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385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docx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五组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册教案设计第三组

17、孔子拜师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设计本教学时,以读为线索,把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人物的品行,并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努力做到文道结合。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理解“远近闻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懂得学习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四、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五、教学方法:

在情境中识字,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巩固生字,在朗读中自我感悟,深入体悟,在解疑中自主合作、主动探究。

六、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整组教材

师:

上一个单元,我们知道了,奥秘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耐心观察,善动脑。

那么本组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翻开书本66页。

师:

我们一起读一读,看看本组课文有什么要求

学生齐读第五组单元提要,简要了解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二、、引入课题,交流资料

1、导入: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2、、孔子的了解

师:

是的,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今天我们乘坐时光飞梭机,开启这扇大门,去与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面对面。

(出示孔子头像)

板书:

孔子

师:

上个学期,我们通过学习论语初步认识了孔子。

你能来说一说关于他的事迹吗?

只要是你知道的,记载的,都可以来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反馈,学生间补充。

资料袋内容进行补充。

师:

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3、课题出示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那么多烩炙人口的小故事中的一篇,叫做--孔子拜师

板书:

孔子拜师

生读课题。

质疑。

三、感知,生字词的学习

1、初读课文

师:

拿好书本,自己边体会边读书,读的时候注意要读准字音。

画出不懂的字词。

准备好的同学,老师要开启宝库的大门了。

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关注后进生的学习习惯,随机表扬好习惯的孩子。

2、畅所欲言

师:

刚刚走进古代,我们都有惊奇的发现。

或是有问题要问的,或是有话要说的。

现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的看法,提提你的问题。

学生可以指出不懂的字词,可以是说对孔子的进一步看法等等。

老师相机指导。

3、激趣学习生字词

师:

孔老夫子要来收徒了,必须先闯关,读对读准了以前生字词的。

会送你一条名言,能够大声读准备的。

你可以拜师了。

黑板出示生字词。

抽读。

第二课时

一、听写

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日夜兼程远近闻名

传授佩服纳闷止境等候迎候拜访拜见

二、.研读“诚心”

(一)合作交流

1.自主阅读,用“——”划出孔子诚心拜师的句子,用“。

”圈出重点词语。

2.交流

板块一:

“屈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你能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孔子的诚心,圈一圈,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

*用比较的方法,从体会“终于”一词,体会孔子克服了重重困难。

在学生交流时,由风餐露宿引出风尘仆仆。

3)指名读,齐读。

板块二:

孔子想:

这位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1)自读,体会到了什么?

2)选择其中的一句话,感情朗读。

自读。

指名读。

3)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的这句话。

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实际谈感想。

板块三:

“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1)围绕着前一句想象说话。

2)教师补充资料。

板块四:

第一自然段(也可放在学习板块二时)

3.积累:

用一分钟时间,背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二)、研读感悟孔子的品行

一个人的品行是通过他的言行表现出来。

你能不能找出表现他这些品行的句子?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提示:

孔子拜师时多大了?

三十岁是大还是小?

指导读“总觉得”“还不够”在读中你感觉到了什么?

说明什么?

(“谦虚好学”)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提示:

感受到了什么?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是什么理解的。

1)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距上千里说明什么?

(路途遥远)

这让你想到哪些成语?

(千里迢迢、万水千山)

你能读出“远”吗?

你读到“风餐露宿”这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体会“日夜兼程”

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

———————,孔子在赶路。

◆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问道: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让我们学学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老师吧。

◆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你怎么理解?

用一个词?

(学无止境)你还知道哪些成语跟它意思一样?

(学海无涯)

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说?

师:

这就是孔子对学习的理解,也是孔子拜师学习的一个根本原因。

你们在不断的学习,老师在不断的学习,今天在场的所有人也在相互学习,可见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让我们在齐读一下这句话。

引: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跋山涉水、不远千里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风尘仆仆、不辞辛劳去拜师

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去拜师

面对这样的孔子,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三、.拓展,深入感悟“诚心”。

孔子一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精神财富。

单单他一生的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下来,变成了一部书叫《论语》,对后世影响很大。

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下他的名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你还知道孔子的哪些名言?

1.你还知道孔子拜师的其他故事吗?

学生介绍。

2.教师补充两则孔子拜师的故事。

1)孔子跟师襄子学琴。

2)孔子拜项橐为师。

(三字经: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四.、自主研读

(三)、感悟老子的品行

你觉得老子是个怎样的人?

又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出来的呢?

1.自主阅读思考:

老子是怎么对待孔子的?

划出相关的词句,朗读体会。

2.交流。

重点研读“迎候”与“毫无保留”两词。

小结:

他们是德才兼备的人。

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扎实、认真提态度。

老师也衷心地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像孔子那样,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不畏艰难、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五、.孔子文化交流

1.你知道关于孔子的什么资料吗?

学生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习了解孔子的论语及三孔方面的文化。

2.学习课文后的选做题。

六.完成作业本上的作业。

孔子文化在我们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中也不过是一个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希望大家透过教材这扇门,课后去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1、课外收集积累孔子的名言和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2、办一期“走近孔子”的手抄报。

3、做一做“孔子书签”。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老子)

学诲

而学无止境人

不不

厌倦

教学反思随想:

 

 

18、盘古开天辟地

一、设计理念: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阅读教学要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的语言特色,在语言实践中再现文本的语言特色,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四、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五、教学方法:

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六、课前准备:

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课件。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看图猜成语故事。

用课件出示“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的图片,请学生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故事

2、师:

这些都是什么故事?

出示神话故事

3、师:

大家听过,看过的故事可真多啊!

有美丽的童话故事,生动的成语故事,还有引人思考的寓言故事等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

出示课题:

盘古开天辟地齐读

4、师:

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是我们劳动人民想象,创造出来的,是人们对古代英雄的美好向往.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神话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

1、师:

读课文前老师有个小提示:

希望大家把碰到的难读词语圈一圈,句子划一划,多读几遍,好吗那就赶快打开书去品味吧!

2、师:

看大家读得多投入啊,有些同学还圈圈划划,真会学习!

老师相信这些词语肯定难不倒大家!

出示:

混沌逐渐血液祖宗缓缓四肢肌肤辽阔

(1)同桌互相读读这些词语

(2)请同学读第一行词语,第二行,及时纠正,反馈.

(3)一起读

师:

大家齐读的声音真响亮!

开天辟地:

3、出示:

轻而清重而浊

(1)读这两个词

(2)在课文中找出这两个词所在的句子,轻声读一读.

(3)请一位同学读这个句子,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老师也来读

(4)大家听得很仔细,你有什么发现

反义词: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一起读这三组反义词

4、出示:

抡起猛劈

(1)读词

(2)做做这两个动作(3)请一位男同学做做动作!

大家仔细看.

(4)看他多用力,大家带着这份力量自己读这个句子.出示: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5)大家想象一下,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多勇猛,你来读这句.

(6)就让我们带着这幅想象的画面一起读!

(7)师:

盘古醒后,看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黑暗猛劈,劈开了天和地,我们送他一个词,叫——开天辟地

指读——齐读

顶天立地:

5、出示:

顶着蹬着

(1)读词

(2)读词所在的句子(3)请一位同学读

出示: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4)师:

盘古头顶着天,脚使劲蹬着地,能读的更用力些吗再请同学读

(5)师:

你让我们看到了你的力量,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

(6)师:

像盘古这样,头顶着天,脚蹬着地,用一个词,叫——顶天立地

读词请男生读师:

真是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

男子汉们一起读词语女同学一起读句子师:

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

三、指导书写生字

•暗降丈肢肌肤辽

•阔血液滋润创造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

师:

同学们,学到这里,盘古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去感受盘古的形象.老师请5位同学分小节读,其他同学仔细听,读完后,请你们来当小评委.

2、师:

是啊,盘古开天辟地,顶天立地的英勇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心里,可他倒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更会使我们感动万分!

研读第四节

1、自由读第四节,读完后说说盘古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2、指名说

3、师:

是啊,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

我们用一个词说这就是盘古巨大的变化啊!

让我们一起去慢慢地感受盘古的巨大变化.

出示: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1)自己轻声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

柔柔的风吹在我们身上,你感到很舒服!

那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试试

(2)师:

听着你的朗读,我似乎看到蓝天上漂浮着朵朵白云,风柔柔地向我们吹来,就仿佛是盘古那呼出的气息.

(3)谁也想来读一读,指名读,师:

多轻柔啊

(4)让我们也带着轻柔的感觉读,相信也能读好.

(5)师:

你好象又听见了什么

生:

天空传来了响亮的雷声师:

你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仿佛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

(6)谁来读读声音句,隆隆的雷声啊,谁再来读

(7)大家一起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来读,师:

他呼出的气息…

师:

还有许许多多的变化,看

*出示: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

用刚才的方法,大家除了用口念,用脑想,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

(1)自己读吧

(2)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用心听

(3)你想对她说些什么

师:

那你能读出辽阔的感觉来吗试试,就读这一句

师:

你们想象中辽阔的大地是怎么样的(一望无际广阔无边无际)

师:

把我们看到的带进朗读中吧,一起来读这句.

师:

还有谁也想来评价他的朗读

师:

那你能读读这句吗我们大家也来读

师:

听了他的朗读,还有什么感受

师:

你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谁来读这句,奔流不息,再响亮些来读.

师:

大家看到了辽阔的大地,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盘古的巨大变化.一起来读这段.

4,师:

盘古他的气息,他的声音,甚至他身上的每个器官都献给了宇宙万物,多么让人感动!

让老师和大家一起赞颂盘古,好吗

出示第四节,老师读前一句,你们接读盘古身体发生变化的部分,试试好吗教师引读:

他呼出的气息,他洪亮的声音他明亮的双眼他健壮的四肢他古铜色的肌肤

他沸腾的血液他的汗毛他晶莹的汗水

5,师:

盘古每一个器官献给了人类,每一寸肌肤化成了万物,每一滴汗水变成了雨露.此时你想对盘古,对伟大的盘古说些什么

二、,朗诵小诗,升华情感

1,师:

让我们的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来歌颂盘古吧!

出示:

盘古,你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你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盘古,你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你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你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你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你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你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是你,生命的使者!

是你,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2、配乐师:

盘古,你就这样站着,站着,不知过了多少年,终于累倒了.你呼出……

3、你们想像老师这样朗诵这首诗吗自己先练练!

4、谁愿朗诵这首诗歌颂我们伟大的盘古从你的朗诵中我们知道你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幅画面

5、多么富有生命气息的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吟诵

6、小结:

师:

我们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创造美好世界的神奇故事已经深深地留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这诗话般的神话将永远激荡着我们;而盘古这种神圣的奉献精神将流传千年!

7、我们再次来称颂盘古吧!

齐读: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作业

1、放学后,把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讲给朋友或者父母听

2、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开一次故事会

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随天地变化

                      周身发生变化

 

19、赵州桥

一、设计理念:

教学本课时,要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了解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五、教学方法:

1、“以读代讲”法 新课改提倡:

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本篇课文写赵州桥“美观”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教学这一部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2、“直观教学”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配合使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启发孩子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②生字生词卡片。

③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课题

1、师:

爱猜谜的同学请举手,谁愿意给大家猜一个?

老师也来猜一个: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驼什么,车水马龙。

(桥)

2、出示图片  同学们,近年来,随着咱们国家的的发展,许多的江面上修建了很多座桥,今天我们就要学一篇与桥有关的文章,赵州桥。

板书课题:

19赵州桥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读课文,遇到带拼音的生字时,多留意识记,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做上记号。

  2、生读文,解决生字,教师巡视。

  3、指名读文,抽查课文熟练度。

  4、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智(zhi)慧(hui)”;“县”可以结合生活识记;用熟字变偏旁“底、低”识记“抵”,“准、谁”识记“雕”;多音字“爪”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识记。

  5、交流质疑,并且疏通课文的结构:

  一自然段写赵州桥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谁设计的和参加建造的,离现在多长时间了。

先给赵州桥一个很简要的介绍,并且指出,赵州桥世界闻名。

  二自然段接着就写它设计的特点。

写它与其它的桥不同的地方

  三自然段写桥的美观。

  四自然段写一座这样雄伟、美观的桥,是劳动人民设计建造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6、播放,赵州桥的资料

  三、合作写字:

  1、“县”可以在识记时就提示写法:

上面是两横,不是三横,且与竖相连。

  2、“设”的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3、“横”不要把“由”写成了“田”。

  4、“举”字下面只有两横,不是三横,并注意上面三点的写法。

  5、“参”的下面三撇的写法,占位。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非常有名的桥,它的设计非常独特,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去看看它到底为什么这么出名。

它的设计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

2、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们读得不错。

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

师:

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

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

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

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

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

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

2、出示赵州桥的挂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1)、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

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非常雄伟,(板书长、宽)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板书:

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

(2)、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而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板书:

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3、理解“创举”:

师:

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生: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4、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

课文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谁能找出来?

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段是写赵州桥的美观。

2、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3、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主要体现在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很美上。

4、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图案有几种?

(三种)

指导朗读,并解决学生不懂的地方。

(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三、结尾升华

1、师:

这样一座设计独特、雄伟美观的大桥,是什么时候建的?

设计人是谁?

2、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板书赞扬劳动人民)

四、看板书复述课文,试着背诵

五、课后拓展

1、抄写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自己认为写得很好的自然段。

2、运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赵州桥。

板书设计

             19、赵州桥

雄伟

坚固  创举

美观

教学反思随想: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读为主,读书是一个过程,学生在读中感知。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教师在读中相机指导,或矫正目标、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读中感悟和教师的读中指导要自然、和谐,不要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要打乱学生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3、深入课文,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照画面学课文”,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方法:

课堂检测、体会感受、交流质疑、教授学生“对照画面学课文”法,学习课文,

六、课前准备:

1、建议学生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

2、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准备交流;

3、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交流:

师:

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

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

生:

......

师:

大家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