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40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月考试题含参考答案

云南省石屏县一中2018年高二下学期六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1、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0分,共50分)

1.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  )

①迫切要求发展民族工商业 ②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 ③

领导农民暴动起义 ④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图: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展开激烈的辩论。

对此图信息的正确解读是(  )

A.辩论背景:

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

B.辩论目的:

推翻君主专制,实行贵族的集体领导

C.辩论各方:

奴隶主贵族、工商业贵族、下层平民

D.辩论结果:

支持梭伦的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3.穆罕默德·阿里于1805年登上了埃及的最高政治舞台,他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

峻形势,但不包括(  )

A.埃及人民要求独立自主B.马木路克控制着国计民生

C.西方列强对埃及虎视眈眈D.农民对阿里政权极度不满

4.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

A.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B.建立民主色彩的教会

C.简化复杂的宗教仪式D.清除教会的封建势力

5.一位史学家说:

“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授田农民要承担徭役杂税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6.下列关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B.废除天主教宗教仪式和基本教义

C.国王法庭取代教会法庭,掌握最高司法权

D.没收教会财产,转归王室所有

7.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也有较大发展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在纪念梭伦的邮票上面有他的名言“避免极端”。

其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颁布“解负令”B.鼓励发展工商业C.建立“五百人会议”D.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9.科举制改革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内容。

下列有关北宋科举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进一步扩大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B.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入仕参政提供了条件

C.有利于平民参与政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

10.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经济领域就出现了“新的因素”。

“新的因素”是指()

A.农业耕地增加B.手工业得到发展

C.商业城市日益繁荣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1.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较,其显著特点为(  )

A.国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B.内阁对天皇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C.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D.国家元首是军队总司令

1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13.观察下面漫画,通过这幅漫画作者主要表达出(  )

A.苏联必将战胜法西斯的乐观主义精神

B.德军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C.苏联存在过分轻敌的战略错误

D.德国法西斯惧怕苏联的心态

14.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抗美国的冷战政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组织经互会B.成立华约

C.接受马歇尔计划D.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5.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实质是(  )

A.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B.两国的内政问题

C.美国干涉两国内政的局部战争D.地区争霸战争

16.联合国是二战后建立的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它的建立(  )

①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②是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 ③是战时反法西斯同盟国相互妥协的产物 ④有利于战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⑤对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建立和维护新的国际关系秩序,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下列各条约美国没有参与的是(  )

A.《四国条约》B.《九国公约》

C.《非战公约》D.《洛迦诺公约》

18.20世纪20年代,欧洲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主要方式是(  )

A.和平谈判B.武力对抗C.经济封锁D.互相结盟

19.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和约》在巴黎签订。

法国元帅福熙听到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

“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福熙此话的含义主要是指巴黎和会上(  )

A.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存在着尖锐矛盾

B.《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宰割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C.美国与英、法争夺国联领导权势不两立

D.美日为争夺中国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20.英美在二战中与苏联结盟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B.英美遭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

C.苏联是抗击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已经无效

21.下列关于历次中东战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发生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

B.反映了中东地区复杂动荡的局势

C.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灾难

D.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22.英法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武装侵略行动采取“不干涉”态度,是因为(  )

①德意在西班牙的侵略没有危及英法的利益 ②要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③要扼杀西班牙国内的进步力量④英法害怕引火烧身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3.下图是一战中使用的新式武器。

下面叙述与之不相关的是(  )

A.英国首先使用

B.和飞机同时亮相于凡尔登战役

C.首次亮相于1916年,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

D.首次亮相于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

24.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个战役时说:

“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

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这个战役应该是(  )

A.马恩河战役B.索姆河战役

C.凡尔登战役D.日德兰海战

25.战后世界和平运动的第三次高潮首先在西欧兴起,其历史原因是(  )

A.西欧深受世界大战的危害B.苏联在东欧国家部署导弹

C.北约企图在西欧部署导弹D.西欧人民的反战意识增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

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中国而终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永保太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请回答:

(1)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上有何异同?

(2)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

为什么?

(3)按照郑观应的设想,中国能否富强?

为什么?

 

2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宗教改革运动的原因。

(2)对材料四应怎样认识?

(3)以上材料在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佩里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盟友。

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

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

……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

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科尔顿《近代世界史》中册

材料二 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何在?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9(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会议注意到法兰西共和国政府的声明:

即法兰西共和国政府愿意根据有关各国政府的请求,在经双方协议规定的期限内,从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领土上撤退其军队……

十一、会议注意到法国政府的声明,即法国政府将在尊重柬埔寨、老挝和越南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来解决有关恢复和巩固柬埔寨、老挝和越南的和平的一切问题。

——《日内瓦会议文件汇编》

材料二 你立起了一堆骨牌,只要碰倒了第一块,那么最后一块也会很快地倒下。

这样你就让影响深远的分崩离析开了头。

——艾森豪威尔

材料三 无论是我们的人民,还是我们的领袖,都不是万能的。

……我们并不拥有天赋的权利,来用我们自己的理想或选择去塑造任何其他国家。

可是直到今天,在世界上许多地方,我们仍然在重复着类似的错误。

——麦克纳马拉

请完成:

(1)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艾森豪威尔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为实践这一理论美国采取了什么行动?

导致了什么后果?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克纳马拉为什么会得出这一结论?

 

30.(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2月20日,英国首相艾德礼在下议院发表对印度政策声明,宣布至迟在1948年6月前把政权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并选派蒙巴顿到印度办理交接事务。

——陈庆军《世界近代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 1947年7月,蒙巴顿公布了《印度独立法案》,主要内容为:

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家;各土邦有权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抑或两者都不加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不能自治。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印巴分治的原则,并说明英国的重要目的。

(3)依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国《蒙巴顿方案》的影响。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活动。

③表述不符合史实,民族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其不可能依靠农民,更不会领导农民暴动。

 

2.【答案】A

【解析】梭伦改革之前,贵族把持政权,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尖锐。

3.【答案】D

【解析】从整体上看,农民支持阿里政权,并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在他

的领导下能够取消包税制,获得土地。

4.【答案】A

【解析】英国亨利八世的改革仅仅是摆脱天主教会对英国的控制,但没有对宗教仪式等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5.【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分析题干中的“强制授给露田”之意,符合此意的只有D项。

6.【答案】B

【解析】亨利八世宣布与罗马教廷决裂,但并没有废除天主教,而是宣布保留天主教主教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国家殷富,库藏盈溢”说明①②正确,“钱”“绢”说明③④正确,故选A。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确立的财产等级制度,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反映了梭伦“避免极端”的主张。

9.【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考查王安石的阶级立场。

王安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他改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

其中科举制改革就是王安石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进行的改革,他调整的是考试内容,有利于从地主阶级各阶层中为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巩固统治者的阶级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

所以A、B、D是正确的。

C忽视了王安石的阶级立场,说法错误,所以选C。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经济出现的新现象是资本主义萌芽。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日本1889年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制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国家权力的重心不同。

日本天皇是国家权力的重心,而英国国家权力的重心在议会,即内阁对谁负责的问题。

12.【答案】A

【解析】“汉化政策”指的是鲜卑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

制度。

13.【答案】A

【解析】漫画中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将纳粹的头子希特勒当做盘中的晚餐,这说明作者坚信苏联一定能够打败法西斯。

14.【答案】C

【解析】马歇尔计划提出之时,最初涉及的也有东欧和苏联,但是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接受。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其实质是两大阵营的对抗斗争。

 

1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侧重于联合国成立背景及其成立后世界形势发展的作用的考查,从这一角度分析判断,不难确定正确选项为C项。

 

17.【答案】D

【解析】《洛迦诺公约》是欧洲各国为保证欧洲的安全所签订的条约,美国没有也不可能有资格参与。

18.【答案】A

【解析】20世纪20年代,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一系列国际问题。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福煦的话表明《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矛盾。

巴黎和会中对德国的削弱,为战争埋下复仇的种子,导致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0.【答案】C

【解析】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要取决于其国家利益。

就英美来讲,二战期间他们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打败法西斯国家,而苏联在抗击法西斯的斗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正好符合英美的需要。

21.【答案】D

【解析】历次中东战争与交战双方争取合法的生存权利直接相关,不能用“正义”和“非正义”来界定,故D项符合题意。

22.【答案】D

【解析】英法之所以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其根本目的是要牺牲局部利益,维护既得利益,并不是因为德意的侵略行为未触及英法的利益。

因此,带①的选项都是不正确的。

23.【答案】B

【解析】本题以新式武器坦克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索姆河战役的相关知识。

A、C两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概况的再现;D项属于对索姆河战役地位的再现;B项坦克首次亮相于索姆河战役,故选B。

24.【答案】C

【解析】根据“霰弹片和毒气”来判断,法国贝当将军回忆的应当是凡尔登战役。

25.【答案】A

【解析】西欧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对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要求更为强烈,故A项符合题意。

26.【答案】

(1)不同点:

李鸿章重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郑观应重在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制度。

相同点:

学习西方。

(2)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是“遗其体而求其用”,所谓“体”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有一定道理。

因为当时先进的国家都是实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中国必须追赶世界潮流。

(3)不能。

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帝国主义企图使中国永远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以及资本输出的场所,阻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允许中国富强;中国封建统治者也不愿意实行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分享统治权;中国资产阶级又无力同中外反动势力斗争。

后来的史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解析】

(1)问通过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思想的比较,认识早期维新派思想的先进性。

(2)问通过对郑观应对洋务运动的评价,认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3)问注意对郑观应设想的评价,要从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和清政府三个方面分析。

27.【答案】

(1)原因:

①天主教会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天主教会的腐败。

③教会贪婪成性,疯狂敛财。

(2)认识:

①教会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权威,巩固自己的地位。

②教会采取的手段卑劣野蛮。

③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已经开始。

(3)天主教会逐渐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障碍,遭遇各方挑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适应社会的发展。

【解析】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28.【答案】

(1)摆脱外来侵略,实现富国强兵,成为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2)抛弃民族传统,盲目西化。

(3)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1)问的目的从材料“拯救日本……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中提炼。

(2)问将从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第(3)问实际是要求回答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的进步作用,从改革前后对比的情况回答。

 

29.【答案】

(1)背景:

二战后美国开始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刚刚失败。

目的:

为防止越南革命在东南亚引起连锁反应。

行动:

取代法国向南越渗透,扶植傀儡政权。

后果:

1955年,南越成立越南共和国,越南分裂局面正式形成。

(2)越南人民的斗争挫败了美国的各种战术,美国陷入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

在越南人民的英勇抗击下,美国不得不承认失败,双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此后,越南人民继续战斗,在1975年解放南方,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析】

30.【答案】

(1)现象:

英国决定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原因: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2)原则:

依据宗教信仰划分印巴领土,但允许土邦自由选择。

目的:

削弱印度力量,避免印度强大;继续保留在印度的政治影响。

(3)评价:

适应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要求,结束了英国在印度的长期殖民统治,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的进程;但是,它具有殖民主义的烙印,造成了印度的民族分裂,给印巴两国人民带来了不利影响,埋下了印巴矛盾和冲突的种子,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的紧张。

【解析】第

(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转到‘负责的印度人’手里”等信息进行概括,“主要原因”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第

(2)问中的“原则”应依据材料二中“印度教徒的印度斯坦国家”等信息进行归纳,“重要目的”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说明;第(3)问可联系材料三中“印度独立”等信息,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角度进行思考。

31.【答案】

(1)原因:

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原因:

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

(2)外衣:

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领导人:

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

(3)含义:

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

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注意该题的信息获取:

威尔逊、欧洲人的期待等。

(2)题结合威尔逊和平计划的特点以及美国参加一战的目的分析,后一问注意巴黎和会的主要国家的领导人即可。

第(3)题结合美国的计划没能够实现的原因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