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705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docx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开题报告

(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等)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大城小学水生荣

一、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在世界教育大变革态势下必须建立和形成一种基于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发现学习(合作、问题、实践、探究、个性、对话和网络)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国内外研究现状是改变了原有的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多元化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既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核心任务和成败的关键,又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国内外教育理论界与教育实践界长期以来重点研究的课题。

在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虽然探索出了一些多元化的学习新形式,但过于强调合作形式,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忽视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等,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开发和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是新生事物。

因此,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其内涵了解不够,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

构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过去,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但却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心,怕探究性学习影响了主课的学习。

(2)现在有些学校,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圆心,教师把前人咀嚼过的东西反复体会、揣摩,然后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是照章全收,不用头脑,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继承性,没有创造性,但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恰恰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这正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3)一是教师对探究性学习了解不多,认为是一件很高深、很复杂的事情,自己都不会,怎么指导学生;二是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学生都是二流三流的,与重点班的学生相比,学生没有这个能力;三是认为没有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如足够规模的图书馆、阅览室、联网电脑,更主要的是没有时间。

(4)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①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隔断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使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失去了实践和应用的价值。

②割裂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缺乏不同学科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阻碍了学生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能力的发展。

③语文教学中明显出现“四多四少”:

老师讲解多,学生主动活动少;学生一味接受老师观点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现象少;书面习题、机械抄写练习多,观察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少;读教科书多,阅读课外书籍少。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这些弊端,针对目前还没有小学教学第一线的语文多元化学习方式这方面的研究和具体实践的现状,我们提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教学研究。

我们之所以立题进行研究,原因是:

1.国家政策指向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这次课程改革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次学习方式的革命。

新课标致力于师生关系的转化,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促使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开发者和创造者,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气氛,让学生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中,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个性的发展,实现全面教育。

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方式的革新。

辽宁、吉林两省还提出,在修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两段时,应增添“使之与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提法。

云南、辽宁同时建议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和策略写入课程标准,进行具体的描述或附相关案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特点之一是大力突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同时专列“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且对不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提出了不同要求,并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中进行了专项说明。

这一切都表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发展中的特有功能。

由此可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我们采用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3.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由于我们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发展的问题的重视是不够的。

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由此可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发展。

4.语文教育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纲要》旨在倡导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

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

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这一次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符合语文教改的趋势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而“语文综合性学习”又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有区别,它应该具备语文学科的特点,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完全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

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等认知心理学家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建构知识的过程。

强调教学应该创设一种鼓励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的情境,提高多元化的信息源和基于真实情况的学习经验。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积极的、主动的、合作的,并逐渐达到自我控制的学习过程。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4、主体教育理论:

教学是“沟通”和“合作”的活动,未来的教学模式将从“人(教师)——人(学生)”系统转变为“人(学生)——应答性学习环境”系统。

这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型的教学环境。

(钟启泉教授的《对话与文本:

教学规范的转型》)

1、新课程理念:

在语文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

2、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教授主编得《教学设计》)。

3、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设计:

即在《语文课程标准》思想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实施原则和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分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实际,分析教学环境与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包括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组织形成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用等)实施教学评价、编写教学计划等一系列的具体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及其坚实和科学的,所包含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强调认识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学生多元化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同时也能有效的提高广大教师教科研水平,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推进学校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践意义:

我校作为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操作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形式、缺实效的现象。

结合我校的实际,进一步研究“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够促进我校老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平台,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构建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标准的主体性教学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

就是要完全排除对学生的强制手段,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发展合作意识,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少年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同完成任务的目标性。

根据我校教学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展《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

将这一课题研究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多元化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问题的主动探索、交流和体验,让学生各自发现,最终达到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1)结合校本实际,运用“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验证。

(2)构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

2.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课题研究的重点

(1)结合校本实际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实践的研究。

(2)运用“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验证。

(3)构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难点

(1)结合校本实际,学生多元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构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2009年4月—2009年5月,课题申报及前期准备工作,组织者为水生荣。

2.2009年5月—2009年10月,阶段成果名称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接受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实践的研究》,取得的成果形式是发表论文,责任人是水生荣。

3.2009年10月—2010年5月。

阶段成果名称是《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的探究》,取得的成果形式是发表论文,承担人是张程和刘芳玲。

4.2010年5月—2010年10月,阶段成果名称是《运用“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中的实践验证》,取得的成果形式是发表论文,负责人是刘学昌和刘佩琴。

5.2010年5月—2010年10月,阶段成果名称是《学生多元化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取得的成果形式是发表论文,负责人是王芙蓉和王莲花。

6.2010年4月—2010年10月,阶段成果名称是《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的研究报告》,取得的成果形式是研究报告,负责人是水生荣。

六、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1.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成果名称是《构建“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最终成果形式是论文和研究报告,最终成果负责人水生荣课题组成员是张程、刘芳玲、刘学昌、王莲花、刘佩琴、王芙蓉。

2.2009年4月—2010年10月,成果名称是《学生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应用研究报告》,最终成果承担人水生荣。

总而言之,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育注重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个体的价值观念,导致产生了人要服从于社会、人要适应教育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了仅仅为社会发展而专门服务的手段,受教育者成了被动的数学训练工具,数学课堂十分沉闷。

新课程改革给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它强调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通过师生、生生、师生和教材的沟通与碰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内在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一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

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催化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头脑反应灵活,思维敏捷,能发挥学生的潜能。

反之,在沉闷、紧张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会受到压抑,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焦虑情绪,引起思维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其次,教师要创设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氛围,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异想天开的问题,也应该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说的一面,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不唯纲,不唯本,要鼓励孩子有创新。

最后,教师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爱心献给学生,把自信送给学生。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2、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爱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敢于提出新奇的问题。

应该用他们能理解、感兴趣的话告诉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

其次,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问题的答案;再次,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例如:

“你的想法真妙!

”,“你真棒!

”,“谁还有更妙的方法?

”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地主动发展。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提出难倒老师和同学的问题。

只有“思”才能激发探究的欲望。

例如:

小学数学第六册中有这样一道综合应用题:

公园出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10张以上团体票者每张再优惠3元,问某单位208人去公园活动,按以上规定买票,最少应付多少元?

有学生的解法是这样的:

208人当中其中200人可买20张团体票,8人可买一张团体票,所以(30-3)×20+27=567(元)。

但其中又有一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

后面的8个同学不到10人,售票员会把票卖给他们吗?

如果卖的话,岂不违反规定。

所以,我认为应该这样解:

20×(30-3)+5×8=580(元)。

两种理解各踞一半,同学们都争得面红耳赤,难分难解,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二、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确保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需要一定的探究空间和时间作保证,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究空间。

1、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以自主探究的活动。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叉开大小的关系以及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系列的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个难点,教师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重组教材,进行了合理地设计。

在初步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基础上,问学生:

你还想知道有关角的哪些知识?

学生纷纷说,我想知道角有大小吗?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角有什么用处?

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作了摘录,之后,教师大胆地把所有的问题抛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

学生用活动角证明了角有大小之后,师接着问“既然角有大小,那么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这时,教师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讨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

讨论结束,让学生派代表上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后,师追问,角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

让学生继续证明并完善前面的观点。

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演示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重合法和度量法。

通过精心设计,把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们设计了两次操作活动。

第一次,给每一组同学提供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动手把它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并且记录图形的长和宽,学生通过摆一摆、看一看,发现了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第二次操作活动,让学生把刚才的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让学生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操作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2、开放数学课堂,拓展教学时空。

(1)课前开放,了解信息。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只是把教科书看作唯一的教学资源、,还要求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各种有用的教学资源。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新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学新知之前,我让学生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带着收获进课堂,带着经验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

在《年月日》这一课中,我让学生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有的学生找到了有关年的故事、有的同学找到了有关年历的知识,还有的同学找到各月的记忆方法等等,让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通过课前的收集,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他们在课堂中很投入,很专注,思维也很活跃。

课前的资料调查为学生课中的探索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能源,在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是个主角,自己分析、处理信息。

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2)课上开放,交流信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

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有时可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师生双方共同成为信息的输出者和接受者。

有时可进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这时信息的输出和接受是多向的。

有时教师以学生身份与学生共同探究,全体学习者之间相互作用,实现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

在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可一改以往的计算教学模式,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给学生任何暗示,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自己去探索计算方法,并让他们充当“小老师”上台讲一讲计算过程,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出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上台讲一讲计算过程,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出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在组内开展互帮互助的活动,让学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多元化。

三、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让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操作、尝试、观察、想象、交流、讨论、质疑等探索活动,让它们相互贯通地体现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真正实现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1、加强动手实践,培养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做中学,开放学生的双手。

”让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并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

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能启迪大脑思维,对所学过的知识理解更深刻。

(1)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

离开了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的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

研究表明:

小学生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实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

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比如教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时,对于这些长度单位,三年级学生是不清晰的,并且容易与旧知识厘米、米产生混淆。

因此,从学生之间比高矮等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书本的厚度、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课桌的高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等。

通过实际的操作,感知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以及这些长度单位的实际运用。

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在充分操作过程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抽象或清晰的概念,再比如重量单位(克、千克、吨的认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