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527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ocx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为例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每首古诗词皆蕴涵着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古诗词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和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审美教

“从狭义上说,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提高人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丰富人的情感,扩展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创新求异能力,使其成为一个高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人”[1]这里狭义的审美教育,是相对于德育、智育、体育而言的一种特定教育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在小学的多门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学科,语文课堂亦是充满了美的旋律。

作为一名准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感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每首古诗词蕴涵着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古诗词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要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感官直接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古诗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

如雄伟壮丽的大自然、绚丽多姿的景物;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情景。

此外,古诗词的语言美,如生动形象、凝练含蓄、新鲜多样、韵律和谐等。

小学生的感知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陶冶儿童爱美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如小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古词《渔歌子》(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教学中教师要把词中的精彩字词,精彩的画面、美的意境,美的情感挖掘出来,配以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予以展示,那么这首词描写的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会激发起学生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美的山水画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产生爱美的情趣。

(二)培养小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美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对美的事物的领悟和评价的能力。

[2]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首先感受形象美,然后感受情感美,这是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如古词张志和的《渔歌子》——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该词寄情于景,直抒胸臆,表达其自由自在、终老山水的生活向往。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深挖这首词的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首词,把词人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深入领悟词的情感美,使审美达到从感受形象到感受情感的新高度。

(三)培养小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创造美的能力,是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训练,掌握创造性的技能,大胆地运用在实践之中,由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如古词《渔歌子》在学生学习完这首词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词中所描绘的情境,独立去做一幅画,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词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而且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出对色彩美、形象美的理解。

这样通过续结尾,培养了小学生们创造美的能力。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状

在现实教学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不是很理想。

导致不理想的原因又是众多的,有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教材的编写、教学条件等。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学校的任务在于,把美感和许多世纪以来造就的美变为每个人心灵的财富,变为个人的审美素养。

”[3]可见教师的教学对小学语文古诗词进行审美教育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部分学校不重视,还有一些教师自身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够,对传统文化积淀的不足,加之教学观念的滞后,在教学方法上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在教学设计和过程的实施中,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以内容为主,忽略语言美

许多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根本,目标定位错位,教学设计往往把理解词解释义理解诗意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花大力气解决。

[4]先逐字逐词地解释,再理解每个句子,最后整首诗的意思串讲一下,以为这样就达成目标了。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方法欠新意,教学程式化,把古诗词鉴赏课几乎上成了文言串讲课,只注重诗词句义的静态阐释,忽视了审美情感在课堂中的流动,而古诗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文字的精确美和凝练美却常遭到忽略。

在教学中,古诗词的语言美学生却较少感受,教师忽视了这方面的审美教育。

(二)以传授为主,忽略学生自读感悟

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语言有着较大距离,学生自主理解难度较大。

于是,常常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这个词什么意思,这句怎么理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多的则是被动的听取和记录,所以,我们常常可以在学生的课本上看到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学生自己的理解空间极小,感性的领悟更无从谈起。

学生对古诗词的美也较少感受,同样这方面的审美教育也较忽视了。

(三)以背默为主,忽略学生诵读

古诗词的背默固然重要,但跳过朗读这重要的一步,背默难免像空中楼阁了。

在很多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

常常是课堂开始学生学了生字读一遍,然后理解诗意后再读一遍,一首诗就算学完。

读中感悟,读中体验情感美、语言美显然是完成不了了。

这样即使学完了还有不少学生连读通的能力都没有达到。

这样体会思想、鉴赏诗词的情感美,感悟诗词的意境美也没达到,教师这方面的审美教育同样忽视了。

总的来说,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大多照搬教参上现成的译文,强加灌输,学生就死记硬背。

对古诗词特有的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形式、美的内容、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则一概不管。

美的因素没挖掘出来,课上得干干巴巴,因而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

久而久之必然出现了“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的恶性循环,教学效益更无从谈起。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策略

作为教师该如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接下去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张志和的《渔歌子》这一古词例,浅谈在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达到美育作用。

(一)加强朗读,揣摩字词,感受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

[5]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深刻的内涵。

文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

“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是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在对古诗词语言的感受中,学生能感受到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诗词语言带给人的独特美感。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对于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

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

所以,只要是诗,即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顺畅的音韵美、节奏美。

[6]如古词张志和的《渔歌子》(作者是唐朝诗人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节奏一划分,古诗词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古诗词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

[7]每首古诗词的字数有限,如《渔歌子》也只有27字,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美呢?

那就必须先对古诗词的字词进行理解教学、扫除障碍,使文言文白话化。

具体做法就是先粗略读读古诗词,找出不容易理解或根本不理解的字词,再联系课文讲解字词,对重点字句进行推敲。

对古诗词进行粗读时,可以同时纠正学生的读音,扫除语言障碍。

如古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塞的读音(sài)、鳜的正确读音(gùi)、箬笠的读音(ruòlì)、蓑的读音(suō)。

在教学中可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语言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还可适当介绍诗人: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决定不再当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还可以介绍当时作者的写作时的社会背景,为理解整首词作准备:

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拜访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也可再补充资料: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

而后,在教学字词句时,先对一些重点的词进行推敲教学。

如教张志和的《渔歌子》一词,词中“鳜鱼肥”这三个字究竟妙在何处?

“鳜鱼肥”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物。

其中“鳜鱼肥”在全词处于重要地位——正是因为鳜鱼肥,才引来鸥鹭盘旋翻飞,寻觅食物,流连不舍;也正因为鳜鱼肥,才引来渔翁披蓑戴笠,迎风冒雨,兴致勃勃地垂钓溪上。

从这“鳜鱼肥”三字中,,可见词人是用了不少心思的,否则,这三字怎会发挥映前照后的作用呢。

由于抓准了关键点,学生在读中感知了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体验了字里行间感受给我们的一种色彩美的感觉:

山的黛、鹭的白、桃的红、水的碧、鱼的青黄、笠的青、蓑的绿,使清新宁静的山水间透露出鸟飞鱼跃的一派生机,由此也领悟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同时在潜意识中,受到诗词中所蕴涵着的美的熏陶、感染,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美的向往和渴求。

在教学古诗词时,对一些重点字词可采用推敲的方法教学。

当然对个别的地名或一些冷僻的字词可由教师作准确讲解,如教学中“西塞山”这个地名则可由老师直接点出: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等。

抓住了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剖析古诗词的用字、遣词、造句的精当,可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古诗词语言的精确美和凝练美。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再多多体会诗词的音乐美、节奏美,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

(二)创设情境,扩大想象,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千古流畅的古诗词,用凝练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意境。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8]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并准确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特别注重意境的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呢?

首先,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诗词教学内容中的许多事物、风土人情,都是古代所特有的,学生难以理解,教学问题难以得到满意地解决,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再现特定事物,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创设语言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情境就是结合课文,通过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陶冶情趣。

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借助教师的语言描述或电教媒体手段使离我们较遥远的内容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了,那么这些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较容易被解决。

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师的语言相结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客观为直观,使学生更易体会诗的意境美。

如《渔歌子》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学生的眼前呈现“一渔翁在钓鱼”的图画,让学生清楚白鹭飞、桃花、鳜鱼等各种景物,再联系画面朗读该首古词。

还可再通过流动的画面向学生展示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

可这样教学:

看这插图中有哪些景物?

让学生边看边交流。

还有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景物,还可以看到很丰富的色彩,你们看到哪些颜色了?

让学生交流。

接下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

老师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听——再闻闻——(课件:

流水声、鸟鸣声……)这样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点拨,以及多媒体声像同步的动态,展示创设了情境,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将学生带入诗人所勾现的景色之中,更好的体会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

其次,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扩大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想象对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有有着重要的作用。

想象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的心理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化。

借助想象,学生可以驰骋于无限的现实世界和神奇的幻想世界之中,可以追溯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想象可以打破古诗词的时空的界限,使学生的心理更为丰富充实。

想象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

想象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

想象的形象会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9]因此要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要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能在头脑中再现诗词中所描绘的图景,从而感受诗情画意之美,让“诗”与“画”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达到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领悟的境界。

[10]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从文字上的直接意境联想到蕴涵在诗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

古诗词讲究含蓄,以少胜多,以有限传达无限。

因而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所以,教师要挖掘古诗词中隐性想象资源,让学生体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全身心投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多种途径入手,采用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诗”与“画”是密不可分的,同样“词”与“画”也是密不可分的。

好多诗词因为教学的需要,已经有了现在的教学挂图。

为了易于让学生理解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美,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绘画,让学生描绘出诗词中所表现的景象,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

绘画是学生喜欢的形式,教师在进行诗词教学时,一边讲解诗词内容,一边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或景色,然后把想象到的景象画出来。

绘画与文字的相结合,不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教授《渔歌子》,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迷人景象,再让学生根据课本中的插图另画一幅画。

在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时,教师启发学生想象:

渔夫穿着怎样?

在干什么?

当时天气情况怎样?

你能揣摸出他不回家的原因吗?

学生发挥想象后发表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不要只是简单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深入体会,然后根据想象在原来的画上添上一个渔翁。

最后学生可能做出这样的画:

一个眉开眼笑、一手扶着渔杆,一手捋着胡子,眼睛却望向那山前飞翔的白鹭……这样的绘画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词的深远意境,而这过程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得到了发展。

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最后,情感性是意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形象,感受古诗词情感美,进一步感悟意境美。

无论是因情而写的诗人,还是读者,都需要紧扣住一个“情”字。

情感似一根无形的纽带将千百年的历史拉回现实,缩短了时空界限,也缩短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心灵距离。

为了使小学生的情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可以营造一种特有的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词的“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

如《渔歌子》这首词,可以通过教师发问让学生展开想象,如那个渔翁为何“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当时情景:

风儿轻斜,雨儿细细,渔翁船头垂钓,在斜风细雨里兴致盎然,自是无须归去了。

这雅兴实在使人羡慕,再联系作者张志和所处的情况:

官场明争暗斗,自己又被贬,他当时面对秀丽的水乡风光美景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还有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这种情感正是学生要体会的,要鉴赏的。

总的来说,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扩大学生的想象,使学生真正领悟到古诗词特有的意境美。

结语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古诗词,针对教学实际,多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领悟诗词的意境美,鉴赏诗词的情感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目的。

当然,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的,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不是时断时续的事,而是应该一以贯之。

参考文献:

[1]王德胜.《美学原理》[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27.

[2]徐汝智.《美学与小学语文教学》[M].郑州: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11):

16—17.

[3]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M].北京:

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1.

[4]曹春艳.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资源浅析[J].学理论,2010(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