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233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docx

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解析版

2020年江苏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2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000千伏特高压感应形成的电弧顷刻间能使几米之外的任何生命,“秋千法”带电检修,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强电流击中,后果。

检修工王进凭借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以一身犯险而保大业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万民康乐。

A.玉石俱烬不可思议经年累月B.烟消云散不可思议年深日久

C.烟消云散不堪设想经年累月D.玉石俱烬不堪设想年深日久

1.C【解题思路】玉石俱焚:

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

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

烟消云散:

像烟云消散一样。

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不可思议:

指无法想象,不可理解。

不堪设想:

指事情会发展到令人难以预料的地步。

多指较坏的情况。

经年累月:

指经过很久的时间;长时间。

年深日久:

形容时间久远。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共享单车的乱象值得重视,想要共享单车用得好,前提是“停”得好,完善配套服务是治本之策,当好“服务员”,政府大有文章可做。

B.有一句话,叫扼住命运的咽喉,虽然有唯意志论之嫌,但也道出了一个事实:

命运有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应当当好自己命运操盘手。

C.必须看到,大批网红正像澳洲网红妹子欧内尔那样,以求别人的赞美和名人的感觉为荣,把无聊当事业,实在是虚度年华,浪费青春。

D.被称为女流的北大研究生现在有如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而且随着时间的漂移和浪费,她所学的城市规划知识也将会变成过往的尘埃。

2.C【解题思路】C项“大批网红正像澳洲网红妹子欧内尔那样”中“正像”表举例,不是比喻。

A项以“做文章”比喻大有讲究。

B项以“咽喉”比喻关键,以“操盘手”比喻掌控命运的人。

D项以“处女地”比喻未知的未来,以“尘埃”比喻废物。

3.下列对联中,全是写泰山的一组是(3分)()

①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②一条界破青山色,万古带疑白练飞

③卧龙两表酬三顾,岱岳千寻接九霄

④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3.A【解题思路】①联中“山登绝顶”,语出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②联中“万古带疑白练飞”,语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③联中“卧龙”指诸葛亮,祖籍山东沂南,靠近泰山,“岱岳”即指泰山;④联“天都”指黄山天都峰,“云海”亦为黄山四绝之一:

根据以上知识可以推知正确答案。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互联网时代,在网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难免经常被打脸,这怪谁?

,得到一点信息便慷慨激昂,大发议论,如此态度岂能不“上当受骗”?

①急于站在道德高地谴责他人的人难免会上当受骗

②当然怪不实消息的提供者

③但是,归根到底还是怪上当受骗者自己

④他们掐头去尾,断章取义,故意隐瞒真相

⑤不调查研究,不了解事情的真相

⑥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A.②③④①⑥⑤B.⑥⑤①②④③C.②④①③⑥⑤D.⑥⑤④①②③

4.C【解题思路】作答本题,可从整体上把握。

“这怪谁”后面从两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说怪“不实消息的提供者”,②句领起,④和①两句围绕这一句阐述理由;然后以“但是”相转折,说怪“上当受骗者自己”,③句领起,⑥和⑤两句阐述理由。

5.下列诗句中,与下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

A.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5.A【解题思路】观察漫画可知,漫画中主要有河水、野草、柳树和鸟儿,将漫画内容与诗句相对比:

A项“幽草”“涧边”“黄鹂”“深树”与画面吻合;B项“山前”“桃花”“鳜鱼”与画面不吻合;C项“两个黄鹂”与画面鸟的数量不合,也没有“上青天”的意境;D项“山色”与画面不合,“人歌人哭”无从体现。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

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即今之《瑜伽师地论》也。

又言昔法显智严亦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岂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

大丈夫会当继之。

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

既方事孤游,又承西路艰嶮,乃自试其心,以人间众苦种种调伏,堪任不退。

然始入塔启请申其意。

愿乞众圣冥加,使往还无梗。

贞观三年秋八月,将欲首途,又求祥瑞。

乃夜梦见大海中有苏迷卢山,四宝所成极为严丽。

意欲登山,而洪涛汹涌,又无船筏,不以为惧,乃决意而入。

忽见石莲华涌乎波外,应足而生,却而观之,随足而灭。

须臾至山下,又峻峭不可上。

试踊身自腾,有抟飙飒至,扶而上升至山巅,四望廓然无复拥碍。

喜而寤焉,遂即行矣。

时年二十六也。

时有秦州僧孝达在京学涅槃经,功毕还乡,遂与俱去。

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至兰州。

一宿,遇凉州人送官马归,又随去至彼。

停月余日,道俗请开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皆为开发。

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

时开讲日,盛有其人皆施珍宝,稽颡赞叹,归还各向其君长称叹法师之美,云欲西来求法于婆罗门国,以是西域诸城无不预发欢心,严洒而待。

散会之日,珍施丰厚,金银之钱、口马无数。

法师受一半燃灯,余外并施诸寺。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

有人报亮云,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

亮惧,追法师问来由。

法师报云,欲西求法。

亮闻之逼还京。

(节选自《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餐其说备:

齐备,广泛

B.愿乞众圣冥加冥:

暗中

C.使往还无梗梗:

阻碍

D.禁约百姓不许出蕃蕃:

藩篱

6.D【解题思路】蕃,外族,边境少数民族。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

唐太宗李世明的年号,新皇登基都会起新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

B.西域:

是汉代以后人们对今玉门关以西的新疆以及中亚细亚等地区的总称。

C.河西:

泛指黄河以西之地,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

D.稽颡:

如稽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7.A【解题思路】A项“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不对,有皇帝中途换年号,年号就不止一个。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于是结侣陈表有诏不许。

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

(2)时李大亮为凉州都督,既奉严敕,防禁特切。

8.

(1)于是他与同伴向朝廷上书,朝廷下诏不许,其他人都退却了,只有法师并不肯就此罢休。

(2)李大亮时任凉州都督,已奉到禁令,因此防范特严。

【评分标准】

(1)得分点:

结侣,结伴;咸,都;屈,罢休;语句通顺。

(2)得分点:

既,已经,以后;严敕,禁令:

切,严;语句通顺。

9.根据节选内容,概括三藏法师的品格。

不超过25个字。

(4分)

9.【答案示例】刻苦专研,精益求精;弘扬佛法,导利群生;意志坚定,不屈不挠。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要通观全文,抓住主要段落。

如根据第一段中“餐其说,详考其理,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等语,可概括出答案的第1点;根据这一段的“皆能求法导利群生”“大丈夫会当继之”等语,可概括出答案的第2点;根据第二段及其后的内容,可概括出答案的第3点。

【参考译文】

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

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如今的《瑜伽师地论》。

法师还说,过去法显、智严也是一时英杰,都能西去求法以救渡众生,怎能使他们的高迹无人追踪,他们的清风就此断绝?

大丈夫应当继续他们的业绩。

于是他与志同道合者联名向朝廷上表请求西行,朝廷下诏不许。

其他人都不干了,只有法师不为所屈。

他准备单身远行了,又得知西去道路艰险,于是磨炼自己的意志,用人间种种苦况来调理身心,降伏住自己的坏习气,(直至感到自己)都能承受而不会退缩。

然后才进入佛塔表明心愿,恳请众圣于暗中保佑,使他往来不要遇到阻碍。

贞观三年八月,法师准备出发,再次祈求祥瑞。

夜里梦见大海之中有苏迷卢山,为四种宝物结成,极为壮丽。

自己想要登山,但波涛汹涌,又没有渡船,自己并不畏惧,决意投身入海,忽然看见有石莲花从波浪中涌现,脚踏下去就涌现一朵,而回头看到,脚抬起后石莲花又消失。

很快来到山下,又峻峭无法登攀,尝试向上跳跃,有一阵向上卷的暴风把自己托上到山顶,四望辽阔,毫无障碍。

法师高兴得醒了过来,立即动身西行。

当时法师年二十六岁。

这时有位秦州僧人孝达在京城学习《涅槃经》,完成学业后准备回乡,法师就与他结伴同行。

到秦州停留了一晚,遇到兰州人作伴,又同行到兰州。

又停宿一晚,碰上凉州送官马返回的,就跟随着到达凉州。

停留了一个多月,僧俗请法师讲授《涅槃》、《摄论》及《般若经》,法师都为他们开讲阐发。

凉州是河西的重要都市,控制西蕃、葱右各国,商人往来,络绎不绝。

在开讲那天,商人们来了很多,都施舍珍宝,礼拜赞叹,回国后还向他们的君主称颂法师的好处,并说他要西去婆罗门国求法,因此西域诸城无不作好准备,欢迎法师光临。

法师讲毕散会之日,施与丰厚,珍宝、金钱、银钱、马匹不计其数,法师接受了一半,用于燃灯供佛,余外都施舍各个佛寺。

这时大唐基业初创,疆界尚未拓展到远方,朝廷严禁百姓出境入藩。

李大亮时任凉州都督,已奉到禁令,因此防范特严。

有人向李大亮报告说:

“有个僧人从长安前来,要去西国,不知想干什么。

”大亮十分紧张,把法师找来追间来由,法师回答说:

“要去西方求法。

”大亮听说后,逼令法师返回长安。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

友,寂寞滞扬云

【注】

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蓬阁:

指秘书省。

扬云:

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0.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

情作简要赏析。

(5分)

10、【答案示例】这首诗前三联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

暮烟袅袅,旅舍昏暗,开篇一联寓情于景,灰暗的景色引出悲凉寂寞的情思;二三联写寒夜独坐无朋,眼前烛光荧荧,窗外雨滴枯荷,情景交融,凄凉、孤寂、无聊,更加难堪,有力地渲染了怀才不遇的失落之情。

11.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

(6分)

11、【答案示例】同意。

“寂寞滞扬云”,意即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寂寞滞”首先说的是扬雄。

最后一联意思是说王昌龄久居闲官散职校书郎,就像在寂寞中滞留的扬子云,所以“寂寞滞”又是说王昌龄。

自己被迫离开京城,独自在旅亭过夜,不由得想起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的王昌龄,这样“寂寞滞”同时又是说自己。

【诗歌鉴赏】这首诗写初出汝关,夜宿客舍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仕途失意的愁怀。

傍晚槐树间升起了炊烟,旅舍一片昏暗,开篇一联以写景起兴,引出悲凉寂寞情思。

二三联写寒夜在旅舍孤单单只身独坐,眼前萤火消失,烛光荧荧,窗外荷叶枯萎,雨点滴滴,一片凄凉、孤寂、无聊,让人难堪,而这种处境又是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的直接结果。

于是他很自然地想到在长安的朋友,特别是久居闲官散职的校书郎王昌龄,才高命蹇,寂寞失意也和自己差不多。

同病相怜,所以感慨系之。

本诗融情入景,境与意会,“烛至”、“荷枯”一联尤其清淡自然。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2)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4)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无题》)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7)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

(《论语》)

(8)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2.

(1)醉不成欢惨将别

(2)枯松倒挂倚绝壁(3)舞榭歌台(4)青鸟殷勤为探看(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6)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7)其不善者而改之(8)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题思路】易错字:

⑶榭;⑷殷;(8)躬。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老妇人和她的猫

(英国)多丽丝·莱辛

她叫黒騠,生于20世纪初。

自从丈夫二战后一个严冬死于肺炎,她就一直独居。

她有四个子女,其中一个女儿每年给她寄圣诞卡片。

除此之外,对他们来说,她是不存在的。

他们都是体面人,有家,有车,有好工作;而她,不体面。

她做买卖旧衣服的生意,自得其乐,推着那架塞满了衣物的旧婴儿车,在路上四处走动。

就在黑騠70岁生日那个星期,他们收到了通知,小社群得结束了。

房屋署官员来做了最后的安排。

那年轻人,坐在房间里一张椅子上,椅子油腻腻的,他屁股贴着椅子的边边坐着。

空气中有股可怕的恶臭,他不敢用力呼吸。

看到这个落魄的老人,他不免觉得她能住进安老院,该算是运气的了,虽然他深知所谓的安老院,都把老人当成顽皮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直到他们有幸谢世。

他告诉黑騠到时他们会派一部小货车来替她搬家。

他告诉她除了衣服之外,其他东西不必多带。

说到这儿,他看到了一堆像是五彩破布的东西站了起来,伸出皮肉不整的黑色爪子拍触老太太的裙子。

“你不能带那只猫。

”官员脱口而出。

这是她收养的一只流浪猫,她给她取名騠比。

騠比看起来就像一团破烂呢绒布,沾满灰尘和雨水。

它一只眼睛的肌肉在打架中给扯裂,现在永远都是半张半闭;另有一只耳朵给咬掉了,只剩下痕迹。

“你要能了结它的悲惨,对它来说,应是一种恩赐。

”官员说。

小货车来接她,黑騠不在。

黑騠知道,房子搬空之后,通常要等上数月,甚至数年才会真正开始重建。

她打算继续呆下去,等建筑的人来了才走。

她平生第一次过得像她的吉卜赛祖先,一连几个晚上,她和猫缩成一团整晚蹲坐在一家空置的大门口。

正如她所料,那间房子平安无事,于是她又搬回去住。

她把后窗的一块玻璃打破,让騠比进出,免得要开前门或是开窗,惹起注意。

她搬到顶楼靠后院的一个房间去,每天一大早出门,推着娃娃车和破烂,在路上度日。

夜晚,她在地板上点了支蜡烛照明。

騠比给她带回来了好几只鸽子。

“騠比!

騠比!

啊,你这聪明的乖猫,啊,你好聪明。

你知道怎么应付,怎么对付。

一只黑鸟从破窗子飞进来,想飞出去结果却撞死了。

黑騠拔了毛,拆了点地板当柴,在煎锅上煎了吃。

她一向吃得不多,有大堆的衣服裹身,只吃点面包干够了。

她虽然仍旧不够暖和,但也不怎么理会。

屋外一片烂泥混雪。

她躲回窝中,心想,寒流将过,马上就可出去营生。

騠比有时也钻入她的窝中,她紧紧抱住它取暖。

“唉,你这聪明的猫,你这聪明的老家伙,懂得照顾自己,可不是?

雪暂时融了,严寒才刚开始。

她正想出去走动走动,却看到了屋外来了一部建筑小货车,他们没进屋来。

第二天,黑騠带着她的猫和娃娃车,堆满了衣服,两条毯子,走了。

两英里路之外已经成为废墟的富人区,有三间大屋,天花板支离破碎,屋顶全都掀光了。

傍晚时分,她从摇摇欲坠的楼梯拉上了她的娃娃车,小心翼翼地踏着三楼易碎的地板巡视一番。

她点了蜡烛检视了一番,发现墙壁还算完整,有个角落还蛮干燥,不受窗子飘进来的风雨吹打。

她就在那儿安置她的窝。

她先在瓦砾中找到了一块塑胶布铺在地板上,防止湿气,然后垫上那两张毯子,再堆上一大堆衣服。

她希望可以再有张塑胶布铺在最上面,但找不到,结果只好用报纸替代。

造好了窝,她钻进当中,身边放了一条面包。

她时而打盹,时而咬一小口面包,期盼、等待,望着雪片轻轻飘飞。

騠比坐在她身旁,看着那张探出衣堆外的铁青色老迈脸孔,伸出爪子轻轻触抚。

它咪咪叫了两声,坐立不安,跳出屋外,冲入结霜的清晨大地,带回来一只鸽子。

鸽子仍然震翅挣扎,騠比把它放在老太太旁边。

好不容易才弄暖的窝,她不舍得出去,同时也实在没有力气爬下去,从地板剥些木条生火。

她伸出一只冰冷的手,轻拍騠比。

“騠比,你这老东西。

你是抓回来给我的,可不是?

对吧,是不是?

来,进来这儿……”但它不想进去。

它又咪咪叫,把鸽子再往她前面推。

鸽子这时已断了气,软绵绵的。

“你吃吧,吃吧。

我不饿,谢了,騠比。

她整晚搂着猫,拥在发寒的胸前。

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听到了楼底下废物堆中搬运尸体的声音,看到了照在潮湿的墙上和倒塌的柱子上的电光。

有那么一下子,手电筒几乎射到黑騠身上,但没人上来。

谁会想到竟然有人会走投无路得敢爬上那么危险的楼梯,不怕那分崩断裂的地板下陷,何况是严冬。

13.黒騠是一个被社会边缘化了的人物,她有哪些性格特征?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3.【答案示例】①独立自尊。

宁可流浪,也不去安老院过没有尊严和自由的生活;②心地善良。

她收养野猫,与其相依为命,不离不弃;③热爱生活,乐观坚强。

勇敢地面对人生各种境况,冷漠和饥寒都压不垮她强烈的求生欲望。

(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作答人物性格一类的题目,要抓住情节和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概括,本题可抓住如下内容进行思考,一是宁可流浪而不去安老院“生活”,从中可概括出独立自尊、追求自由;二是与猫相依为命,可概括出心地善良,热爱生命;三是流浪过程中的行为,可概括出乐观、坚强,热爱生活。

14.猫在这篇小说中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14.【答案示例】①以猫写人,以猫被人抛弃的遭遇以及求生能力,烘托黒騠的命运和顽强;②没有人关怀,只能与猫相依为命,突出黒騠的孤独和社会人情的冷漠;③黒騠有了说话的对象,便于展现黒騠的心理世界,凸显黒騠的性格特征。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题思路】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可从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发展、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考虑。

本题在塑造人物方面的作用,可从“以猫写人”的角度考虑,通过写猫的遭遇来写老人黒騠;从主题表达方面考虑,可通过分析“以猫写人”和猫与老人的关系来思考社会人情等。

15.小说结尾为什么要安排搬运尸体的情节?

(4分)

15.【答案示例】①暗示黒騠的结局,将和这些流浪者一样,在废墟中死去;②说明像黒騠一样的流浪者大有人在,黒騠的生存状态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深化了主旨;

生前无人过问,死后才来收尸,加强了批判和讽刺力量。

(每点2分,第①点必答,第②

两点答对任意一点即可)

【解题思路】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的“尸体”应该是像黒騠这样的流浪者的尸体,而从前文黒騠的遭遇和生存状态来看,黒騠很可能也是这样的命运,所以搬运尸体的情节可以暗示黒騠的结局;“又听到”说明搬运流浪者尸体这种现象很常见,像黒騠这样的流浪者大有人在,深化了小说主旨,也加强了批判和讽刺力量等。

16.联系小说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这篇小说带给人们的启示。

(6分)

16.【答案示例】①政府工作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保证每个人的生存权,杜绝流浪和乞讨现象;②倡导敬老之风,从道德、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③对于个人而言,面对人生困境要像黒騠一样乐观坚强,永不放弃。

(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要善于将文本所反映的情况与国内情形结合起来考虑,从政府、社会、子女、老人自身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如从老人的流浪,思考政府工作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从子女对黒騠的不管不问,思考如何从道德、制度和法律层面保证老有所养;从黒騠的乐观坚强,思考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等。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中国的叙述智慧

李洁非

早熟而悠久的中国语言叙事艺术传统,在近代以来黯淡失色了。

明显而确实的原因,实在由于西方小说在中国的传播并且很快地反客为主。

但是,即使西式小说在近百年中战胜了中国传统小说,那也不可以归结为优胜劣汰的进化关系。

近代中国小说之近洋远古,动机不在纯艺术方面。

本世纪初,传统的中国小说模式被宣布为腐旧浅薄乃至已经死亡之时,人们所说的实际上是,这种摸式缺乏新时代所要求的某种现实效用,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对于小说的需求。

梁启超等人的“小说界革命”论,“五四”新文学运动,无不作如是观。

那么,近代中国所迫切要求于小说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是主义的价值。

这,确是中国传统小说所难以提供的。

中国小说的渊流,往远里说,一是作为先秦诸子论辩时所借助的一种修辞技巧而产生的故事文体,一是作为魏晋唐名士搜奇玩怪的书斋里览物和消遣方式;往近里说,是作为宋明市井文化兴起后,市人阶层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娱乐对象。

因此,中国小说在一千余年之中,基本上不包含严肃目的与色彩。

西方小说起于文艺复兴,中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思潮以至于后工业文明,可以说,它的发展,每一步都伴随着社会演变的足迹,得益于此也服务于此;所以,它一开始即是为主义的文学。

近代社会的现实际遇,使中国新锐的作家们觉得,不再可以只为着智力和娱兴去作小说,它必须表达点什么,他们寄希望于作品里所表达的东西能解决现实问题,或者有助于现实间胜的解决。

近代、现代以至当代的小说毅然告别了中国自身的传统,和西方认同。

回瞩这百来年的历史,我们看到,近代小说充满了社会进取心和历史感,它坚决要对政治的、文化的、美学的……问题发言,而不是置身其外。

这是对中国小说传统的一次本质性突破,部分效果也证明是好的:

一方面,确实对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现实构成了干预和推动,另一方面,潮涨潮落之间小说观念和宗旨也以一种比较明显的秩序化关系向前演变。

但绕主义之轴而转的小说运作模式,它的缺陷同样是很突出的,与所有“时尚性”的事物类似,一旦兴起所向披靡,一旦时过境迁又如过眼烟云。

这种匆匆的脚步,难以走入深幽佳境。

正因如此,百年来的中国小说,弄潮儿不可谓不多,领风骚者不可谓不多,然而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作品,即可被视为经典作品的,却寥若星辰。

就中国小说传统而言,小说的衍化是不动声色的。

每一个古典小说家,都默默地从前人作品中接受趣味、技巧和主题上的熏陶,古典小说恰恰是在这种沉闷单调的文本模拟之中稳定而卓有建树地从粗糙到成熟,又从成熟到情致。

我们甚至说不出在各方面皆达到完美的《红楼梦》是如何从中国产生的,但有一点很清楚,即千余年中,古典小说始终保持了美学上的、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共通性。

它不像西方小说老用更新了的东西来破坏自己的传统。

超越,固然是一种智慧,而持恒又何尝不是别种的智慧?

或许可以预计,当典型的中国近代社会的“问题系列”消失的那一天,中国作家会突然醒悟,以主义为轴心的超越模式不是他们天性里本来所有的东西,反之,在持恒中发展才是自己祖传的智慧。

于是,小说将回到这种传统里去,作家将重新以一个中国人的心情从事创作。

(选自1993年第5期《文学评论》)

17、简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6分)

17.【答案示例】首先就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小说黯淡失色表明态度,指出这不能归结为优胜劣汰的进化关系;接着探讨近代中国小说近洋远古的原因;然后分析近洋远古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最后分析中国小说传统的美学价值,展望中国小说的前景。

【解题思路】作答本题,首先对全文逐段进行归纳,理清前后端逻辑关系,进而进行段落合并,划分层次,再归纳各层次的意思。

第1段是总表态,第2、3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