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660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亳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28分)

1.(6分)(2020高二上·北海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近,中华有声历史资料数字化工程惹上了官司。

有人批评其质量堪忧,有人质疑其在数字化过程中,将一些珍贵的原声母带交给日本公司,使这些母版文物有可能被盗录和损毁。

谁是谁非,当事人各执一词。

然而此次事件,使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得以进入公众视野。

保护音像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集体记忆,通过数字化方式保存我国珍贵的音像档案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其获得永久性保存后,如何才能变成活的文化?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双重悖论。

第一重悖论,在全球化时代,大众流行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掘墓人。

同时,全球化时代又呼唤传统文化的复兴。

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用“全球通用”的审美标准席卷全球,鲸吞蚕食各国各地区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迅速消弭多样性、异质化的地方性文化。

这种全球趋同化的大众流行文化浪潮,使得很多非西方社会的民族和人群,愈益面临失去独特文化身份的危险。

只有接续传统文化的根脉,复兴传统文化资源,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站稳脚跟,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第二重悖论,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

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

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其他领城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这种蕴藏着强烈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和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对于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一定要跳出“死文化”的陈旧观念,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活标本、木乃伊。

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借助大众流行文化巨大的承载力和传播力,使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态,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大众文化趣味、艺术审美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再度复兴和繁荣。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球化时代的审美标准使很多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

B.不只是传统戏剧,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也面临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严重威胁。

C.信息化、数字化对传统文化来说是把双刃剑,既对其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机会。

D.文章最后一段用“木乃伊”比喻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得永存,却脱离大众而失去生命力的传统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程所遇到的问题,引出“活化传统文化”这一核心问题。

B.文章以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好莱坞热映为例,论证了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可能性。

C.文章主要论述传统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双重悖论,作者认为挑战大于机遇,分析有辩证性。

D.文章提出问题后,着重从全球化与科技手段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它让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扎根并获得文化身份和价值情感认同。

B.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在信息和交通愈发便捷的全球化时代,必将遭遇淘汰。

C.将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保存意义重大,而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活的文化也是关键问题。

D.如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传统文化,并借助技术的力量,就能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

2.(10分)(2018高一上·长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

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

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

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

《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

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

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

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

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

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

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

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

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

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

朱自清说:

“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

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学府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

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

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

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

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

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

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他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

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

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

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

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

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

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

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

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

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

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

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

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

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

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

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

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

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

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

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

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

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

“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

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

“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

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志哀。

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购买的或给予的。

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亲自验证,还专门写文章。

B.朱自清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C.朱自清教学认真,做事原则性强。

他的选修课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D.文中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还引用了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这些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直接突出传主的不凡形象及其高尚的人格与气节。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至今仍为这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知名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势低头,可见其“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节操。

(3)文章题目是“朱自清:

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

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12分)(2019高一下·包头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美丽乡村

芦芙荭

那天早上,他刚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

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

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你得给我们帮帮忙。

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

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

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

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

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

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

缺人?

他有些不明白。

是的。

你的老家你知道。

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

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是老人。

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

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

别给我说难。

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

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

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还都装着那个村子。

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

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

事情总算定了下来。

竟然还有一个意外之喜。

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

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

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

为了还原生活,他还特意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

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

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

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

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

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

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

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

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

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

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在外打拼还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呀。

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

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

那里停着他们开回来的车。

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

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

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

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

(选自2016年第23期《小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自然段文字属于倒叙,既交代“他”老家的地理位置和村子的概貌,又呼应标题与开头,自然引出下文的故事。

B.“他”和村民听说电视台要到自己家乡拍摄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都很兴奋,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村子。

C.“他”家乡村民的艺术素质都较高,不要导演的任何指导就使得电视片拍得异常顺利,赢得总导演的啧啧称赞。

D.作品有意模糊美丽乡村的具体特点,淡化讲故事的技巧,模糊人物身份、肖像和姓名,旨在突出故事的典型性。

(2)小说三处写到“雪”(见文中画线句),各自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3)“美丽乡村”的村民为何“不能在村里过一个年”?

这一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4.(11分)(2016高一上·南昌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一下小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

“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

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

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

”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

“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

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

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齐王曰:

“善。

”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

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

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

“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

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

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冯驩结辔下拜。

孟尝君下车接之,曰:

“先生为客谢乎?

”冯驩曰:

“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

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尝君曰:

“愚不知所谓也。

”曰: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

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

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

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愿君遇客如故。

”孟尝君再拜曰:

“敬从命矣。

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

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

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

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

白白地    

(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

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

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

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原文。

①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8分)

5.(8分)(2017高二下·邯郸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

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

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C.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D.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E.“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故人”老朋友;“早晚”随时、每日之意。

实写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我,即使道远雪阻,也一定会寄赠我江南一枝早梅。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四、默写(共1题;共5分)

6.(5分)(2019·济宁模拟)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________”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2)《离骚》中表现诗人“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相安)”想法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共3题;共6分)

7.(2分)下列句中划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B.为了富国强兵,王安石舍家忘身,殚精竭虑地推行新法;宋神宗宵衣旰食地谋划改革。

C.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D.对于消防工作,我们一定要曲突徙薪,切不可事到临头才手忙脚乱,导致灾祸的发生。

8.(2分)(2019高三下·河西模拟)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如今,支付短信验证码、短信余额提醒等都与用户绑定的联系电话相连,手机成了银行和支付机构验证个人身份和保护个人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

B.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他竟然当场勃然大怒,十分无礼地出言不逊,狠狠地损了我们一顿。

D.仪式感是闪烁在人性河道上的灯塔,它总是以它的精神内涵照彻混沌,点拨人心;人类的卑微和伟大,常常是通过仪式才得以凸显出来的。

9.(2分)(2017·葫芦岛模拟)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一部电影,主人公被变小了,跟跳蚤差不多大,①  世界对他来说充满了危险,②________蚂蚁看起来都像是凶恶的大怪兽。

在自家后院的草丛中,他所度过的一天,就像是一次野蛮丛林的疯狂历险。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说“今天我见到一只毛毛虫,它的表情太可笑了”。

③   在真实的世界里,昆虫的个头④  是太小了。

⑤  在昆虫摄影发烧友的镜头里,小昆虫们⑥    露出了各种神奇的表情……

A

所以

 /

如果

确实

可是

终于

B

于是

如果

确实

因为

于是

C

于是

因为

实在

可是

终于

D

所以

 /

因为

实在

因为

于是

A.A    

B.B    

C.C    

D.D    

六、语言表达(共2题;共10分)

10.(5分)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

字数不超过30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

“小心,小心!

”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

“小心,小心!

”徒弟问:

“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     

师父回答:

11.(5分)(2020高二上·梅河口期末)下面是电弧炉控制系统的流程图。

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七、材料作文(共1题;共5分)

12.(5分)(2016·青羊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2月16日,吉林省长春市某烧烤店老板张金彪主动致电某媒体,讲述了他8年来用开烧烤店利润捐资助学近20万元和被评为“长春好人”等事情,还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他已经转让出去两个大型烧烤店,但他表示捐资助学绝不会停。

他希望媒体能够报道他的事迹,“表扬表扬”他;同时他申明“求表扬”不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要通过表扬来让更多人知道他,感染其他人也去做好事。

张金彪“求表扬”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不少网友为其点赞,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