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986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9.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docx

名师解析湖南省十三校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湖南省十三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7.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

“时正酉正,电灯已燃。

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

”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

“(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

”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B.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D.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考点】五四运动

【解析】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的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基本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

【答案】D

18.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下令禁止缠足,并指出缠足致使“四万万人变成无用之物,必将使民族衰落”。

材料反映出清末移风易俗具有明显的(  )

A.民主色彩B.政治色彩C.封建色彩D.革命色彩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废缠足

【解析】作者认为缠足会“使民族衰落“,说明他把社会习俗的改革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所以说其有明显的政治色彩,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9.“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

【解析】轿车生产不是技术落后,故A项错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但这与轿车生产没有明确的联系,故B项错误;轿车生产与我国是农业国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D项正确。

【答案】D

20.结合下图,分析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1952年与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B.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C.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D.各年份国民经济成分的变化分别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1952年我国实行土改后,农民获得了私有土地,但是在其后实行了农村合作化运动,土地大都转变为公有制,所以出现了图中公有制大幅上涨的比例,因而其中存在因果关系,故A项正确;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是计划经济的顶峰,之后进行了改革,故B项错误;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与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有关,故C项错误;2006年市场经济改革与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1.有学者说,在现代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当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行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现代化的新动向。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一阶段“新动向”的是(  )

A.工业生产比例显著降低B.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

C.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D.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解析】材料所提西方国家的新动向一定是相对于原来的西方工业化而言的,二战后信息产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使工业生产比例降低,故A项正确;西方优势地位完全确立是近代早已确定的事情,故B项错误;社会生活世俗化城市化和现代经济模式趋于定型都属于原有的现代化模式,故C、D项错误。

【答案】A

22.根据下面表格内容,判断从上至下的“?

”处应填(  )

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外汇储备比重变化

年份

1937年

1945年

1960年

1972年

资本主义世界

100

100

100

100

美国

46.4

74.6

31.2

日本

6.1

——

3.2

西欧各国

——

——

26.5

A.45.12.124.6B.45.112.324.6

C.7.62.129.6D.7.612.329.6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二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国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黄金外汇储备最多,但是从6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国霸权受到挑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的黄金外汇储备大幅度降低,然而日本和西欧经济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所以日本和西欧的经济比重会得到很大的增加,甚至超过美国,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3.美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

“马里兰大学一个研究小组收集的数据显示,我们眼下处于50年代以来全球暴力的最低点。

但我们被告知我们生活在一个黑暗危险的时代:

恐怖主义、流氓国家、核扩散、金融恐慌等。

部分问题出在这里:

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

”作者意在说明(  )

A.“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得威胁被夸大

【考点】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材料的重心在“暴力逐渐减少,信息却不断激增”,由此可知材料所提及的多种威胁在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背景下被夸大,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24.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指出:

“苏联不会直接向发达的西方世界扩张,而是要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国家和战前的广大殖民地地区,即介于西方世界和苏联之间的广大的中间地带进行扩张。

因此必须下决心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作者的这段言论(  )

A.为“遏制理论”造势B.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C.促成北约成立D.推动德国分裂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提供时间可知在二战结束不久,冷战尚未正式开启,此种舆论可推知为美国的“遏制理论”造势,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是对欧洲的经济援助,与苏联无关,故B项错误;北约是在军事上遏制苏联,与争夺中间地带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德国分裂与美苏争夺中间地带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25.弗雷德里克.C.拜泽尔在《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中说:

“如果说浪漫主义者就是启蒙运动的批评者,那么可以说他们也是启蒙运动的信徒。

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

激进批评和公众教育。

他们的目的不是要抗击启蒙运动,而是要消解它在18世纪末期的危机。

”材料表明浪漫主义(  )

A.是对启蒙运动的彻底否定

B.与启蒙运动同时产生

C.和启蒙运动在根本观念上具有一致性

D.与启蒙运动的内容基本相同

【考点】启蒙运动;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

【解析】通过材料“他们忠实于启蒙运动的两个根本观念”说明他们对启蒙运动有所继承,并且在根本观念上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C项正确;浪漫主义在启蒙运动之后,故B项错误;启蒙运动是理性主义为核心的,而浪漫主义是对工业革命之后现状的一种反思,内容存在很大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C

此资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满分50分,其中,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6分。

26.(22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

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

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

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

——据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等

材料二近代早期,来华传教士坚持“孔子或耶稣”的传教理念,要么孔子,要么耶稣,二者必居其一。

结果从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发生大大小小的教案有400起。

时人指出,“凡谋与洋人为难者,非进士即举人,非举人即秀才,从未闻无功名之士,能煽动愚民”……从19世纪末开始,传教士大肆鼓吹“孔子加耶稣”,宣扬“耶稣圣教与中国儒教各虽迥异,道同本源”,传教士们开始关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设立教会大学、创办报刊,成立学会等。

教会学校普遍开设儒家文化,有的甚至将儒家经典、《圣经》和西学同等对待,开设拼盘式课程。

虽然经历了义和团运动的严重挫折,但基督教得以迅速重建,教案显著减少,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接纳和认同基督教……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甚至批评教会“迷信”。

——据王超云《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教方式的转变》等

材料三1881年,西方史学界“泰斗”、德国史学家兰克出版了《世界史》一书,这是一部典型的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史著作。

此书风行一时,影响甚广……1917年,德国出版了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该书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创立新的宏观世界史的编纂体例……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史学界出现用全球观点研究和撰写世界史的热潮,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论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巴特菲尔德《论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书基本摆脱欧洲(欧美)中心论的旧框架。

70—80年代,从总体上说,西方世界历史编写已进入整体历史或全球文明史时代。

——据张广智《现代西方史学》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阿拉伯人是如何影响西方文明的。

(6分)并指出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的角色。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的变化。

(8分)

(3)据材料三,概括19—20世纪西方学者历史观的重大变化。

(2分)任选材料三中的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4分)

【考点】

(1)阿拉伯人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2)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近代中国传教士

(3)史学理论——史学观念;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解析】

(1)第一小问说明,主要从材料中总结,由材料第一段看出阿拉伯人在古代自然科学很发达,由此影响了欧洲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由材料第二段看出阿拉伯人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典籍,从而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由材料第三段看出,阿拉伯人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由此带来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小问角色,从内容中可以分析出其为保存着和传播者的角色。

(2)评析注意首先亮出观点,其次从原因、影响等方面作出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总结出传教士的态度最初是排斥否定中华文化的,后来转而认同宽容中华文化;原因主要为传教士在前期与中国之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存在很深的文化冲突;后来传教士对中国国情有了更深的了解,改变了传教的方式,转而宽容中华文化;影响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传教士传教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文化侵略、宗教迷信等不利因素。

(3)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中史观发展可以看出由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的转变;第二小问影响,任选一个时段,说明时代对史观的影响。

可以任意选取,注意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考虑。

【答案】

(1)说明:

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2分)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2分)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使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兴起。

(2分)(要求:

每个角度史实1分、说明1分)

角色:

继承者(或发展创新者、保存者);(1分)传播者。

(1分)

(2)(评价要求从变化、原因、影响等方面回答)

变化:

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由排斥转向宽容。

(2分)(若答出从“孔子或耶稣”变为“孔子加耶稣”可给1分)

原因:

前期,民教矛盾尖锐(或中西文化冲突严重);(1分)传教士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了解日益加深(或传教士自身素质的提高)。

(1分)

影响:

促进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促进传教活动的快速发展,教会形象明显改善;传教士通过缓和与中国知识精英阶层的矛盾,进而缓和了民教冲突);(2分)传教士所有活动的目的仍然是用基督教征服中国,其宗教迷信和文化侵略的一面不可能改变。

(2分)

(3)变化:

从西方中心论到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

(2分)

影响:

答案一:

19世纪,欧洲已完成工业革命,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西欧主要国家已实行代议制民主;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成就巨大。

西欧的崛起和领先促成“西欧中心论”的形成。

(答出一个角度给2分,两个角度给3分,三个角度给4分。

若只答出“西方的强势地位促成了‘西方巾心论’的形成”可给1分)。

答案二: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一战”和十月革命削弱了欧洲列强(或欧洲开始没落);世界各地区文化在激烈碰撞后逐渐打破了隔离的坚冰,促使有的史学家开始从全球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

(评分标准同上)

答案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世界格局发生从美苏两强对峙到多极化的重要变化(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崛起);各国、各地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或民主平等的观念、文明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进一步传播并得到认可),促使更多的史学家接受全球史观。

(评分标准同上)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4分)

(2)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8分)

【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一边倒”

【解析】

(1)历史背景应当从中外两个方面分析,国际来看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苏联支持中国;国内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需要打破外交孤立。

(2)注意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相关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证明过程中注意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角度分析。

【答案】

(1)背景:

国际: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格局;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新中国;苏联支持新中国。

国内:

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的任务。

(4分)

(2)评价:

(观点2分,论述从三个角度人手,每个角度2分)

第一种:

赞成材料观点,即: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2分)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6分)

第二种:

不赞成材料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2分)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分)

第三种:

材料观点是片面的,“一边倒”外交政策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2分)(分别论述其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6分)

28.(16分)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了“才女文化”的繁荣,这些女性靠文学创作和鉴赏批判来传承妇女文化。

其中最突出的是刻印女性书籍的兴起、读者大众群的出现、对情感的重新关注、女性教育的提倡、女性出游机会的增多和女子特性的重新定义等。

……这些妇女……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和颇具意义的文化生活方式。

——(1993年)[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绪论

材料二“如今女学堂也多了,女工艺也兴了,但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何尝不可养活自己呢?

也不致做食,累及父兄、夫子了。

一来,可使家业兴隆;二来,可使男子敬重,洗了无用的名,收了自由的福。

——《秋瑾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江南地区出现“才女文化”繁荣的原因。

(8分)

(2)材料二中秋瑾认为女性获得“自由的福”的条件有哪些?

(2分)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妇女解放的原因。

(6分)

【考点】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妇女解放

【解析】

(1)原因主要从时代背景中分析,从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群体等角度考虑。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这是根源;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走向僵化,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呼声;文化上,教育和出版印刷业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2)第一小问条件,从关键词“学得科学工艺,做教习,开工厂”可以推测出条件为受教育和谋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原因,从时代背景分析,主要有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企业出现以及妇女受教育和经济独立等原因。

【答案】

(1)原因:

经济上,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早期启蒙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影响;文化上,教育的发展;出版印刷业的发展;社会群体上,市民阶层的壮大。

(8分)

(2)条件:

受教育权利;经济独立。

(2分)

原因: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封建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妇女传统地位受到冲击;近代企业出现,妇女走出家门就业;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经济独立和受教育权利,形成了妇女解放潮流。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