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673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docx

至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1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及颁奖词

泉吴锦:

高节卓不群【颁奖词】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

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

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

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

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

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张宝艳、秦艳友:

阳春布德泽【颁奖词】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宝贝回家,路有多长?

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

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

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人物事迹】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

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

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

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郎平:

雄心志四海【颁奖词】

  临危不乱,一锤定音,那是荡气回肠的一战!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博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点染几代青春,唤醒大国梦想。

因排球而生,为荣誉而战。

一把铁榔头,一个大传奇!

【人物事迹】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女排决赛,中美巅峰对决,身高1米84的中国女排主攻手郎平击溃了美国女排的防线,帮助中国女排登上了冠军的宝座,赛后诞生了一个流行词——“铁榔头”。

“铁榔头”郎平两次在中国女排最困难的时期,主动接下了中国女排主帅这个“星球上压力最大的职业”:

第一次是1995年女排生死存亡之际,她毅然归国,担任女排主帅,累倒在工作当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国女排伦敦奥运会被日本队淘汰,2013年同年龄队友陈招娣撒手人寰,这一系列的悲痛触动了郎平内心深处的女排情结,于是她冒着“一世英名可能毁于一旦”的风险再次走马上任,仅仅一年半时间,郎平就带领中国队于2014年时隔16年重返世锦赛决赛舞台,最终夺得亚军,并于2015年重夺世界杯冠军。

30年来,从担任主攻手时的“五连冠”到任教练率中国女排重返世界之巅,“铁榔头”似乎已经是奇迹的代名词。

屠呦呦:

春草鹿呦呦  【颁奖词】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

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

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

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

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

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闫肃:

弦歌感人肠【颁奖词】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

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

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

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人物事迹】

  《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唱脸谱》《团结就是力量》……这些被置于艺术殿堂宝座的艺术作品,都出自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之手。

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

自那时起,阎肃就常常跑基层,慰问广大官兵,把官兵们的生活点滴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很多作品都是在连队的马扎上完成的。

为了创作歌剧《江姐》,阎肃来到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反铐双手,戴上脚镣,并坐上老虎凳来真实感受当年共产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016年2月12日与世长辞,阎肃的夫人说,昏迷期间,阎肃只有听到自己写的歌时才有反应,甚至会流泪。

在阎肃心中,他的作品里饱含着的对兵、对民的深情,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即使昏迷,也依旧共鸣不绝。

他永远是一个兵,一个人民的优秀子弟兵。

徐立平:

大国多良材【颁奖词】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

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

就象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

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人物事迹】

徐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

自1987年入厂以来,一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

目前,火药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

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经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药药面误差不超过0.2毫米,堪称完美。

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徐立平还自己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国家专利,一种还被单位命名为“立平刀”。

由于长年一个姿势雕刻火药,以及火药中毒后遗症,徐立平的身体变得向一边倾斜,头发也掉了大半。

28年来,他冒着巨大的危险雕刻火药,被人们誉为“大国工匠”。

莫振高:

化作光明烛【颁奖词】

  千万里,他们从天南地北回来为你送行。

你走了,你没有离开。

教书、家访、化缘,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你是不灭的蜡烛,是不倒的脊梁。

那一夜,孩子们熄灭了校园所有的灯,而你在天上熠熠闪亮。

【人物事迹】

莫振高,学生口中的“莫爸爸”“校长爸爸”,是广西都安高中的原校长。

都安是全国贫困县,这个大山里的瑶乡,有着众多因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于是,莫振高将“让瑶乡儿女走向世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任教三十多年来跑遍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将了解的情况一一记录在册,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然而,自己的工资毕竟只是杯水车薪。

面对数量众多的贫困学生,这位从未向别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缘”之路。

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全国各地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演讲、做动员,只为通过社会力量,帮助更多的瑶乡儿女走出大山。

就这样,莫振高一共筹集了3000多万元善款,让1.8万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因积劳成疾,莫振高于2015年3月9日突发心脏病去世。

“莫爸爸”的“化缘”之路改变了数以万计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他已桃李满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官东:

天下英雄气【颁奖词】

  来不及思量,就一跃而入,冰冷、漆黑、缺氧,那是长江之下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别紧张,有我在,轻声的安抚,稳住倾覆的船舱,摘下生命软管,那肩膀上剩下的只有担当,人们夸你帅,不仅仅指的是面庞。

【人物事迹】

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翻沉。

官东主动请缨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抢险救援分队。

6月2日抵达救援现场后,他第一个跳入水中,面对水流湍急、能见度极低的双重考验,官东首先在船舱内发现朱红美老人,他一边耐心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帮她穿戴好装具,最终成功将其救出,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还者。

14时15分,官东再次下水,在机舱部位找到了船员陈书涵。

面对体力严重透支,陷入绝望的陈书涵,官东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装备给了陈书涵,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仅靠轻潜装具支撑。

撤退时,他身上的信号绳被缠住,危急之下,官东割断信号绳,与水面彻底失联。

官东在黑漆漆的舱内摸索近20分钟,终于找到出舱口,怎料,一个暗流瞬间将他卷入深水区,而此时,装具里的氧气即将耗尽,官东果断丢掉所有装具,憋着一口气猛地往上游。

由于上升速度过快,刚出水的官东双眼通红、鼻孔流血。

面对大家的赞许,这个帅气的90后小伙儿,没有多言。

因为在他看来,这是军人应有的担当。

买买提江•吾买尔:

盛德表一乡【颁奖词】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

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

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

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

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人物事迹】

买买提江•吾买尔是新疆伊犁地区布力开村村支部书记,维吾尔族。

3岁时,吾买尔的父亲就过世了,第二年母亲也改嫁了。

就这样,吾买尔是吃着村里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饭长大的,也由此对乡亲们产生了化都化不开的浓浓感情。

当上村支书之后,吾买尔把“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带领村民奔小康。

在布力开村,各族群众和谐相处,从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出现过民族歧视。

吾买尔说,只有民族团结经济才能发展。

如今,布力开村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截止到2015年底,布力开村1120户村民全都盖起了有网有电话的新房,铺上了总长42公里的柏油路,全村三分之一的人家买上了小汽车。

在民族团结的大道上,布力开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团结带来的生产力。

王宽:

君子抱仁义【颁奖词】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人物事迹】

  郑州戏曲圈里有这样一位老艺术家:

台上兢兢业业唱好戏,台下尽心尽力做善事,戏迷们夸他是德艺双馨的好人,他就是74岁的王宽。

1998年退休后,王宽夫妇陆续收养了6名老家的孤儿。

为了供养这些孩子吃饭穿衣、读书学艺,王宽决定放下自己国家一级演员的身段,去茶楼卖唱,这一唱就是7年。

起初,他的“上台率”并不高,每晚冷板凳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

但王宽依旧坚持每天骑着自行车,一家一家茶馆地跑,常常晚上六七点就去了茶馆,等到天亮才回家。

后来为了能够让更多人点他的戏,王宽又学起了川剧变脸。

如今,王宽夫妇苦心抚养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自食其力,而老两口却还在坚持资助老家的孩子。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办起一个孤儿艺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余热,让这些孩子学到一技之长。

王宽老师用他的行动向大家传达爱的意义。

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

【人物事迹】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9.3”阅兵式上,赢得了最多的掌声和最高的敬意。

他们是历史,也是现在。

他们中既有抗日战争的亲历者,也有抗战老兵的后代,还有海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当300余名抗战老兵组成的乘车方队经过天安门城楼时,苍苍白发,熠熠勋章,这群耄耋老人用微微颤抖的军礼表达着对祖国强盛的崇高敬意。

70多年前,他们是走上抵御外辱、保家卫国之路的勇士,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对国家和民族怀抱拳拳之心。

和抗战老兵群体一样,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海外华侨华人或是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或是捐款捐物支持抗战,或是直接回国参军,爱国侨胞们众志成城,筑起一条坚不可摧的血脉长城。

积淀在他们身上的赤子情怀和文化血脉,将助推整个中华民族走向共圆“中国梦”的未来。

在这里,我们向抗战老兵、爱国侨胞两个群体特别致敬,不仅是为了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更重要的是,传承他们为民族尽忠义的担当。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获奖名片】报国心皎洁

  【人物简介】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度获得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的于敏成为颁奖典礼上颁出的首位感动中国人物。

由于身体原因,89岁高龄的于敏没到领奖台。

他的儿子于辛代为领奖。

主持人白岩松问:

“当知道要把感动中国这个奖杯给爸爸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

”于辛回答:

“他觉得他已经老了,他更希望年轻人去得到这个奖项,去激励人。

  尽管是儿子代为转达,但这样的回答正是于敏一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真实写照。

鉴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有人把于敏称为“氢弹之父”,对此,于敏在接受采访时回应:

“这话不科学,最主要是团结,当然我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这跟其他的同志一样,也发挥同样大的作用。

  于敏是国家的骄傲,更是四川的骄傲。

1969年11月,为了“三线”建设的需要,于敏与周光召等专家乘坐专列奔赴西南,开始了与四川的不解之缘。

此后,虽然长期在北京的九院理论部工作,但由于单位本部在四川,于敏常因工作需要赴川。

1978年,于敏当选四川省科学大会先进集体代表;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7月任九院副院长兼九所所长;1984年和2009年,于敏获四川省劳动模范称号。

  1993年初,于敏关注20多年的“惯性约束聚变”作为一个独立的主题,列入国家863计划,于敏任第一届主题专家组顾问。

随着试验的推进和试验装置的建设,这项主要在四川绵阳开展的研究,获得于敏的亲自指导,也成为他1999年退休以后的重点关注对象。

  目前,89岁高龄的于敏仍担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以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咨询和建议。

  【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

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老骥伏枥:

朱敏才、孙丽娜

  【获奖名片】为霞尚满天

  【人物简介】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教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但不幸的是,2014年10月25日,十年辛苦,积劳成疾,朱敏才突发脑溢血,累倒在支教的岗位上。

虽然朱敏才病卧在床,言语不清,但是只要有人问他:

“你想干什么?

”他还是会艰难地回答:

“给孩子们上课!

”与此同时,一直在为学校奔波的孙丽娜老师仍未停歇,一边照顾朱敏才老师,一边在为新建的学校食堂及新教学楼操心着。

在众多爱心企业及贵州省、市领导的帮助下,新的学校建好了,食堂也有了着落。

2015年初,孙丽娜、朱敏才夫妇当选“感动中国人物”,27号晚上,捧着奖杯的孙丽娜老师说,她们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贵州的老百姓,是他们圆了我们的支教梦”。

孙丽娜老师还说,要是没有贵州孩子听他们的课,他们的余热也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他们还要感谢贵州的乡亲父老们,将孩子托付给他们。

“特别是朱老师生病的这段日子里,要不是贵州人民给予我们的帮助与肯定,我们很难熬过最艰难的日子,就更没有机会评上“感动中国人物。

”据了解,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是继徐本禹、李春燕、阿里木之后贵州第四个获奖者。

本报曾多次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报道。

  【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

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夕阳最美,晚照情浓。

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3.心有清泉:

赵久富

  【获奖名片】量与江海宽

  【人物简介】

  现年60岁的赵久富是黄冈市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工作正式开始,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在该村担任了26年村支部书记的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带头第一个搬迁,并带领外迁村民走上致富路。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本报以“心有清泉村官大爱”为主题,深入报道“移民书记”赵久富的感人事迹,引起强烈反响。

赵久富成为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局,为南水北调这一跨世纪工程奉献牺牲的一个时代缩影。

  颁奖晚会上,主持人敬一丹问:

“赵书记,这次你来北京喝的水,感觉是家乡水的味道吗?

”赵久富笑答:

“应该是的。

”当大屏幕上播放移民短片时,赵久富泪水再也忍不住,坐在台下的妻子也泣不成声,现场许多观众都在悄悄抹泪。

  赵久富家为了南水北调工程两度移民搬迁,敬一丹问他:

“赵书记,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赵久富说:

“逢年过节的时候,母亲生日、父亲祭日的时候。

”因为搬迁到移民新区,与老家相隔一千多里,赵久富的父亲去世时,他都没来得及赶回去送最后一程。

  昨晚,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黄冈团风移民新区赵久富家中,与赵久富家人一同观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

期间,赵久富的领导、亲友不断打来电话表示祝贺。

赵久富平静地说:

“荣誉和骄傲应属于为南水北调作出牺牲的移民。

  【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

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

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

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4.大爱深沉:

张纪清

  【获奖名片】涓滴见沧海

  【人物简介】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

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

从此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2014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终于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

张纪清出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

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始捐款。

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

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

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教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一直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依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帮助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

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着他。

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暖。

  【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

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

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

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

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

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

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5.同桌妈妈:

陶艳波

  【获奖名片】爱子心无尽

  【人物简介】

  陶艳波,48岁,女。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走过了很多地方,但医生的结论始终让他们失望。

很多人劝陶艳波把孩子送到聋哑学校,但是陶艳波没有放弃。

为了儿子,她专门从老家黑龙江到北京去学习唇语,然后一点点地教儿子说话、识字。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做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

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杨乃彬的老师、同学也都为这对母子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经过不断练习,杨乃彬也能比较正常地和人交流。

  如今,杨乃彬已经考上了大学,成为了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的学生。

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所有帮助他们的人。

  【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

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

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

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

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

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

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

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

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

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6.大漠“猎鹰”:

木拉提·西日甫江

  【获奖名片】忠臣印寸心

  【人物简介】

  木拉提·西日甫江,男,38岁,维吾尔族,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的一名公安民警,曾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个人三等功四次。

早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期间,木拉提就多次参与警方的反恐行动,担当卧底和翻译。

从警14年来,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终坚持战斗在打击暴恐犯罪活动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被当地群众誉为大漠“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

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

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

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