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386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docx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

山情•海韵•边风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

(讨论稿)

 

防城港市博物馆

2011年4月

《山情•海韵•边风——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

内容设计方案

(讨论稿)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本陈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坚持把学术性、知识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力求图出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突出防城港市文物征集和科学研究的成果,为观众解读防城港市各民族世代的民族政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最直接的实物资料,注重介绍文物的征集来源、文化形成背景等信息,注重再现传统生产生活民俗和民间工艺流程,从不同侧面反映防城港市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面貌。

注重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震撼力和视听效果,注重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防城港民族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特别是理解防城港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相互融合的重要史实,增强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向心力。

陈列力图体现防城港各族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对于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说明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防城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彰显防城港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不断激发全社会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内容设计思路和框架结构

本陈列以展示防城港市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以防城港民族民俗文化主次递进为主线,通过文物和其他资料反映防城港民族民俗文化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突出表现以壮、汉、瑶、京等民族为主体的防城港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创造、传承过程及其特点,突出表现防城港民族民俗文化的创新性、包容性、开放性、延续性。

注重内容的经典性、系统性和生动性,把专业性和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

为了突出主题,准确把握主线,本陈列采用“专题单元陈列”的结构,以民族类别划分,设置四个专题,每个专题下有不同的单元内容,在结构上既有民俗文化的纵向关联,又有族群主题的横向铺陈。

内容结构上,主要包括前言、“土生土民——壮族”、“拓垦南疆——汉族”、“大山之子——瑶族”、“京海琴韵——京族”等四个专题,在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主次递进脉络这个主线的统领下,各专题在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呼应,既能使观众了解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的概况,又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各自需求。

三、陈列的形式设计要求

陈列的空间采用半封闭式空间结构,陈列展厅面积约1500平方米。

陈列形式要有强烈的民族感。

各单元陈列,以文物和照片陈列为主,同时适当运用声、光、电技术,以场景、模型、灯箱、喷绘技术等,立体、生动地展现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的概貌。

四、陈列品数据统计

i.实物:

199件

ii.照片:

177张(组)

iii.图:

13幅

iv.文字说明:

35处

v.模型:

24个

vi.场景:

5个

vii.LED大屏幕:

6个

 

山情•海韵•边风

—防城港市民族民俗文化陈列

 

前言……………………………………………………………………………………5

第一部分土生土民——壮族………………………………………………………8

第一单元干栏居家………………………………………………………………9第二单元山歌悠扬………………………………………………………………12第二部分拓垦南疆——汉族……………………………………………………14第一单元亦客亦主……………………………………………………………14第二单元逐水而居……………………………………………………………19第三部分大山之子——瑶族……………………………………………………21第一单元五彩花衣………………………………………………………………21第二单元福伴一生………………………………………………………………22第三单元喜乐年华………………………………………………………………24第四部分京海琴韵——京族……………………………………………………26第一单元赶海人家………………………………………………………………27第二单元娱神娱人………………………………………………………………33

结束语………………………………………………………………………………34

 

前言

防城港市位于我国大陆海岸线西南端,物产丰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

她浅隐于山海之间,雄居于中越边关,自古享有“边陲明珠”、“茴桂之乡”的美誉。

苍茫广袤、峰峦叠嶂的十万大山,是防城港市瑶族人民的家园。

每年瑶家传统节日到来之时,整个瑶族村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瑶胞们穿上五彩斑斓的节日盛装,一边唱起瑶族山歌,一边跳起长鼓舞,既是在山歌传情,亦是在歌唱幸福美好生活。

棕椰婆娑、风光旖旎的京族三岛,京族民俗活动极具海洋韵味:

传统哈节、拉大网、高跷捕鱼、京族独弦琴演奏……海味美食让人大饱口福,京族歌舞民俗多姿多彩,体现了京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雄跨在东兴北仑河上的中越大桥,方便了日常边贸往来的两岸市民,也架起了一座连接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之桥。

岁月如梭,它亲历了声势浩大、每年一届的中越青年界河对歌联欢活动,也见证了两国人民之间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的友谊。

寒来暑往,它迎来了无数兴致勃勃游边关的四方宾朋,也送走了多少恋恋不舍把家还的中外旅客!

 

1.地图1:

防城港市行政区域

2.地图2:

防城港市区域位置示意图(要求醒目标出防城港市在北部湾、南海、华南、西南及东南亚等板块中的位置)

3.防城港市行政区域数据一览表

陆地面积(平方公里)

6,181

海域面积(平方公里)

40,000

海岸线(公里)

584

陆地国界线(公里)

230

4.图版:

防城港市各民族分布示意图(附文字说明如下)

防城港市总面积6181平方公里,辖港口区、防城区、上思县和东兴市(县级市)。

2010年,全市人口近90万,汉族人口43.51万人。

少数民族人口占48.1%,其中壮族34.5万人,占总人口的40.8%;瑶族4万人,占总人口的4.7%;京族2.2万人,占总人口的2.6%。

5.照:

十万大山风景(以干栏房屋为背景,十万大山为远景,人们的日常生活

景为近景,营造一种“身在大山中,人们生活宁静祥和”的感觉,其他照烘托、点缀。

)(后附的十万大山的民间传说不上板面,可作讲解员解说词)

传说从前北部湾沿岸一带,洪水肆虐,民不聊生。

天庭上的玉皇大帝派出山神从北方搬来十万座大山堵海降妖,山神把十万座大山变幻成十万头大象赶往北部湾。

当行至漓江边时,因一路象不停蹄的赶路,一头大象不知是贪恋漓江的好山好水,还是怨山神一路没有照料好,怎么也不肯离开漓江。

盛怒之下的山神,一剑把这头犟象钉在了漓江边上,剩下的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头大象被山神赶至北部湾震慑海妖。

因山神开始赶的是十万头大象,人们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山仍然称为“十万大山”。

如今,人们到桂林一定能看到一头大象在江边喝水,身上还插在一把宝剑,那就是桂林有名的象鼻山公园。

6.照:

十万大山彩色石雕

7.照:

金花茶

8.照:

红姑娘蕃薯

9.照:

海洋红树林(后附红树林传说不上板面,可作讲解员解说词)

传说远古的时候,水升陆沉,红树长到山上去了,松树长到了大海。

天长日久,松树非常讨厌海水整天泡在自己身上,觉得浑身上下不自在;红树呢却也有自己的苦衷,它非常羡慕松树能整天泡在海水里,享受海浪的亲吻和潮水的拥抱,它讨厌太阳猛烈,老是晒得它热汗淋漓。

松树和红树借助山风和海涛,进行了一场山与海的对话。

松树:

“红树老弟,我真羡慕你啊!

高高在上,山风徐来,乐哉悠哉。

红树:

“松树老哥,我真羡慕你啊!

大海沐浴,浪花飞溅,悠哉乐哉。

松树:

“那我们对调一下位置吧!

红树:

“好啊,一言为定,永不反悔。

由于大家都说过永不反悔的话,所以松树世世代代都在山上繁衍生息,红树千年万年都在大海繁衍生息。

他们都成了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守护着人类美好的家园。

10.照:

北部湾海滨风景

11.照:

金滩

12.照:

港区码头

13.照:

靠泊巨轮

14.照:

东兴边贸市场

15.照:

京族拉大网

16.照:

京族独弦琴演奏

17.照:

疍家人婚礼

18.照:

企沙鱼市(以海洋为背景,城市为远景,红树林、白鹭为近景,营造一种“走向海洋、走向防城港”的感觉,其他照烘托、点缀。

19.LED大屏幕:

防城港市介绍。

(内容要素:

地理位置、十万大山自然风光、海滨自然风光、中越青年界河对歌,企沙老镇民居、壮族歌圩、瑶族服饰、客家围屋、疍家渔船、京族祭神仪式、国家领导人视察等,高度浓缩、滚动播放,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音乐、解说、字幕)

 

第一部分土生土民——壮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早在10000年至8000年前,勤劳勇敢的壮族先民就已在防城港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他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居住于干栏式建筑,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稻作文化。

今天,生于斯长于斯的壮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他们汇聚民族集体智慧,继承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进取精神,在五彩缤纷的壮锦上,绣出了新时代的风韵;用工艺奇特的绣球,把壮族的深情传向四面八方;如痴如醉的壮族山歌,用古老的曲调唱出了时代的新篇章。

20.组照:

田间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作业

21.照:

挖红薯(中老年女性若干,蓑衣,工具)

22.照:

晒玉米

23.照:

上思乡镇集市

24.文字:

壮族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世居民族之一。

防城港市壮族主要聚居在上思县,防城区、东兴市也有分布。

壮族作为土著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历史上曾创造并使用过古壮字(土俗字),新中国成立后创造了由拉丁字母组成的拼音壮文,现主要使用汉文。

壮族主要从事稻作农业,但由于所处环境略有不同,各地的作业方式也不完全一样。

25.照:

壮族(盛装,中年男性、少女、儿童)

26.照:

壮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

这种以棉线为经、丝线为纬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7.照:

壮族干栏式房屋

28.照:

靠板壁的劳动工具

 

第一单元干栏居家

防城港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潮湿炎热。

壮族依山傍水、以农为业的生存方式,使其传统住房带有鲜明的南方干栏式结构特点。

他们将房屋悬空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随着时代变迁,他们现在大都建起了平顶新房,甚至有了钢筋水泥结构小洋楼。

29.文字:

古籍中关于干栏式房屋的记载

《魏书·僚传》: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

《新唐书•南蛮传》:

“俗喜楼居,谓为干栏。

30.照:

壮族村落(房子、布局、周边环境绿化)

31.照:

壮族“砖瓦屋”(老照系列)

32.组照:

壮族居屋(楼房)

33.照:

春耕

34.照:

夏锄

35.照:

秋收

36.照:

冬藏

37.模型:

壮族干栏楼房

38.物:

神龛

39.物:

对联

40.物:

烛台

41.物:

香台

42.物:

冥纸火盆

43.场景:

壮族舂糍粑

44.物:

火塘

45.物:

煤油灯(带灯罩、铁提线)

46.物:

八仙桌

47.物:

八仙椅

48.物:

茶几

49.物:

条凳

50.物:

方凳

51.物:

圆凳

52.物:

床(带床架、床头、纹帐)

53.物:

床(不带纹帐)

54.物:

被面、枕头、枕套、枕巾、枕木、床单、床罩、床垫等床上用品(按各自摆放顺序置于床上)

55.物:

挂包

56.物:

抽屉

57.物:

台镜

58.物:

衣柜(带照衣镜)

59.物:

木厢

60.物:

梳妆台(带面镜)

61.物:

衣帽架

62.模型:

五色饭、糍粑、年糕、年粽等节日风味食品(置于饭桌上)

63.物:

碗柜(柜门左右帖有年画)

64.物:

竹质筷笼(带筷子)

65.物:

竹质碗刷

66.物:

厨案

67.物:

砧板

68.物:

菜刀

69.物:

钢丝漏瓢

70.物:

锅、碗、瓢、盆

71.物:

木质水桶(横梁上带有棕绳、扁担)

72.物:

竹质水瓢

73.物:

瓦坛(腌菜用)

74.物:

瓦罐(腌菜用)

75.照:

调料瓦罐

76.物:

蒸酒器、酒糟、酒柜、酒壶、酒杯

77.物:

茶笼、茶炉、茶壶、茶碗、茶杯、茶几

78.物:

石质碾米机

79.物:

木质榨油机

80.物:

制酱瓦缸

81.物:

制醋瓦缸

82.物:

焙茶锅

83.物:

榨油机

84.物:

石磨

85.物:

石臼

86.物:

脚踏碓

87.物:

风车

88.模型:

水车

89.物:

石质粑碓

90.物:

木质粑棰

91.物:

制粑压板

92.物:

杆称

93.物:

木斗

94.物:

木升

95.物:

纺纱机

96.物:

织布机

97.物:

篾刀

98.物:

木质猪圈、石质猪槽

99.物:

木质牛栏、棕丝牛绳

100.物:

马厩、马槽

101.物:

竹质鸭围

102.物:

木质鸡圈

103.物:

竹质兔笼

104.物:

挖锄

105.物:

薅锄

106.物:

镐锄

107.物:

钉耙

108.物:

曲犁

109.物:

直耙

110.物:

镰刀

111.物:

柴刀

112.物:

扁担

113.物:

背篓

114.物:

筛灰篮

115.物:

打谷桶(

116.物:

打谷机

117.物:

谷桶围席

118.物:

脱粒栅栏

119.物:

箩筐

120.物:

撮箕

121.物:

晒席

122.物:

谷扒

第二单元山歌悠扬

壮族能歌善唱,以歌代言,以歌传情,逐渐形成了一种在特定时间和场地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对歌活动。

由于它以相互酬唱为主,伴随祭祀、商贸等活动,犹如唱歌的集市,故被称为“歌圩”。

壮族“歌圩”,各地称谓、形式、时间略有不同,或叫“歌坡”或称“窝坡”;或是祭祀仪式歌会,或为交友择偶歌会;少数地方是在春节,大多数地区则安排在农历三月初。

歌圩是壮族人学习山歌、展示才艺的平台。

123.场景:

集体对歌

124.照:

壮族妇女独唱山歌

125.实物:

壮族歌谱(古壮字抄本)

126.照:

抢花炮

127.照:

舞狮

128.照:

斗蛋

129.照:

斗鸡

130.照:

斗鸟

131.照:

斗狗

132.照:

斗牛

133.照:

抛绣球

抛绣球现在已由古时单纯的传情求偶,演变成一种竞技性群体娱乐活动。

比赛时,先在草坪中央竖立一端挂着大圆环的高竿,男、女两队分立两侧,每次由一男一女执球向竿顶圆环投掷,以绣球穿越环心为胜。

歌曰:

“三月歌节抛绣球,横空飞渡遂人愿,穿过金环似彩虹,有情有意把心牵。

134.照:

耍壮拳

135.照:

板鞋比赛

136.照:

竹杠阵

137.照:

山歌擂台赛

138.照:

自由歌台

139.文字:

男女对歌择配,情意相投时,必互赠礼物以定情。

古时,男子送扁担、纸扇给所爱慕之女子,而女子则回赠花巾、锦囊、绣球。

140.物:

刻花扁担

141.物:

歌扇

142.照:

唱春年(附文字说明)

唱春牛,每年农历正月到三月,上思壮族地区农村喜欢唱春牛,聚众娱

乐,庆贺新春,交流情感。

唱春牛须先组织春牛队,再请歌师。

春牛队10人左右,领队1人,歌师1—2人,歌手数人,少年舞手2人。

143.文字:

古籍中关于壮族歌圩的记载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

“交趾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驰(绣球)。

男女自成,则女受驰而男婚已定。

(清)赵翼:

“春三二月墟场好,蛮女红妆趁墟嬲。

长裙阔袖结束新,不睹弓鞋三寸脚。

谁家年少来唱歌,不必与侬是中表。

但看郎面似桃花,郎唱侬酬歌不了。

144.大屏幕LED(用于滚动动播放壮族歌节、歌圩等风情录像)

试听器1台(用于观众欣赏防城港壮族民歌,内容涉及情歌、见面歌、离别歌等,约20首)

触摸电脑1台(用于进一步介绍防城港壮族重要文物及民俗事项,如上思“虽蕾”、上思哭嫁歌、上思壮族民间鹿舞、防城壮族天舞、壮族传统游戏等)

第二部分拓垦南疆——汉族

防城港汉族主要支系有广府人、客家人以及疍家人。

防城港汉族先民,或因从军从商,或为躲避战乱,或为垦荒拓殖,从外地迁入。

汉人与当地其他各兄弟民族一起垦荒种地,织网捕鱼,顽强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独特的族群历史,使他们养成了坚韧不拔、勇于进取的性格,也造就了他们性直好俭、不务浮靡的文化传统。

145.照:

那良镇扬南昌客家围屋

146.照:

那良镇林氏民居

147.照:

客家人晒辣椒

148.照:

客家人(汉服,中年男性、少女、儿童)

149.照:

织网

150.照:

疍家棚屋

151.照:

靠港渔船群

152.照:

防城汉族民居

第一单元亦客亦主

客家系汉族的一个支系,本为中原汉人。

从东晋起,因战乱、灾荒,经今之豫、鄂、皖等地辗转南迁,渐次定居于赣、闽、粤边三角地带,继而散居至琼、桂、台等地。

在与当地原居民交往中,相互融汇;他们在保持汉族基本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基于共同地域、经济生活、语言、风情习俗与文化,以及共同的心理凝聚而成的族群个性,从而结成牢固的共同体。

后世,人们为使他们及其后人区别于原居地汉人与新居地居民,遂取其最初为客居者的本义,概称为客家。

153.组照:

甑子饭制作过程(淘米、锅煮、笊捞、蒸煮)(附文字说明)

甑子饭的制作程序,先是早晨将大米淘洗干净,投入大铁锅滚水里煮至半熟后,再用笊篱捞起盛到木制饭甑中蒸成喷香可口的干饭,可供一家人当日三餐食用,其米汤既可制作汤饮,又可供给喂猪饲料之用。

154.模型:

客家风味小吃(米冻、馃条、锅贴、汤元、糕点、烧卖、秋包、

魔芋、蛋卷、蕨粉、芋饺)(附文字说明)

客家米面副食品,可谓丰富多彩。

米制品以粉干为主,其销量大于面条;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即以糯米做成糍粑,或以粳米做成米馃供众人享用;平时为了调换胃口改善生活,则以籼米和糯米碾粉或磨浆制成各类系列食品,风味独特。

再加上面粉类制品及薯粉类制品,如烧卖、秋包、魔芋、蛋卷、蕨粉、芋饺等,更是琳琅满目,美味诱人,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风味小吃。

155.照:

圆形土楼外观

156.照:

方形土楼外观

157.照:

厅堂

158.照:

住室

159.照:

厨房

160.照:

厢房

161.照:

天井

162.照:

后院

163.照:

门楼

164.照:

门屋

165.照:

晒坪

166.照:

池塘

167.照:

猪圈

168.照:

鸡舍

169.文字:

客家人岁时节俗

在客家人的社会生活中,岁时节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大多与敬神祭祖、驱鬼避邪或迎新祈福有关,是饮食、服饰、宗教、歌舞等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现,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一幅缤纷绚丽的民俗画卷。

表达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则的传统观念,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无限憧憬。

通过这些仪式活动,进一步规范人与社会、自然、鬼神之间的关系秩序,强化族群内部凝聚力,维系群体的平衡与和谐的关系。

170.文字:

春节

春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它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于一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171.文字:

北宋王安石《元日》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72.文字:

腊月廿五日至除夕中午活动情景

173.照:

祭灶君

174.照:

还福

175.照:

砌新灶

176.照:

打扫卫生

177.照:

洗棉被

178.照:

洗家具

179.照:

办年货

180.照:

穿新衣

181.照:

放鞭炮

182.物:

春联

183.物:

门神(钟魁、关公、秦琼等武将)

184.模型:

家祭祖公祭品(糕点、果品、粽子、粉利、大龙)

185.文字:

除夕团年

186.物:

长明灯

187.照:

小孩向长辈作揖,讨要压岁钱

188.场景:

除夕晚上,一家大小围坐在炭火盆旁守岁,听老人讲故事

189.照:

糯米汤圆

190.照:

大年初一拜土地社官

191.组照:

偷青(生菜、蒜、葱、芹菜)(附文字说明)

大年初一吃完早饭,很多客家人习惯去“偷青”,青是指各种青菜,“菜”与“财”谐音。

“生菜”示“生财”、“蒜”示“有打有算”、“葱”示“聪明”、“芹菜”示“勤快”。

192.照:

舞狮(高脚狮、矮脚狮)

193.组照:

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拜长辈

194.文字: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的大节。

因为节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而古代称夜为宵,因此叫“元宵节”。

又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是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观灯、赏灯,故又称为“灯节”。

道教则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

195.照:

放花炮烟火

196.物:

花灯

197.物:

灯谜

198.物:

食品汤圆

199.文字:

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节期在公历每年的四月五日前后。

《岁时百问》说: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作为农事节气的清明,它标志着春耕时节的到来。

俗谚云: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而作为岁时节日的清明节,在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有关风俗后,便有了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等一系列风俗活动。

200.文字:

唐人杜牧《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1.照:

清明坟前祭祖

202.照:

艾蒿饭(社饭)、

203.文字:

清明组照

204.照:

扫墓

205.照:

踏青郊游

206.照:

荡秋千

207.物:

风筝

208.照:

插柳

209.文字: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

古代,“五”与“午”相通,因此,“端五”亦称为“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流传至今,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是吃粽子、赛龙舟。

自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结合后,传统节俗获得了新的历史性含义,一直沿袭千年,久盛不衰。

210.照:

端午节时的粽子

211.图:

屈原像

212.物:

菖蒲、艾叶(塑料花)

213.物:

艾虎

214.物:

五色丝

215.物:

长命缕

216.物:

瓶装雄黄酒

217.文字: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八月为秋季第二个月,故亦称“仲秋节”。

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月夕”、“秋节”、“月节”。

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是一个象征家人团圆的传统佳节。

218.文字:

北宋苏轼《中秋月》诗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19.组照:

中秋赏月(拜月、祭月、赏月、礼月)

220.模型:

中秋食品(西瓜、香瓜、葡萄、枣子、苹果、石榴、月饼)

221.图:

嫦娥奔月

222.文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因日、月逢“九”,且“九”为阳数,故称“重阳”,也称“重九”。

重阳节的活动,主要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食菊花糕等。

随着岁月流逝,重阳节中曾有的信仰成分日渐淡薄,而演变为一个以登高秋游为主要内容的游乐性节日。

223.文字:

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24.图:

重阳登高

225.物:

菊花(塑料花)

226.物:

菊花糕

227.物:

瓶装菊花酒

228.大屏幕LED(用于滚动动播放客家春节、清明节、端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