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56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docx

泵房结构安全性检测报告

Xx泵房建筑

安全性检测鉴定报告

Xx泵房建筑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内,受Xx委托,于2012年9月组织检测人员对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进行了现场调查和检测。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对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结构进行了结构验算,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参考原设计图纸,对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进行了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提出了鉴定报告。

一.工程概况

Xx泵房建筑位于酒钢尾矿坝。

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为结构形式分为两部分,泵坑及吸水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0.000以上部分为砖混结构。

宽度13.87米(立柱中心间距),长度42.37米(柱中心间距),层高6.5米,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外观如图1.1所示。

该建筑由xx公司设计院于1998年设计完成,距今已有14年历史,期间从未改变使用功能。

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外观图1.1~图1.2。

图1.1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外观图

(一)

图1.2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外观图

(二)

二.鉴定目的、范围与鉴定依据

2.1.鉴定目的

通过对该结构现状的调查、检测,提出结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该建筑物的继续使用和维修加固提供依据。

2.2.鉴定范围

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完成)。

2.3.主要检测、鉴定依据

2.3.1.结构检测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

(2)《钻芯法检查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

2007);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1997);

(5)《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2.3.2.结构鉴定所依据的规范、标准

(1)《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

(2)《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

(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1999);

(4)《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3.3.结构验算所依据的规范及图纸

(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版);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6)xx泵房建筑设计施图。

三.检测仪器、设备及软件

1、ZC3-A型混凝土回弹仪,

2、ZC4型砖回弹仪,

3、ZC5型砂浆回弹仪

4、混凝土碳化深度测定仪,酚酞试液

5、ZBL-R800多功能钢筋检测仪

6、ZBL-F800裂缝综合测试仪

7、TCA2003自动全站仪

8、钢尺、卷尺

9、数码相机三部

10、计算机两台

11、对讲机5部

12、Xx型高清摄像机

13、高倍望远镜

14、游标卡尺(AJCS-JN-058)

15、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SATWE(2010年版)软件。

四.检测与鉴定内容

根据结构的类型和构造特点,按照《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的规定进行调查、检测和验算,分别对结构的安全性、正常使用性进行鉴定,综合分析评定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具体检测、鉴定内容如下:

1.调查地基的变形,评价地基变形对上部承重结构、围护结构系统等的影响;

2.调查结构整体性,检测结构布置,支撑系统,结构单元的连接构造;

3.调查结构和材料性能,检测包括材料强度,结构或构件几何尺寸,构件承载性能、抗裂性能和刚度;

4.调查结构缺陷、损伤和腐蚀,构件及其节点的裂缝、损伤和腐蚀;

5.调查和测量结构变形,检测结构顶点和层间位移,柱倾斜,受弯构件的挠度和侧弯;

6.调查构件的构造,检测保证构件承载能力、稳定性、延性、抗裂性能、刚度等有关构造措施;

7.根据调查检测结果,对照设计图纸,建立计算模型,依据国家规范对结构进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鉴定。

五.现场调查与检测

5.1.使用条件的调查与检测

5.1.1.建筑物历史及布置

该建筑始建于1998年,距今约14年时间,期间从未改变用途。

建筑物长度42.37米(柱中心间距),宽度13.87米(立柱中心间距),层高6.5米。

提升及回用泵房建筑为结构形式分为两部分,泵坑及吸水井为钢筋混凝土结构,±0.000以上部分为砖混结构。

结构平面布置及立面见图5.1.1~5.1.4。

图5.1.1提升及回用泵房一层平面图

图5.1.2提升及回用泵房-3.200米平面图

图5.1.3提升及回用泵房-5.000米平面图

图5.1.4提升及回用泵房

~

立面面图

5.1.2.结构上作用的调查和检查

该建筑物使用期间使用功能从未改变,荷载作用参考图纸和现场实际调查,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取值。

详见提升及回用泵房结构荷载作用调查表5.1.1。

5.1.3.办公楼建筑的使用环境调查和检测

抗震设防地震烈度:

7度

本地区建筑场地:

Ⅱ类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5g

结构所处环境类别:

局部环境系数:

m=3.0~4.0

提升及回用泵房结构荷载作用调查表表5.1.1

序号

调查项目

调查要点

荷载取值(kN/㎡)

备注

1

屋面均布恒荷载

防水层

找平层

保温层

屋面板

0.40

0.40

0.48

3.00

油毡防水层

水泥砂浆找平层

保温层

现浇钢筋混凝土板

合计

4.28

2

楼面均布恒荷载

水泥地面

楼板

抹灰及装修

0.60

3.00

0.40

水泥楼面

槽型钢筋混凝土预制板

抹灰及室内装修

合计

4.00

3

屋面均布活荷载

不上人屋面

0.50

组合系数0.7

准永久值系数0

4

楼面均布活荷载

主控室

4.0

组合系数0.7

准永久值系数0.4

电容器室、配电室

6.0

办公室、卫生间

2.0

5

雪荷载

雪压

0.40

组合系数0.7

准永久值系数0.8

6

风荷载

风压

0.80

组合系数0.6

准永久值系数0

注:

以上数据均来自原设计文件和现场调查

5.2.提升及回用泵房结构的调查与检测

5.2.1.地基基础

该建筑物所处位置地势平坦,基础坐落在戈壁土层上。

基础形式为柱下条形基础和独立基础,其中条形基础为混凝土强度为C15,独立基础混凝土强度为C20,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的要求。

现场调查提升及回用泵房基础有不均匀沉降,建筑物扶壁柱与散水结合处断裂严重,见图5.2.1。

散水与墙体结合处裂缝开裂严重,见图5.2.2。

裂缝两侧沉降差明显,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图5.2.1扶壁柱与散水结合处断裂现象

图5.2.2散水与墙体结合处裂缝现象

5.2.2.上部承重结构

根据提升及回用泵房的特殊使用环境和构造特点,检测人员对其外观病害、混凝土强度、砖强度、砂浆强度、钢筋配置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而又全面的检测,明确了结构的构造连接方式及传力路径。

并通过走访现场工作人员了解提升及回用泵房的工作原理,确定了结构的要害部位。

1.混凝土构件强度检测及碳化深度检测

根据提升及回用泵房现场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建筑物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采用回弹法检测技术,对梁柱混凝土强度以及墙体砖、砂浆的强度进行检测。

测试严格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11)进行、《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及《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315-2000)进行。

图5.2.3~图5.2.5为检测人员用回弹仪进行构件的强度检测现场。

混凝土,砖,砂浆强度检测抽样的具体位置及统计结果见表5.2.1,回弹记录见附件1。

图5.2.3检测人员用回弹仪进行柱强度检测

(一)

图5.2.4检测人员用回弹仪进行砖强度检测

(二)

图5.2.5检测人员用回弹仪进行砂浆强度检测(三)

从表5.2.1可以看出,现龄期梁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21.8MPa~25.1MPa之间,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在22.7MPa~26.6MPa之间,梁柱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均不大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2)混凝土碳化检测

混凝土碳化深度是衡量混凝土劣化程度,预测混凝土结构剩余使用寿命的的重要指标。

表5.2.1给出了被检测梁柱混凝土碳化深度,从表中可以看出,混凝土碳化深度不超过8mm,未达到钢筋保护层厚度(30mm),说明混凝土保护层对钢筋的保护作用良好。

混凝土碳化检测情况见图5.2.6。

图5.2.6混凝土构件碳化检测情况

混凝土抗压强度及碳化深度统计表表5.2.1

构件

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MPa)

强度推定值(MPa)

碳化深度(mm)

备注

名称

位置

标准差

最小值

平均值

层数

位置

-1

A/3-4

1

1.1

24.6

25.9

24.1

6.0

B/2-3

2

0.8

25.6

26.4

25.1

5.0

D/3-4

3

0.7

22.3

23.1

21.9

6.0

E/3-4

4

1.2

22.7

24.8

22.8

6.0

F/2-3

5

1.0

24.1

25.8

24.2

6.0

1

A/2-3

6

1.3

23.9

25.3

23.2

6.0

C-D/2

7

1.2

23.9

25.5

23.5

6.0

B-C/3

8

0.8

21.5

23.1

21.8

8.0

E-F/3

9

1.1

23.4

24.8

23.0

6.0

E-F/4

10

1.2

25.2

26.9

24.9

6.0

-1

A/3

1

0.9

23.1

24.2

22.7

8.0

A/4

2

1.4

25.2

26.7

24.4

6.0

B/2

3

1.0

24.0

25.7

24.1

8.0

B/3

4

0.7

25.9

26.9

25.7

8.0

C/3

5

0.6

26.9

27.6

26.6

8.0

1

C/4

6

0.6

24.1

25.6

24.0

6.0

D/3

7

1.2

23.9

26.1

24.1

6.0

D/4

8

1.0

25.1

26.6

25.0

6.0

E/1

9

1.9

25.0

27.5

24.4

5.0

E/3

10

1.1

24.6

25.9

24.1

6.0

2.钢筋混凝土构件尺寸及钢筋配置检测

现场用钢筋定位仪分别对梁、柱、墙体的钢筋配置情况进行了检测,并对部分构件的尺寸进行了详细测量,现场检测情况见图5.2.7~图5.2.8。

图5.2.7检测人员用用钢筋定位仪进行柱钢筋检测

图5.2.8检测人员用用钢筋定位仪进行墙体钢筋检测

所检测构件的对应位置见图5.1.1~5.1.3;变电所框架柱、梁截面尺寸及钢筋配置检测结果见表5.2.2~5.2.3,从表中可以看出:

构件主筋数量、箍筋间距与设计基本吻合,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变电所柱截面尺寸及钢筋配置情况检测结果表表5.2.2

构件名称

构件编号及截面设计尺寸(mm)

检测尺寸(mm)

钢筋根数及箍筋间距检测

结果

钢筋根数及箍筋间距

设计要求

主筋(根)

箍筋(mm)

主筋(根)

箍筋(mm)

A/1

400×500

400×540

3(单侧)

4(单侧)

105(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4(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A/4

400×400

420×400

3(单侧)

3(单侧)

110(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B/3

400×400

410×400

3(单侧)

3(单侧)

110(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D/1

400×500

400×540

3(单侧)

4(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4(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D/4

400×400

420×400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10(中间)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F/1

400×500

400×540

3(单侧)

4(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4(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F/4

400×400

400×450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3(单侧)

3(单侧)

100(柱端)

200(中间)

变电所梁截面尺寸及钢筋配置情况检测结果表表5.2.3

构件名称

构件编号及截面设计尺寸(mm)

检测尺寸(mm)

钢筋根数及箍筋间距检测

结果

钢筋根数及箍筋间距

设计要求

主筋(根)

箍筋(mm)

主筋(根)

箍筋(mm)

A/2-3

350×700

360×700

4(梁底)

110(梁端)200(中间)

4(梁底)

100(梁端)

200(中间)

B/2-3

350×700

360×700

4(梁底)

100(梁端)200(中间)

4(梁底)

100(梁端)

200(中间)

B/3-4

350×900

400×900

10(梁底)

100(梁端)110(中间)

10(梁底)

100(梁端)

100(中间)

D/3-4

350×900

400×900

10(梁底)

100(梁端)100(中间)

10(梁底)

100(梁端)

100(中间)

F/3-4

350×900

400×900

10(梁底)

100(梁端)200(中间)

10(梁底)

100(梁端)

200(中间)

A-B/2

250×700

300×700

3(梁底)

100(梁端)200(中间)

3(梁底)

100(梁端)200(中间)

B-C/3

250×700

300×700

3(梁底)

100(梁端)200(中间)

3(梁底)

100(梁端)

200(中间)

C-D/4

300×700

300×700

3(梁底)

100(梁端)150(中间)

4(梁底)

100(梁端)

150(中间)

3.结构和构件损伤及缺陷情况检测

(1)裂缝检测

检测人员对该建筑物梁、板、柱、墙体的开裂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并采用裂缝综合测试仪对典型裂缝进行了宽度和深度测试。

经检测,-0.020米平台板板面出现裂缝,裂缝宽度不超过3mm,见图5.2.8。

墙体多处出现裂缝,部分梁柱与墙体交界处的裂缝较宽,属于典型的不均匀沉降裂缝,已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墙体裂缝情况见图5.2.9。

梁体有细微裂缝,处于带裂缝工作状态。

部分框架柱出现变形裂缝,框架柱裂缝情况见图5.2.10。

框架柱顶部存在施工缺陷及设计不合理情况,不利于结构传力,会降低结构承载力,具体见图5.2.11~图5.2.12。

图5.2.8-0.020米平台板裂缝情况

图5.2.9墙梁柱交界处裂缝情况

图5.2.10柱体产生变形裂缝的情况

图5.2.11框架柱顶部施工缺陷情况

(2)混凝土腐蚀、露筋、钢筋锈蚀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提升及回用泵房地面常年累月积水现象严重,泵房室内地面积水现象见图5.2.11。

地面积水中含有多种腐蚀介质,混凝土保护层受到了严重的破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露筋、变色以及钢筋腐蚀等情况,见图5.2.12~图5.2.13。

砖墙局部存在粉刷层剥落的老化损伤,如图5.2.14所示,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雨水时常通过窗户以及屋面沿内墙面流下冲刷墙面粉刷层。

图5.2.11提升及回用泵房标高-3.200米地面积水现象

图5.2.12提升及回用泵房混凝土平台板腐蚀情况

图5.2.13提升及回用泵房混凝土平台板板底露筋情况

图5.2.14提升及回用泵房混凝土平台板板底露筋情况

图5.2.14提升及回用泵房墙体粉刷层剥落的老化损伤情况

图5.2.15提升及回用泵房墙体空鼓脱落情况

3.结构变形检测

经现场踏勘和检测,发现建筑物地基基础有明显不均匀沉降,梁、柱、墙体有变形。

4.结构整体性

该建筑平面总体呈矩形形布置,平面布置较为规则。

但该工程根据动力专业需要而做,结构形式分为两部分:

其中泵坑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0.000以上部分为砖混结构,竖向结构形式较复杂,刚度分布不均匀。

结构布置合理,传力路径基本明确,结构形式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结构整体性较好。

图5.2.15提升及回用泵房墙体空鼓脱落情况

5.2.3.围护结构的调查

经现场踏勘和检测发现该建筑物的外墙变形明显,其中

~

轴之间的北侧外墙向建筑物内部凸出严重,砖墙向内凸出会降低其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内墙凸出情况见图5.2.15。

图5.2.15室外散水断裂情况

(一)

六.结构分析与验算

通过对矿热炉变电所结构构件的检测分析可知:

变电所建筑结构由于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使建筑物柱、墙体、散水等多处产生沉降裂缝,影响其正常使用。

从确保结构安全的角度考虑,对变电所建筑结构采用图6.1.1所示模型进行承载能力验算。

图6.1.1变电所建筑结构验算模型

6.1.结构分析与验算所用程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SATWE(2010年版)软件

6.2.结构验算基本参数

6.2.1.荷载作用取值

按西沟矿办公楼结构作用调查表5.1.1取值。

6.2.2.混凝土强度

根据原设计资料:

基础采用C25;基础垫层采用C15;柱、梁、板及其他构件采用C30。

6.2.3钢筋强度

Ⅰ级钢筋设计强度取210N/mm²;

Ⅱ级钢筋设计强度取310N/mm²;

6.2.4.构件尺寸

构件截面尺寸按设计值取用(实测与设计基本相符)。

6.2.5地震相关参数

抗震设防烈度:

7度;

场地土类别:

Ⅱ;

基本地震加速度:

0.15g;

地震分组:

第二组;

抗震等级:

三级。

6.3.结构验算

6.3.1.周期比验算

周期比验算满足规范要求。

详见附件2(变电所结构计算书)。

6.3.2.剪重比验算

X方向和Y方向剪重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2.5条的要求。

详见附件2(变电所结构计算书)。

6.3.3.框架柱轴压比验算

部分框架柱轴压比的验算结果见表6.3.1。

从表6.3.1可以看出,柱的轴压比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3.6的要求。

详见附件2(变电所结构计算书)。

柱轴压比验算结果表6.3.1

位置

计算轴压比

轴压比限值

验算结果

地下室

A/3

0.07

0.85

满足

B/4

0.08

0.85

满足

C/3

0.57

0.85

满足

E/3

0.30

0.85

满足

一层

A/1

0.04

0.85

满足

B/2

0.05

0.85

满足

D/4

0.04

0.85

满足

E/1

0.04

0.85

满足

F/4

0.03

0.85

满足

6.4.柱承载力验算

柱承载力验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详见附件2变电所结构计算书)

6.5.梁承载力验算

梁承载力的验算满足规范要求。

(详见附件2变电所结构计算书)

6.6.地基基础承载力验算

经验算,地基基础的承载力不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要求。

七.结构安全性鉴定

根据变电所建筑的特点,依据检测及验算结果,对照《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相应条款,分别按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和围护结构三个结构系统对矿热炉变电所建筑进行可靠性评定。

并以可靠性评级原则进行综合评定。

7.1.地基基础的可靠性评定

7.1.1.地基基础安全性鉴定评级

经现场检测,矿热炉变电所建筑地基变形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规定的允许值,上部结构出现严重沉降裂缝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2.2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地基基础安全性评定为C级。

7.1.2.地基基础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

经现场检测,矿热炉变电所建筑上部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使用状况不完全正常,结构因地基变形有局部损伤。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2.7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地基基础正常使用性评定为C级。

7.1.3.地基基础可靠性评定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1.2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地基基础可靠性评定为C级。

7.2.上部承重结构的可靠性评定

7.2.1.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评定

1.结构整体性评级

该结构平面总体呈矩形布置,结构布置合理,形成完整的体系。

传力路径明确,结构形式和构件选型基本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规定。

依据鉴定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3.2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结构整体性等级评定为B级。

2.结构承载功能评级

框架柱的纵向配筋量满足承载力的要求,配箍量满足承载力的要求,安全性等级均为b级。

框架梁正筋配筋量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框架梁负筋配筋量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抗剪配箍量梁满足承载力的要求,梁安全性等级为b级。

依据鉴定标准《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3.4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承载功能等级评定为B级。

3.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鉴定评级

综合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功能评级结果,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3.1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上部承重结构的安全性等级为B级。

见表7.1

上部承重结构安全性评定表表7.1

子项

评定等级

上部承重结构等级

结构整体性等级

B

B

结构承载功能等级

B

7.2.2.上部承重结构的正常使用性鉴定评级

经现场踏勘和检测,发现建筑物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梁、柱有轻微变形,已影响到结构的正常使用功能。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3.8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上部承重结构正常使用性评定为B级。

7.2.3.上部承重结构的可靠性鉴定评级

依据《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2008)7.1.2条规定,矿热炉变电所建筑物上部承重结构的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