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161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docx

最新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二穴位注射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四针刺护理

第二章灸法

一艾条灸

二艾炷灸

三温针灸

四灯火灸

第三章放血疗法

第四章挑治疗法

第五章拔罐疗法

一拔火罐法

二拔药罐法

第六章发泡疗法

第七章磁疗法

第八章推拿疗法

附:

小儿推拿疗法

第九章刮痧疗法

第十章数码多功能治疗仪的使用

第十一章换药法

第十二章熏洗疗法

第十三章溻渍法

第十四章涂药法

第十五章敷药法

第十六章贴药法

第十七章吹药法

第十八章点眼药法

第十九章药熨法

第二十章导便法

第二十一章坐药法

第二十二章煎药法

第二十三章服药法

第二十四章口腔护理法

 

第一章针刺疗法

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将亳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针上通以微量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适应症用于多种疾病,如神经痛、神经麻痹与痉挛、神经官能症、关节痛、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反应性精神病、小儿麻痹后遗症、针刺麻醉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亳针、75%酒精棉球、消毒干棉球、镊子、电针仪。

(三)操作方法

1、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

2、按毫针刺法进针。

3、针刺得气后,先将电针仪上的输出电位器调至零值,再将两根输出导线分别接于两根针的针柄或针体上。

4、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再慢慢旋转电位器,逐渐调高输出电流至所需电流量,以患者能忍耐为度。

5、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10~20分钟。

6、治疗完毕,把电位器调低到零值,关闭电源,拆去输出导线。

7、按起针法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患者能耐受为限,以防晕针,调节电流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避免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

2、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免发生意外。

3、经温针使用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不导电,应将输出线接在针体上。

4、如输出电流时断时续,可能是导线接触不良所致,应检修后再用。

二、穴位注射法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一)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病、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注射用药液、5~20毫升注射器和6~7号针头、75%酒精棉球、镊子、消毒干棉球。

(三)操作方法

1、操作者洗手、戴口罩。

2、选择大小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抽吸药液。

3、选好穴位(2~4个),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4、持注射器,针头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并上下提插,得气后,若抽无回血,即将药物注入。

5、如用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退至皮下再改变方向刺入注药。

6、药液注完后快速拔针,用干棉球轻按针孔,以防出血。

(四)注意事项

1、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应慎用;凡引起过敏的药物(如青霉素等)须先作皮试。

2、推药速度根据刺激量而定,要求强刺激者宜快速推药,轻刺激者宜慢速推药。

3、每穴注入药量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毫升,四肢及肌肉丰厚处可达5~20毫升。

4、进针后如病人有触电感,应稍退针后再推药,以免损伤神经。

5、注意不要将药液注入关节腔、脊髓腔、血管内。

三、耳针疗法(耳穴埋籽)

采用针或其它方法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叫耳针疗法。

(一)适应症:

凡适应毫针治疗之疾病,均可用耳针治疗。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针盒、消毒毫针或揿针、2%碘酒、75%酒精、消毒干棉球、镊子、胶布。

(三)操作方法

1、选准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半寸短柄亳针对准穴位刺入,深度以刺穿软骨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病人感局部热胀或麻凉为得气,一般反应强烈者效果较好。

3、留针20~30分钟后起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

4、需留针时间长者,可选用揿针作耳部埋针。

5、其它还有用磁石、菜籽、绿豆等园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外用胶布固定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消毒,预防感染,若见针眼红肿,应及时涂擦2%碘酒或口服消炎药,防止软骨发炎。

2、耳廓冻伤部位禁止针刺。

3、耳针治疗时偶有晕针,须注意预防和处理。

四、针刺护理

(一)治疗室内经常保持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通风换气。

(二)病人在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不宜刺激过强,并尽可能采取卧位。

(三)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

针刺前应详细交待术中的感觉和注意事项。

术中应做好保温和体位固定工作。

(四)为防止折针,术前要认真检查针体与针根部,对有硬弯、锈蚀等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

在行针或留针时,不宜将针体全部刺入皮内。

(五)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六)病人的胸腹、腰背部不宜直刺和深刺,避免刺伤内脏;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及合谷、三阴交、至阴等敏感穴位,不宜针刺,以防引起流产。

(七)起针时应核对所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留在病人身上。

(八)针具用完后,先经高压消毒或煮沸消毒后再行选针和检针工作,选针时要用软布把针体擦亮,保持干燥,以防生锈,然后装入针盒消毒备用。

第二章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穴位或患处烧灼熏烤的一种疗法。

借其温热性和药物的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艾条灸

(一)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呕吐、腹痛、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

常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有防病保健作用。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

(三)操作方法

1、温和灸:

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皮肤约3厘米高进行熏烤。

以病人肩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灸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一般每处灸5~15分钟。

2、雀啄灸:

点燃艾条一瑞,对准施灸部位,如鸟雀啄食般地一上一下移动。

一般可灸2~5分钟。

3、回旋灸:

点燃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来回旋转移动。

一般可灸20~30分钟。

(四)注意事项

1、施灸时要安排好病人体位,以防文火脱落烧损皮肤或衣物。

2、注意观察施灸部位的情况,对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应注意,防止烧伤。

3、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4、如灸后局部起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

二、艾炷灸

(一)直接灸

1、适应症:

同艾条灸,瘢痕灸常用于哮喘、肺痨(阳虚型)、瘰疬等。

2、物品准备

治疗盘、艾炷(取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手指捏成圆锥状。

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核大;大者高约一厘米,炷底:

直径约0.8厘米)、火柴、蒜汁或凡士林、膏药等。

3、操作方法

(1)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置艾炷于上点撚,当艾炷烧剩2/5左右,病人感灼痛时,即取下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7壮。

(2)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少许蒜汁,再置艾炷于上点燃,直至艾炷燃尽为一壮,除去艾灰,加炷再灸,一般可灸3~7壮。

灸毕,贴上膏药。

化脓期间,每日换膏药一次。

4、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瘢痕灸中因造成烧伤而致剧烈疼痛,事先应取得病人同意与合作,灸时可用手在灸处四周轻拍,以缓解疼痛。

(二)间接灸

1、适应症:

隔姜灸用于外感表证,虚寒性呕吐、泄泻、腹痛及风寒湿痹;隔蒜灸用于肿疡初起、肺痨(阳虚型)、瘰疬、毒虫咬伤等;隔盐灸用于虚寒性腹痛、吐泻、虚脱等。

2、物品准备“治疗盘、艾炷、火柴、姜片或蒜片或细盐。

3、操作方法

(1)隔姜灸:

取鲜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点燃。

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为度。

(2)隔蒜灸:

同隔姜灸,以蒜片代姜片。

(3)隔盐灸:

取细盐填平脐窝,上置大艾炷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换炷再灸。

一般可灸3~5壮。

4、注意事项:

同艾条灸。

三、温针灸

(一)适应症适用于宜留针又须施灸的疾患,如痹证、痿证等。

(二)物品准备

同毫针刺法,另加艾绒、火柴。

(三)操作方法

1、针刺得气后留针。

2、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用小段艾条套在针柄上点燃,使热力沿针体传至穴内。

3、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取下,换炷再灸,每次可灸2~5壮。

4、灸毕,除去艾灰,退出毫针。

四)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针柄上的艾绒须捻紧,并在针上套一厚纸片,平放在皮肤上,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

四、灯火灸

(一)适应症:

常用于痄腮、脐风、小儿高烧抽筋等。

(二)物品准备灯草、麻油、火柴。

(三)操作方法

1、取灯草一根,将一端捻细,蘸麻油。

2、右手拇食指持灯草,露出二分长点燃,迅速对准穴位点灸一下,即离开。

3、再燃再点灸,直至灸完需灸穴位。

(四)注意事项

1、同艾条灸。

2、蘸油量不宜太多,以免油珠落下烫伤皮肤。

第三章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用三棱针、粗毫针或小尖刀刺破身体浅表脉络,放出少量血液,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

具有开窍泄热、活血消肿、通经活络、镇吐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与放血部位

适用于实证和热证。

(一)高热刺大椎、十宣。

(二)头痛刺太阳。

(三)中暑、中风闭症刺十宣。

(四)急性胃肠炎刺曲池、委中。

(五)急性结膜炎、麦粒肿刺太阳或耳背静脉放血。

(六)咽喉肿痛刺少商。

(七)小儿疳积刺四缝。

(八)外伤性淤血、痈疖、丹毒在病灶相应部位散刺放血。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针盒内盛消毒三棱针或粗毫针或小尖刀、75%酒精棉球、消毒敷料、弯盘、胶布。

三、操作方法

(一)点刺:

又称速刺,多用于穴位放血。

1、选好穴位,常规消毒皮肤。

2、术者右手持针,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约0.3厘米,立即出针。

3、轻轻按压针孔,挤出少量血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以止血。

(二)挑刺:

多用于胸背、腰骶部或耳后等部位放血。

1、选好部位,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或小尖刀挑破细小静脉,挤出少量血液。

3、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三)缓刺:

多用于窝部的浅静脉放血。

1、在刺血部位的上部用手压迫或用止血带扎紧,使其充血。

2、常规消毒皮肤。

3、用粗毫针或三棱针缓慢刺入选好部位的浅表静脉约0.3厘米深,随即缓慢退针。

4、松开压迫刺血部位上部的手或解开止血带。

5、用消毒棉球按压止血。

(四)散刺:

又称围刺,多用于病灶周围点刺放血。

1、常规消毒皮肤。

2、用三棱针在病灶周围或沿病灶边缘顺序点刺出血。

3、用酒精棉球消毒并覆盖敷料。

四、注意事项

(一)注意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二)针刺不宜过猛、过深,手法要轻、稳、准,出血不宜过多,切勿刺伤大血管。

(三)凡体质虚弱、孕妇、素易出血者不宜使用。

(四)出现晕针,按针刺疗法晕针处理。

第四章挑治疗法

挑治疗法是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粗圆利针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状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一、适应症

痔疮、肛裂、脱肛、急性结膜炎、麦粒肿、月经过多、颈淋巴结核、哮喘、多发性疖肿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消毒粗圆利针,2%碘酒、75%洒精、消毒敷料、胶布、弯盘。

三、挑治部位和种类挑治部位多在背部、腰骶部。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选点挑治:

选用体表有关部位出现的疾病反应点进行挑治。

反应点的特点:

其形如丘疹,微高出皮表,针尖大小,色泽呈灰白色、棕褐色或粉红色不等,压之不褪色,偶可见上面长一根长毛,可有一个或多个。

但要注意与痣、毛囊炎、色素斑点相鉴别。

一般可在第七颈椎至笫二骶椎之间的腰背部找点,如麦粒肿多在肩胛区,痔疮常见于腰骶部。

(二)穴位挑治:

若反应点难以找到,可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或循经取穴挑治。

如急性结膜炎选大推,哮喘选风门。

(三)区域挑治:

肛门、会阴部疾病,可在第三腰椎至第二骶椎之间左右旁幵1~1.5寸的纵行线上,任选一点;月经过多可在脊柱正中,阳关至腰俞之间任选一点。

四、操作方法

(一)指导背部挑治病人反骑坐椅上,两手扶于靠背架上,暴露背部;其它部位亦应取合适体位、

(二)确定挑治点(穴),并用指甲掐一痕迹,常规消毒皮肤。

(三)左手固定局部皮肤,右手持针将挑治点(穴)的表皮划破0.2~0.3厘米,然后深入表皮下挑断白色纤维状物。

(四)挑尽皮层纤维后,消毒局部,盖上消毒纱布,胶布固定。

五、注意事项

(一)术前向病人作好解释,避免情绪紧张,令其合作。

冬季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二)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挑后3~5天局部勿沾水,以防伤口感染。

(三)挑治手法一般以强刺激效果好,但要视病人忍耐疼痛的程度而定,以免刺激过强导致晕针。

(四)治疗期间注意休息,少食刺激性食物。

(五)凡体质过度虚弱、孕妇、严重心脏病及水肿等患者应慎用或不用,避免意外。

(六)一般病人只挑一次,每次挑1~2个点(穴),必要时可于7~10天后另选新点(穴)挑治。

第五章拔火罐法

(一)适应症

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

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75%酒精棉球,

(三)操作方法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闪火法:

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

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

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坐罐:

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闪罐:

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走罐:

先在所选部位和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

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4)刺血拔罐:

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

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

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5、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二、拔药罐法

(一)适应症寒湿痹痛、哮喘、咳嗽、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疾患。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竹罐、镊子、湿冷毛巾、中药(用纱布包好)煮锅。

(三)操作方法

1、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数个投入药水中同煮5~10分钟。

2、用镊子夹罐底端取出(罐口朝下),甩出罐中水珠。

3、用折叠的冷毛巾紧扪罐口(降低温度,以免烫伤),乘热急速将罐叩在应拔部位上。

4、留罐10~20分钟后起罐,一次可拔10余罐。

5、有脓液者应清除干净或局部覆盖消毒敷料。

(四)注意事项

同拔火罐法。

第六章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称为发泡疗法。

具有祛邪通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一、适应症

痹证、黄疸、水肿初起、疟疾、哮喘等。

二、物品准备药物(新鲜铜脚威灵仙或毛莨,地下明珠、斑蟊)、刀、切板、乳钵、塑料纸、胶布、绷带、2%碘酒、75%酒精、消毒纱布、棉签、注射器(5-10亳升)、针头。

三、操作方法

(一)根据发泡部位不同,嘱患者取坐或卧位,暴露发泡部位。

(二)将准备好的中草药洗净、切碎、捣烂、捏成饼状。

(三)将药饼敷于一定部位。

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疟疾敷于陶道;黄疸敷于内关。

先敷一侧,病情好转,再敷另一侧。

哮喘敷于天突或膻中穴。

(四)盖以塑料纸、纱布,以胶带固定。

(五)待局部自觉有蚁走感,皮肤红、灼、疼痛,即将药饼取下。

(六)6~8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入水泡下方,抽出泡内液体。

(七)以酒精棉签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四、注意事项

(一)施治前向患者说明发泡疗法的操作过程、局部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演变情况。

(二)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作局部清洁。

(三)药饼不宜过湿,敷的范围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敷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四)泡液应抽尽吸干,若再有液体渗出,可继续抽吸,一般隔日换药一次。

(五)发泡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切勿碰破水泡;抽液及换药时需按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若已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

(六)体质虚弱者慎用本法,皮肤病变部位禁发泡。

第七章磁疗法

磁疗法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患部或经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消肿,止痛、镇静、降压、止泻等作用。

一、适应症临床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一般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早期高血压、肠胃炎、神经痛、神经衰弱、软组织损伤、手术后伤口及疤痕疼痛、落枕、痛经、牙痛等。

二、物品准备治疗盘、磁片、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磁疗制品(磁帽、磁背心、磁枕垫等)、磁疗机。

应根据磁疗种类的不同选用以上物品。

三、种类及操作方法

(一)静磁场疗法

1、直接贴敷法;将磁片直接贴在穴位或痛点上,然后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把磁片固定。

2、间接贴敷法:

将磁片固定在布袋、衣帽、鞋袜、护膝、枕垫、床垫等适体的制品中,然后给病人穿戴、垫睡或绑扎在一定部位。

适用于

(1)对磁片或胶布过敏者;

(2)磁片较大或夏天多汗胶布不易固定者;(3)慢性病需长期敷磁者。

(二)动磁场疗法

1、旋磁法:

利用小马达(电动机)带动磁体旋转,形成一个脉动或交变的磁场,将机头对准患者的病变部位予以旋照。

2、磁按摩:

将专制的电动按摩器的橡皮头上钴几个孔,嵌上磁块,接通电源,带动磁块一起震动,形成脉动磁场,将机头按在痛处进行往返旋转按摩。

四、剂量关于磁疗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而定。

一般病程短、病情轻,需要剂量小;病程长、病情重,需要剂量大。

初次接受磁疗及老幼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治疗效果和反应作适当增减。

下列磁场强度可供参考。

(一)100~500高斯多用于耳穴及婴幼儿。

(二)500~1000高斯多用于年老体弱及治疗初期。

(三)1000~3000髙斯用于各种疾病。

(四)3000高斯以上,用于剧痛及短期治疗。

五、注意事项

(一)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疾病选取施治的穴位或部位和恰当的磁疗方法。

(三)膏药将贴敷部位汗渍、油污用热水擦冼干净,有溃疡面的应将疮口清洗,敷将破的疖肿或脓液较多的疮面的膏药应于中心剪孔(便于脓液流出),然后将膏药烤热烘软,药膏外缘以棉花围绕一周,趁热贴于患处。

(四)药捻根据瘘管、窦道深浅,选用长于管道1~2厘米长的药捻从瘘管外口向内插入,达底部后略向上提少许,以利于新鲜肉芽生长。

尾端的药捻沿疮口边缘弯折贴近皮肤,盖无菌纱布或油膏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五)药纱布条选用长于腔、洞的药纱布条,扯去活动纱头,用钳子或探针从疮口轻轻送入洞底,注意防止将伤口填塞过紧,留尾端于疮外,外盖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六)草药清水洗净药物,捣烂,连药带汁敷于患处,外用纱布包裹,綳带固定。

六、注意事项

(一)保持换药室的清洁,室内应每日清扫,定期消毒。

(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先处理无菌伤口,再处理一般疮口,最后处理特殊疮口,防止交叉感染。

(三)一般伤口应每日换药一次。

脓腐较多的伤口可每日换药1~2次;清洁伤口,分泌物少,可2~3日一次;手术无菌伤口,如无滲血、感染,4~5日后换药或不换药,直至缝线折除。

(四)遵守操作规程,疮面及周围皮肤必须清洗干净,但动作应轻柔,避免损伤新鲜肉芽,胶布痕迹用松节油擦净。

(五)掺药粉需撒布均匀,以散剂调制围敷药时要干湿适宜,敷布范围要大于病变部位1~2厘米,如脓毒已聚或溃后余肿未消,药物不宜直接敷在疮口上面,而需敷于疮口周围,中心留孔,便于脓液流出。

(六)肉芽水肿及分泌物甚多的疮口,宜多撒药粉,薄涂油膏,注意保持疮口周围皮肤的清沽干燥。

(七)对汞剂过敏者禁用丹药;眼部、唇部、大血管附近溃疡以及通向内脏的瘘管均不用腐蚀性强的丹药〈如五虎丹、白降丹〉;上丹药时需保护周围组织,不使丹药撒于疮面外。

(八)颜面部的疔疖切勿挤压碰撞,以防脓毒走散,发生“走黄”或“内陷”。

(九)外敷药必须紧贴疮面,包扎、固定要注意松紧适屮,固定关节时要注意保持功能位置。

(十)烘烤膏药不能太热,以膏药变软不烫手为度,防止烫仿及膏药外溢。

(十一)换药完毕后整理用物,清扫换药室。

一般脏敷料进行清洁、消毒、灭菌处理;对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疮口用过的敷料一律焚烧,用过的器械首先要经单独严密消毒,然后再送高压灭菌处理。

第八章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由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一、适应症

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痹证、痿证、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筋骨不利、痈肿疮疖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根据需要备水或香油、滑石粉、酒、姜汁等。

三、操作方法

(一)推法:

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

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1、一指推:

又名一指禅,用拇指指腹或指侧面贴于推拿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作用力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上。

2、二指推:

食中二指并拢,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的推动。

3、平推、鱼际推、侧鱼际推、掌根推:

分别以手掌或大小鱼际或侧鱼际、或掌根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或用双手向两边分別推动。

(二)拿法:

用拇指和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处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的治疗方法。

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1~3次即可。

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三)按法:

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

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腹、腰臀部等。

1、指按法:

用大拇指指头按压穴位及痛点,注意指甲不要接触患者皮肤。

多用于穴位和痛点。

2、掌按法:

用手掌按压患部。

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腹部。

3、肘按法:

屈肘,以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处。

此法着力大,刺激较强,适宜于软组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