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2808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docx

马克思哲学大题试题答案试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P32)

二、简述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答: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P34)

三、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41)

四、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答: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容和永恒发展的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很显然,自觉的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P47)

五、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容。

答: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P51)

六、论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P70)

七、简述(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意义以及条件。

答:

意义:

1、只有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2、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3、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指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P69-P70)

八、试论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辩证关系。

答: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但是,如同其他社会规律一样,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围和可能性空间;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P111-112)

九、请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予以评价。

答: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P123-126)

十、简答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1、积极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消极作用: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P148-150)

十一、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表现、动因及后果。

答:

本质: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围而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过程。

表现:

1、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动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

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后果:

积极: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指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机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3)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4)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消极: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矿大;

(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化经济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P196-200)

十二、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

答: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十三、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答: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P204-207)

十四、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答: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并巩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P232-234)

十五、论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统一关系。

答:

1、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2、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变的基本趋势,其发展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但它并不否认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P52、P113)

十六、资源的循环利用,用唯物辩证法,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论述

启示: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P39-P4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

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秸秆种蘑菇

该地小麦种植面积为60万亩,按亩产500公斤秸秆计算,每年产生30万吨秸秆。

虽然粉碎还田、压块做燃料、青储养殖等消化了大量秸秆,但一些农户为图方便,仍然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

2009年,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该企业以小麦秸秆加鸡粪为原料培育双孢菇,从当地收到小麦秸秆不够用,还在周边100公里围的县市收集,鸡粪则由当地一家大型养鸡场提供。

自蘑菇厂建起来后,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不仅成了香饽饽,而且还成为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延长产业链

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开展产业链条的招商引资。

某生物科技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于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

这不仅解决了菌渣问题,而且也附带解决了让周边养猪户头痛的猪粪问题,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果农等,由于减少了销售中间环节,价格合理。

而很受欢迎。

该公司也因之而获利颇丰。

三、“”到山林

秸秆经过种植蘑菇,变成了有机复,最后拿到市场上销售,算是完成了一个标准的循环利用过程,然后,如果将有机复集中用于生态修复工程。

再次推动一个新的生态产业发展,岂不是更好?

该地又动起脑筋,将秸秆利用产业与退耕还林工程对接,该地的山区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3,其中林荒山地有6万多亩,这些山地土壤贫瘠。

含沙量大,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差。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该地从2011年开始,由市财政投入数亿元,实施为期5年的“自主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打算将这些山地改造成高产的大枣、大樱桃等经济果林,大力推进农林业转型。

而要发展高产高效的有机果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有机肥从何而来?

这时,秸秆等有机肥料又成了人们惦记的宝贝。

为了种植出优质林果,当地农民在山地种植果林时,都开始垫秸秆、放菌渣有机复等。

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提高了农民收入。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3年6月22日)

(1)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2)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

(1)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矛盾普遍存在,我们应当正视矛盾,承认秸秆、菌渣以及山林等问题的存在;矛盾又具有特殊性,我们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分清主次、善于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集中有限精力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突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次要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巧用大循环"过程中,从秸秆到菌菇,从菌渣、猪粪到有机肥,再从有机肥到有机果业,因地制宜实现了合理循环。

  矛盾双方就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材料中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创造了实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有利条件,促进了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共同作用推动事物发展。

材料中秸秆变成菌菇培育的原料再变成有机肥,有其在关联,同时也离不开人们发挥能动性、招商引资加大投入这一重要条件。

  

(2)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事物的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创造有利条件解决矛盾。

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对待事物发展整个过程中的不同矛盾,全面协调解决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人们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从事物的客观实际出发、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深刻而正确地认识、掌握和利用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不断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