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017454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补习资料第06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补习资料第06讲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的中华文化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一)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源远流长

1.古代辉煌的历程

(1)殷周时期,_______思想、________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_______。

(3)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______的意义。

(4)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_______地位。

(5)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_______时代。

(6)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并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的宋明_____。

(7)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________的冲击

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___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________与________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衰微的原因:

中国_______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_________的巨大冲击。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只有在________的领导和_________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二)中华文化基本特征之一——博大精深(具体体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文学艺术

作用: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_____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以历史______、内涵______、风格_______,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向往和美好追求。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①地位: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特点:

注重______,具有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意义:

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_____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_____、_______的生动体现。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区域文化的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______千差万别,经济社会________不同。

(2)区域文化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______,又保持着各自的_______。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的地位:

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_____,都是中华民族的______。

(2)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_____、相互______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感和____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_。

(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原因-----包容性

1.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_______和_______。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______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___________。

2.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的认同和对_______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

1.

(1)天命神权“敬德保民”

(2)雏形(3)划时代(4)至尊(5)全盛(6)理学(7)西方工业文明

2.

(1)源远流长

(2)汉字史学典籍

3.

(1)封建统治工业文明

(2)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二)

1.

(1)独特辉煌而悠久丰富而绚丽、鲜明而独特

(2)实际运用实用性整体性艰苦奋斗生命力创造力

2.

(1)自然条件发展程度

(2)融合特色

3.

(1)瑰宝

(2)共性民族特性(3)交融相互促进(4)认同归属文化底蕴民族凝聚力

(三)

1.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和睦相处积极成分

2.和睦自身文化其他民族文化

【要点精析】

要点一: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历程

发展时期

文化思想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作用

殷周(发源)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雏形)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促进)

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发展)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隋唐(全盛)

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延续)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在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成就巨大,并产生宋明理学

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其中宋明理学对后期封建社会影响较大

明清(面临冲击)

近代西方文化传入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冲击

要点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历史上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特征)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那些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有的消亡,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

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延续至今,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

  作用: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意义: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另一重要见证----史书典籍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

另外,自夏商就开始设置的历朝历代的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典型例题】

例1.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解答本题用排除法即可。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是“直接”转化,故②错误。

答案:

B

例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通过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把握“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这一关键信息,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青花瓷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因此选D。

答案:

D

 要点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内容上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上。

  1.独特性:

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艺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区域性:

(1)原因:

我国幅员辽阔,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意义:

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共同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3.民族性:

(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1)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的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其个性。

(3)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

【典型例题】

例1.(2019天津五区县期末考)“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

地处华东水乡的吴越文化和处于内陆山寨的滇黔文化,虽然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这说明( )

A、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区域特征明显

D、在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解析:

C项,材料中,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虽同属于中华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即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故C项正确。

A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属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材料中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相关内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B项,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是相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言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材料中的两种文化都属于中华文化,因而选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

D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不同区域间文化的差异,未涉及各民族文化,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例2.(2019武平一中期中考)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

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解析:

中国各地中秋节过法的多种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未体现。

答案:

B

要点四: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意义及表现)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误区警示:

不要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仅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使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

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史书典籍的出现,能够使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流传下来。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在它具有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独树一帜,具有区域色彩和民族色彩的中华文化,充分显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典型例题】

例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融合,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相互融合

解析:

京剧是由多种戏曲交融而成,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项正确;京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多”到“一”的过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关于京剧的形成过程,主要强调了对多种戏曲的吸收、借鉴,B项与题意无关;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

C

  思维拓展

某校高二

(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

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

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

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审题过程:

本题是一道高考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灵活性、综合性。

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难度一般,解答时要做到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本题是知识限定性问题,题型是说明分析类的材料题,一般我们对这类题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回答。

对于本题我们需要结合材料分析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对于怎么办可以忽略不答。

这就涉及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等知识点。

参考答案:

(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疑点突破】

疑点一:

正确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关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侧重点不同

侧重于从动态上,即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未中断过

侧重于从静态上,即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说明中华文化的特征,表明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见证或表现不同

汉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联系

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二者共同的原因

疑点二:

认识误区:

包容性会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其个性。

提示:

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但兼收并蓄并不是“全盘外化”,而是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不仅不会使民族文化丧失个性,还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典型例题】

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

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

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文化创新中坚持了博采众长的做法,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②正确。

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③错误。

④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等同起来,忽视了中华文化的特性,错误。

答案:

A

疑点三:

认识误区:

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所以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提示: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征,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疑点四:

如何理解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的关系

  文字:

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

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

  文明:

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积极成果。

  文化:

是相对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课外拓展】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秘密?

  ——余秋雨教授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节选)

  首先我要谈谈,为什么那么多历史悠久的文化全灭亡了,而中华文明却一直活到今天?

她到底凭借哪些力量得以延续至今?

  第一,统一而延续永久的文字系统,能够保存历史资料。

我认为这是中华文明没有灭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原因。

字的灭亡,意味着文明载体的死亡。

  第二,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在本质上是农耕文明,所以从来不主张远征。

成吉思汗远征时还没有进入中华文明的主体部位。

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

因为在古代,一种文明超越边界,变成军事工具,要在不同地方落根,这个文明就很难存活。

中国没有发动过这样的军事远征,为文明的延续保留了实力。

  第三,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灭亡,还在于它一直处于有序状态。

“有序”的代价是使得整个国家比较保守,不太自由,但“有序”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避免了“无序化耗损”得以有效延续。

一方面,自秦代对文字、度量衡的统一,自汉代开始建立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如郡县制、户籍制等,使得国家即使经历了战争和改朝换代,还能运转有序。

另一方面。

延续了1300年的中国科举制度,为有效管理提供了丰沛的人才资源和统一的管理哲学。

与世袭为官、养仕为官、军功为官等方式很容易造成的无序吏治完全不同,科举制度确立起这样一个概念:

在中国土地上,任何一个男子通过文化考试就可以成为各级“公务员”,这就使偌大一个中国一直处于有人管理的状态,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科举主要考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恰恰是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和社会管理有关,所学与所用还是“专业对口”。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奇迹:

思想延续的奇迹。

因为为了考试、求官,儒家经典被千万人背诵濡养达1300年之久,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四,中华文明以“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避免了长时间陷入极端主义。

中庸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弹性哲学,它对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保持着一种宽容的接纳,有针对性的处置。

国外有些地区的文明深受原教旨主义,即基本教义派的毒害,用极端的方式解释自己宗教当中的某些教义。

这一点中华文明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走极端是错误的。

世界其实不是纯白也不是纯黑,还有中间辽阔的灰色地带。

纯白和纯黑至多只是边缘,而且是很窄的边缘。

这个思维方式很重要。

汉字构形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与西方文字不同,作为汉语书写形式的方块汉字不仅表音,而且以形表义。

这种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得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

比如,因为汉字是以形表意,这使得人们能够“望文生义”,根据一个字的形旁大致能猜出该字的意义类属。

我们在阅读时,如果看到“木”字旁、“鸟”字旁、“草”字头的字,就可以知道这些字的意思大致是一种树、一种鸟、一种草。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经验综合性特征,倾向于对事物做经验性的整体把握。

这种思维方式善于把握统一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使得中国人习惯于讲偶讲对。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散文和诗歌中,就经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

  在中国古代的雕版印刷中,把一些文字刻在一块方形木板之上,文字按由上而下、由右向左的次序排列。

一个汉字占一小方格,一些汉字被排在一个大方格内,以平衡、匀称为关,并让汉字及其整体呈现出方形。

这一汉字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

  占汉字总数绝大部分的是形声字,它的字形既反映语素的意义,也反映语素的声音。

这种兼表音义的综合性的造字法作用于思维方式,也使得中国更长于综合。

古人在处理矛盾时采取中庸之道,就是以互相让步、调和折中的办法解决的。

一让两有,形声并列,汉字的这种字形体现了中国人崇尚中庸的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的地域文化

  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讲,中华文化大致上是由三大地域文化组成的,即黄河流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和草原地区文化。

  黄河文化主要是指发生在黄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

黄河文化的显著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在黄河文化发展过程中,天道、地道和人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由此发展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思想。

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它有6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从未中断过,这是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所没有的。

三是不断进取的文化精神。

黄河文化是非常典型的大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黄河的四级、三级支流逐渐向二级支流及干流上转移,最终形成了咸阳(西安)一洛阳的文化轴心带,并由此向外辐射,不断扩大它的影响。

四是兼收并容,博采众长。

中华民族勇于吸收周边各个民族和域外各国的文化成果,对外来文化如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等,“爱其所同,敬其所异”,以开阔的胸怀加以接纳、吸收、消化而为我所用,并积极地开展对外交流,互相促进。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南方流域文化,其主要特点似可概括为“长、久、多、丰”四个字。

“长”就是地理跨线长,“久”就是历史悠久,“多”就是层次和方面多,“丰”就是丰富灿烂。

  草原文化是指形成于我国北方草原这一特定历史地理范围内的文化。

草原文化的基本特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崇尚自然,二是向往自由,三是崇拜英雄。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独特的方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是

  ①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夏历一用就是四千年,从未变更,到今天依然如新,这同样是中华文化_______的明证。

  A.“独特性”  B.“源远流长”  C.“博大精深”  D.“区域性”

 

 3.都江堰水利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

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

这反映了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当前,在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过程中,广东省重点打造“岭南文化、活力商都、黄金海岸、美食天堂”四大品牌。

这表明

A.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

B.地域文化都是在本地域独立形成的

C.地域文化之间没有共性

D.中华文化在性质上是全国地域文化的总和

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2015山东泰安中学月考)《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汇编,它的“典”、“谟”、“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