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465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docx

秋水高中语文教案

秋水

这是一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为了更好地放眼世界,审视自我,得到借鉴,让我们共同步入课文的学习——

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并当堂成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二、作品信息

1.《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

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

文章的声调音节也十分和谐,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2.《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课文仅选了《秋水》的开篇部分),中心是讨论人怎样去认识外物。

《秋水》主要是通过寓言,阐述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秋水》整篇过分强调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认为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又是消极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主要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伟、壮观。

“江流之大”再次极言主流的水势之大,之汹涌。

“两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幅气势汹涌澎湃、壮观的黄河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天下”,一个“尽”就使河神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写河神见到海神若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层行交流畅自如,“于是焉”与第一层相呼应,强调说明时间不同,情况不同,河伯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前后呼应,把河神的自醒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它鲜明地描述了河神的前后变化:

一是他对事物的认识的变化,如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

二是河神自我认识上的巨大变化,由“欣然自喜”到“望洋向若而叹”,赞扬了河神敢于自我解剖,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这一可贵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

二、问题研讨

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敢于自我解剖,自我批评,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被大方之家耻笑。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

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

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寓,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此题目的在于鼓励同学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力,畅谈自己的体会。

3.《秋水》全篇文章都在设喻,那么从贻笑大方、望洋兴叹两则成语中,从整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收获?

甲生:

我有两点收获。

我明白了人应怎样去认识事物,《秋水》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我还明白了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乙生:

我也有两点收获。

第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二,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丙生:

我有三点收获。

第一,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知耻近乎勇。

第三,谦受益,满招损。

丁生:

我也有三点收获。

第一,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第二,自大由于无知。

第三,有比较才有鉴别。

师评:

同学们的回答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个事物,我们的认识也应该是多样的。

本文虽短小,却富有哲理,河伯面对海神的那番感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的自责与忧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开拓自己的视野,勇于创新,超越自我。

三、名句鉴赏

1.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面对广阔的北海,河伯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动。

这是河伯敢于自责,有感而发的真切的描写。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是河伯自醒的可贵之处。

他认为自己的狂妄自大、盲目浅薄之处将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一点也是我们读者应当学习和借鉴的。

四、靓点点击

1.课文通篇设喻,把较为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浅显的事情里,易读易懂易记,形象生动,把读者带入文中的人生哲理之中,激发读者自醒和思考。

2.本文结构严谨,前后呼应;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的内心变化,促人思考和奋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指河的宽度。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①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

向东面。

②轻伯夷之义(轻,形容词做动词,轻视。

4.古今异义

①百川灌河(河,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方,道。

今义常用于“方向”、“四方”等。

5.古汉语句式

①判断句:

我之谓也(“也”表判断。

句意:

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②倒装句: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宾语前置句。

句意是:

自以为没有能及得上自己的人。

③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表被动。

句意:

我将长久被深明大义的人笑话。

体验活动

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荀子的“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体会其含意。

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无丑不能,无恶不知。

丑不能,恶不知,病矣;不丑不能,不恶不知,尚矣。

虽桀、纣犹有可畏可取者,而况于贤者乎?

【注】假:

借、凭借、依靠。

丑:

羞耻。

病:

错误。

闻一而知十

子谓子贡曰:

“汝与回也熟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选自《论语·公冶长》)

【注】望:

比。

与:

赞同、同意。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认为野语说的就是他,并严格剖析了自己,无情地批评了自己,最终还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他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他看到了北海的壮阔,此其一;其二,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2.你是怎么理解这篇寓言的?

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课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可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充分联想、畅谈自己的体会。

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在这个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取笑。

自主实践

一、语言实践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1)泾()流之大

(2)两

()渚()崖之间

(3)始吾弗()信(4)则殆()矣

2.解释下列各句中粗体字的含义。

(1)秋水时至

(2)不辩牛马

(3)不见水端(4)河伯始旋

(5)我尝闻少仲尼之闻(6)而轻伯夷之义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二、阅读实践

(一)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在课文结构上的作用是。

5.强调说明由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而导致河伯的认识也不同的句子是。

6.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包括哪三层意思?

7.本文通过河神见海神的寓言说明的哲理是什么?

(二)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吾乐与(通“欤”)!

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

还鈒(sà)蟹与蝌斗(通“蚪”)莫吾能若也!

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纟俞坎井之乐,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

“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

……”

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8.文段所描写的坎井之蛙与秋水中“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河伯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认真体会。

9.坎井之蛙与河伯在对事物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你能说说吗?

参考答案

1.

(1)jīng

(2)sìzhǔ(3)fú(4)dài

2.

(1)按时。

(2)分辨,现在写作“辨”。

(3)尽头。

(4)旋转,掉转。

(5)学问。

(6)认为……轻。

3.

(1)在这个时候,河神高兴起来,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

(2)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

(3)“听到了上百个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4)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4.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5.于是焉……

6.

(1)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2)用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盲目自大。

(3)河伯最终认识到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7.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8.在见识有限的情况下,盲目自满、自大,目光短浅,认识浅薄。

9.坎井之蛙缺乏对自己的审视和自我的解剖,在通过鳖的劝说和分析后才认识到自我的空虚。

而河伯当时间、情况发生变化时,就能自己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敢于自我解剖和自我批评。

但两人最终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肯定的。

《秋水》最新教学设计和点评

[设计意图]

  《秋水》在教材中是作为《寻觅文言津梁》这一专题中的自读课文出现的。

因而,在设计过程中,执教意图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研习课文,从而真正成为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研究性阅读。

  但作为古代经典,《庄子》是极富智慧的,因而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章全部是有着相当的困难的。

所以,在设计过程中,执教者应着意引导学生在把握有关文言字词的理解的同时,努力呈现与文本相关的人文与掌故,从而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与文学氛围中,真正体悟庄子的智慧与文风,并在这过程中,注意积累,夯实语言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点评:

设计意图准确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同时对教材本身的意图也把握得非常到位]

  一、导语

  从对“游刃有余”成语的理解导人。

  中国阅读史上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误读(板书“误读”这两个字)。

那就是关于成语“游刃有余”(板书)的理解。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养生主》。

这个成语讲的是厨师宰牛因为熟悉了牛的骨骼结构,所以掌握了用刀的规律。

人们都认为庄子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只要掌握了客观规律,便能顺利地解决问题。

这句话没错。

但这不是庄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庄子是个富有智慧的人,他想要告诉人们的是,现实世界是充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一个人如何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活着呢?

最好的方法,便是避开矛盾,绕过它,自己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这是庄子的理想。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大的最完美的自由主义者。

  [点评:

导入设计新颖别致,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误读”的引入,也非常深刻。

由“游刃有余”引入到自由主义者,进而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对庄子的介绍。

这种教学程序的设计,非常自然]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在这组排比句中,你比较喜欢庄子是哪一种个性的人?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

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点评:

引李怀宁的散文,以及这里用的药店的比喻,在介绍作者环节上.正好对应了庄子的潇洒。

“后院”一说,“安抚”之论,用语精当,可谓妙绝]

  给大家讲几个庄子的故事吧。

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

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道家学派创始人,曾任漆园吏,但不久辞去。

《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浊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

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古人云: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

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故事二: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

“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这个故事说明: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故事三: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点评:

作者介绍这一教学环节,既注意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思考,又注意到知识积累,以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介绍庄子。

这对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实为难得]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

代表作《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7篇,外15篇,杂11篇。

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

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鲁迅\">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阉,仪态万方”。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

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

“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

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看看学完这篇文章,你会不会为庄子而发狂呢?

  [点评:

这里再引名人评庄子的话,避免了与开头介绍的内容重复,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1.教师先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师背诵《秋水》,学生勾划出一些生字词)

  师生明确下列生字词为本文所要掌握的:

  灌泾涘渚旋望洋少难殆

  2.明确文章中的两个通假字:

  ①不辩牛马辩,通“辨”,辩,辨别。

  ②泾流之大泾,通“径”。

  以“泾”提问:

“直流的水波”究竟是怎样的“水波”?

  明确:

我们在学祖国山川颂的时候给大家看了黄河的图片。

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

——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品味课文语言。

  3.再读课文:

学生集体诵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集体读一遍后,教师纠正读音句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庄子的神韵读出来,进行第二次集体诵读。

  4.学习课文。

  结合课前要求,将课文旁边列出的词语进行正确的注解。

  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总结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等情况。

  在此基础上,自由朗读课文,感受庄子为我们描绘的壮阔的境界。

  [点评:

课文梳理的四个环节,充分注意到覆盖文章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注意到问题设计的梯度]

  四、文本研习

  提问:

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

主要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幻灯片中的问题。

(要求用原文回答)

  问题1:

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欣然自喜”?

  生答,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

这其实是河伯看到自己的壮阔之后,飘飘然。

  (板书:

河百川灌河不辩牛马)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

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明确: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板书这两个词)所以我们的河伯欣然自喜就情有可原了,是不是就认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了。

我们可不可以想一个成语来形容河伯的心理?

(参考:

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这里只要学生回答出这样层面的成语都要给予肯定。

  问题2:

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

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板书: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

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

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

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问题3:

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河伯只是感慨自己的可笑吗?

要求学生集体把河伯自责的语句读一遍。

  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请将河伯向海神若感慨的一段文字,口头翻译给同桌听。

请大家注意“始吾弗信”。

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

(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

现在看来是可以的。

  [点评:

文本研习的环节非常出色,既环环相扣,又一步一步引向到文章的本质。

要求学生以原文作答,进一步体现了执教者的文本意识,同时,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掌握]

  问题4:

从下文河伯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可以得出什么启示?

  明确:

“殆”是危险的意思。

  明确:

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这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教师启发学生找出更多更好的答案。

譬如,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思考,

  (教师适当启发:

上一学期,我们学的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再譬如,像刘白羽的《长江三峡》,我们有时候被三峡的雄伟壮丽所折服,有时候三峡的险峻又让我们感到心惊肉跳,长江上的人都知道:

“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点评:

这里进一步体现新课程精神,同时,将文章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充分揭示了出来,点出了文章的功用与价值。

这对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现非常重要]

  分解难点1:

现在,我们看文中的河伯,当他面对浩淼无际的大海时,他感到了什么?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板书)

  分解难点2:

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

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分解难点3:

“至于子之门”,这个子是指谁?

海神若。

河伯和海神若是神的化身,其实他们身上也暗含着人的品质,我们还可以从人与人的关系来考虑,想想这两个人身上,特别是河伯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

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

(自大由于无知)。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

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

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

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

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

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

那就真的“殆”矣。

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

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

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

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

  庄子的文章历来是汪洋姿肆跌宕起伏的。

它善于通过形而下(具体)的故事阐发形而上(抽象)的玄妙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这是《庄子》散文最为人称赏之处。

我们这篇文章,虽然是节选的《秋水》篇中的片断,但是,已经可以窥见庄子散文艺术之一斑了。

  [点评:

分解难点的设计非常巧妙而成功。

在这环节中,非常含蓄地进行了人物分析,化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