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688381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docx

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9高考历史复习精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单选题

1.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答案】1.A

【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2.国民革命期间,中国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这两次“留苏热”

A.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B.都适应了当时的形势需要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人才D.都得益于国共关系的缓和

【答案】2.B

【解析】近代中国在国民革命期间的中国“留苏热”是要学习了苏联的革命经验和苏联的革命支持,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留苏热”是要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苏联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帮助,故排除C,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民主革命已经取得基本胜利,排除A;新中国时期,国共分裂对峙,排除D。

3.中国共产党分别于1956、1969、1982、1992年召开第八、九、十二、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下表是对这四次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前10个高频词的次数统计。

其中与党的十二大相对应的一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3.B

【解析】解题时紧扣“十二大”等关键信息,然后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对四次会议的特征进行逐项对比分析。

首先,可从特征比较明显的会议开始进行分析。

中共九大是在“文革”期间召开的,主要特征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出现频率高的词汇应为“阶级”、“革命”,④与之相符,故D项排除;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因此此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应为“经济”“建设”,③与之相符,故C项排除。

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共八大和十二大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中共八大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故其“阶级”一词出现的频率比中共十二大高,与①的高频词相一致,故A项排除;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②与之符合,故B项正确。

4.“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该措施

A.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B.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性质

C.调动了全国人民的革命积极性D.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体制

【答案】4.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这些措施有利于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渐好转,故答案为A项。

改变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性质的是三大改造,排除B项;这些措施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积极性,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没收官僚资本,将其变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排除D项。

5.下图是1978年12月、1997年8月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中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中共“十五大”精神的推动

D.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答案】5.B

【解析】由表格数据看出,1978年我国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97年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并存,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B正确;A是材料反应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排除D。

6.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

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渐趋于合理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D.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6.C

【解析】“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表明90年代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反映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A;材料只是表明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并没有到“外向型经济”的程度,C错误;21世纪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D时间不符合题意,错误。

7.在“一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以平均每年11.3%的高速度增长,但物价指数的年均上涨幅度却只有1.1%,这主要是因为

A.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B.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C.苏联等国的大力援助D.调整经济任务完成

【答案】7.A

【解析】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对于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缓和粮食供应危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故答案为A项。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一五计划不包括调整经济的任务,排除D项。

8.某一时期中央的一份文件指示要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除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

这一时期是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大跃进”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8.C

【解析】根据“除粮食、棉化、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以外,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结合所学,1960年,我国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故C正确;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当时存在农村集市,不符合题意,排除A;1958年“大跃进”时期,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符合“恢复农村集市”“其他农产品和副产品,在完成国家规定地交售任务以后,都可以拿到集市上进行交易”,排除C;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在交了国家农业税、集体提留外的产品可以自由买卖,D不符合“粮食、棉化、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只许卖给国家收购机关”,排除。

9.196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业六十条(修正案)”,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

这一修正案

A.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B.调整了农业的生产关系

C.结束了人民公社体制D.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答案】9.B

【解析】“缩小社队规模,取消公共食堂制对于供给制问题,规定社员一切收入都‘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农村分配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故B正确;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C项中“结束了”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修正案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D错误。

10.“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B.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

C.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

D.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

【答案】10.D

【解析】天朝惊梦是指太平天国运动;自强梦碎是指洋务运动;专制梦醒是指辛亥革命;建国梦成是指新中国成立;富强梦启航是指改革开放,故D项正确;A、B和C顺序不符合。

11.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

”毛泽东此论

A.阐明了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B.重申了必须继续借鉴苏联模式

C.主张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11.A

【解析】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属于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阐述,故A项正确;苏联的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地方没有积极性,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引发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是大跃进运动,故D项错误。

12.1981年1月国务院明确指出:

“将社、队企业在开办初期免征工商税和工商所得税二至三年的规定,改为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受“两个凡是”影响B.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

C.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D.国营企业改革困难重重

【答案】12.C

【解析】材料“凡同大的先进企业争原料,盈利较多的社、队企业,不论是新办或原有企业,一律照章征收工商所得税”反映了当时国家政策对大型企业的保护和对市场自由竞争的抑制,这说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仍然面临思想观念、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制约,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故C正确;1981年已经破除了“两个凡是”影响,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社队企业实现了私有化,故B错误;1984年开始国营企业改革,而不是1981年,故D错误。

故选C。

13.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

……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答案】13.C

【解析】A项错误,1992年后我国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由“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销”“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分析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C项正确;D项不选,题干没有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问题。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

A.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B.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D.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答案】14.A

【解析】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极大提高,给广大农村生活开启了新篇章。

但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

“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农民可以流转自己的土地,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能得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排除B;材料中农村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15.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这一论断

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答案】15.D

【解析】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实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A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试产经济体制的目标,B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C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取得了重大突破,故D正确。

16.有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结构变化时提出了“伞式社会”和“蜂窝式社会”。

“伞式社会”即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

“蜂窝式社会”即每个平民百姓都像辛勤的蜜蜂那样,通过个人或家庭的努力,编织自己的关系网络,构筑属于自己的蜂窝。

导致由“伞式社会”到“蜂窝式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加强B.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

C.政府监管职能的削弱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16.D

【解析】“伞式社会”与“蜂窝式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过渡转变的关系,产生变化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分配制度的变化。

可以看出,“伞式社会”代表的是公有制下按需分配;“蜂窝式社会”代表着市场经济下的按劳分配,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不符合这一理论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政府职能的变化;C选项错误,这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内容。

17.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

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B.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D.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答案】17.A

【解析】根据“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结合所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质是变革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发挥市场的作用,肯定商品经济,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独立自主”,排除C;材料信息与“苏联模式”无关,排除D。

18.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年计(规)划编制的四种决策类型》,它反映了我国

决策类型

五年计(规)划

决策主体

决策方式

“一言堂”决策

二五、三五、四五

国家主要领导人

个人决策

内部集体决策

一五、五五、六五

政府内部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

咨询决策

七五、八五、九五

政府内部+外部精英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集思广益决策

十五、十一五

政府+外部精英+公众

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协商决策

A.计划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B.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C.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加强D.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减弱

【答案】18.C

【解析】材料体现出中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决策方式逐渐由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程序化决策等形式的转变,说明中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渐进变革性,体现出经济决策民主化逐渐增强,故C项正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经济改革决策方式变化,企业和地方积极性调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中国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原则,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调控作用并没减弱,故D项错误。

19.1984年被称为“中国企业元年”,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

如李经纬创办的“健力宝”品牌挂靠在佛山市政府名下,鲁冠球创办的“万向”集团挂靠在萧山市政府名下。

这反映出

A.传统发展理念仍需突破B.民营企业缺乏法律支持

C.国有企业改革刻不容缓D.改革开放已经裹足不前

【答案】19.A

【解析】从材料中的“尽管中央文件明确鼓励私人创办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仍然挂靠在集体名下”来看,由于受传统发展理念的影响,人们仍然对私有制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

故答案为A项。

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0.1985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建立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

这一决策

A.旨在扩大对外出口贸易范围B.扩大了对外引进技术的力度

C.有利于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D.保证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答案】20.C

【解析】1985年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新的贸工农型的生产结构”主要目的是带动工农业经济发展,C正确;A、B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出主旨,排除。

21.1979年广大农村忙于分田分地,有农民说:

“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50年,既要如此,何必当初?

”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所说的“当初”是指1950年的土地改革

B.农村30年的土地变局,最终回归到原点

C.30年的土地变局是瞎折腾,农民的说法是正确的

D.农民没有理解1950年与1979年分田分地的本质

【答案】21.D

【解析】1979年农村分田分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后果,1950年农村分土地是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改革的后果,材料说明农民没有理解1950年与1979年分田分地的本质,故D正确;农民所说的“当初”是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农村30年的土地变局,并非回归到原点,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前进,故B错误;30年的土地变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不是瞎折腾,故C错误。

故选D。

22.(题文)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国有企业改革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改革

A.要改变企业的所有制结构B.目标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

C.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D.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答案】22.D

【解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说明国企改革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故D项正确;企业仍属于公有制性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西方自由企业制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仍然是公有制为主体,故C项错误。

23.“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

A.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23.A

【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对农业的改造有利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平均地权是民国时期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24.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曾提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经济规律,指的是现行制度的变更与替代,或者新制度的创设,是由个人或一群人。

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

该理论可以用来解释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C.经济特区的创立D.联产承包的出现

【答案】24.D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然后由政府倡导推行经济体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点,D正确;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是自发组织,A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不是由个人创立,B错误;经济特区的创立是由政府推行,C错误。

25.下表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这反映了(  )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大中城市

小城镇

1979

18495

18.96

216

2361

1986

26366

24.52

347

10718

1995

35174

29.04

640

17532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B.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D.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答案】25.C

【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1979到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主要在农村,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乡镇企业主要在农村乡镇,故B错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化,故C正确;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与城市化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

二、简答题

26.试从政治、经济和外交三个方面,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6.【答案】政治:

巩固新中国的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圆满地解决了香港、澳门的主权问题,祖国的统一大业获得重大进展。

经济:

新中国建立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950年开始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推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了“一化三改造”,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率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经济特区的建立,带动着全国多层次大范围的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的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推动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20世纪70年代,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建立全方位的对外关系,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标志着中国对外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

“政治上”可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施等角度思考作答;“经济上”可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