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913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中考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落梅

宋代: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②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过岭”,越过五岭,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②骚人: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人,诗人。

③谬:

不合情理的。

④权柄:

犹权利。

⑤主张:

主宰;作主。

⑴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赏析。

⑵“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他们的“同工”之处。

【答案】

(1)示例一: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②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

示例二:

①颔联用典,“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暗指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旧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赴湘”,暗用屈原放逐湘水,投汨罗江而死之典故,②借此表达对落梅高洁品格的赞美,对命途坎坷却坚守节操的志士的赞颂。

(2)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

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解析】

【详解】

(1)赏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

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

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

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

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坚守节操。

当然,也可分析诗句使用的比喻手法。

一定要答出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2)本题是对诗歌主旨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乱点莓苔多莫数,衣袖久留香”:

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凋零了,被碾为泥浆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同工”在于:

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

实际上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一是在赞美梅花;其二更是赞美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

也就是说一定要答出梅花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2.阅读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

[注释]徙倚:

徘徊,流连不去。

(1)结合诗歌内容,说说题目中“恬”字的妙处。

(2)简要分析尾联(7、8两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案】

(1)一个“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的心情。

(2)虚写:

“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借景抒情:

清幽的环境里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答出1点即可)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题目中的“恬”是诗眼,全诗围绕着这个“字”来展开。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

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

描绘出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突出了景物的“恬淡”之美。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的意思是:

清雅游赏才感到心中没有牵累,静谧的地方谁知世界的玄机?

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然恬静、自然的生活情境。

所以说“恬”字,既概括出了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又揭示了诗人恬静、安闲的心境。

(2)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诗歌的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是虚写,这样叙写更突出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也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绘“更待夜深同徙倚,秋凤斜月钓船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阅读苏轼的《阮郎归初夏》一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①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②。

玉盆③纤手弄清泉。

琼珠④碎却圆。

①水沈:

即“水沉”,木质香料,又名沉水香。

②然:

同“燃”,形容花红如火。

③玉盆:

指荷叶。

纤手:

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④琼珠:

形容水的泡沫。

(1)词的上片采用  手法,突出了环境  的特点。

(2)结合本词内容,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全词以描写为主,写人写景细腻精致,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B.“绿槐”“高柳”“新蝉”和“熏风”都是初夏的典型特征。

C.苏轼的这首闺情词,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

D.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

(3)试分析下片“玉盆纤手弄清泉。

”句中“弄”字的妙处。

【答案】

(1)以动衬静(对比)、清幽(寂静).

(2)C(3)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解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词的上片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对比),突出环境的清幽。

(2)C项理解有误。

在苏轼之前,写女性的闺情词,总离不开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可是苏轼在这里写的闺情却不是这样。

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

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

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

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

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词中的“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乙词中的“神州”指中原大地。

B.甲词用“挑”“看”“回”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形象;乙词中的“悠悠”既指时间流逝之快,也指词人思绪无穷。

C.甲词中“马作的卢飞快”描绘了一个“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的画面。

乙词“不尽长江滚滚流”,用长流不息的江水表达词人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D.甲词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阔大雄奇而又深沉的意境;乙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明快。

2.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之处?

【答案】

1.B

2.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解析】

1.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甲文塑造的是壮士形象。

所以选B。

2.考查对诗词主题思想的赏析。

甲文主题:

本词追忆了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乙文主题:

作者借古讽今,表面上颂扬孙权,实际上暗讽朝廷无能,无人担负北伐复国的重任,表达自己光复神州的雄图大志。

共同点:

都抒发了作者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词人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作者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

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D.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作者在这首词中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作者问姮娥“白发欺人”等词句,表达了自己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功业难成的愤懑。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

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解析】

1.试题分析:

词句“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的意思是:

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

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应该怎么办呢?

故B项中所说的“作者向嫦娥劝酒”理解有误。

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作者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从词的内容看,作者“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表达了词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和功业难成的愤懑心情。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展开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

直接而强烈地表现了词人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表达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抒发了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思念之情。

接下来,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入议论抒情,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最后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向世人发出美好祝愿,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传达出了词人“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来看待人生的哲思。

据此理解作答。

3.试题分析:

(1)考查对诗词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的是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抒发了作者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抒发了词人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凄怆心情。

据此,答案为A。

(2)从积累的古诗词中,选择两句含月的完整诗句作答即可。

答案是多元的。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夜宿七盘岭①

(唐)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②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

(注释)①七盘岭:

地名。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

②浮客:

游子,诗人自指。

③褒城:

地名。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本诗画线句中的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清夜”写出夜晚的清冷,渲染出悲凉的气氛;又以子规近似“不如归去”的悲啼倍添伤感。

表达了作者在流放途中失意、怀乡、孤独之情。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芳春”和“子规啼”表明时节是暮春。

作者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着悲啼的杜鹃声,虽然面对的是万紫千红,百鸟齐鸣,但只选择了银杏树的绿和杜鹃鸟的啼,一则代表了江南的名木和四川的名鸟,表明自己远游已快到蜀地了,二则寄托了自己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高枕安稳地睡卧在褒城西的七盘岭上。

远处山头的月亮近得到窗前,高处的天河低得流进门来。

春天的银杏树已绿,清凉夜晚杜鹃在啼叫。

浮游之人白白听到杜鹃唤归,听到褒城晨鸡报晓还得上路前行。

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①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②。

(注)①紫塞:

原指长城,其土紫色。

这里泛指北方边塞。

②大臣书:

《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1.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任选这首诗的一种表现手法简要赏析。

3.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二句,是说虽然处于良辰美景之中,但在这个充斥着离情别意的场面上,一切都变得黯然,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五六二句“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寓情于景,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3.①与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第四句直接写“离忧怅有馀”,五、六两句通过渲染离别时凄清寂静的环境来表达离别的悲伤。

②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七、八句诗人向友人坦露心胸,表明自己此行是向朝廷上书议政,倾吐自己立志为国建功立业的宏大理想。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体裁。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与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体裁相同;B项,古体诗;C项歌行体诗;D项,宋词。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

首联虚实结合,“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中,前句写旅程之展望,为虚写;后句写眼前之场景,是实写。

颔联“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以乐景写哀情,属于反衬手法。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寓情于景,表达出朋友离别依依不舍的深情。

抓住一种手法作答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具体分析。

颈联“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渲染了离别时的凄冷情境,从景物描写中可见诗人对朋友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联“怀君欲何赠?

愿上大臣书”表明作者此行非为其他,而是向国家献书论政,是为了政治事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这首词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接云涛连晓雾”写天上翻腾的云像涌起的波涛,与清晨弥漫的雾相连相接的美景。

B.“星河欲转千帆舞”写银河涌动,好像要倒转过来,许许多多船帆在狂风中摇摆起舞。

C.“学诗谩有惊人句”写词人自幼学诗,但少有佳句,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D.“九万里风鹏正举”化用《庄子》中的名句,词人希望能像大鹏一样尽情地施展才能。

2.这首词中哪两个字,巧妙衔接上下片、使之一气呵成?

请找出并写下来。

【答案】

1.C

2.问报

【解析】

1.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C项中“少有佳句”错,“谩有”是“空有”的意思;“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理解有误。

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的意思是“她听着天帝在对她说话,殷勤地问她要回到哪里去”。

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眼,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意思是“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

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表现出她徬徨忧虑的神态。

“闻”和“问”把上下片衔接了起来。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报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_______)为题材的诗,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找出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3.“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答案】

1.边塞战争,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燕脂、夜紫,肃杀的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寒夜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深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或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3.示例: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解析】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

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

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所以这是将士有着誓死报国、英勇赴战的精神。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颔联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是“燕脂、夜紫”。

描述画面时不能单纯的翻译,先结合课下注释翻译为现代汉语,再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恰当的语言描绘所写的画面即可。

学生在平时要多读书,积累优美词句,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如:

时值深秋,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名句的能力。

赏析诗歌名句的答题步骤:

找准赏析的切入点,或修辞、或写景、或含有表现力的词语等;结合具体的语境,回答该句表达的意思;最后指出其蕴涵的哲理(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本句中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黑云压城城欲摧”比喻敌人气焰嚣张,气势汹汹,局势严峻。

战事紧急,像乌云层层笼罩,要把城头压垮似的,战士们铠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闪闪,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赞颂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咏桐

李清照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首词写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1.请赏析“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一句的表达效果。

2.“断香残酒情怀恶”,李清照在这首词中寄情于酒。

其实,很多文人也是如此。

请分别写出以下诗句中“酒”所蕴含的情感。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1.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视觉、听觉来写)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绘了暮色之下烟雾淡薄。

栖鸭归巢、号角传响之景,渲染了萧瑟、凄清、压抑的氛围:

烘托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伤痛和漂泊他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2.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边塞将士功业未立、归家无期的惆怅(或“思乡之情”)。

(2)“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抒发诗人不服老、愿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表现作者对农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的赞赏。

【解析】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