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13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docx

第5讲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第5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考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

1.西方列强的侵略

(1)鸦片战争:

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

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联合发动。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1)过程:

1851—1864年,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达到全盛时期;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3)《天朝田亩制度》:

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强化自然经济的主张,却和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背道而驰。

(4)《资政新篇》:

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加之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土壤,并没有真正实行。

3.19世纪60年代中国政局的变化趋势

(1)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总理衙门。

(2)主张同外国侵略者“尽心议和”的政治派别掌握了清朝的政权。

(3)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4)汉族官僚势力不断扩大。

(5)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掀起了一场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

1.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

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

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

解析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项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项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

2.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

这主要是看重他(  )

A.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B.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最早进行“师夷”实践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解析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二 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经济结构的渐变

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生产模式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2)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3)生产力的质变:

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4)国内外市场形成: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5)经济政策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2.洋务企业的民营化趋势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

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而生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

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

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

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

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承办。

3.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

(1)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使中国人的价值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化。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从思想主张转变为实践活动,由军事技术领域发展到经济领域,并为进一步发展到政治领域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和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历程。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1.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

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

洋布占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商品布占40.31%。

这表明(  )

A.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C.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解析 由材料可知,虽然“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但经过30多年,到甲午战争前夕“农村土布则占82.35%,其中自给布占42.04%”,可见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故B正确。

答案 B

2.1880年,李鸿章委派龚寿图、郑观应等在上海设局招商,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成立。

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

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这表明,该企业特性为(  )

A.封建主义官僚企业B.垄断性的封建企业

C.官督商办民用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解析 题干中“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可知其含有商股,故A项错误;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民用企业,非纯封建企业,故B项错误;题干中“该局拟招集商股四十万两,织造洋布……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属于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故C项正确;上海机器织布局是洋务派的民用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 C

考点三 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1.“向西方学习”思潮

(1)“新思想”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著《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中体西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掀起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3)早期维新思想:

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

提出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兴办学校;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2.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

(1)鸦片战争后:

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

(2)19世纪60—90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申报》等在中国出现。

3.“西学东渐”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通商口岸、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影响: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洋务运动前期,学习西方局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1.鸦片战争后,姚莹写下《康輶纪行》,“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

该书的意义在于(  )

A.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

B.推动了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

C.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

D.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动融入世界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该书引起了清政府对边防问题足够的重视,故A项错误;清政府大规模近代化的实践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该书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其意义在于引导国人瞩目世界,对思想起到了启迪作用,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故C项正确;“主动融入世界”与历史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2.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

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

A.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B.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D.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解析 据材料“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罄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可得出都属于社会习俗的文明开化,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向一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帝国秩序

(1)从地方督抚上奏的内容考查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

(2)以史料实证为切入点,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3)以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为切入点,考查两次鸦片战争。

(4)结合晚清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考查晚清外交思想的近代化。

[考题例证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9)有学者指出:

“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众所认同的观点,依旧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们不应忘记,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的两次侵略战争发生在(  )

A.1840年、1856年B.1840年、1883年

C.1860年、1894年D.1860年、1900年

关联主干

两次鸦片战争

寻找题眼

根据材料“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未把毒品本身当作问题的关键”“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可知,这与鸦片有关

错点诊断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均与鸦片无关

答案 A

拓展

教材

宽度

“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

(1)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

(2)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

(3)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

挖掘

认知

深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扩大

(1)从目的看: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从战争过程看:

侵略者的数量增多,侵略时间变长,侵略范围扩展到整个沿海,并侵入天津、北京。

(3)从影响看: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鸦片战争中民族意识的萌发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

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反对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考向二 工业文明冲击下经济结构的渐变

(1)利用统计数据的变化,考查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结合具体事例,创设新情境,考查洋务企业的特点和影响。

(3)从历史反思角度考查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考题例证2](2019·海南单科,8)1897年,清政府根据两年来很多官员的建议,发布上谕,决定逐步将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

这一决定旨在(  )

A.降低生产成本B.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

C.加强国防安全D.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

关联主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

寻找题眼

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从上海迁往湖南,同时在内地大力兴建与扩充军事工厂”可知在内地加强国防建设,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可知当时最大的军事工厂从上海迁往内地是为了避开列强,是加强国防安全的行为

错点诊断

迁往内地会加大生产成本;军事工业都是重工业不是轻工业;兴建与扩充的军事工业不能缓解区域发展

答案 C

挖掘

认知

深度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点

(1)经济形式:

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变为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

(2)生产方式:

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

(3)商品流通:

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4)阶级分化:

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

链接

新教

洋务运动的影响

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洋务派期望洋务新政可以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

感悟

核心

素养

家国情怀——洋务运动的爱国性

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实践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主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因此,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维护自身统治的“自救”运动,也是爱国的近代化运动。

考向三 近代“西学东渐”潮流

(1)结合魏源的海防主张,考查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西方列强。

(2)结合具体情境,考查开明官员对西方科技的态度。

(3)结合清末科举考试论题或校歌校训,考查“中体西用”。

[考题例证3](2019·海南单科,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

“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

”据此可知,该官员(  )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关联主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师夷长技”思想

寻找题眼

材料“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说明他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错点诊断

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不是开放通商口岸;材料是学习技术不是政体;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洋务派一脉相承

答案 B

拓展

教材

宽度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性

“中体西用”是在充斥着封建主义旧文化中提出的。

它在僵化的封建文化上打开了缺口,使中国人接触到了资本主义新文化。

但是,西学是新学,中学是旧学,在实施中,二者必然产生冲突,伴随西学的传播,人们的观念会不断更新。

挖掘

认知

深度

两次鸦片战争冲击“天朝大国”的观念

在剑与火的战争中,异质文化在碰撞中交汇,人们在反思传统文化和认知外来文化的精神阵痛中,经过文化的选择与重构,促进文化交融与完善。

因此,两次鸦片战争为中西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提供了契机,导致“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开启了向西方学习之路。

题型5 影响类设问

[典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叶外销有据可查的最早史料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出现。

嗣后,日本、朝鲜、南洋等周边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

唐朝日僧最早在将茶种引入日本的同时,也

16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

 说明中国古代茶叶“走向世界”的原因

17世纪才真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摘编自陶德臣《简论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二 

 茶叶经营方式的变化:

由“专卖”变成“自由买卖”

茶商“在‘自由茶叶’上有过一番令人痛心的抢购”。

为适应出口需要,老茶区深挖潜力,扩大生产规模。

1843年只有广州一埠输出茶叶,1844年上海出口茶叶,旋成为茶叶贸易中心。

10年后福州首次输出茶叶,

 

茶叶出口区域扩大,茶埠增多

——摘编自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

发展阶段与特点》

材料三 

茶叶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夫茶叶一宗,上供税课,下系民生,为东南数省民命攸关”。

“故茶叶一衰,而种茶者不能以此种彼,而人亦因之失业。

既失业而无进款”。

官方抱怨厘金或内地茶税的减少。

业茶之人“所获之利不足以资养”,“改图别业”是茶农生活的主要选择。

严峻的形势致使社会舆论一片大哗,社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强烈要求振兴中国茶业。

——摘编自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茶叶“走向世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中国

              时间跨度较大

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中国制茶技艺高超;饮茶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特殊人物的推动。

(2)特点:

由“专卖”变成“自由买卖”;茶叶贸易中盛行抢购风;茶叶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茶叶出口区域扩大,茶埠增多。

背景:

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农业生产服务于国际市场。

(3)影响:

导致区域经济衰败;清政府税收萎缩;社会生活嬗变;茶叶贸易严重衰落震惊了晚清社会,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振兴茶业的思潮。

|解题技法|影响类设问

1.增分策略

影响类设问是考试中的常见类型,主要是对历史事件的整体评价。

其设问形式主要有:

(1)限定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

(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解题时,一般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或者从国内+国际,现实影响+深远影响,主观影响+客观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

常用的答题句式为:

“有利于……”“促进了……”“推动了……”“增强了……”“改变了……”等。

2.清障点拨:

遇到影响类设问时,首先,注意分清设问类型;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全面回答。

如本题第(3)问,属于宽泛性设问,主要根据材料,多角度回答。

1.(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

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  )

内容

出处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天朝田亩制度》

妻道在三从,无违尔夫主

洪秀全《幼学诗》

当我们行走在(南京)街上时,沿途可以看到不少的女子……许多人骑着马,其余的人则是步行,大多数人都是天足

《慕维廉牧师的一封信》(1861年)

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

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

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

答案 C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

因此,可以全免关税,让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这表明,当时清政府部分官员(  )

A.华夷观念正在转变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

C.已具有国际法意识D.主张自由贸易以求自强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这说明他们没有认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进而说明清朝部分官员的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B项正确。

答案 B

3.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廷与英国正式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原文第一条内容是:

“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该条规定在客观上有助于(  )

A.中英两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B.清政府传统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C.西方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

D.清政局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根据题干“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可知这与清政府华夷观念相悖,故B正确。

答案 B

4.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

万关两)。

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解析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的进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表明中国逐渐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仅上海一地的进出口贸易情况,不能表明其在全国的历史地位,故B项错误;同理,上海进出口呈增长趋势,不能表明全国也呈增长趋势,故C项错误;同理,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20·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第一次模拟)道光元年(1821年)十一月,两广总督阮元就美国商船水手伤毙民妇案向道光帝上折奏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阮元奏审办伤毙民妇之夷船水手折

……

今咪唎

国夷人

哂吐嗲喇哪啡

因民妇郭梁氏买果争闹,用瓦坛掷伤落水身死,已据供认明确,照例拟绞,情罪相符……于本年十月初三日将该凶夷

哂吐嗲喇哪啡

照例绞决,以彰国宪,并夷人买取食物向系官给买办,今民妇郭梁氏私将蕉、橙卖给夷人,殊属不合,业已被伤身死,应毋庸议。

……

臣复谕饬洋商(注:

行商)伍敦元等传谕该大班,当知天朝法度尊严,该夷人既赴内地贸易,自应安静守法,该大班及船主等务须时时戒饬船内水艄人等,毋许滋事逞凶,设已酿成事端,该大班即应查明肇衅生事之人,立时指名交出,听候地方官查审究办,切勿袒庇诿延自取重咎,以仰副天朝恩溥怀柔之至意。

——摘自《清代档案史料选编》(四)

(1)此案办理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哪些特点?

(2)此类案件若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处理结果会有何不同?

说明理由。

答案 

(1)有天朝上国心态;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遵循清朝律例(司法自主)。

(2)不同:

涉案外国人会交由本国领事处理,清政府无权干涉。

理由: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人物

观点

1848年

徐继畬

南洋诸岛国,苇航闽粤,五印度近连西藏。

汉以后、明以前,皆为弱小番部,朝贡时通。

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

——《瀛寰志略》

1872年

李鸿章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1888年

康有为

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

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

……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上清帝第一书》

上表为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变局”观。

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围绕“变局”观,自拟论题。

如:

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华夷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材料“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在学习西方器物的态度上发生变化;根据材料“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学习西方制度方面发生变化。

故可以得出:

变局观念下的革新推动中国近代化。

其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提论点进行阐述。

如:

根据材料“今则胥(全)变为欧罗巴诸国埔头(码头),此古今一大变局”,徐继畬等人,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