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608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题及答案1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轲(kē)  繁衍(yǎn) 傅说(yuè)指通豫南(zhí)

B.胶鬲(gé)箕畚(jī)孀妻(shuāng)天子之诏(zhāo)

C.始龀(chèn)弓弩(nú)智叟(sǒu)按辔徐行(pèi)

D.烽火(fēng)朔东(shù)殷勤(yīn)折戟沉沙(jí)

2.下列句子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3分)(  )

A.自刘向、杨雄搏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B.(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精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C.从来的史书没有像它(《史记》)这样具有作者个人的色采的。

其中有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有他自己的情感作用,有他自己的肺腑和心肠。

D.因采菊而见山,景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做“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汽都索然矣。

3.下边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汉以后有不少的太平宰相正靠着妾妇之道的实践而博得了安富尊荣。

B.在开辟中国第一条天路时,建设者们发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使新疆与外界的联系便捷了许多。

C.这群运动健将视若儿戏,毫不费力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表和碍事的树木间穿梭,连一个趔趄、绊脚都没有。

D.语言艺术,往往不是很具体的、可以摸到的东西,重要的是大家自己去感受、去想象,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B.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做“冠礼”,女孩子的叫做“笄礼”。

C.《列子》中有很多寓言,如“歧路亡羊”“詹何钓鱼”“造父学御”“守株待兔”“鲍氏之子”“九方皋相马”等。

D.《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6.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7.古诗文默写。

(13分)

(1)《富贵不能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立身处世态度,也就是孔子所谓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2)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奈与欣慰交织,混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3),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渔家傲》)

(4)陶渊明《饮酒(其五)》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5)《春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的名句。

(6)《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8.瑞安市安固中学举办的“假期读好书”主题征文活动中,一位同学的参赛征文《且听虫吟——读<昆虫记>有感》用四个小标题来概括自己对《昆虫记》的理解和感悟,引起评委的关注。

请结合《昆虫记》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体验,挑选其中的两个小标题,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一】且听虫吟——我听到了“科学”的巨响

【二】日听虫吟——我品到了“人性”的温柔

【一】且听虫吟——我听到了“科学”的巨响

【二】日听虫吟——我品到了“人性”的温柔

【三】且听虫吟——我寻到了“尊重”的内涵

【四】且听虫吟——我悟到了“探究”的真谛

【三】且听虫吟——我寻到了“尊重”的内涵

【四】且听虫吟——我悟到了“探究”的真谛

                     

                    

二、课内精彩阅读(22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5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9.此诗是一首___________(体裁),用____________喻指人生际遇。

(2分)

10.对这首诗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14分)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苏轼《东坡全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

(1)惩山北之塞()

(2)以残年余力()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卒去()

12.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3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14.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三、课外类文阅读(18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①父亲常说“做出衣裳的是针线”,按说这没有什么创意,但从一名乡间职业裁缝口中说出,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父亲一生以裁缝为业,受乡亲敬重,行走乡间方圆二三十里,甚至跨出湘鄂边界为人缝制衣裳。

②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渐渐地开始学缝扣眼、绞襻①子、钉扣子。

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②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师父手艺高超,很严厉,连立身坐姿、穿针引线也有规矩,弄不好便举起尺子打过来。

父亲说,他没少挨师父训罚,怎样打罚都必须忍着,熬过了三年,便有出头之日了。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③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

④父亲没学过美术绘图,可他裁布料用画粉时,总是从容果断,绝不拖泥带水。

画线时用的是画粉袋,一条纱线从装有画粉的小布袋里左贯右出,其原理与木匠的墨斗无异。

比如绗棉衣棉裤,父亲在铺好絮棉的布面上,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如此反复,他的徒弟再照线举针绗棉。

⑤父亲擅长做开襟衣衫,他最得意的是做得一手漂亮盘扣。

男服多用蜻蜓扣、春蚕扣(也叫一字扣),女服多用蝴蝶扣、菊花扣,还有男女通用的琵琶扣、树枝扣。

一个个蜻蜓头,一对对蝴蝶结,公扣母扣,结对成双。

这种衣服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着实漂亮。

⑥父亲喜欢在左胸前袋口插上一支钢笔,不过这笔大抵在算账立据时才派上用场。

父亲有“两不记”:

一是收人布料不记,客户来料,只要说明你要做什么衣服什么样式,他随手往那衣料堆里一放,绝不会张冠李戴;二是量体裁衣,他拿皮尺在来人身上左一拉右一扯,嘴里念叨着,只量体并不当面记录,也不开制衣单,顾客按期取衣,从不出错。

⑦他的裁缝工具很简单,裁剪刀、竹尺、皮尺、画粉、手针、顶箍,再就是熨斗。

父亲剪裁时轻松自如,用剪吃布很干脆——咔哧,咔哧,咔哧,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咔!

最后一声特别干脆,听起来很果断,那肯定是剪刀将出,剪断布头了。

⑧剪裁用的案板是杉木的,那案面上有许多凹坑,密密麻麻。

有次我看到父亲握着剪刀,在画有纵横交错线条的布面上,让剪刀随意地疾走,剪刀在案面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顿一下,布面一个窝,案板上一个坑。

我揣测这种“停顿”绝不是率性而为,一定是有讲究的,应该是父亲为后来的缝纫制作留下的暗记,比如打褶、留岔什么的。

案板上留下的“记号”,让我长久思索……

⑨除了在家等客上门做衣,很多时候是做“乡工”,也称“上门工”。

这种方法是按天计收工钱,东家只管三顿饭,不需一件件算钱。

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懈怠,只管埋头干活。

平常东家客气,也有上烟上酒的,可父亲从来不沾,只吃些茶饭。

⑩早年,父亲行走乡里一直是手工制作,后来母亲加盟。

不久有了缝纫机,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他们“白头偕老”。

父亲担纲剪裁,母亲负责缝制,从此父母同出同归。

小时候我还没念书,就经常随父母去做“上门工”。

一大早,东家挑一副挑子走在前头,一头是缝纫机头,一头是机脚,我紧跟父母在后,父亲说我从小就随他吃“百家饭”。

⑪在乡间,这个行业有个笑话段子:

“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

”少时我不解,便问父亲何意,父亲笑了,告诉我意思是说,如果哪个裁缝不留下布头,那他肯定穿着个没有裤裆的裤子。

父亲从来不做那种“贪墨”糗事,每上门做完一家的衣服,他就将剩下的布头交给东家;若是在家,每做好一件衣服,他也将剩下的边角布料扎成一绺,塞进衣主的新衣荷包里。

衣主自然高兴,因为这些边角布料又可去做千层布鞋底。

⑫父亲从事职业裁缝五十年,他从手工到机制,见证了民间服装的演变发展,亲自经历了这些服装的全部制作过程。

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缝暖了家庭,缝美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第8版,有删改)

注:

①襻(pàn)子:

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

②绗(háng):

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15.作者说“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有些绝活儿”,父亲有哪些绝活?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

(4分)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6分)

①左手捏着画粉袋口,将线头置于棉裤一端,右手拉粉线,再用右肘根压住粉线另一端,右手拇指食指拈起粉线,轻轻一弹,不偏不倚完成一条白线。

(3分)

②这像极了农夫耕田犁地,当犁尖插入土地,只听得一声吆喝,那黑色土壤便顺着犁头往右翻去。

(3分)

18.文章的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如果换为“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是否可以?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4分)

四、习作表达训练(50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钱钟书曾说:

“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许多美好的时光。

而当所有的时光在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

”请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曾忽略过什么?

请以“忽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③要注意用语要得体。

 

参考答案

1.【答案】A(3分)

【解析】B项,天子之诏(zhào);C项,弓弩(nǔ);D项,朔东(shuò),折戟沉沙(jǐ)。

2.【答案】B(3分)

【解析】A项,搏--博,辩--辨;C项,色采--色彩;D 神汽--神气。

3.【答案】B(2分)

4.【答案】C项(3分)[解析]“视若儿戏”把事情当成小孩儿玩耍一样来对待。

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

用于“运动健将”明显不当,和后面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表和碍事的树木间穿梭”的语境不符,应该换为“举重若轻”。

5.【答案】C(2分)

【解析】C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

6.【答案】C(3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

根据句意,可知③为总起句,从句中的“前堂后室”可知,本段应该是先表述堂,后表述室;②句中的“‘堂’多用于举办活动”与③句中的“前堂后室”相照应,故②跟在③之后;①句中的“故有‘南面称帝’之说”与②句中的“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相照应,故①跟在②之后;根据第③句,⑤应跟在①之后;④句中的“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与⑤句中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互为转折关系,所以④应跟在⑤之后。

故选C。

7.(13分)

(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3)我报路长嗟日暮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5)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8.(4分)示例一:

从饥渴的蚂蚁到凶猛的螳螂,从灵巧的蝗虫到死板的黄边胡蜂,从焦躁的蝎子到冷面杀手狼蛛,法布尔记录下他所观察到的一切,以科学理性精神用朴实清新的语言为我们介绍昆虫的体貌特征、食性、喜好、生存技巧、蜕变、繁衍和死亡,帮我们揭开昆虫生命的秘密,带领我们走进一个科学的世界,领略科学的奥秘。

示例二:

在法布尔柔软、富有诗意的笔下,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会“愉快地进食”,如果喂食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犀粪蜣“忘我劳动,坚持在地下劳作,为了家庭的未来鞠躬尽瘁”。

在《昆虫记》中,昆虫的多彩生活,全部打上了“人”的烙印,它与作者的人生感悟交相辉映,闪烁着人性的、智慧的光芒。

示例三:

对于昆虫的观察,法布尔从来都是一个旁观者和热爱者。

观察蝉时,他将它们抓来,在不伤害它们的前提下,仔细观察它们的结构,末了,又将它们放回自然。

法布尔在《昆虫记》中表现出来的不伤害弱小生命,只做一个旁观者,而不是以高黃的人类自居,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多么的难能可贵。

示例四:

荒草地上,法布尔身着粗呢外套匍匐在地,他在研究为什么狼蛛会待在洞穴里等待猎物,为什么蝗虫喜欢蹦足达、跳跃,为什么大孔雀蝶翩翩起舞追寻着自己心仪的姑娘,诸如此类的问题,法布尔一定会刨根问底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查个水落石出。

为了观祭蝎子们的婚姻,法布尔深夜还在观察竭子情侣们散步,观察多次才肯下一个定论。

这就是《昆虫记》为我们展示的因为执着探究精神而带来的严谨、准确的科学知识的魅力。

9.【答案】七言绝句(七绝)东风(2分)

10.【答案】A(3分)

【解析】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

故选:

A。

 

【分析】本诗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

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二)(14分)

11.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4)终于(4分)

12.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3分)

13.(4分)

(1)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14.B(3分)

三、(18分)【答案】15.①画粉画线的绝活;②做得一手漂亮盘扣的绝活;③“两不记”的绝活;④裁剪与案板结合的绝活。

(4分)

16.第②段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在内容上,它是全文作者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文章叙事清晰,主旨鲜明突出。

(4分)

17.(6分)①该句使用动作描写,详尽展示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

一举手,一投足中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了父亲的高超技艺,给人如在眼前的立体感;而且言语间也透露出对父亲的敬仰和骄傲。

②这句使用比喻修辞,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的耕地,既贴切生动,又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同时也是对两种劳动美的赞美和歌颂。

18.不可以。

原题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

作者不光记叙父亲“一针一线”的绝活,更通过父亲的手艺表达了父亲不仅技艺高超,更人格高尚。

他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4分)

【解析】15.本题应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

本题答题区域在第④~⑧段,根据每段段首句概括即可。

16.结合上下文,第②段“他十二三岁拜师学裁缝,……翌年学习缝制衣服,第三年开始学绗棉做棉衣,最后学剪裁。

……三年后他便提着裁剪刀行走乡里,独当一面,还真是多亏了师父的言传身教。

”由表示时间的词语理解,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线索和总纲,使得文章叙事清晰,突出了文章主旨。

引出下文对父亲绝活的描述。

所以这一段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7.①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父亲用画粉画线的完美过程。

突出父亲技艺高超,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之情。

②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使用比喻修辞,充满乡村泥土气息。

表达了作者对这两种劳动的赞美。

18.本文①—⑩段叙述了父亲“一针一线”的裁缝绝活、技艺高超。

结合文末主旨句理解,父亲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是将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串联在一起,揭示了文章中心。

标题“一针一线皆关情”充满诗情画意,又照应和突出了文章主题。

而“一位行走乡间的裁缝”较平淡,只是交代了文章写作的对象,没有以上表达效果。

19.略(5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