗形成出众的气质。

中国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高尔基也说过,“学问改变气质”。

对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