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913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docx

难经考试重点完整版

2017年6月《难经学术思想》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七神

五脏藏神是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体现了形神统一的整体思想,是中医学指导临床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重要理论。

三十四难:

五脏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

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

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2.七冲门

七冲门指消化道中的七个重要冲道。

四十四难:

曰:

七冲门何在?

然: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3.五色肠

为突出六腑泻而不藏的功能特点,三十五难特以“五色肠”统称五腑,曰:

“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

”,提示六腑功能以传输通畅为顺。

4.五腧穴

五腧穴是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类特定穴的简称。

古代医家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以自然界水流,比喻人体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情况,说明各经脉自四肢末端向上,像水流一样由小渐大、由浅渐深的运行过程和特点。

即“井”为初出之意,经脉之气微弱浅小,经气开始发出之处,像水之源头。

“荥”为小水流之意,像水流刚形成小流而未形成大流,比喻脉气逐渐充盈的部位。

“腧”为灌注、输送之意,经脉之气较盛,经气始注,像水流灌注由少向多变化,比喻脉气运行较盛的部位。

“经”同径,为直行道路之意,经脉之气充盛,像水在河道中畅行流过,比喻脉气运行顺畅的部位。

“合”为汇集之意,经脉之气盛大,经气由此向更深层次运行而汇聚于其所合的脏腑,如百川汇合流入大海,比喻脉气运行汇集的部位。

由此可见,五腧穴是脏腑经脉气血运行出入的补位,也是调节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重要穴位。

六十八难:

曰:

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

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5.原穴

《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完善了原穴理论。

指出原穴在脏腑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提出“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具体分析了原穴与原气之间的关系,阐明五脏以原为腧,阳经之原、阴经之腧与三焦之间的关系。

原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的一组特定腧穴的总称,是脏腑经络的原气输注留止之处。

通过针刺原穴能激发人体原气,通行三焦气机,振奋五脏六腑功能。

《难经》明确指出:

“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原气足则正气旺,不易受邪;原气不足,则正气虚,脏腑经络功能衰弱,抵抗力差则易于受邪发病,因而针刺原穴,又能提高机体原气抗邪的能力,从而达到驱邪抗病的治疗作用,故选取原穴治病无论虚实皆可取之。

6.俞募穴

俞穴是脏腑经气注于背腰部的穴位。

因其均匀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故又有“背俞穴”之称。

俞,通“输”,有转输、转运之意,其属性皆为阳。

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有“腹募穴”之称。

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其属性皆为阴。

俞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和结聚的腧穴,反映相关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变化。

俞募穴在背腰部和胸腹部的分布特点是:

俞穴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分布,大体依据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而募穴所在的胸腹部又是人体五脏六腑所在之处。

俞募穴理论的形成亦很好地体现了古代解剖学知识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7.八会穴

八会穴属于特定穴,会,是会合,聚会的意思。

所谓“八会”,是指人体的脏、腑、经、脉、气、血、骨、髓八者的精气在运行过程中的会聚点,故名曰:

“八会”。

又因这八个会聚点都是经脉中的腧穴,故称八会穴。

八会穴的概念系《难经》首次提出。

四十五难指出,八会穴具有祛邪清热之功效,是治疗各种热证的要穴。

八会穴是脏腑筋脉气血骨髓八者的精气汇聚之处,所以八会穴也是治疗上述八者病症的主要穴位。

八会穴分布在躯干部和四肢部,隶属于不同的经脉,并且是相关经脉的交会穴或俞募原等的特定穴,因此八会穴每个穴位的主治除了热病以外,还扩展到其他诸多病症。

8.迎随补泻

《难经》认为疾病是由阴阳失调所引起的,针刺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整。

荣卫之气在人体内的流行有盛有衰、有顺有逆,故针刺时据经气流注之盛衰、逆顺,施以迎随补泻法来调气。

迎,指的是泻法,即逆经气运行方向而刺;随,指的是补法,即顺经气运行方向而刺。

使用迎随补泻法,必须察知十二经气血的流注、循行的顺逆,明辨阴阳表里虚实病候,才能正确地治疗。

9.泻南补北

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对肝实肺虚证的配穴方法加以论述,即泻心火、补肾水的配穴方法。

肝实肺虚,是一种“木实侮金、木火刑金”的反克表现。

补北(肾)、泻南(心)即是益水(肾)制火(心),即补肾水泻心火。

火(心)为木(肝)之子,泻心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

水(肾)为金(肺)之子,益肾水可以制心火,使火不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使金(肺)实得以制木(肝)。

即取心经的荥穴(火)少府施泻法,肾经的合穴(水)阴谷施补法,治疗肝实肺虚证。

10.五泄

《难经》首开对泄泻病系统分类的先河,将泄泻分为五种,前四种按脾、胃、大肠、小肠分类,而大瘕泄未指出患病部位。

胃泄: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

”其临床表现以饮食不化,下痢色黄为主症。

责之临床,饮食不化、大便色黄,多由湿热内蕴所致。

脾泄:

“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

”其临床表现以腹部胀满,泻如水注,食即呕吐为主症。

临床可见脾胃虚弱、肝气乘脾等症候。

大肠泄:

“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以食后急欲排便,大便色白,肠鸣,腹部剧痛为主症。

其证多属脾阳虚弱、寒湿泄泻之类。

小肠泄:

“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

”以下痢脓血,少腹疼痛为主症。

小肠泄其证多属湿热蕴结,然尚可见其他证候,不宜绝对。

大瘕泄:

“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便,茎中痛。

”以腹内急迫,肛门下坠,频频如厕,排出量少等为主症。

本证多由湿热毒邪郁结所致,热则传化速而欲便,湿则重浊黏滞而不得便,固见里急后重。

问答

1.《难经》的阴阳脉法及临床意义

《难经》阴阳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以脉位浮沉等分辨脉象阴阳,以尺寸定脉位之阴阳,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依据“浮沉、长短、滑涩”六脉为基本线条,对脉象划分阴阳属性,亦提示以分辨阴阳为纲的脉象诊察方法,确立脉象的大纲,示范诊脉原则与方法。

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浮沉阴阳脉法

指在诊寸口脉时,通过指法的浮取与沉取,以区分脉之阴阳,诊察五脏脉象的诊脉方法。

主要体现在浮沉别脉位,长短别脉体,滑涩别脉势,而分其阴阳。

其中浮、滑、长为阳,沉、短、涩为阴。

2尺寸阴阳脉法

是指以尺寸脉分阴阳,即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的诊脉方法。

具体方法是以寸关尺之关为分界,以关前之寸部所治为阳,关后之尺部所治为阴,确定阴阳脉位。

3脉象的阴阳分类

从阴阳角度分类脉象,认识其诊病意义,亦属广义的阴阳脉法范畴。

这一方法历来为临床所重视,被广泛用以归纳分类脉象,并从脉象主病的角度,分析疾病阴阳失调病机。

《难经》提出从阴阳角度分类和研究脉象以来,逐渐成为了历代脉象研究的重要内容。

阴阳脉法理论以脉的浮沉总统阴阳,分候五脏,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从阴阳角度分类脉象,认识其诊病意义,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1总察阴阳盛衰

《难经》提出从脉之浮取、沉取,可以总察整体阴阳盛衰。

如六难阐释浮取沉取与阴阳虚实的关系,二十二难论述阴阳相乘、伏匿,以及重阳、重阴之脉,均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2分候五脏虚实

《难经》既言从脉之阴阳可候五脏虚实,还提出可以此推测五脏之气的虚衰状况,并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思路。

3推断病情顺逆

《难经》阴阳脉法亦是辨析阴阳逆顺的重要依据,通过相兼脉的辨析,推论脉之阴阳属性,从而推测疾病的预后。

4启迪后世“举按寻”

《难经》的浮沉阴阳脉法,启迪了后世的“举按寻”诊脉方法。

“举按寻”可以视作是将十八难之“三部九侯”进行了阐发,同时加入了对四难阴阳脉法的发挥。

2.《难经》独取寸口诊脉法

《难经》独取寸口脉诊原理,为历代医家继承和发扬,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以关界阴阳,长度为一寸九分

在独取寸口的基础上,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从关部向尺泽方向是尺部脉的范围,从关部向鱼际方向是寸部脉的范围,明确了寸关尺三部共长一寸九分。

《难经》合理地选取了寸口部脉搏最明显的一寸九分的部位,并分为寸关尺三部,从而在部位上解决了诊察具体脏腑经脉的问题,使“独取寸口”诊脉法流行于世并被后世广泛使用。

2宗法天地人,划分三步与九候

《难经》更新了“三部九侯”的内容,取代了《内经》遍诊全身的三部九侯法,寸口人迎切脉法等脉诊方法,明确的划分出寸关尺三个部分,以对应人体的上中下三部。

其理论依据是取法天地阴阳,将寸口脉与天地人“三才”进行取象比类的结果。

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并为后世广泛沿用。

3指力分轻重

《难经》以脉象的浮、中、沉三候厘定五脏常脉层次,探测病位及邪之浅深,为了准确标定不同层次脉法指力的轻重,又创造性的用菽(豆)的重量对脉诊的指力予以客观化描述:

轻取以三菽重指力,中取以六菽重指力,沉取以十二菽重指力。

这种准确细腻的客观化描述非常切合临床应用。

3.《难经》所论三部九侯诊脉法

《难经·十八难》中提出:

“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候,浮中沉也”其中寸关尺名为三部,各主人体上中下疾病。

九候是指切脉时在寸关尺各个部位上施以不同指力以获取浮中沉三个不同脉位的脉候。

通过体察不同层次的脉象,判断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这就是后世“举、按、寻”诊法的依据。

其原理在于五脏合五体,皮毛、血脉为肺心之气所主,部位浅在,心肺居上部胸腔的阳位,正常情况下,心肺之脉皆属浮脉,故浮取以候心肺;筋、骨为肝肾之气所主,其位深在,肝肾位居下焦,正常情况下,肝肾之脉皆属沉脉,故沉取以候肝肾;肌肉位于皮毛、筋骨的中间,为脾之气所主,脾位于人体中焦,正常情况下脾之脉不浮不沉,故中取以候脾。

4.《难经》是动病、所生病

《难经·二十二难》中提出了“是动病”“所生病”的气血先后病说。

明确指出“是动病”病在气,“所生病”病在血,。

由于经脉是运行气血的道路,气对经脉有温煦作用,其性主动,属阳;血对经脉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其性主静,属阴。

气性刚悍,为血之帅,推动血行。

邪气侵犯经脉,则气血被扰,首先影响气的运动,使“气留而不行”。

邪在气,产生运动障碍类病证,故气的病证称为“是动”。

血性柔静而随气行,气滞而血失温煦推动,血行受阻为病,故血后病,血的病证称为“所生病”。

《难经》用气血先后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思路,体现了中医认识疾病、掌握治疗时机方面的分阶段、分层次的辨证论治思想。

5.《难经》所论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

《难经·四十九难》中提出“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的概念。

首先将致病因素的伤害部位分为两大类。

其一,如其伤害的部位在内,如五脏所伤,较为固定则为阴,即所谓“正经自病”;其二,伤害的部位在外,不固定则为阳,即所谓“五邪所伤”。

1正经自病

是指病邪入侵人体,直接伤及相通的五脏,即直接伤害相关的内脏而病,不是其他脏腑之病传变而来,具体表述为:

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房则伤肾。

2五邪所伤

《难经》结合脏腑功能特点提出所谓五邪,即由该脏腑相对应之季节的主气所化。

与“正经自病”相对而言,其由邪气所伤为病,从致病邪气的性质来看,当属于外感病因,即指风邪、寒邪、暑邪、湿邪,以及饮食劳倦五种致病邪气。

由于五脏的功能特点不同,邪气的性质不同,故而邪气所伤之脏有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区别。

体现了以五脏为核心,“人与天地相参”之理,是人体与自然之气通应理念在病因学中的应用。

6.《难经》如何区分“积”与“聚”,有何临床意义

积聚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的病证。

积与聚虽常并称,但二者实有区别。

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

由于积聚形成病因大多相同,病及相关,故常称为积聚。

积属阴,其形成与五脏有关,部位深,按之有形,部位固定,界线清楚,痛有定处。

聚属阳,其形成与六腑有关,部位浅,时聚时散,部位不固定,痛无定处。

从脉象上而言,《难经》认为积聚经久不愈,气滞血瘀,病位在内。

故脉象特点为结伏。

如有结脉而无积聚,或有积聚而无结脉,则是脉证不应,标志邪盛正衰,预后不良。

现代研究认为,积聚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失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蕴结为其基本病机,治疗方法包括理气止痛、活血化瘀、逐痰软坚、清热解毒等。

其理论基础离不开《难经》对积聚的认识。

7.《难经》《内经》所述“命门”的含义

“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难经》则进行了创新与发挥。

《内经》将命门作为太阳经的“结”、“标”,明确提出指眼睛。

《难经》认为命门藏男子之精,系女子之胞,主持男女生殖功能;是人体先天精气与肾气藏舍之处,原气维系之源,因而它是人体精气神之根柢,乃人之生命体与生命功能化生之源。

其中原(元)气是人体先天化物之中最具生命能力代表者,所以后世诸论命门者多与元气合论。

《难经》利用肾有两枚,在五行属水的藏象特点,结合“万物生于水”的观念及哲学元气论义蕴,提出肾间命门为人体生命先天本源的概念和理论,成功对《内经》命门做了义理上的演化。

《难经》命门理论对于先天禀赋强弱、性生殖病变以及虚损证候治本方面,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1命门为先天之本,其病多虚

三十六难指出“命门者,诸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即精气神三者均藏于命门,故云先天之本者实为命门,唯得后天之培育才能源源不断化生以为生理之用。

元精、元气、元神,为人先天根柢,唯患其不足,因而命门病证有虚无实。

命门之虚有精气之虚与阴阳之虚的不同,概念有所区别,治疗均应用补法。

命门精气、元精虚者当以血肉有情之品补之。

元气虚者当精中生气,在补精的基础上加温发之品。

2命门为生殖之根,性功能障碍多命门之虚

命门以其元精、元气发育生殖器官,合并元神主宰性生殖活动,故男女生殖器官之生长发育与性生殖功能,从根本而言与命门有着密切关系。

因而临床有关男科、妇科的病证多责之命门。

8.《难经》元气的含义、功能以及诊治原理

1含义

“元气”在《难经》全书只出现一次,“原气”出现三次,与“原气”相关的“原”字出现26次。

从元、原及元气、原气二字词使用看,其本义即原始、根本之义,故古代哲学以之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本根,医家引用以为人命生始、根本之气,即先天本元之气,即人体肇生之本,生命活动之源。

2功能

其生理作用是生命活动中激发、推动、生化的源能力。

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而先天之精在胚胎形成身体各部的活动中又需要元气的激发推动。

元气也使三焦有所禀受,是三焦气化效应的源泉。

元气可以纳气归原,是呼吸功能的关键。

同时元气也是人体抗御邪气的功能主宰。

其气之强弱诊于尺部,故将尺脉喻为根本。

3诊治原理

《难经》元气理论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主要有三:

一是分析病理机制:

元气病变主要责之于虚,按程度可分为虚损衰竭四个层次,与一般病变相比其特点是逐渐进行性的加重直至阴阳离决,涉及多脏多腑、耗伤精气血津液,同时又会因虚生邪,邪犯正虚,难以挽回。

二是诊治疑难重症:

临床上多种重大疾病以及慢性疾病的中晚期,大多都表现为衰竭之象,病情反复,兼症多发,逐渐加重或突现危证。

其脉象多出现尺弱、脱失或无力。

此时就可以从元气理论的角度壮补元气来进行治疗,使问题化繁为简。

三是指导养生防病:

调养元气可以提高人体抗御邪气的能力,对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

同时元气也是人体生命过程的主导因素,减少妄耗、宜多培补可以减缓衰老、延年益寿。

 

9.《难经》所论三焦的功能

八难提出肾间动气为三焦之原;三十八难提出三焦主持诸气,为原气之别使;六十六难提出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难经》三焦之说主要从两个方面开拓了《内经》三焦理论。

一是提出三焦具有敷布原气的生理功能,从而为三焦概念赋予了新内涵,并成为《难经》所论人体先天功能结构——命元三焦系统这一理论的学术基础之一;二是提出三焦“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是全身气化活动之总统领——“主持诸气”,从而确定了三焦气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