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309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docx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

路桥基础检测复习资料

熟悉:

土的三相组成;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及指标换算。

掌握:

含水量试验;密度试验;比重试验。

土的三相组成:

固相、液相、气相;

5含水量试验

5.1烘干法(T0103-93)

5.1.1定义和适用范围

5.1.1.1土的含水量是在105--110摄氏度下烘至恒量时所失去的水分质量和达恒量后干土质量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本法是测定含水量的标准方法。

5.1.1.2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粘质土、粉质土、砂类土和有机质土类。

5.1.2仪器设备

5.1.2.1烘箱:

可采用电热烘箱或温度能保持105--110摄氏度的其它能源烘箱,也可用红外线烘箱。

5.1.2.2天平:

感量0.01g。

5.1.2.3其它:

露天煤矿器、称量盒(为简化计算手续,可将盒质量定期(3--6个月)调整为恒质量值)等。

5.1.3试验步骤

5.1.3.1取具有代表性试样,细粒土15--30克,砂类土、有机土为50克,放入称量盒内,立即盖好盒盖,称质量。

称量时,可在天平一端放上与该称量盒等质量的砝码,移动天平游码,平衡后称量结果即为湿土质量。

5.1.3.2揭开盒盖,将试样和盒放入烘箱内,在温度105--110摄氏度恒温下烘干。

烘干时间对细粒土不得少于8h,对砂类土不得少于6h。

对含有机质超过5%的土,应将温度控制在65--70摄氏度的恒温下烘干。

5.1.3.将烘干后的试样和盒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冷却(一般只需0.5--1h即可),冷却后盖好盒盖,称质量,准确至0.01g。

5.1.4结果整理

5.1.4.1按下式计算含水量:

ω=(m-ms)/ms*100式中:

ω--含水量,%;m--湿土质量,克;

     ms--干土质量,克;

计算至0.1%。

比重试验

7.1比重瓶法(T0112-93)

7.1.1目的和适用范围

7.1.1.1土的比重是土在105--110摄氏度下烘至恒量时的质量与同体积4摄氏度蒸馏水质量的比值。

7.1.1.2本试验的目的是测定土的颗粒比重,它是土的物理性基本指标之一。

7.1.1.3本试验法适用于粒径小于5毫米的土。

7.1.2仪器设备

7.1.2.1比重瓶:

容量100(或50)毫升。

7.1.2.2天平:

称量200克,感量0.001g。

7.1.2.3恒温水槽:

灵敏度±1摄氏度。

7.1.2.4砂浴。

7.1.2.5真空抽气设备。

7.1.2.6温度计:

刻度为0--50摄氏度,分度值为0.5摄氏度。

7.1.2.7其它:

如烘箱、蒸馏水、中性液体(如煤油)、孔径2毫米及5毫米筛、漏斗、滴管等。

7.1.3比重瓶校正

7.1.3.1将比重瓶洗净、烘干,称比重瓶质量,准确至0.001g。

7.1.3.2将煮沸经冷却的纯水注入比重瓶。

对长颈比重瓶注水至刻度处,对短颈比重瓶应注满纯水,塞紧瓶塞,多余水分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

调节恒温水槽至5摄氏度或10摄氏度,然后将比重瓶放入恒温水槽内,直至瓶内水温稳定。

取出比重瓶,擦干外壁,称瓶、水总质量,准确至0.001g。

7.1.3.3以5摄氏度级差,调节恒温水槽的水温,逐级测定不同温度下的比重瓶、水总质量,至达到本地区最高自然气温为止。

每个温度时均应进行两次平行测定,两次测定的差值不得大于0.002g,取两次测值的平均值,绘制温度与瓶、水总质量的关系曲线。

7.1.4试验步骤

7.1.4.1将比重瓶烘干,将15克烘干土装入100毫升比重瓶内(若用50毫升比重瓶,装烘干约12克),称量。

7.1.4.2为排除土中空气,将已装有干土的比重瓶,注蒸馏水至瓶的一半处,摇动比重瓶,并将瓶在砂浴中煮沸,煮沸时间自悬液沸腾时算起,砂及低液限粘土应不少于30min,高液限粘土应不少于1h,使土粒分散,注意沸腾后调节砂浴温度,不使土液,溢出瓶外。

7.1.4.3如系长颈比重瓶,用滴管调整液面恰至刻度(以弯液面上缘为准),擦干瓶外及瓶内壁刻度以上部分的水,称瓶、水、土总质量。

如系短颈比重瓶,将纯水注满,使多余水分自瓶塞毛细管中溢出,将瓶外水分擦干后,称瓶、水土总质量,称量后立即测出瓶内水的温度,准确至0.5摄氏度。

7.1.4.4根据测得的温度,从已绘制的温度与瓶、水总质量关系曲线中查得瓶水总质量,如比重体积事先未经温度校正,则立即倾去悬液,洗净比重瓶,注入事先煮沸过且与试验时同温度的蒸馏水至同一体积刻度处,短颈比重瓶则注水至满,按本试验7.1.4.3步骤调整液面后,将瓶外水分擦干,称瓶、水总质量一。

7.1.4.5如系砂土,煮沸时砂易跳出,允许用真空抽气法代替煮沸法排除土中空气,其余步骤与本规程7.1.4.3至7.1.4.4相同。

7.1.4.6对含有某一定量的可溶盐、不亲性胶体或有机质的土,必须用中性液体(如煤油)测定,并用真空抽气法排队土中气体。

真空压力表读数宜为100kPa,抽气时间1--2h(直至悬液内无气泡为止),其余步骤同本规程7.1.4.3至7.1.4.4。

7.1.4.7本试验称量应准确至0.001g。

7.1.5结果整理

7.1.5.1用蒸馏水测定时,按下式计算比重:

Gs=ms/m1+ms-m2*Gwt

式中:

Gs--土的比重;

ms--干土质量,克;

m1--瓶、水总质量,克;

m2--瓶、水、土总质量,克;

Gwt--t摄氏度时蒸馏水的比重(水的比重可查物理手册),准确至0.001。

7.1.5.2用中性液体测定时,按下式计算比重:

Gs=ms/m′1+ms-m′2*Gkt

式中:

m′1--瓶、中性液体总质量,克;

m′2--瓶、土、中性液体总质量,克;

Gkt--t摄氏度时中性液体比重(应实测),准确至0.001。

7.1.5.3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7.1.5。

7.1.6精密度和允许差

本试验必须进行二次平行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以两位小数表示,其平行差值不得大于0.02。

密度试验

6.1环刀法(T0107-93)

6.1.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细粒土。

6.1.2仪器设备

6.1.2.1环刀:

内径6--8cm,高2--3cm,壁厚1.5--2mm。

6.1.2.2天平:

感量0.1g。

6.1.2.3其它:

修土刀、钢丝锯、凡士林等。

6.1.3试验步骤

6.1.3.1按工程需要取原状土或制备所需状态的扰动土样,整平两端,环刀内壁涂一薄层凡士林,刀口向下放在土样上。

6.1.3.2用修土刀或钢丝锯将土样上部削成略大于环刀直径的土柱,然后将环刀垂直下压,边压边削,至土样伸出环刀上部为止,削去两端余土,使与环刀口面齐平,并用剩余土样测定含水量。

6.1.3.3擦净环刀外壁,称环刀与土合质量m1,准确至0.1g。

6.1.4结果整理

6.1.4.1按下列公式计算湿密度及干密度:

ρ=m1-m2/V 

式中:

ρ--湿密度,克/立方厘米。

m1--环刀与土合质量,克;

m2--环刀质量,克;

V --环刀体积,立方厘米;

ρd--干密度,克/立方厘米; 

ω--含水量,%。

6.1.4.2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6.1.4。

熟悉:

土的工程分类及命名(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土粒级配指标:

Cu、Cc。

掌握:

颗粒分析试验。

本‘本分类’应按筛分法(T0115-93)确定各粒组的含量;按液限塑联合测定法(T0118-93)确定液限和塑限;按本规程2.4.8判别有机质存在情况。

巨粒组

粗粒组

细粒组

漂石(块石)

卵石(小块石)

砾(角砾)

粉粒

粘粒

 3002001006050200.074

2.1.6土颗粒组成牲就以土的级配指标的不均匀系数(Cu)和曲率系数(Cc)表示:

不均匀系数?

反映粒径曲线上的土粒分布范围,按下式计算:

Cu=d60/d10(2.1.6-1)

曲率系数Cc反映粒径分布曲线上的土粒分布形状,按下式计算:

Cc=(d30)2/d10*d60(2.1.6-2) 

式中:

d10、d30和d60分别为土的粒径曲分布线上对应通过率10%、30%、60%的粒径(mm)。

颗粒分析试验 

8.1筛分法(T0115-93)

8.1.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大于0.074mm的土。

8.1.2仪器设备

8.1.2.1标准筛:

粗筛(圆孔):

孔径为60毫米、40毫米、20毫米、10毫米、5毫米、2毫米;细筛:

孔径为2毫米、0.5毫米、0.25毫米、0.074。

8.1.2.2天平:

称量5000克,感量5克。

称量1000克,感量1克。

称量200克,感量0.2克。

8.1.2.3摇筛机。

8.1.2.4其它:

烘箱、筛刷、烧杯、木碾、研钵及杵等。

8.1.3试样

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用四分法按照下列规定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试样:

8.1.3.1小于2毫米颗粒的±100--300克。

8.1.3.2最大粒径小于10毫米的土300--900克。

8.1.3.3最大粒径小于20毫米的土1000--2000克。

8.1.3.4最大粒径小于40毫米的土2000--4000克。

8.1.3.5最大粒径大于40毫米的土4000克以上。

8.1.4试验步骤

8.1.4.1对于无凝聚性的土

(1)按规定称取试样,将试样分批过2毫米筛。

(2)将大于2毫米的试样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大于2毫米的各级粗筛,将留在筛上的土分别称量。

(3)2毫米筛下的土如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缩分至100--800克。

将试样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小于2毫米的各级细筛,可用摇筛机进行震摇。

震摇时间一般为10--15min。

(4)由最大孔径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在白纸上用手轻叩摇晃,至每分钟筛下数量不大于该级筛余质量的1%为止。

漏下的土粒应全部放入下一级筛内,并将留在各筛上的土样用软毛刷刷净,分别称量。

(5)筛后各级筛上和筛底土总质量与筛前试样质量之差,不应大于1%。

(6)如2毫米筛下的土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经筛分析,如2毫米筛上的土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粗筛分析。

8.1.4.2对于含有粘土粒的砂砾土

(1)将土样放橡皮板上,用木碾将粘结的土团充分碾散,拌匀、烘干、称量。

如土样过多时,用四分法称取代表性土样。

(2)将试样置于盛有清水的差瓷盆中,浸泡并搅拌,使粗细颗粒分散。

(3)将浸润后的混合液过2毫米筛,边冲边洗过筛,直至筛上仅留大于2毫米以上的土粒为止。

然后,将筛上洗净的砂砾风干称量,按以上方法进行粗筛分析。

(4)通过2毫米筛下的混合液存放在盆中,待稍沉淀,将上部悬液过0.074mm洗筛,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研磨盆内浆液,再加清水,搅拌、研磨、静置、过筛,反复进行,直至盆内悬液澄清。

最后,将全部土粒倒在0.074mm筛上,用水冲洗,直到筛上仅留大于0.074净砂为止。

(5)将大于0.074mm的净砂烘干称量,并进行细筛分析。

(6)将大于2mm颗粒及2--0.074mm的颗粒质量从原称量的总质量中减去,即为小于0.074mm颗粒质量。

(7)如果小于0.074颗粒质量超过总土质量的10%,有必要时,将这部分土烘干、取样,另做比重计或移液管分析。

8.1.5结果整理

8.1.5.1按下式计算小于某粒径颗粒质量百分数:

X=A/B*100

式中:

X--小于某粒径颗粒的质量百分数,%;

A--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克;

B--试样的总质量,克。

8.1.5.2当小于2毫米的颗粒如用四分法缩分取样时,试样中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占总土质量的百分数:

X=a/b*p*100

式中:

a--通过2毫米筛的试样中小于某粒长的颗粒质量,克;

b--通过2毫米筛的土样中所取试样的质量,克;

p--粒径小于2毫米的颗粒质量百分数。

8.1.5.3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小于某粒径的颗粒质量百分数为纵人体地,以粒径(毫米)为横坐标,绘制颗粒大小级配曲经,求出各且的颗粒质量百分数,以整数(%)表示。

8.1.5.4必要时按下式计算不均匀系数:

Cu=d60/d10

式中:

Cu--不均匀系数;

d60--限制粒径,即土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为60%的粒径,min;

d10--有效粒径,即土中小于该粒径的颗粒质量为10%的粒径,毫米。

比重计法(T0116-93)

8.2.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方法适用于分析粒径小于0.074mm的土

熟悉:

相对密实度Dr的基本概念及表达;粘性土的界限含水量(液限wL、塑限wP、缩限wS);塑性指数IP、液性指数IL。

掌握:

砂土相对密实度测试;界限含水量试验。

液限:

土可塑状态的上限含水量;塑限:

土可塑状态的下限含水量;缩限:

当土达到塑限后继续变干,土的体积随含水量减小而收缩,当在某一含水量,体积不再收缩的界限含水量;

界限含水量试验

9.1液限塑限联合测定法(T0118-93)

9.1.1目的和适用范围

9.1.1.1本试验的是联合测定土的液限和塑限,为划分土类、计算天然稠度、塑性指数,供公路工程设计和施工使用。

9.1.1.2本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0.5mm、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的土。

9.1.2仪器设备

9.1.2.1LP-100型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锥质量为100克,锥角为30摄氏度,读数显示形式宜采用光电式、游标式、百分表式。

9.1.2.2盛土杯:

直径5厘米,深度4--5厘米。

9.1.2.3天平:

称量200克,感量0.01g。

9.1.2.4其它:

筛(孔径0.5mm)、调土刀、调土皿、称量盒、研钵(附带橡皮头研杵或橡皮板、木棒)干燥器、吸管、凡士林等。

9.1.3试验步骤

9.1.3.1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量或风干土样进行试验,如土中含大于0.5mm的土粒或杂物时,应将风干土样用带橡皮头的研杵研碎或用木棒在橡皮板上压碎,过0.5mm的筛。

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克,分开放入三个盛土皿中,加不同数量的蒸馏水,土样的含水量分别控制在液限(a点)、略大于塑限(c点)和二者的中间状态(b点)。

用调土刀调匀,盖上湿布,放置18h以上。

测定a点的锥入深度应为20(?

0.2)毫米。

测定c点的锥入深应控制在5毫米以下。

对于砂类土,测定c的锥入深度可大于5毫米。

9.1.3.2将制备的土样充分搅拌均匀,分层装入盛土杯,用力压密,使空气逸出。

对于较干的土样,应先充分搓揉,用调土刀反复压实,试杯装满后,刮成与杯边齐平。

9.1.3.3当用游标式或百分表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试验时,调平仪器,提起锥杆(此时游标或百分表读数为零以),锥头上涂少许凡士林。

9.1.3.4将装好土样的试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待锥尖与土样表面刚好接触时停止升降,扭动锥下降旋钮,同时开动秒表,经5秒时,松开旋钮,锥体停止下落,此时游标读数即为锥入深度h。

9.1.3.5改变锥尖与接触位置(锥尖两次锥入位置距离不小于1厘米),重复9.1.3.3和9.1.3.4步骤,得锥入深度h2、h1、h3允许误差为0.5mm,否则,应重作,取h1、h2平均值作为该点的锥入深度h。

9.1.3.6去掉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10克以上的土样两个,分别装入称量盒内,称质量(准确至0.01g),测定其含水量ω1、ω2(计算至0.1%)。

计算含水量平均值ω。

9.1.3.7重复本规程9.1.3.2至9.1.3.6步骤,对其它两个含水量土样进行试验,测其锥入深度和含水量。

9.1.3.8用光电式或数码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时,接通电源,调平机身,打开开关,提上锥体(此时刻度或数码显示应为零)。

将装好土样的试杯放在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旋钮,试杯徐徐上升,土样表面和锥尖刚好接触,指示灯亮,停止转动旋钮,锥体立刻自行下沉,5秒时,自动停止下落,读数窗上或数码管显示锥入深度。

试验完毕,按动复位按钮,锥体复位,读数显示为零。

9.1.4结果整理

9.1.4.1在二级双对数坐标纸上,以含水量ω为横坐标,锥入深度h为纵坐标,点绘a、b、c三点含水量的h--ω图,连此三点,应呈一条直线。

如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要通过a点与b、c两点连成两条直线,根据液限(a点含水量在hp-ωL图查得hP,以此hp再在h--ω图上的ab及ac两直线上求出相应的两个含水量,当两个含水量的差值小于2%时,以该两点含水量的平均值与a点连成一直线。

当两个含水量的差值大于2%时,应重做试验。

9.1.4.2在h--ω图上,查得纵坐标入土深度h=20毫升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含水量w,即为该土样的液限ωL。

9.1.4.3根据本规程9.1.4.2求出的液限,通过液限ωL与塑限时入土深度hp的关系曲线(见图9.1.4-2),查得hp,再由图9.1.4-1求出入土深度为hp时所对应的含水量,即为该土样的塑限ωp。

查ωL--hp关系图时,须先通过简易鉴别法及筛分法(见M0101-93及T0115-93)氢砂类土与细粒土区别开来,再按这两种土分别采用相应的ωL--hp关系曲线;对于细粒土,用双曲线确定hp值;对于砂类土,则用多项式曲线确定hp值。

.2滚搓法塑限试验(T0119-93)

9.2.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的目的是按滚搓法测定土的塑限,适用于粒径小于0.5mm的土。

继续搓滚土条,直至土条直径达3毫米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为止。

若土条搓成3毫米时仍未产生裂缝及断裂,表示这时试样的含水量高于塑限,则将其重新捏成一团,重新搓滚;如土条直径大于3毫米时即行断裂,表示试样含水量小于塑限,应弃去,重新取土加适量水调匀后再搓,直至合格。

若土条在任何含水量下始终搓不到3毫米即开始断裂,则认为该土无塑性。

1天然稠度试验(T0122-93)

11.0.1目的和适用范围 

11.0.1.1土的液限与天然含水量之差和塑性指数之比,称为土的天然稠度。

12砂的相对密实度试验(T1023-93)

12.0.1目的和适用范围 

12.0.1.1相对密度是砂紧密程度的指标,等于其最大孔隙比与天然孔子比之差和最大孔隙比与最小孔隙比之差的比值。

12.0.1.2本试验的目的是求无凝聚性土的最大与最小孔隙比,用于计算相对密度,了解该土在自然状态或经压实松紧情况和土粒结构的稳定性。

12.0.1.3本规程适用于颗粒直径小于5毫米的土,且粒径2--5毫米的试样质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的15%。

12.0.2仪器设备

12.0.2.1量筒:

容积500立方厘米及1000立方厘米两种,后者内径应大于6厘米产。

12.0.2.2长颈漏斗:

颈管内径约为1.2cm,颈口磨平(见图12.0.2-1)。

12.0.2.3锥形塞:

直径约1.5cm的圆锥体镶于铁杆上(见图12.0.2-1)。

12.0.2.4砂面拂平器(见图12.0.2-1)。

12.0.2.5电动最小孔隙比仪,如无此种仪器,可用下列12.0.2.6至12.0.2.8设备。

12.0.2.6金属容器,有以下两种:

(1)容积250立方厘米,内径5厘米,高度12.7cm。

(2)容积1000立方厘米,内径10厘米,高度12.7厘米。

12.0.2.7振动仪(见图12.0.2-2)。

12.0.2.8击锤:

锤重1.25千克,高度150毫米,锤座直径50毫米(见图12.0.2-3)。

12.0.2.9台秤:

感量1克。

12.0.3试验步骤

12.0.3.1最大孔隙比的测定 

(1)取代表性试样约1.5kg,充分风干(或烘干),用手搓揉或用圆木棍在橡皮板上碾散,并拌和均匀。

(2)将锥形塞杆自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锥体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体积1000立方厘米量筒中,使其下端与量筒底相接。

(3)称取试样700克,准确至1克,均匀倒入漏斗中,将漏斗与塞提高,移动塞杆使锥体略离开管口,管口应经常保持高出砂面约1--2厘米,使试样缓缓且均匀分布地落入量筒中。

(4)试样全部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与锥开塞,用砂面拂平器将砂面拂平,勿使量筒振动,然后测读砂样体积,估读至5立方厘米。

(5)以手掌或橡皮塞堵住量筒口,将量筒倒转,缓慢地转动量筒内的试样,并回到原来位置,如此重复几次,记下体积的最大值,估读至5立方厘米。

(6)取上述两种方法测得的大体积值,计算最大孔隙比。

12.0.3.2最小孔隙比的测定

(1)取代表性试样约4千克,按本规程12.0.3.1步骤处理。

(2)分三次倒入容器进行振击,先取上述试样600--800克(其数量应使振击后的体积略大于容器容积的1/3)倒入1000立方厘米容器内,用振动仪以各150--200次/min的速度敲打容器两侧,并在同一时间内,用击锤于试样表面锤击30--60次/min,址至砂样体积不变为止(一般约5--10min)。

敲打时要用足够的力量使试样处于振动状态;振击时,粗砂可用较少击数,细砂应用较多击数。

(3)如用电动最小孔隙比试验仪时,当试样同上法装入容器后,开动电机,进行振击试验。

(4)按本12.0.3.8步骤进行后二次加土的振动和锤击,第三次加土时应先在容器口安装套环。

(5)最后一次振毕,取下环,用修土刀齐容器顶面削去多余试样,称量,准确至1克,计算其最小孔隙比。

12.0.4结果整理

12.0.4.1按下列式子计算最小与最大干密度:

ρdmin=m/Vmax

ρdmax=m/Vmin

式中:

ρdmin--最小干密度,克/立方厘米;

ρdmax--最大干密度,克/立方厘米;

m--试样质量,克;

Vmax--试样最大体积,立方厘米;

Vmin--试样最小体积,立方厘米;

计算至0.01克/立方厘米。

12.0.4.2按下列公式计算最大与最小孔隙比:

emax=ρWGs/ρdmin-1

emin=ρWGs/ρdmax-1

式中:

emax--最大孔隙比;

emin--最小孔隙比;

Gs--土粒比重;

其余符号同前。

计算至0.01。

12.0.4.3按下列公式计算相对密实度:

Dr=(emax-e0)/(emax-emin)

Dr=(ρd-ρdmin)*ρdmax/(ρdmax-ρdmin)ρd

式中:

Dr--相对密实度;

e0--天然孔隙比或填土的相应孔隙比;

ρd--天然上密度或填土的相应干密度,克/立方厘米;

其余符号同前。

计算至0.01。

12.0.4.4本试验记录格式如表12.0.4。

12.0.5精密度和允许差

最小与最大干密度,均须进行两次平行测定,取其算术平均值,其平行差值不得超过0.03克/立方厘米。

12.0.6报告 

12.0.6.1砂类土的鉴别分类和代号。

12.0.6.2砂的相对密实度Dr值。

熟悉:

土的击实特性;影响压实的因素。

掌握:

击实试验。

16击实试验(T0131-93)

16.0.1目的和适用范围

本试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

小试筒适用一径不大于25毫米的土,大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38毫米的土。

16.0.2仪器设备

16.0.2.1标准击实仪(见图16.0.2-1)和图16.0.2-2)。

轻、重型试验方法和设备的主要参数应符合表16.0.2的规定。

击实试验方法种类表16.0.2

试验方法

类别

锤底直径(cm)

锤质量(kg)

落高(cm)

试筒尺寸

层数

每层击数

击实功(kJ/m3)

最大粒径(mm)

内径(cm)

高(cm)

容积(cm3)

 轻型I法

I.1

5

2.5

30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