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50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docx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全册教案

课题: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从社区看我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能认识一些常用的图例。

3.通过讨论、游戏、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更爱自己的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地图三要素,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对一些地理概念的描述:

如经纬网,空间概念的初步形成。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小组画一画、说一说、比一比、议一议、练一练、想一想等活动方式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加深对社区环境的了解。

四、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社区的图片、不同类型的地图、制作一些写上各种图例和注记的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导入)设置情景——画一画:

“上盘中学──我家”的路线图

同学们,欢迎大家进入上盘中学学习,希望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老师能和同学们成为好朋友。

为了更多、更快地了解同学们,过几天,老师想到同学们家里走走,同学们欢迎吗?

(学生肯定会说“欢迎!

”)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家住哪里”呀!

(估计学生会面露难色或嚷嚷着“老师你什么时候要来我家,我来接你好啦!

”)要不这样,你们给老师画一幅“上盘中学──我家”的路线图,老师看着你们画的路线图不就能顺利找到你们家吗?

每个学生画一幅“上盘中学──我家”的路线图。

说一说:

不足之处——引出“地图语言”

(学生出示)每个学生画一幅“上盘中学──我家”的路线图。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所画的地图中,谁的看起来明白,谁的看起来不明白,原因何在,由此你认为一幅地图应具备什么要素,才能使别人更容易读懂?

(过渡到地图应具备的三个要素)

转承:

画平面图是常用的办法,我们来看这样两幅社区平面图。

比一比:

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地区吗?

展示:

课本图1-1和图1-2。

提问:

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⑴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地区吗?

它们有什么不同?

⑵试着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同学能否明白?

⑶怎样修改一下,才能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

有的学生看出这两幅图画的是同一个地区,但图中方向表示不一,而且图例不同;有的学生从图1-1看出杜鹃家在王朋家的左侧偏下,从图1-2看出杜鹃家在王朋家的右侧偏下,由此认为这样的地图让人看不明白;有的学生认为要给两幅图加上明确的方向标志,使用相同的图例标志,两幅图就趋于一致了。

小结:

这两幅平面图看来都缺少明确的方向指示,以及规范的比例尺说明,因此画简单的平面图也要注意许多问题。

展示:

课本图1-3

提问:

如果对照这幅图,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为什么呢?

学生讨论发言,集思广益得出因为这幅地图有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所以很容易看懂。

议一议:

地图三要素(图结合册p4-6)

(1)方向

A、什么是方向?

(学生游戏)让两位同学站起来,让学生描述方向。

B、一般来说,地图上辨别方向有哪几种方法?

(见地图册p)

(看图练习)让学生根据辨别方向的三种方法,看图说出其中的方法,并在图上说明不同地方的方向。

(特别要强调:

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方向。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纬指示东西方向。

C、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比例尺

A、什么是比例尺?

(学生计算)

①北京离天津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它们之间的距离为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②在比例尺是1∶8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长是12厘米。

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看图比较)比较台州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

结论:

在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小。

B、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

(看课文p6图1-4训练相对位置和比例尺)

(3)图例和注记

A、什么是图例?

什么是注记?

(小组游戏)把一些常用的图例与相对应的注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位学生发一张,进行找朋友的游戏,加深学生对图例和注记的识记。

B、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

练一练:

回到课文,学生讨论

(1)联系明阳小区三幅平面图,你认为哪一幅图你能更容易读懂?

为什么?

(2)图1—3是用哪种方法来表示方向的?

(3)请你居委会在杜鹃家的什么位置?

(4)在图1—3上用尺子量出量从杜鹃家到王朋家的距离,计算两地的实际距离。

想一想:

本节课学了些什么

地图三要素

(1)方向①指向标定向法②经纬网定向法③一般定向法

(2)比例尺①含义和计算

②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图例和注记

巩固训练:

1、地图上普遍采用的定向方法是()

A一般定向法B指向标定向法C经纬网定向法D实地定向法

2、杭州位于北京的东南方,则北京位于杭州的()

A东南方B西南方C东北方D西北方

3、宁波位于临海的()方

A东南方B西南方

C东北方D西北方

4、读右图,完成相关题目。

(1)图中河流的流向是流,公路在进入张家村前的方向为向,林地在李家村的向。

(2)按比例尺大小分类,此图属于比例尺。

(3)小李家到张家村小张家的实际距离为千米

(5)根据课本图1—12,沈阳在北京的________向,成都在北京的________向,广州在北京的________向,上海位于北京的________向。

(6)根据下页图可以看出:

车站在树林的________向,小河的流向是________方向,车站位于居民区的________方向。

7、等高线地形图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点连成的曲线。

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叫等高距。

利用比例尺、等高距等数据运算,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运用于工程土方运算、军事演习、野外定点探测、地质勘探等方面。

右图是某地一张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请你根据图例,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箭头表示图中河流的流向,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图中最高点是哪一处?

判断依据是什么?

(3)假如从D点出发举行爬山比赛,请你设计登山路线,并说明依据。

8.在一堂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正在进行队列训练,现在同学们朝正南方,体育老师喊:

“向左转。

”这时同学们朝

A、正西方B、东南方C、正东方D、西北方

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画一幅‘上盘中学平面图’。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1课时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了解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更爱自己的家。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社区具体功能的讨论,体验社区与个人生活的息息相关,进而关心社区、爱护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环境产生认同感、自豪感,更爱自己的家。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小组查一查、说一说、看一看、试一试等方式提出问题,讨论分析总结,加深对社区环境的感情。

四、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社区的图片、不同类型的地图、制作一些写上各种图例和注记的小卡片。

五、教学过程

查一查:

导入新课

由“社区平面图”或“上盘中学平面图”,引入社区。

说一说:

自己所在的社区

提问:

你所在的社区能为你和你的家人提供哪些便利?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1)联系自己所在小区周围的环境,每个同学说说自己家周围的情况。

(2)说说这些同学家周围的环境有哪些共同点?

(3)说说自己的社区都有哪些设施配套?

总结:

社区的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功能

看一看、议一议:

社区的功能和丰富多彩生活

(看书思考)社区有哪些特点,具有哪些功能?

(读图回答)根据所给的图片回答社区相对应的功能。

(小组讨论)学生交流对自己家所在的社区的功能的调查结果,归纳出社区的功能,然后由一位同学进行中心发言。

(教师归纳)引导学生观察课本8──9页的四幅插图,认识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

(看图讨论)结合你家周围环境的特点,畅谈你理想中的社区。

试一试:

假如你是社区的区长

(学生活动)根据同学们对理想中社区的看法,假如你当上了这个社区的区长,你如何来管理这个社区呢?

提问:

你喜欢自己所在的社区吗?

请说说你对自己所在社区的感情?

学生发言……

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所生活社区的一分子,都会对它生依恋的情感,教会产生一种认同感,都会共同维护社区的发展。

最后,在《让爱住我家》的歌曲中结束。

想一想:

本节课学了些什么

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特点

(2)社区功能

(3)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

(4)我为社区作贡献

布置作业:

1、作业本

2、预习第二课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区的分类和差异。

能够对社区的环境及其主要特征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

学会做简单的社会调查,在收集资料和社会调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社区类型及不同社区间的差异和联系,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间既有差异又有联系的观点,认识加强社区间联系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社区的类型和差异及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为什么社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三、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主要采用“讨论法”和“活动教学”的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中可进行社区差异的讨论,社区间联系的讨论,便于开启学生心智,提高学生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

本课活动主要有:

课前的商店商品产地的调查活动。

四、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调查社区内商店商品的产地;收集关于本地与外地在资金、人员、信息往来方面的资料

五、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乡村聚落

1、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

活动一:

看一看说一说——乡村聚落知多少

观察图片思考:

这几张图片有哪些共同特点?

提问:

乡村聚落有内哪些景观?

有哪些配套设施?

周围环境怎么样?

2、乡村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二:

找一找查一查——乡村聚落知多少

观察图1-17和图1-18,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差异,并思考其原因?

思考:

这些乡村聚落在景观上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反应了什么?

想一想:

乡村聚落分布、形态反应了人类活动与什么因素有关?

p9

说一说:

平原与山谷村落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

p9

3、乡村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

比一比议一议——乡村聚落知多少

观察思考:

图1-19和图1-20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有怎样关系?

议一议:

乡村聚落房屋建筑特点,形成原因?

p10

4、乡村聚落人们的生活

活动四:

想一想议一议——乡村聚落知多少

观察思考:

图1-21乡村聚落中,按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同?

p10

二、城市聚落

1、城市的由来

活动一:

猜一猜答一答——城市聚落知多少

猜一猜: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哪一个先出现?

提问:

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P11(阅读卡)

2、城市聚落景观的特点

活动二:

看一看说一说——城市聚落知多少

说说下图城市聚落主要有哪些景观?

有哪些配套设施?

周围环境怎么样?

说说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比,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它们的差异说明了什么?

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有街心花园、邮局、商场、学校,高楼林立,设施配套齐全,是典型的城市社区。

依山傍水,有大面积的农田和旱地,生长着许多农作物,村里还有大批果园,有卫生院、商店、邮局和学校。

是典型的乡村社区。

3、不同特色的城市的景观

活动三:

比一比说一说——城市聚落知多少

观察:

图1-22和图1-23

思考:

这些城市的景观有哪些特点?

它们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城市?

说一说:

还有哪些类型的城市?

这些城市有什么特点?

4、城市的多种功能

活动四:

看一看议一议——城市聚落知多少

请同学阅读教材中的北京市地图,每一个小组分别对应地图上的ABCD四个地区,共同完成三个任务:

(1)介绍本区域主要特征

(2)介绍本区域主要功能(即主要是干什么?

(3)给每个区域起个名字

归纳:

这些地区功能不同,但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集多种功能于一体。

5、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

出示明阳小区平面图和王村地形图,请同学完成两个任务:

(1)请同学分别代表杜鹃和王明结合地图说一说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

(2)请同学讨论分析这两幅地图描绘的区域有哪些不同点呢?

教师总结:

明阳小区是典型的城市社区,而王村是典型的乡村社区。

活动五:

看一看议一议——城市聚落知多少

观察:

图1-25——图1-28

思考与讨论:

城市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乡村居民有哪些不同?

总结归纳:

城市居民从事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信息产业

说一说:

居住在城市里,人们都能享受哪些方面的生活呢?

6、乡村与城市景观的差异

活动六:

比一比议一议——城市聚落知多少

观察:

图1-25——图1-28

思考与讨论:

城市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乡村居民有哪些不同?

总结归纳:

城市居民从事商业、工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服务业、信息产业

总结归纳:

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多种多样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方面的生活,包括购物、旅游、外出就餐、听音乐会等等

三、往来在区域之间

大多数社区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

而不同区域,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活动一:

查一查说一说——社区间的交往

交流活动:

请同学交流课前调查结果:

社区内的商店有哪些产品属于本地生产?

哪些商品是外地调运的?

其产地分别在哪里?

p14

活动二:

想一想答一答——社区间的交往

(1)这些外地调运的东西为什么在本地区不能生产?

(2)为什么要调运外地的商品呢?

小结:

尽管社区的类型很多,差异也很大,但是大多数社区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客观存在们总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联系。

而不同的地理区域,其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同,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

为了满足不同区域人们的不同需求,各个区域之间必须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

(3)你还知道不同的区域之间在哪些方面可以发生联系?

并用你看到的、听到的事例来说明。

链接与拓展

(1)2004年8月12日,今年的第14号台风“云娜”在浙江温岭市石塘镇登陆,这次台风造成浙江省115人死亡,589万人受灾。

灾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号召全党全民迅速进行灾后自救和重建工作,广州深圳等各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大批的救灾物资运往浙江,支持浙江的抗灾救灾工作。

(2)北京时间2004年8月14日,第28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隆重开幕,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报名参加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比赛。

中国代表团此次派出407名运动员参赛,参加除马术和棒球之外的26个大项203个小项的比赛。

(3)2004年8月25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称,今年广东省外地生源毕业生需求量大幅增长。

(4)2004年8月26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总理施罗德周三称,德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未来三年内将增长一倍。

小结:

通过以上新闻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方面。

活动三:

七嘴八舌话家乡——社区间的交往

(1)我们的家乡(或社区)有哪些特色产品?

(2)你觉得今后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强与外地合作?

(3)怎样与外地合作,把我们的产品做强做大?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

大家能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行或富有创意的想法,若在此基础上,我们同学能做个有心人,再做一些调查研究,而后以文字形式写信为政府领导,提出我们的建议,为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园经济和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自我总结:

在这节课中,我都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今天所学的书本知识,对我以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布置作业:

1、作业本2、预习综合探究一

教学反思:

 

课题: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学会依据情况选择不同种类的地图。

能力目标:

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区域范围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不一样。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

分组合作学习探究、设置情景法。

四、教学准备:

(1)老师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各种地图

五、课时安排:

共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十一黄金周放假马上就到了,老师打算去台湾游一游,不过现在我想先了解一下,大家说我该通过那些渠道和方式?

导入新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讲一讲】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

师: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说一说】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一步:

学习阅读地形图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海拔:

从海平面到该地理事物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两海拔高度差

2、高地(山峰):

等高线中间高四周低呈封闭曲线处

3、盆地(洼地):

等高线中间低四周高呈封闭曲线处

4、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

5、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

情境探究1——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

【想一想】

1.如果我想去爬山,应该了解这座山的哪些情况?

2.从什么地图上可以获取这些情况?

3.你会画等高线地形图吗?

【画一画】请学生上台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并讲讲为什么这样画?

教师出示立体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师生共同发现:

等高线较密的地方,地势越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越平缓。

【议一议】①图上等高线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是这样?

②从山麓--山顶怎样走才能使爬山的距离最短?

③如果从登山出发点出发,怎样走既近又安全?

【练一练】

⑴鸡冠山山顶的海拔高度是米。

⑵鸡冠山山顶和E山顶的高度相差米。

⑶从登山点出发,A、B、C三条线路最省力的是。

⑷指出山脊、山谷、山顶、鞍部。

二、认识分层设色地形图

情境探究2——分层设色地形图

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如何形成?

②怎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中的海拔高低?

③分层设色地形图上颜色深浅与海拔对应关系有什么特点?

第二步:

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情境探究3——地形剖面图绘制

出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①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

②沿地形剖面线越野特点?

第三步:

确定路线

带着地图去旅行——台州去台湾

【选一选】如果你是王老师,要了解台湾你会选择什么地图?

第一步:

台湾在哪里?

1、台州、在哪里?

2、你认为应做哪些准备?

情境探究4——地形图特点

【比一比】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地图上,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想一想】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点?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

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引导学生发现:

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反之,越详细;这是因为它们的比例尺不同,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选一选】如果想了解台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哪幅地图?

并说说理由。

【比一比】根据上图并查阅相关信息,看看从台州到台湾可以选择哪些交通方式?

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步:

如何到达既定地点?

——台北市

查网上的电子地图

查网当地的城市交通图

第四步:

如何设计旅游路线?

情境探究5——如何设计旅游路线

出示台湾旅游图,设计出自己的旅游方案。

提示:

1、教师下发有关台湾旅游景点的介绍材料。

2、教师告诉学生策划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行程问题、景点停留时间、参观内容、以及路线兴趣。

教学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

课外拓展:

请展示你收集到的教材以外的地图,说说你会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它们?

布置作业:

1、作业本2、复习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