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7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三明一中2018年12月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室、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

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

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是指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与题意相符的是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排除A项;C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首先理解“公天下”的含义,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

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宗法制重在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关系之亲疏关系,在公共政治事务中君主确立了面向大众的具有普遍公共性的权威,可见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特征。

2.张树平说:

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在权力控制和社会组织的意义上,“若以西洋史的眼光看,都是非常‘现代’的创设”。

这里的“现代”是指()

A.中央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理

B.运用法律来实现权力的监督

C.国家管理的制度化和体系化

D.官员选用采取公平公开方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列国陆续出现了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统一六国后,又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从贵族政治演变到官僚政治;国家管理趋于制度化和体系化。

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ABD都是从一个角度来说的,都不能全面说明材料,故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统治的特点

3.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

据此可推知

A.地理环境影响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B.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C.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D.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成文法系,英美法系又称判例法系,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法律多以判例形式出现,说明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没有反映出这一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表现形式、思维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延续的观点无法成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异,并非强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故C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大陆法系以成文的法典为表现形式,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任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得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A.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题干关键词是“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这里的“革命性”自然是指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性。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掌握了大权,颁布了《权利法案》,使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王权受到限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现了从传统专制社会向近代民主社会的转变,故C正确,B错误;1721年后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A错误;D项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排除。

5.西方学者认为美国宪法的基础是霍布斯哲学和加尔文教。

因为“它认定人类的天然状态是战争,俗人的心智与上帝相抵触”。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美国制宪者

A.主张“人性本恶”

B.以宗教理论为基础

C.崇尚战争与暴力

D.力图重建专制权力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它认定人类的天然状态是战争,俗人的心智与上帝相抵触”可以看出美国制宪者认为“人性本恶”,故A项正确。

美国宪法以启蒙思想为基础,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根据所学可知,美国宪法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来避免专制确保民主,故D项错误。

6.法国史学家慧诺博斯称:

“这个七拼入凑的宪法不符合任何政党的理想,但是它是唯一经久的宪法;法国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制度,这还是第一次。

”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A.保王派力主赋予总統-定的权力

B.共和派无奈地接受了君主制

C.各派以对抗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

D.制宪过程中出现制度性妥协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法国的制宪过程中出现了各派别的“制度性”妥协,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保王派是力主限制总統的权力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国是共和制而非君主制,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各派以妥协的方法开展制宪工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至1906年,中国自产鸦片584800担,产量达同年外国进口鸦片的11倍,种植鸦片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的2%。

1928年甘肃部分地区鸦片种植竟占农田面积的75%,产值占农作物的90%。

这一现象造成的最主要影响是

A.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B.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加剧

C.清政府禁烟政策的失败

D.西方列强的鸦片在中国滞销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中国鸦片种植面积大,产值高,结合所学,农业是中国的立国之基,鸦片的广泛种植严重地浪费大批农村劳动力,挤占了本已十分紧张的耕地,加剧了近代中国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危机,B正确;A、D也是大面积种植鸦片的影响,但不是最主要影响,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已经合法化,表明清政府禁烟政策已经失败,种植鸦片也无法体现清政府不推行禁烟政策,故C错误。

8.八七会议上,瞿秋白指出:

无产阶级的策略是独立的工农阶级斗争。

为此“要注意与资产阶级争领导权”,“(革命)政府仍用国民党的名义”。

而几乎同时,毛泽东则明确指出“国民党死了”,“国民党变成军阀党了”。

当时两人考虑的焦点是

A.革命方式问题

B.革命的旗帜问题

C.革命的道路问题

D.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瞿秋白认为“(革命)政府仍用国民党的名义”,毛泽东指出“国民党死了”“国民党变成军阀党了”,即应当放弃国民党的旗帜。

因此两人考虑的焦点是革命的旗帜问题。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方式、革命道路和领导权问题,排除ACD项。

9.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是人民币上绘有汉字和大量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信息,这能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视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以及体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原则,答案选①②④D项,③项说法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共同纲领》中即已明确规定。

考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了三百多个法律,地方人大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

这说明: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与通过了300多个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这体现了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故①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关于制定法律与法规的事实,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没有直接关系,故②错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通过合法的方式与途径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解决了大量的相关法律问题,这能够体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与完善,故③正确;我国国家立法权只归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有,而各级地方人大只能够制定地方性法规,不能制定法律,故④错误。

故选组合,故排除ABD,选C。

11.阅读下列建国初期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1955-1962年),这一表格反映的史实是

时间

国家

时间

国家

1955年

阿富汗、尼泊尔

1959年

苏丹、几内亚

1956年

埃及、叙利亚、也门

1960年

加纳、古巴、马里、索马里

1957年

斯里兰卡

1961年

刚果(金)老挝

1958年

柬埔寨、伊拉克、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62年

乌干达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得到了普遍支持

C.亚非会议开启中外关系的新局面

D.不结盟运动推动亚非国家新联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万隆会议精神的正确把握。

依据材料图表中时间1955-1962年以及表格中与非洲国家建交的数量在增加,说明是在亚非会议召开以后,开启中非交往分全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会见印度代表团提出的,主要是发展周边国家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中“普遍支持”说法绝对;D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分成员国。

故选:

C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

12.罗马法规定,某人未经同意将尸体埋在别人的土地上,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

材料表明古罗马

A.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

B.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

C.财产所有权是受限制的

D.法律解释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虽然侵犯了土地所有人的权利,“但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所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古罗马保护私有财产是受到限制的,故C项正确。

根据“因为死者属于低级的神”,表明尊重死者,B项无法体现材料主旨“对私有财产的有关规定”。

由“以不经大祭司或皇帝发布挖掘令,土地所有人不得擅自将尸体掘走”可知宗教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无法说明宗教凌驾于罗马法之上,排除A。

材料对于私有财产罗马法有明确规定,排除D。

13.巴黎公社会议决定,在市政厅开设公共食堂。

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

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

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食堂,也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公社因财政紧张提倡节俭

B.公社的公共食堂管理规范

C.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

D.公社实行平均主义原则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公社委员在食堂就餐的标准和要求来看,材料主要反映了巴黎公社倡导公仆意识,设立公共食堂纯粹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财政紧张”,排除A项;B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4.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

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

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可知,行会的主要作用是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故D项正确。

由“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可知行会并不限制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而是强调行会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排除B。

材料强调行会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而不是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排除C。

15.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答案】B

【解析】

该农户主要经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把养的蚕卖出一部分,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故C项正确;该农户养蚕缫丝,织绢120匹,反映了这一地区丝织业发达,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问题要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16.下表是1931~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统计表(单位:

百万海关两)

年份

进口

出口

逆差

1931

1433

909

524

1932

1049

493

556

1933

864

393

471

1934

661

344

317

1935

590

370

220

1936

604

453

151

 

对表中数据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彰

B.外国倾销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入超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了贸易数量

D.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

1933-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表格显示中国对外贸易的逆差逐渐缩小,说明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A错误,符合题意;B、C和D均不符合材料主旨。

17.据1903~1905年江浙地区多个城镇的调查统计,当地共订购报刊62种,20227份,11000余份多为私人订阅。

其中日报销量最大,不仅开明士绅、官吏、商人和学生订阅,一般市民也加入订阅行列。

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潮流使民众萌发趋新意识

B.政府加强了对公众舆论的控制

C.社会变革提升传媒文化的功能

D.崇尚西方文明的社会风气盛行

【答案】C

【解析】

因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急遽,传媒行业的发展适应了群众了解社会变革的热切渴求。

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选C。

A选项错在“萌发”,实际上,鸦片战争后,民众即有趋新意识的出现,经洋务运动和戊戌变化,到辛亥革命时期,民众的趋新意识应该是进一步发展,而不是“萌发”阶段。

题干中,开明士绅、官吏都订阅报纸,说明政府中的部分官吏极为重视公众舆论的影响,也产生了变革图强的意识,并付诸实践。

政府从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出发,也开放部分“言禁”和“报禁”,以缓和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排除B。

当时中国人阅读到的报纸里,不仅有西方文明的传播,也有大量中国社会变革的报道,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国人崇尚西方文明的现象,排除D。

18.“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答案】A

【解析】

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19.1833年,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英帝国废除了奴隶制。

英国的政治家表示: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

”出现上述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英国进步力量要求废除奴隶贸易

B.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非洲黑人奴隶的强烈反抗与斗争

D.非洲的市场和原料比劳动力重要

【答案】B

【解析】

由“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可知,英国这时需要的不再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劳动力,而是需要原料和市场,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时代的特征,故选B;ACD都是由于B导致的,故排除。

点睛:

学习历史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知道是什么,即准确把握历史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基础);第二层次是明白为什么,即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能力);第三层次是领悟还有什么,即从中得到启迪,发挥史鉴功能(学以致用)。

在高考客观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学习的第一层次,即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

这一题中的奴隶制废除是个教材中没有讲到的知识点,通过这一题就使学生既知道了这一史实,又知道了为什么。

20..

年份

姓名

发明或发现

1866年

西门子

大功率发电机

1876年

奥托

四冲程内燃机

1888年

赫兹

电磁波

19世纪80年代

戴姆勒、卡尔·本茨

提出轻自燃发动机设计

卡尔·本茨

制成了第一辆用汽油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19世纪90年代

狄塞尔

柴油机

 

对上表德国科技发展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技术革命均源于生产生活推动

B.交通运输业成为科技革命的核心

C.科技进步与国家的统一相关联

D.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促进科技进步

【答案】C

【解析】

表格显示德国在1871年的发明只有一项,而1871年之后出现数个发明,其主要原因是德国完成了统一,可见,国家统一和科技发明关系重大,故C项正确;表格显示不出生产生活推动,故A错误;当时科技革命中心是电力发明和使用,故B错误;科技变化导致生产组织变革,故D错误。

21.马克思说:

“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

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A.西班牙的崛起

B.荷兰称雄海上

C.英国殖民帝国的建立

D.法国称霸欧洲

【答案】C

【解析】

在工业革命以前,英国通过战争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并从事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数量众多的殖民地,也成为广阔的海外市场,正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才引发了工业革命。

所以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故答案为C项。

A、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工业上的优势”,排除;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22.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尚贤,后者主张德治

C.前者主张霸道,后者主张王道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军功

【答案】B

【解析】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出自《墨子·鲁问》,意为根据自己肚子的容量而吃饭,衡量自己的身体来做衣裳,说明这一学派为墨家学派,体现了墨家“节用”、限制消费的主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出自《论语·乡党》,意为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是指在做祭祀用的饮食时,应选用上好的原料,加工时要尽可能精细,这样才能达到尽“仁”尽“礼”的意愿,说明孔子的饮食思想是建立在“礼”“仁”的崇儒重道基础之上的。

儒家主张“仁爱”,以爱人之心调节、和谐人际关系。

故排除ACD,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显学”,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显学指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

再由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的手术特征容易判断答案。

23.为维护君主的至尊地位,历代统治者不择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西汉、南北朝、隋唐与秦、明、清显著不同的是()

A.借助宗教,神化君权B.重视发展官方教育

C.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D.制造冤案,消除异己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神化皇权,使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到了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明清时期理学占据统治地位,而秦朝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故A项正确;明清重视官学,故B项排除;明清儒学正统地位相对之前更加强化,故C项排除;明清文字狱制造冤案,故D项排除。

24.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主要采用錾凿法勾勒出人物、动物,形象稚拙,画面层次少,刻痕较深,线条较粗,不够流畅。

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用线注重人物内在结构表达,动物及各种背景图案刻画也恰如其分,浑然一体。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冶铁技术的提高

B.绘画艺术的进步

C.佛教文化的影响

D.思想观念的变迁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的画像石雕刻线条较粗,不够流畅,而到东汉时期,画像石雕刻线条流畅,刻痕较浅,刻画精细。

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新的雕刻刀具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冶铁技术的提高,制造出了更加坚硬的刀具,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石刻技法的变化,与绘画艺术无关,故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是指技法上的变化,得益于雕刻工具的改进,佛教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C项;思想观念的变迁并不能使材料中的雕刻技法发生改变,排除D项。

2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说明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C.儒家地位迅速提高

D.儒家得到了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今(雕)板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可知雕版印刷技术有利于儒家经典的传播及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不正确,材料中“士庶之家皆有之”并不能说明人们以藏书为时尚;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儒者地位变化,故C项错误;D项广泛说法错误。

26.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C.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翻译了西方科技书籍;甲午战后,翻译了西方民主政治书籍,这都是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B正确。

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不是中体西用思想,A错误。

学习科技和制度都是理性的选择,C错误。

这两种方法没有使中国走向强国之路,D错误。

27.梁漱溟说:

“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动不动就是有我的自由权,个人的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

但中国不是这样,注重的是义务,而不是权利,梁漱溟认为当时的中国人

A.与西方人的文化差别

B.深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