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022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docx

伦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伦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

一、名词辨析(4*5’)

1.伦理与道德

伦理:

即指调整人伦关系的条理、道理、原则,也即“伦类的道理”。

道德:

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伦理与道德的区别:

(1)道德指实际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伦理还包括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理论;

(2)道德侧重于个人、主体、主观性,伦理侧重于群体、客体、客观性;(3)道德侧重于特殊性和方向性,伦理侧重于普遍性和双向性。

联系:

两者均指现实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应当遵守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2.“实然”与“应然”

“实然”与“应然”的关系问题,原本是休谟提出的著名难题,即所谓的“休谟法则”。

“实然”、“是”、“事实如何”是客体独具的属性,“应然”、“应该如何”是客体的关系属性。

道德的实然性:

表现的是一定的现实利益关系,表现的是道德的实际状态,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现实的道德要求。

道德首先是现实道德生活的反映,道德规范首先是现实道德关系的概括。

道德的应然性:

表明的是道德的理想状态。

道德表现的又可能是一定的未来利益关系,因而对人们提出的是理想的道德要求。

道德通过向人们展开这种对世界的实然与应然的关系,从而希望在现实的基础上达到把人们引向未来道德理想的目的。

也正是道德的应然性、理想性的特征,使人类增强了走向理想未来的信心,并充分展示出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构建理想世界的主体性。

3.道德的阶级性与全民性

道德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和道德总是表现着本阶级的生活条件,包括三个方面:

①阶级社会里的一切道德,都是不同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利益的反映,体现着不同阶级的意志和要求;②一切阶级都是从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出发来进行道德评价的;③一切道德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都是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道德的全民性: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和要求而形成的某些道德意识、行为准则等。

道德的阶级性与全民性之间的关系:

并非道德的两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干的方面,而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此统一体中,阶级性是其实质和核心,全民性是其外观和补充。

全民性受阶级性的制约,不同的阶级道德往往采取全民性的外观,并且实际上也容纳了某些全民性的道德内容。

4.道德与法律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规范世界的两个维度。

通常以为:

道德与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规范体系,道德维度关注的是人的价值精神层面,寻求人的存在意义、生命价值与内心意志自由,法律维度关注的是人的行为层面,寻求人的行为自由;道德规范指向的是自律,法律规范指向的是他律。

法是一种价值性存在,道德在逻辑上优先于法律。

这种优先性在于:

第一,道德提供法律规范体系价值合理性根据。

任何一种法律体系之中都渗透这一种道德精神,是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的法的表达。

第二,道德为法律提供民众遵守法律义务这一前提。

只有存在服从法律的这一道德义务,才能谈得上法律义务的可普遍化。

第三,道德为实施法律规范提供必要的道德前提。

在最根本意义上,法规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客观化与强制化。

第四,在原则上说,凡是法律规范所惩罚的,都应当是受道义谴责的。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1、从总的起源和发展看,法律和道德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2、从基本准则和内容看,法律与道德往往有着相互重叠的部分;3、从作用看,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5.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

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阶级道德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以推翻资本统治、消除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一种崭新的道德类型。

社会主义道德:

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联系:

(1)两者产生的经济基础相同,都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两者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为指导;同属于共产主义道德思想体系;(3)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是为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协调社会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的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

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在内容的规定上有程度的差别,在对人们的要求上也有高低的不同。

6.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

个体道德:

是指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

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是不可分别的;社会道德构成个体道德的本质内容;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上的内化和个性化。

具体表现为:

1、从生成上看,两者都有自成的一面,又有互成的一面,是自成和互成的统一;2、从运行过程上看,两者都有自组、自控的一面,又有互动、互控的一面,是自组、自控和互动、互控的统一;3、从社会功能上看,两者都有“自为”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是自为和互补的统一。

7.道德人格完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

道德自由:

是指主体出于道德人格所自主地作出道德抉择而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不受任何阻碍地被实现的状况或境界。

道德必然:

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绝对性、无条件性和不可违背性。

道德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道德自由的本质就在于人们按照对以道德必然性形式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个体对道德必然性把握的广度和深度,就是衡量个体道德人格发展水平和实现程度的尺度。

个体道德人格完善的过程,事实上,就是一个道德必然向道德自由的转化过程。

8.情感与情绪

情绪:

是人对外部或内部刺激的直接反应,表现形式是高兴、愉快、痛苦、悲伤等,为人和动物共有

情感:

是人对刺激的间接反应和对自身情绪体验的结果,是认识与情绪和意志综合作用的产物,为人所特有。

联系:

两者均属“情”的范畴,均是以心理体验的形式表达主体价值态度的方式,均是主体的价值尺度和取向的表现。

在道德情感活动中,主体总是以好恶、喜怒、爱憎等情绪形式表现出来。

区别:

(1)情感是个性的稳定结构和特点,是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自觉体验而形成的,而情绪则是情感借以表现出来的过程,同一情感可以以极不同的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情感则相对地要稳定得多。

(3)情绪先于情感,情感是情绪的多次反应、重复出现积淀而成的。

9.道德行为选择中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目的:

是指行为者预计要达到的行为效果

手段:

是指行为者为实现其行为目的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

关系:

1、目的的性质决定手段的性质2、手段能动作用于目的3、目的与手段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此,在道德行为选择中,应始终保持目的善与手段善的一致性。

二、简答题(5*4’)三、分析题(2*20’)四、论述题(1*20’)

1.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伦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

(1)它全面地研究道德现象;

(2)它立足于人类道德发展的最高形态;

2.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经济利益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利益,以及被决定者有无能动作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道德的起源、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的不同解决,也决定着伦理学上党性原则的根本区别。

二是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即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道德原则的内容,也决定着道德行为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品质形成的途径和方法的差别和对立。

3.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为何构成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其一,它反映了人类道德生活领域中各种现象形态中的最简单、最普遍、最根本、最经常存在着的事实,提炼和概括了伦理学的基本内容,成为伦理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制约着伦理学对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伦理学所要研究的其它一系列问题就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伦理学也是在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

其二,任何阶级的伦理思想家和伦理学派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都必须对此作出或这样或那样的解答。

正是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伦理学流派,形成学派之间的对立和斗争。

4.伦理学的学科性质

哲学理论科学;特殊的价值科学;特殊的实践科学。

5.伦理学的任务

(1)科学地揭示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

(2)提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3)研究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培养规律和探索个体自我完善的途径;(4)与时俱进,探索和研究新的道德课题

6.道德的起源

(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神启论:

道德起源于天的意旨或上帝的启示;◆天赋论:

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情感欲望论:

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动物本能论:

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自然起源论);◆“衣食决定论”(起源于物质消费水平的高低);◆不可知论:

道德起源是不可知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

◆人的劳动是人类道德产生的全部秘密所在;◆道德的产生也是根源于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

7.道德的特征

(1)道德是人类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①在于它是以行为准则形式表现出来的,是按照表现为一定价值尺度的实践精神对人的社会关系的价值把握;②它对世界的价值把握,其核心问题是善恶,即运用善恶对立的观点来评价人的行为,揭示人的社会关系的必然性,推动人的行为从现有转向应有;③它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为评价,即通过体现一个善恶观念的行为方针、准则、戒律、理想等价值“符号”或价值“等价物”,并借助风俗、舆论和信念的力量来评价人的行为,以此识别环境,向人们提供关于人的地位、价值、责任等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价值信息,预测社会发展的方向。

(2)道德对世界的把握一般都处于生活经验的层次,是轮廓式的、感受式的,但仍是可靠的。

8.道德结构包含两重含义

一是道德的内部结构,即以其他现象作为参照系,对道德自身的内部构成因素的系统考察;

二是社会的道德结构,即以社会为载体,对道德的社会存在状况和社会道德水平状况的系统分析。

道德的内部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整合使道德呈现出一个复杂的多维的图景。

9.道德内部结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三要素的关系

具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道德意识是道德关系形成的思想前提,又是道德活动的支配力量。

道德关系是道德意识的现实表现,又是以道德活动为载体的,并制约人们的道德活动。

道德活动不仅是道德意识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且是道德关系得以表现、保持、变化和更新的重要条件。

10.道德的(外部)社会结构过时道德、适世道德、顺势道德结构三要素之关系

过时道德泛滥则社会道德水平低下,顺势道德拓展则意味着社会道德水准将有突破性的升华。

但一般而言,总是适世道德居主导地位,过时道德日趋泯灭,顺势道德必然不断发展壮大,这就使道德的社会结构表现为一种新道德必然战胜和代替旧道德的发展趋势。

道德的(外部)社会结构模式如实地反映了社会道德状况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社会道德水平的动态结构。

11.道德的功能

调节功能、认识功能,在此基本功能基础上,又有教育、导向、辩护、激励、沟通等次生功能。

道德的各种具体功能的发挥,是通过评价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各种具体功能结构和作用方向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了道德的整体功能。

道德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道德是社会调控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控制系统的形成与作用的方式,就调控的渠道而言,社会控制系统包括:

1.整个社会、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约束或制裁;2.社会成员之间自发的互相影响、互相监督和互相批评;3.社会成员自觉地按社会规范择定、约束和检点自身的行为等。

(二)道德调控作用的运行方式:

调节功能、导向功能、教育功能、辩护功能。

二、是个人自我完善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

1.道德为个人自我完善提供了基本前提和基础2.道德是推动个人完善化的重要动力

12.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一般本质);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特殊本质);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深层本质)

13.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社会道德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在道德领域的具体运用,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性质。

所谓道德的性质,有两层含义:

一是道德体系的社会性质,由此而造成的各种不同道德体系的区别或对立:

二是道德作用的历史性质,由此而区分出革命的、进步的道德和保守的、反动的道德。

2、各种道德的内容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的中心内容是如何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历史上各种不同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都是对这种利益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

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经济结构的根本变革,迟早要引发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14.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的重要作用

生产力和科技对道德进步作用的两种表现:

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而生产力又决定社会经济关系,因此推动社会道德运动变化发展的最深刻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

(1)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发展,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了物质前提;

(2)人们的社会实践为道德认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直接条件。

2、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可以从量和质的方面得到说明:

(1)从量的方面看,科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可以直接扩大人的责任范围,开拓新的道德领域,促进劳动者新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2)从质的方面看,生产力和科技的每一次新的巨大发展和划时代的飞跃,必然在道德上创造一种新的可能性。

为旧道德的消亡、新道德的产生准备物质前提。

这种可能性在当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越来越巨大。

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对道德进步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对不同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统治阶级道德为标准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并不是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兼行并进的,而是在总体上从古代氏族的淳朴道德的顶峰堕落下来。

2、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对于不同阶级道德发展的道路和趋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纵向看,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生活条件不同,阶级利益不一致,在科技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作用下,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道路:

剥削阶级的道德呈现出一种由进步到腐朽没落的途径;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则在斗争中日趋进步。

从横向看,在同一社会里,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对于不同阶级的道德发展趋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剥削阶级的道德呈现出一个由上升到衰落再走向危机的过程,而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则会越来越壮大。

3、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直接表现社会的道德水平: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依据;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

15.政治对道德的影响

1、政治是促成一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道德为政治提供价值合理性基础,政治实践特定的道德理想与原则;

16.文艺对道德的影响

1、文艺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大的教育和感化作用;2、文艺是积极地促进一定社会道德舆论形成的重要力量;3、文艺是人们进行道德情操和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

17.宗教对道德的影响

宗教和道德的区别:

首先,与宗教是一种对现实世界曲折的反映不同,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更真实、更直接。

其次,宗教与道德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

宗教所涉及的是人与神的关系,道德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宗教与道德的表现形式不同。

宗教往往通过借助于一系列的禁忌、礼仪以祈求超自然力的恩赐与护佑;道德则不然,它主要通过社会舆论与传统的力量,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

1、宗教是剥削阶级培养人们奴隶意识的神学手段;2、宗教是剥削阶级宣扬虚无主义人生观、鼓吹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工具;3、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伪善的道德说教来掩盖和鼓励恶行的法杖。

18.原始氏族社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局限性

基本内容:

(1)维护氏族部落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2)氏族成员之间的平等、共同劳动、互助合作构成了氏族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3)勤劳、正直、刚毅、勇敢是原始人的主要道德规范。

局限性:

直观性;狭隘性;外在性

19.奴隶社会道德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是氏族社会纯朴道德的继承和发展,为后来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和革命阶级创建了优良道德传统,成为阶级社会先进道德的开端,起着承先启后的伟大作用。

但是其道德内容,如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是奴隶主的“活的财产”,奴隶主自由买卖、宰杀奴隶等消极因素,较之于原始氏族纯朴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堕落。

20.封建道德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地主阶级道德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它是奴隶主阶级道德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宗法等级制度的产物,为以后剥削阶级巩固自己的地位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

农民阶级道德是对奴隶道德的继承和发展,它构成了各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

但作为小私有者所具有的狭隘性和散漫性的阶级弱点,反映在道德思想和行为上,往往具有保守性和自私性的特点,难于摆脱传统的因循和旧习的重负。

21.资产阶级道德的历史地位和局限性

它促进了社会和个人的物质与精神的发展,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的狭隘封闭性,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是个人利益的无限追求致使它发生了异化,造成了社会的精神总危机,道德“全面堕落”。

22.为何说道德运行是一个前进的过程

1、道德对社会解放和个人精神完善产生良好影响的可能性在不断增长;2、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范围在不断扩大;3、道德认识内容在不断加深;4、道德调节的方法在不断完善;5、个人道德意识的结构和功能在不断丰富

23.道德进步的客观规律性

1、道德进步是一个通过善与恶的矛盾斗争而实现的螺旋式上升过程;2、道德进步是一个中断性与连续性、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辩证过程;3、在阶级社会中,劳动人民和其它先进阶级反对腐朽势力的斗争,是道德进步的动力;4、道德进步要受到政治、法律、科技、文教、艺术、宗教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要受政治、法律的影响和制约。

24.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

1、坚持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传统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方针,所谓批判的继承,就是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批判是继承的前提和基础,继承是批判的结果。

三、超越旧传统,创造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1、坚持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坚持批判和继承的统一,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超越创新,这是检验是否真正正确地对待传统(道德)文化的实践尺度;2、创造社会主义新型伦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5.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

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阶级基础和思想前提下形成的。

1、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2、它是无产阶级阶级特性的科学概括;3、它是马克思主义在道德理论上变革的结晶

发展:

其发展大致有这样三个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的阶段:

1、夺取政权过程中的共产主义道德,即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2、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3、高度完善的共产主义道德,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全人类道德

26.共产主义道德基本特征

1、彻底的革命性;2、严整的科学性;3、高度的实践性

27.共产主义道德是历史上优秀道德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1、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劳动人民道德中的一切进步内容;2、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体系中的某些合理因素;3、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伦理学家提出的一些道德认识成果,同时改造他们提出的一些伦理学范畴和概念;4、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形成的社会公德的积极内容

28.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方针以及如何贯彻

1、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来肯定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异,反对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观念;2、坚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和一切腐朽道德的腐蚀侵袭;3、在全社会认真提倡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自我牺牲的共产主义精神;4、力求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与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形成凝聚亿万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

如何贯彻:

第一,要努力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义利观;第二,要切实注意道德要求的层次性;第三,要坚持开放性,真正做到三个面向;第四,要把培养一代“四有”新人作为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9.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要反对两种错误观点

(1)“经济活动不容道德干预”论。

持此观点的人,以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为借口,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核心的客观经济活动,只能遵循和服从客观的经济规律,不容许道德干预。

否则,就会导致经济道德化,束缚经济活动的进行,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根本错误在于割裂市场经济与道德的有机联系,抹煞道德的广泛渗透功能,否认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2)“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以道德为代价”论。

“代价论”者认为,社会进步同道德发展、社会评价和道德评价总是处于二律背反之中,要发展商品经济,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这一观点的根本错误在于否定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大开方便之门。

30.个体道德的基本特征

1、受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2、共有性和独具性的统一;3、持续性和反复性的统一

31.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

个体道德的发展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他律阶段、自律阶段、他律与自律统一阶段。

一、他律阶段——义务的要求。

他律阶段是指道德责任和价值主要取决于道德规范本身,而非出于主体的道德意向的个体的道德发展时期,是个体道德发展必经的阶段。

个体道德在他律阶段上的特点:

①在主体的道德认识中,道德责任和义务仅仅受外界支配,其道德判断表现为任何服从规则或传统的行为都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至于道德规范本身是怎么回事,主体则很少顾及。

②主体在行动中所集中注意的,是遵守规则的词句而不是他的内容。

③主体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是根据行为选择的动机,而仅仅是看其是否符合既定的道德规范。

义务是个体道德在他律阶段上的道德意识中最高、核心范畴。

所谓义务,是指主体对他人或社会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

或者说,是主体对社会或他人做与自己的职责、任务、使命相适宜的事情。

二、自律阶段——良心的形成。

所谓良心,就是个人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深刻的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个人意识中各种道德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

其社会心理特征是:

(1)它是个人意识中一种强烈而深沉的责任感,是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觉意识到应有的使命、职责和任务,而产生的对他人和社会尽义务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

(2)它是个人意识中的自我评价能力,即它是个人在深刻理解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上,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自我判断的心理机制。

(3)它是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等多种道德心理要素的有机统一。

三、他律和自律的统一——价值目标的确立。

价值目标及其道德规定性价值目标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要求和自身生活理想,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